黄芪的功效作用及禁忌有哪些(优秀9篇)
黄芪味甘,气微温,气薄而味浓,可升可降,阳中之阳也,无毒。专补气。入手太阴、足太阴、手少阴之经。其功用甚多,而其独效者,尤在补血。下面是编辑sky为家人们整编的9篇黄芪的功效与作用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
首先来看下黄芪的功效与作用 篇1
1、生用固表,无汗能发,有汗能止;温分肉,实腠理,泻阴火,解肌热。
2、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生血生肌,排脓内托,疮痈圣药。
3、黄芪能补脾肺之气,为补气要药,且有升举阳气的作用,用于治慢性虚弱,内伤劳倦,消瘦泻痢,食欲减退。
4、黄芪能固表,用于治表虚自汗,内热盗汗。
5、黄芪有补气功效,可治病后气虚体弱、四肢无力或肺脾气虚,用于治气虚者,痈疮久不愈,长久不溃破,溃后久不愈。
6、黄芪有补气利尿退肿功效,故适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的肢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之证,用于治急慢性肾炎,水肿,消渴证(糖尿病)。
黄芪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禁忌 篇2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黄芪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
能消除实验性肾炎蛋白尿,增强心肌收缩力,调节血糖含量。
黄芪不仅能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供血,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够延缓细胞衰老的进程。
黄芪食用方便,可煎汤,煎膏,浸酒,入菜肴等。
四、黄芪的中药疗效: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
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
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
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黄芪的食用禁忌 篇3
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
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可是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
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黄芪的功效和作用 篇4
1、黄芪含皂甙、蔗糖、多糖、多种氨基酸、叶酸及硒、锌、铜等多种微量元素。
2、黄芪是中药中最基本的用于提高肺与呼吸系统免疫能力的药材,可以用于因免疫力低下导致的虚汗病症,也可以用于补气和增进脾脏功能和代谢能力低下。
3、黄芪是补气的,比如说话没劲,走路没劲,脸色比较白等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黄芪能补一身之气,比如上半身气虚可以用黄芪,下半身气虚也可以用黄芪。
4、生用黄芪,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的功效,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等症。
蜜炙黄芪有补气、养血、益中功效,适用于内伤劳倦、脾虚泄泻、气虚、血虚、气衰等症。
5、黄芪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降低血压、保护心脏、双向调节血糖、抗自由基损伤、抗衰老、抗缺氧、抗肿瘤、增强机体免疫力作用,可用来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症。
跟着来看下黄芪的食疗方法 篇5
黄芪药用法
煎服,取黄芪9-30g。密炙可以增强补中益气的'作用。
黄芪红枣茶
配料:黄芪3-5片,红枣3枚。 做法:黄芪和红枣用清水浸泡30分钟后,煎煮20分钟,代茶饮用。每天1剂。根据个人体质可连续饮用1周至3个月。 功效:补气升阳、健脾养血,固表止汗。适用于脾虚气弱、气短汗出等症,也可增强抵抗力,降血压,改善气血。
黄芪乌鸡汤
配料:黄芪50克,乌鸡1只。 做法:乌鸡切成小块,与黄芪一同入砂锅,加调料炖熟即可。 功效:本法具有补益肾气、养阴补血功效。可辅治月经不调、血虚痛经、头晕及身体虚弱等症。
黄芪鲫鱼汤
配料:黄芪7克,鲫鱼1条。 做法:将鲫鱼、黄芪一起,加入适量调料煮汤。 功效:每日进食一次鲫鱼及汤,具有益气补肾和利尿消肿作用。
黄芪泡水喝的禁忌人群 篇6
黄芪是一种天然的中药材,常见的使用方法就是泡水、熬粥以及煮汤。虽然黄芪和人参的功效是一样的,但是价格相差非常巨大,所以平常人家都喜欢选择黄芪作为日常保健的药材质疑。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黄芪并不适合天天服用,并且也不是所有人都是可以喝的。具体如下:
1.如果是属于肾阴虚、湿热以及热毒炽盛的患者,那么千万不要服用黄芪泡水,因为这不仅不能够令身体恢复健康,反而会加重病情。这一类型的患者想要令身体恢复健康,那么就应该将黄连、大黄、败酱草以及栀子一起泡水服用,千万不能够选择黄芪。
2.如果是患有肺结核的患者,症状主要表现为咳血、口干舌燥以及身体发热,那么我们也是不建议单独使用黄芪泡水喝的,一定要根据具体情况搭配合适的中药。
3.正在月经期间的女性也是不能够服用黄芪水,否则会对月经还有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感冒发热的患者也别服用黄芪,这不利于身体退烧;
5.怀孕期间的女性服用黄芪也需要特别的注意,因为很有可能导致滑胎,对胎儿和孕妇造成伤害,特别是孕晚期的准妈妈更是需要特别注意。孕妇如果不小心使用了黄芪,那么有可能导致体内的羊水减少,这样在分娩的时候产程就有可能增加,这增加了胎儿的危险。另外还有研究结果显示,服用黄芪之后会增加染色体畸形以及细胞微核率的增加,对于将来孩子的身体以及智力发育造成损伤,所以正在备孕以及怀孕的女性服用黄芪都需要谨慎。
猜你感兴趣:
黄芪的中药疗效 篇7
1、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
2、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
3、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
4、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
5、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温馨小提示 篇8
1、从体质上来说,黄芪最适合气虚脾湿型的人,这种人往往身体虚胖,肌肉松软,尤其是腹部肌肉松软。而身体十分干瘦结实的人则不宜。从身体状况来说,感冒、经期都不要吃黄芪。
2、从季节来说,普通人春天不宜吃黄芪。为什么感冒不能喝黄芪粥呢?因为黄芪是固表的,它帮助身体关闭大门,不让外邪入侵。可是当身体已经感受外邪的时候,就会变成闭门留寇,把病邪关在体内,无从宣泄了。同理,春天是生发的季节,人体需要宣发,吃黄芪就不太适宜了。
3、肾病属阴虚,湿热、热毒炽盛者用黄芪一般会出现毒副作用,应禁用。因为黄芪性味甘、微温,阴虚患者服用会助热,易伤阴动血;而湿热、热毒炽盛的患者服用容易滞邪,使病情加重。如果必须服用黄芪,一定要配伍运用。
4、阴虚患者使用黄芪,必须配伍养阴药使用,如生地、熟地、玄参、麦冬、天冬、玉竹等。湿热患者必须配伍清利湿热药,如黄连、茵陈、黄芩等。热毒炽盛的患者必须配伍清热解毒药,如黄连、栀子、大黄、败酱草等。
5、西方最新研究的结果也证实,服用黄芪的时候,最好不要服用环磷酰胺5,否则互相会相克。另外,有一些品种有一定的毒性,所以不能随便服用,服用量最好根据医生的医嘱。
黄芪的传说 篇9
传说一
很久之前,在清朝的时候,有一位上了年纪的人,非常善良,姓戴。他长得比较瘦,脸色比较黄,所以大家就叫他“黄耆”,他很精通针灸。这个人待人接物谦和,很有礼貌,为人厚道,喜欢帮助别人。但是某一次,这个老人在救助一个坠崖的小孩的时候不幸身亡。后来百姓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就把长在老人坟墓边的一种味道有点甜,可以补气,止汗,消肿的一味草药叫做黄芪,在民间这种草药救了很多的病者,从此流传开来。
传说二
在《新唐书》中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是许胤宗刚刚担任参军,恰逢王太后患病,口齿不清,不能说话,脉象沉的都摸不到。许胤宗对于医学比较精通,得知太后是气比较虚,气血不畅,甚至有时候药都喝不下。于是就用防风和黄芪煎了很多的热汤,放在太后的床下熏染皮肤和口鼻。御医仿照他,也这样做,药的气息熏了一个整天。后来,太后慢慢清醒,而且可以说话了,病就这么痊愈了,可见黄芪用来补充气血能量的疗效的确是非常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