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笑话优秀15篇
笑话具有篇幅短小,故事情节简单而巧妙,往往出人意料,给人突然之间笑神来了的奇妙感觉的特点。大多揭示生活中乖谬的现象,具有讽刺性和娱乐性。其趣味有高下之分。
错别字笑话 1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任务要我们上街去找错别字争当“啄木鸟。”下午妈妈带我来到红湘路上的南华大学旁,在这里我左瞧瞧,右望望,生怕让哪一个“虫子”溜走。
咦!这家店子好奇怪。饰全饰美”不对呀?“饰”应该是一十的“十”。正确写法应该是"十全十美"才对呀!我马上问妈妈,妈妈笑着对我说;“那是别人的创意,应该可以?”我马上打断了他的话。反驳道:“就算是创意也不能够使用错别字呀!”妈妈看见我一脸认真地样子,就对我说,要不你自己进去问问,于是我决定自己单刀直入。一定要让老板把错别字纠正过来。可是一到店门口我便犹豫了经过一阵思想斗争后,最终鼓起勇气走到店里。我来到柜台前,很有礼貌地说:“阿姨!你们店的招牌写错了,请你们改正过来好吗?”阿姨笑眯眯的对我说:我不是写错了,你看看我店里卖的
全是女孩子喜欢的小饰品,所以我故意写成“饰全饰美”是告诉顾客我这里卖的饰品品种齐全又好看的意思,这可是我用来吸引客人用的。。”听了阿姨的解释我有些不好意思,可还是鼓起勇气对阿姨说道:“即使是这样也您应该在饰字上打上引号,这样就不会让人误会了“嗯!这个错误我知道了,下次修改招牌是我会在上面添上引号的。谢谢你,小朋友!”
接着我又看见“两全其美”,被一家卖手抓饼的店子写成了“粮全其美”这次我没有再进去纠正错别字,我想也应该是取其意思吧。后来,一路上我还看见药店门口的广告里“刻不容缓”写成“咳不容缓”。
回家后,我会想起这些“小插曲”,心里真不是个滋味。想到平时我自己也经常写错别字,通过今天老师布置的这个作业也提醒了我以后一定要写规范字,尽量少些错别字。
错别字笑话 2
工农兵大学生闹出的笑话
单位上有位同事,工农兵大学生,文化水平不高。
有次为报材料到大市局里,就打电话去:“喂,是XX站长吗?我的复历表已经寄去了,你们收到了吗?”人家听不懂:“什么,什么复历表?”他急:“就是你们要我寄的那个个人复历表啊……”我们在旁边早笑歪了。哈哈,“履历表”说成“复历表”,真是大姑娘坐轿子——还是头一回听说呐。从此“复历表”就成了他的代名词。
这位仁兄还经常有这样那样的笑话。酒中有个“泸州老窖”的,他总说成是“泸州老窑”。人家问他,今天喝的是什么酒呀,他说:“还不是老样子,泸州老窑呗?”老窑老窑的喊多了,我们就喊他“老窑”起来了。当然他也笑笑:“取笑我干嘛?我还不比那书记强?哗众取旁”——我倒!
到历史博物馆参观
元旦时,我们全家一起到历史博物馆参观“冰马桶”(兵马俑)。
早上起床整理“遗容”(仪容)后,我们到学校集合,搭车前往垦丁毕业旅行。
昨晚左眼皮跳个不停,当时就觉得那是“胸罩”(凶兆),果然今天皮夹被扒走了。
报上说重金属污染过的牡蛎,可“治”(致)癌…
昨晚我和同学到快餐店吃晚餐,我们点了两个汉堡、“鸡块一粪”(一份)…
星期天准备外出逛街时,匆忙之间不小心给“肛门”(钢门)夹到,真倒霉。
逛完花市后,我花钱买下“剑男”(剑兰),准备带回家过年。
我的历史老师长发披肩,个子矮小,脾气不好,有一点点“胸”(凶)…
我认为自己是个品学兼“忧”(优)的好学生…
总有一些错别字让你说不出它的错
1.大吃一斤(大吃一惊)
无论是饭是酒,能吃到一斤的绝对是大吃,能大吃一斤的绝对是狠人。
2.十指连薪(十指连心)
其一,不劳动者不得食,劳动了十指才能得米米;其二,每月到拿米米的时候,估计不动十指也是不行的。
3.公公频道(公共频道)(都市频道)
前一阵子,从中央台到地方台,打开电视都是历史剧,满眼都是公公。不过这阵子好象转了风头,又流行起绝男超女了。估计在玩电视的眼中,绝对男人也好,超级女生也好,公公也好,都是一回事,赚钱。所以又叫都是频道。
4.植树造零(植树造林)
据说每年植树节栽的树已经是天文数字了。
5.天下大事,汾酒必喝,喝酒必汾(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难怪都说中国的生产厂家都是爷爷,消费者都是孙子。象这样一厢情愿为消费者做主的广告,在中国比比皆是。
6.一薪一亿(一心一意)
一种年薪制度,估计全世界目前只有比尔盖茨能达到年薪一亿这个水平(假若他愿意自已发薪的话)。问题是我们国内的一些大中型企业老总也给自已制定了比普通工人,技术人员高得太多的年薪。老总们的确比一般的员工对企业的贡献更大,但他们是不是就要自已给自已规定拿比普通员工高几十倍的年薪?
歇写成喝
某生爱写错别字,老把歇写成喝。
他有篇日记写道“班长指挥我们抬大粪,大伙干得很起劲,谁都不敢喝一喝。后来我们实在有些累,就背着班长偷偷喝了喝”
买命
古时候有一个出门在外的生意人托人给家中捎去家书一封,顺便请对方给自己带回需要的东西。可是当他夫人看到信时着实被吓了一回。信中写道“……此地多雨,吾因未买命,故易得小恙,今日请君返家,代为我买命,切切……”其实这个老兄将雨伞的“伞”(繁体为“傘”),错写成了生命的“命”了,闹出了笑话。
错别字笑话 3
1.某日,小吴到小陈家拜访,碰巧遇到小陈因为儿子在习字簿上写错字大发雷霆。于是小吴就赶紧去劝小陈说:“小孩子写错字总是难免,你又何必这么生气呢?”小陈告诉小吴说:“他老是把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你说我气不气?
2.一位没文化的女青年,给家里写信: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请放心,我已经和贫下中农打成一片了。现在,每天晚上我都和一位老大狼(娘)睡一个坑(炕),我的肚子(胆子)也越来越大了。弟弟回信:姐姐,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咱妈上吊(调)了。其他你不用担心。
3.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我正走在路上,突然路面出现了一堆牛粪,我大吃一斤(惊)。”老师阅后批道:“海量,海量。”
4.学生的作文里写道:“我的妈妈是一个30多岁的中年妇女。”老师在“中年”两字下面批道:“多余的。”后让学生重抄。学生重抄后此句成了:“我的妈妈是一个30多岁的多余的中年妇女。”
错别字笑话 4
汉字,是中国的象征,就像叶是植物的象征一样。如果汉字没有中国做背景,它就没有那么大的魅力;如果中国没有汉字做衬托,就凸显不出它作为文明古国的神秘。但在写汉字时,写错字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因为错字,也闹出过不少笑话。
记得有次我们班默写古文,其中有一句是“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听写纸条发下来,我们班一个人错了,写成了“有智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我们看见后吐槽说:“‘有智不在年高’?那不是‘老年痴呆’吗!” 还是一次听写,老师说“错一罚十”,结果我错了,错在“笛弄晚风三四声”的“笛”上,因为我的竖没有出头。所以抄写了一下午哇!
写错别字是有原因的,我认为应该有几点:一、知识水平低,或写错了。(我估计就是“西瓜一快、西瓜一园”的来历)。二、故意写错,让人纠错。(我们老师就经常这样干,让我们找出其中的错误)。三、别出心裁,招揽生意。(有些商家故意印错,如“衣年四季”“衣衣不舍”等,都是为了招揽生意的。。)
错别字很多,写错别字的原因也很多,但错别字的故事更多,但作为小学生,纠正错别字,我们责无旁贷。
错别字笑话 5
1.有没有听过张学友唱的《结束不是我要的结果》……结束不是我要的结果……那个等在车窗里面的人已不是我……我和好友俩人听了很多次,都以为那个等在厕所里的人已不是我……怎么也没想通。还有一次,把……大雁听过我的歌,小河亲过我的脸……听成:大爷听过我的歌,小伙亲过我的脸。晕!
2.任贤齐版的《神雕侠侣》的主题曲里“让我悲也好,让我醉也好……”我总是听成“杨过悲也好,杨过醉也好……”哎!干吗老跟男主角过不去呢!还记得游子费翔的《故乡的云》吗——“……鬼来吧,鬼来……(归来吧,归来)”,乍一听,真吓了一跳。
3.初中时有个同学听阿哲的《爱如潮水》,困惑地问我:为什么他要唱‘答应我你从此不在深夜里排队(徘徊)?
4.第一次在听童安格《耶利安女郎》时,竟听成……野驴呀,神秘野驴呀……纳闷儿了好一阵子!
错别字笑话 6
1、斗放学回家,满脸的不高兴,赵云看见了,忙问:“发什么愁啊?是不是作业太多了,没关系,我帮你写就是了。” 阿斗急了:“还说呢!昨天就是你给我写的造句‘我吃了一顿饭’写成‘我吃了一吨饭’,同学们都笑我是个大饭桶!” 虽说是不怎么好笑的老段子 但就凑合着用吧
2、不知道这个算不算:幼儿园开学了,老师让大家把自己名字写在纸上交上去,方便点名互相认识。刚一点名老师就一愣,喊道:“黄肚皮!”没人应,“黄肚皮!”还没人应,于是老师说:“算了,最后再说吧。”最后老师说:“还有谁没点到名?”一个小女孩怯怯地站起来,老师问:“你叫什么名字?”小女孩说“我叫…黄月坡…”
3、小明经常把伞写成命,有一次下雨,他没带伞,于是让同学捎了一张便条给他妈妈,小明是这么写的:妈妈,我没命,回不了家,请帮我把命送来。
4、有一个中学生很爱写错别字,有一次他去体会农村
生活,一个月之后,他写了一封信给爸爸妈妈:爸,妈,我在这里生活得很好,我跟房东老大狼(娘)在一张床上睡,每天早上她都把我咬(叫)醒……他爸爸妈妈哭着跟别人说:“我的儿子天天跟狼睡在一起!快救救他!……”
5、爸爸,奶奶(妈妈)你们老俩口好吧:家里的粮食狗(够)吃了吧?家里还有线(钱)没有?我的线(钱)化完了,我这里下雨,我没有命(伞),你们急(寄)线(钱)给我买命。完了。
错别字笑话 7
在生活中,错别字对我们的危害非常大。写错一个字,看起来非常普通,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往往就是因为一时的疏忽而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从前,有一个农民不小心食指被蛇咬伤了,没有及时到医院去医治,肿烂起来后才到医院医治。医生诊断后,说:“你的食指必须切除,不然的。话还会烂下去。”这位农民实在舍不得,可是又没有其他办法,无奈之下便答应了。医生在开处方时将“切除食指”误写成“切除十指”,当这位农民从手术室出来时,好好的十个手指不见了,成了终身残废,丧失了劳动能力,还引发了一起医疗事故纠纷。
一个“食”字和“十”字的差别就使一个人变成了终身残疾,这是多么可怕啊!就是因为区分不开同音字,所以,我们更要引起注意,做个生活中的细心人,改掉写错别字的恶习。
我们要在上课的时候认真学习,当天学的生字并且课后再巩固复习复习,再细心些,不要太粗心,学好了才能区分开形近字。细心点,认真点,一定能消灭错别字,成为一名生活中的细心人!
错别字对我们的危害非常大!只要细心点就可以避免这不必要的麻烦,让我们一起来消灭错别字吧!
错别字笑话 8
1.学习雷锋,好榜样……立场坚定豆子香……为什么立场坚定了,豆子也就香了呢?因为豆子也是爱国的吧。我一直是这样理解的。
2.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朵真鲜艳,和暖的阳光照耀着我们,每个人脸上都笑开颜……”后两句小时候听成“河南的阳光照耀着我们,美国人脸上笑开颜”,郁闷了好些年……
3.我小时候听别人唱过一句:我们坐在高高的骨灰缸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觉得很恐怖,直到高中才知道歌词是:……谷堆旁边……
4.听陈小春的新专辑《抱一抱》,风格换了,情深款款的。一路听下来,忽然听到陈小春频频唱小畜生,再留神,没错啊,全句似乎是“让全世界叫小畜生”。不是改雅痞了吗?不对头啊?一看歌词才知:我可以让全世界都笑出声!唉!
错别字笑话 9
在某酒店的店铺简介里,我发现了两个错别字。让我们看看!
店简介里写着:我们店有…画翠明,创造美食…你一定是仔细发现画的翠明不对。应该是草书头的画而不是套索的画,但是我妈说还有一个错别字。藏在哪里?
我又仔细看了一遍,还是没发现有什么问题。幸运的是,父亲提醒我:“这是做出来的。”我又看了一遍,发现写错了,但是不知道怎么写对,就说:“我错了。”“怎么写才正确?”“不知道。”我摇摇头回答。“你想想。一般这个词是一、三、二、四,是同义词。那么这篇短文的意思和食物的。意思差不多。菜是菜,菜是菜,什么是菜?”“在单词旁边。”“那就好,说明文字也是挨着字的,所以文字应该是挨着字舔的!”听了妈妈的解释,我终于明白了。
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需要仔细寻找!
错别字笑话 10
“会”字新解
儿子:“爸爸,简化字的‘会’字怎么写?”
父亲:“人字下面一个云字。”
儿子:“为什么?”
父亲:“开会的时候,别人怎么说你就怎么说,这叫‘人云亦云’。”
只吃一吨
男青年决定到农村老家举行婚礼。男方的父亲给市里的亲家来电报问:“能来多少人?好作准备。”
亲家回电说:“去不了多少人,只准备一吨饭就行了。”他把“顿”写
成“吨”。
很快又接到农村的电报:“婚期推迟一月,因一吨饭的米一时难以凑齐。”
阿皮蛋正传
贾主任兴冲冲他说:“今天工会发票看电影《阿皮蛋正传》。”
一个青年笑了:“贾主任,你读错了,那是《阿Q正传》。”“啥?我读错了!?老子打牌打了几十年,难道还不认识皮蛋,走开?”
老人掉齿
两口子带着爷爷去医院看病。丈夫看到挂号单上年龄的“龄”错印成“令”了,就对大夫说:“这个‘令’字漏掉一个‘齿’字。”
“是掉个‘齿’字,大夫说,因为我们这是老年人门诊嘛!”
屈原医生
在历史课堂上,老师同一个学生:“屈原是什么人?”
“是医生。”学生回答。
“胡说!”
“怎么胡说呢,书上说他是大夫嘛!”
书法艺术
打扮时髦的一对男女青年手挽手,走进一家报刊门市部。
男青年指着一本《大众花卉》对营业员说:“买一本《大众花开》。”营业员冲他一笑,递给了他。身旁的女青年摘下蛤蟆镜,拿过来一看刊名便问;“这个开字怎么上面多了竖?”
男青年答:“这是书法艺术?”
“哦。”女青年点点头。
在明朝有这么件事。
有个叫卢熊的人,人品和才学俱佳,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是最高领导指示,又不是自己占山为王,自然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兖州”被朱皇帝写成“衮州”了。
这事其实很好办,皇帝老子写了个错别字,错就错了吧,顶多后人多记个通假字,衮州就衮州,你当你的官,也就没事了。但这卢老兄一根筋,办事穷认真,
老朱一看奏章,恼羞成怒,天下都是我的,我说是衮州就是衮州,你这厮竟敢给我咬文嚼字,分明叫我“滚”蛋,我先让你脑袋搬家。卢熊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这卢熊因为指出领导写了个错别字,就被要了命,看起来很冤,其实也不冤。
本来朱领导是穷孩子出身,没上过学,能批阅奏章已是自学成才的榜样,写个错别字也很正常。但他不是平民百姓,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写个错别字不怕,怕的是你知道,而且还有传播领导错误的行动。你说,皇帝老子要承认自己写了个别字,那面子往哪搁,所以,我不能认错,只能是你错了,你错了还不该杀?这就是领导的逻辑。
卢熊是文人,专业是搞学问,做官只能算业余,而朱元璋是政客,专业是搞政治,所以,卢熊错就错在跟政客讲起了学问。
在清朝也发生件类似的事。
乾隆皇帝有两大嗜好,一是好吟诗,一是好题字。乾隆写的字多,出现错别字的概率也就大了。
乾隆南巡镇江时,经过金山寺寺门外,一时手痒痒得不得了,要给老和尚们留下点墨宝。于是随行的大臣们拟了四个字“江天一览”,不知是眼花,还是手哆嗦,乾隆却写成了“江天一觉”。群臣们一见可慌了神,皇帝写了个错别字,这场怎么收?乾隆也看出了问题,怎么办,承认吧,丢人;不认吧,原版就在一边放着……皇帝和大臣都僵在了那儿。
这时,方丈出来打圆场,说:“红尘中人苦于罔觉,果能览此江天心头一觉,即佛氏所谓‘悟’一之旨也,好匾好匾!”这马屁拍得可真是时候,乾隆避免了尴尬,龙颜大悦。
朱元璋下诏书,非写不可,而乾隆题匾,完全是穷得瑟,好在他没遇到卢熊,要不然这皇帝的脸面可丢大了。
其实不管皇帝有文化也好,没文化也好,都要在人臣面前装出有文化的样子。他自己有没有文化,写没写错别字,心里清楚得很。在强权就是真理的时代,你跟他较不了真,因为他手里有指鹿为马的权力,你只有接受的份。朱元璋也好,乾隆也好,在有些时候就只挂着条遮羞布,卢熊将这块布揭了下来,而那老方丈却给披了件大氅。
错别字笑话 11
“妈妈今天三十六岁……”
“哈哈哈!”
“热手从瓶子里流了出来……”
“哈哈哈哈!”
“我叫李庆……”
“哈哈哈哈哈!”
今天的班似乎有点不对劲,班级里传来了一阵阵魔性的笑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是大家在看关于错字的笑话。
第一个笑话:“我的妈妈今天36岁。”
什么?妈妈今天36岁?有同学开始吐糟了,“他(她)的妈妈今天36岁,明天37吗?这样说的'话,他(她)妈妈只能活几个月诶!”
第二个笑话:“尾大的妈妈……”天哪,这个人是和妈妈过不去吧?一会儿今天36岁,一会儿又“尾大”。真不知道他(她)妈妈看了会不会气晕过去。这时,同学们也议论开了:“尾大?那他(她)妈妈成什么啦?”“是狐狸吧?”“可能是狼。”“依我看,可能是只小松鼠!”
第三个笑话:热手从瓶子里流了出来……大家看到这个笑话,笑的比前两次都要厉害,我也不例外,但仔细一想,我以前 不过,热手从瓶子流了出来,你难道喝手吗?这要祸害多少个人啊?“厉害了,我的哥,居然喝手!”“这么说,他(她)每天用手洗澡?”“别人都是浪费水,他(她)是浪费手!”同学们又开始新一轮的吐槽。
最后一个笑话则更好笑,大家全都笑得趴在了桌子上。原来,李庆不仅可以变成“李床”,还可以变成大诗仙“李白”啊!
一个错字,原来会闹出这么大的笑话,看来,以后下笔可要仔细了。
错别字笑话 12
一天,天气阴沉沉的,但是并没有下雨,行人不多,我们几个去“捉拿”错别字。
走着走着,走到了“竹林居”那边,看到一个牌子上面写着“米拉之家辅导由此讲→”我大喊:“你们快看,这个‘讲’字什么意思?应该写‘进’吧。”
大家都说:“对呀对呀。”
有个人小声说:“我可不能这样!”
另一个人撇了撇嘴说:“这个应该是个没文化的人写的,还辅导别人呢,真是害死人不偿命!”
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我们把这个错别字捉拿之后,“关”在了我的笔记本里,就去别的地方观察了。
到了桃江龙城,一个同路的朋友喊道:“大家快过来,你们看!”我们一看,贴在墙上的纸上面写着“套房出租,三房一斤。”
大家又哈哈大笑起来,有的`人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哈哈哈,三房只有1斤,那么轻。那么一阵风吹过来,那会飞到哪儿去呢?”我她好不容易止住了笑,认真地说:“这个‘斤’应该是‘厅’,又是一个没文化的人!”大家齐声说:“真可怕。”
我们又捉拿到了一个错别字。啊,看来社会上的错别字还真多,我们什么时候才捉拿得完呢?
错别字笑话 13
我经常说出错别字,这使我付出了闹笑话的。代价。
事例一:
这天,爸爸刚刚从门外回来。我上前迎接。只见爸爸手里拿着“瑞星杀毒软件”的软件盒。我不干确定是不是“瑞星杀毒软件”便问到:“这是不是‘端星杀毒软件’呀?”
“恩?!‘端星杀毒软件’?‘端星杀毒软件’是什么呀?!”
“啊!口误口误,口误呀!是‘瑞星杀毒软件’是‘瑞星杀毒软件’。”哎……直到今天这个“神化”还在流传着……
事例二:
那次考试。我认真的做完试卷。写上名字,就交卷了。
等到发试卷那天我左等右等就是没我的试卷。发完了还是没我的试卷。我正着急着,突然老师说道:“廖字走先生上来拿试卷。”
到现在我们班还有人叫我:廖字走。
错别字笑话 14
英语补习班上,老师正全神贯注的讲课。她是个外教,黄黄的头发,大而蓝的眼睛,看上去四十多岁的样子。同学们都津津有味地听着,还不时地写笔记。老师说:“同学们,下面我们写第三大题,在写之前,我想先给你们讲解这道题涉及的有关内容。”她转过身,在黑板上写下——“中国的'万里长城”相当漂亮的楷书,可我总觉得有些别扭,细看,原来,她把中“国”的国,少写了一个点。我四下望了望,大家都有些异样。看来同学们都看出来了。必须要把这个字“揭发”出来,我毫不犹豫地举起了手。“什么事?”老师问道。同学们一下子把目光聚集在我身上。我理直气壮地站起来说:“您写错了,‘中国’的‘国’应该是‘口’里面包含着一个‘玉’字”。老师回头看了看,“噢——”的一声,拿起板擦,把错别字擦掉了。我松了一口气,不料,老师又在“王”的左边加了一个点,啊?我哭笑不得。
老师好像故意挑战,回过头来,蓝色的大眼睛冲我眨了眨,又继续讲课。同学们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在我身上,似乎是幸灾乐祸。我想:算了吧,老师改一次已经够给面子了,如果我再一次纠正,老师会记恨我的,就一个字,我跟老师较什么劲呀!再说,同学们都看见了,凭什么只让我纠正?可我再一想:不行,虽说写错字这事是有点儿丢老师的面子,可一个中国人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把字写错的?再说,如果我们把一个英文单词拼错,老师不也会给我们纠正吗?想到这儿,我充满了信心,把手举得老高。“怎么了?”老师皱了皱眉,又问。我站起来,说:“您又写错了!”说完,跑向讲台,拿起板擦,把错字擦掉,认真地写上了一个端正的“国”字。当我回过头时,老师带头鼓起了掌。
我们一定要勇于纠正错字,因为汉字是我们的母语,只有勇于纠正错字,中国文化才会昌盛。
错别字笑话 15
错别字,害人不浅,人们对它们深恶痛绝。古人用诗来讥讽别字先生,警示人们。
明朝有个爱吃枇杷的知县,有人巴结奉承他,买了一筐上等的枇杷送去,并且先叫人把帖子呈上。帖子上写道:“敬奉琵琶一筐,望祈笑纳。”知县看了很是纳闷:为什么要送我一筐琵琶?琵琶又为什么要用筐装?当知县看到筐里装的东西时,才恍然大悟,原来是一筐新鲜的枇杷。知县提笔在那张写着“琵琶”的帖子上写了首诗:
枇杷不是此琵琶,
只恨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
满城萧管尽开花。
有个浪荡公子,不学无术,花了几千两银子买了个县令来当。一次,他想买补品补身子,便对差人说:“你速去药店买三钱最好的鹿耳。”差人立即急匆匆来到一家大药店,对老板说:“我家老爷吩咐,要三钱鹿耳。”老板皱着眉头,寻思良久道:“本店只有鹿茸,无鹿耳。”差人急得哭起来:“小人买不到鹿耳,依老爷的脾气,定挨五十大板!”老板见状,提笔写了一首打油诗:
只因读书不用功,
错把鹿耳当鹿茸。
倘若办案亦如此,
多少无辜在狱中。
滩浒(虎)缘何读滩浒(许)
小时候读书,就有条经验,凡不认识的字,只要念其边旁,百分之六七十会念对。如泳、咏、△三字皆念“永”,这叫“瞎字认半边”。但另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字,如果按“认半边”的老经验去念,就要成为别字先生了。有个讽刺别字先生的故事:“某人(别字先生)在看一本书看得很入迷,友人问他:在看什么书?答曰:《水浒(许)》。友人不解,再问书中写些什么人物?答曰:有一李逵(达),搿二斧(爹),有万夫不当之勇(男);友人才知某人看的是《水浒》。”这个笑话是编出来讽刺那些“别字先生”的,未勉有点出格,因为把浒读成“许”,逵读人“达”,完全可能,把斧读成“爹”,勇读成“男”就不大可能了。
但是,在某些特定条件下,读某字的原音反而错了,“认半边”反而对了。例如滩浒岛这个地名,就应读作滩浒(许),而不能读成滩浒(虎)。
据说,把滩浒读作滩“许”,还是清康熙皇帝造成的。相传,康熙帝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南巡时,对海岛开发十分关注,指名要时任定海镇总兵黄大来前去护驾,多次亲自向黄大来询问舟山的情况,黄向康熙奏呈普陀山寺庙失修的情况后,康熙赐金千两,命修复普陀山前后两大寺。
黄大来还携一部旧的志书,按照志书中的插图介绍海山的地理环境,康熙听得津津有味,要过图边看边念:“舟山、岱山、鱼山、洋山……滩浒(许)”。黄大来和在场的大臣都知道康熙读别字——把滩浒读成滩“许”了。但因皇帝的口是金口,皇帝开了金口,错的也对了,所以,不但没人出来纠正,反而也跟着康熙把滩浒读成滩“许”,并传令滩浒岛附近居民,今后,滩浒只准念滩“许”。所以当地居民一直照念。直到本世纪60年代,笔者去滩浒岛参观发展渔业生产情况时,岛上居民还是叫自己的岛屿为滩“许”。
别字先生自辩
从前有个教书先生,常念别字,误人子弟,被人告到县官那里。县官传他到堂审问。
“你教书常念别字,是吗?”
“不,不,绝无此事,纯属子虚鸟有。”
“什么?鸟有?你把乌念成鸟字,当堂出错,你认打还是认罚?”
先生怕挨打,战战兢兢地说:“认罚!”
县官提笔批下:“罚鸡三只,兔两只。”
先生回家提了一只鸡来。
县官一看,责问道:“怎么就送一只鸡?”先生回答说:“大人你不是写‘鸡三只,免两只’吗?”
县官被弄得啼笑皆非,只好喝令退堂。
《民间笑话大观》
买千口猪
从前,有个县官写字很潦草。这天他要请客,便写了一张字条叫差役买猪舌。谁知“舌”字写得太长,分得太开,差役误以为叫他买猪“千口”。这可忙坏了那位差役,跑遍了城里,又到四乡去购买,
好容易买到五百口猪。他一想交不了差,便向老爷求情,希望少买五百口。
县官生气地说:“我叫你买猪舌,准叫你买猪千口呢?”
差役听了,应声道:“还好还好!不过以后请老爷注意,若要买肉,千万写得短些,不要写成买‘内人’。”
有关错别字的笑话分类
一、谐音式
相传李鸿章有个远房亲戚赶考,呆坐半天也做不出答卷。于是便想走后门中榜,就在试卷上写道:“我是中堂大人李鸿章的亲妻(戚)!”主考官看后又好气又好笑,提笔批道:“既是中堂亲妻,我定不敢娶(取)!”
二、对联式
清代一次科举考试,有个考生因不懂《书·秦誓》中“昧昧(想念深切)我思之妇”一句的意思,将其写成了“妹妹我思之”。主考官开始不明其意,继而哑然失笑,挥笔批道:“哥哥你错矣!”两者恰好构成工整的对仗。
三、曲解式
某店主在招牌上把“月饼”写成“曰饼”,有人说:“‘曰’字是个白字。”店主不屑一顾:“说得倒好,‘白’字还有一撇呢!”
某老板的商品介绍上把“零售”写成“另售”,有人纠正道:“‘另’字写成别字了。”老板反唇相讥:“你弄清楚,‘别’字还有一立刀呢!”
某商人做广告时,把“锡纸”写成“昔纸”。有人指出:“‘昔’字是个错字。”商人嗤之以鼻:“哼,‘错’字还有金字旁呢!”
四、打油诗式
说古时候有一个土财主,喜欢读书人,给自己的'千金小姐找了一个读书郎并入赘。结婚后财主送女婿在外地继续求学。读书郎爱读书不假,只是写字潦草,还有错别字。有一天,在外寒窗苦读的书生非常思念家乡,此时正是杏子熟落的季节,他平时很爱吃杏,于是提笔给岳父写了一封家书,让岳父买一些杏寄来。
老汉看到信,琢磨了半天也没明白,因为女婿把杏写成了“否”。老汉猜字行动,买了一筐小黄杏给女婿寄去了。于是有诗云:
贤婿来信要买“否”
急得老汉满街走
买了一筐小黄杏
不知是“否”不是“否”
经典笑话错别字故事
在明朝有这么件事。
有个叫卢熊的人,人品和才学俱佳,被吏部推荐到朝廷做官,朱元璋就委任他到山东兖州当知州。
卢熊走马上任是最高领导指示,又不是自己占山为王,自然要启用官印,发布文告。当他把皇帝授给他的官印取出一看傻了眼,原来,朱元璋笔下的诏书是授卢熊为山东衮州知州,这“兖州”被朱皇帝写成“衮州”了。
这事其实很好办,皇帝老子写了个错别字,错就错了吧,顶多后人多记个通假字,衮州就衮州,你当你的官,也就没事了。但这卢老兄一根筋,办事穷认真,
老朱一看奏章,恼羞成怒,天下都是我的,我说是衮州就是衮州,你这厮竟敢给我咬文嚼字,分明叫我“滚”蛋,我先让你脑袋搬家。卢熊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这卢熊因为指出领导写了个错别字,就被要了命,看起来很冤,其实也不冤。
本来朱领导是穷孩子出身,没上过学,能批阅奏章已是自学成才的榜样,写个错别字也很正常。但他不是平民百姓,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写个错别字不怕,怕的是你知道,而且还有传播领导错误的行动。你说,皇帝老子要承认自己写了个别字,那面子往哪搁,所以,我不能认错,只能是你错了,你错了还不该杀?这就是领导的逻辑。
卢熊是文人,专业是搞学问,做官只能算业余,而朱元璋是政客,专业是搞政治,所以,卢熊错就错在跟政客讲起了学问。
在清朝也发生件类似的事。
乾隆皇帝有两大嗜好,一是好吟诗,一是好题字。乾隆写的字多,出现错别字的概率也就大了。
乾隆南巡镇江时,经过金山寺寺门外,一时手痒痒得不得了,要给老和尚们留下点墨宝。于是随行的大臣们拟了四个字“江天一览”,不知是眼花,还是手哆嗦,乾隆却写成了“江天一觉”。群臣们一见可慌了神,皇帝写了个错别字,这场怎么收?乾隆也看出了问题,怎么办,承认吧,丢人;不认吧,原版就在一边放着……皇帝和大臣都僵在了那儿。
这时,方丈出来打圆场,说:“红尘中人苦于罔觉,果能览此江天心头一觉,即佛氏所谓‘悟’一之旨也,好匾好匾!”这马屁拍得可真是时候,乾隆避免了尴尬,龙颜大悦。
朱元璋下诏书,非写不可,而乾隆题匾,完全是穷得瑟,好在他没遇到卢熊,要不然这皇帝的脸面可丢大了。
其实不管皇帝有文化也好,没文化也好,都要在人臣面前装出有文化的样子。他自己有没有文化,写没写错别字,心里清楚得很。在强权就是真理的时代,你跟他较不了真,因为他手里有指鹿为马的权力,你只有接受的份。朱元璋也好,乾隆也好,在有些时候就只挂着条遮羞布,卢熊将这块布揭了下来,而那老方丈却给披了件大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