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江苏风光导游词【汇编3篇】

发布时间:

美丽江苏风光导游词(精选3篇)

美丽江苏风光导游词 篇1

大家好!首先欢迎大家来到我们河南旅游观光!很高兴能为大家导游服务并共同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还请大家对我的工作予以大力支持与密切配合。今天我将带大家到鲁山县中原大佛景区旅游观光,预祝大家玩得开心。

鲁山县位于河南省西部,伏牛山东麓,东临煤城平顶山,北接省会郑州,西与洛阳相望,南与南阳毗连。总面积2432.32平方公里,辖五镇十七乡,554个行政村。西南北三面环山,西高东低,山脉连绵,河流纵横,东向开口与黄淮平原相连。其历史悠久,于夏商时便初称鲁县,曾改称鲁阳,因故城地处鲁峰山而得名,从1983年至今属平顶山管辖。鲁山县自然资源丰富,在平顶山四资源优势中占了两个。这四大资源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黑、白、黄、蓝。其中,“黑指的是煤资源,在鲁山储量达1.3亿吨。另外,“蓝”指的是水资源,在鲁山有大、中、小型水库39座,地热泉5处,分别是上汤、中汤、下汤、温汤和碱汤。其中,中汤年平均水温45。C,下汤年平均水温29。C,上汤最高是73。C,温汤和碱汤两处温泉年平均水温21。C。是春秋思想家墨子的故里,至今仍保留着先哲的活动遗迹。这里曾是唐代大诗人元结(字次山)的诞生地,诗人仙逝,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亲为撰文书碑。颜碑至今保存完好,颜碑亭矗立于鲁山第一高中园内绿树掩映之中,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鲁山县是全国旅游大县,昭平湖景区位于鲁山县中心区域,是国家AAAA级风景区,周边旅游资源丰富,已形成一个较大的旅游市场,年接待游客量达60万人次。鲁山是宋代名将牛皋的故乡,是清代大侠买壮图的栖身地,至今仍传颂着他们石破天惊的佳话。

中原大佛景区,座落在,鲁山县城西50公里,郑州至尧山高速公路终点,与311国道交汇处,景区交通便利,群山环抱,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荟萃,拥有世界第一佛、第一钟,大陆第一汤,伏牛山区第一寺等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是集佛教文化,温浴辽养、观光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旅游胜地,是河南伏牛山生态游的龙头景区。历经10多年的建设,景区初具规模,知名度日渐提高,已经成为豫西南具有重要影响的旅游景区。景区有牌坊、佛泉寺、愿心台、福慧大道、礼佛坛、八宝广场、中原大佛、天瑞吉祥钟及钟楼等景点景观,及配套服务设施组成。

进入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汉白玉大牌坊,坐北朝南,东西20余米,高15米,坐落在佛泉河南岸,呈五门六柱型。自底座有六根巨柱拔地而起,撑起上面九层玉雕,直达最高处五个门楼。中间的大门楼高昂冲天,两边逐渐双落,典雅古朴,别具风格。

过牌坊,跨过116米长的朝圣桥,迎面来到千年古寺——佛泉寺。

佛 泉 寺

佛泉寺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一说玄宗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相传贞观初年,唐太宗夜做一梦,见佛祖立于中州之玉枕山下,为婆娑汤池众生遍洒甘露,为之一震,知佛祖点化,即依梦境画图,命人于中原大地寻觅。自鲁山县城西行过下汤,进中汤,寻至乱汤(上汤),见之地形与图相符,喜出望外。寺前沙河南岸终年有温泉喷出,水质优良,水温适宜,富含矿物质,善治百病,人称“佛泉”。河北山势轩昂,紫气冲天,即于山前寻穴建寺。寺由泉而得名。

佛泉寺历经几度兴废,现修复的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

下面请随我一同走向山门。山门是寺院的大门,建筑面积128.8平方米,正中门上方的匾额“佛泉寺”是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大师亲笔题写。山门两侧是哼哈二将,哼将名叫郑伦,哈将名叫陈奇,他们都是商末时的大将。郑伦拜昆仑山渡厄真人为师,学得“窃中二气”之法。只要用鼻子一哼,便能使人魂飞魄散,由此得名哼将。陈奇是受人秘诀炼就体内一道黄气,张嘴一哈,黄气喷出,嗅到者当场死亡,故称哈将。哼哈二将战场相遇,一哼一哈各显神通,难分上下。周灭商后,天下太平,姜子牙奉命封神,策封郑伦和陈奇镇守西释山门,宣布教化,护持佛、法、僧三宝,称密迹金刚和那罗延天。

一般寺门都有三个门,且中间门大,两边门小,左边叫无相门,中间叫空门,右边叫无作门。三门都有脱离尘俗之意。由于佛寺多依山而建,所以寺门也称“山门”。

中国的寺院布局大同小异。进入山门的后的第一个殿是天王殿,面阔五间,进深三架,面积96.6平方米。殿中供奉的是弥勒佛,两边是四大天王。弥勒佛的化身像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大肚弥勒佛,完全是中国化的佛。他两耳垂肩,袒胸露肚,开口常笑,但语出无定,疯疯癫癫,寝卧随处,常拿着一个布袋,终日奔走,劝人教化,人又称之为“布袋和尚”。五代后梁真明二年,在岳林寺圆寂时口念:“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这时人们才醒悟,他原来是弥勒佛的化身。弥勒佛的形象启迪世人,要有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教育人们要宽容大度,容人容事,不要小肚鸡肠,自寻烦恼。古人撰写对联赞誉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眼前沟施有缘人,相亲相近,怎不满腔欢喜;世上尽多磨难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弥勒佛像一般都置于天王殿,面对山门,故又称欢迎佛,寓意笑迎天下朝佛人。

四大天王分别是:东方持国天王提多罗吒,持琵琶,住东胜神洲;南方增长天王毗琉璃,持宝剑,住南赡部洲;西方广目天王留博叉,持蛇(赤龙),住西牛贺洲;北方多闻天王毗沙门,持宝伞,住北俱卢洲。中国佛教徒认为:南方增长天王持剑,司风;东方持国天王拿琵琶,司调;北方多闻天王执伞,司雨;西方广目天王持蛇,司顺。组合起来便成了“风调雨顺”。寓意年年丰收,丰衣足食。

弥勒佛背后供奉的是韦驮菩萨,韦驮又称韦驮天,受佛祖之意,统管东、西、南三洲,护持佛法,保护出家人。人称“三洲感应“。韦驮与金刚力士、四大天王都是佛教护法神。韦驮因护法有功,成了菩萨。我们现在看到的韦驮,是少年武将的形象,手拿法器金刚杵,忠实的保护着佛、法、僧。

寺院的第三进是大雄宝殿,俗称大殿,是寺的主要建筑,面阔七间,进深四架,面积173.28平方米。这是僧人活动的主要场所。供奉的三世佛:中间是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左边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还有阿难和迦叶。释迦牟尼的背后是倒座观音和善才童子、小龙女。

佛是佛教最高的神,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好了,大家也听完了我对释迦牟尼佛的介绍。我们大家再来看一下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都是传说中的佛。药师佛他左手持钵,表示甘露,右手拿药丸,表示救治众生疾苦。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双手叠置足上,掌中有一莲台,表示普渡众生的意思。西方极乐世界是佛教传说中描绘的最美好的理想社会,在那里没有等级之分,众生一律平等,身体健康、聋者能听、哑者能语、跛者能行、人的寿命由自己随意而定。人人可享尽快乐,没有痛苦和烦恼。我们再来看这两尊小佛像,是阿难和迦叶,二人是佛祖五十岁后的两个贴身随侍弟子。

迦叶和阿难常常随侍佛陀左右,被称为“二贤者”,后来在寺院就形成了“一佛二弟子”的雕像。

来看十八罗汉,罗汉都是佛祖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受了佛的嘱咐,不入涅盘,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关于十八罗汉,据佛经记载:佛祖开始令其四个弟子留在人间普渡众生,后来感到天地太大,便增加了十二个,成了十六罗汉。在唐末画家贯休和尚画完十六罗汉后,又加了斯里兰卡高僧庆友和唐代取经的玄奘法师,这便是十八罗汉的由来。到了清代乾隆皇帝钦定,去掉庆友和玄奘,补上两位中国僧人降龙和伏虎,就形成了现在的十八罗汉。分别是:举钵罗汉、伏虎罗汉、喜庆罗汉、看门罗汉、静坐罗汉、挖耳罗汉、长眉罗汉、骑象罗汉、坐鹿罗汉、开心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芭蕉罗汉、过江罗汉、布袋罗汉、降龙罗汉、笑狮罗汉、沉思罗汉。

佛祖后面供奉的是观音菩萨。因面向北,故称倒座观音。在佛教中,菩萨的地位仅次于佛。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扶在左手上,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难,佛法广大。观音作为菩萨本无性别,到南北朝时,北魏灵太后,为了更好的体现大慈大悲和方便闺房小姐供奉,改观音为女身,从而产生了咱们所看到女身观音像。观音左边是善才童子,右边是龙女,是观音的随侍。

福慧大道

大殿往上是愿心台,面积约6000平方米。北部设有焚香许愿的大香炉。在这里烧香许愿是很灵的哟!在香炉前跪拜,抬头能看清大佛慈祥端庄的面部表情,焚香叩拜后默默许愿,大佛会保佑你的愿望得以实现。

美丽江苏风光导游词 篇2

各位嘉宾,我们已经到了云龙山的北麓山门停车场,请大家带好随身物品,跟我下车,现在是九点钟,我们游览云龙山的时间大约需要1小时左右,我们十点钟在车上集合,请大家记好我们的车号,劳烦司机师傅把车窗关好。

云龙山是徐州市南郊风景区的著名旅游景点之一,它西傍云龙湖,东依凤凰山,南靠泉山自然风景保护区,风光秀丽,景色怡人,云龙山南北走向,全长三公里,共有九节山头,其中第六节最高,海拔一百四十二米。但是它的名胜古迹多集中在北数第一节山上。这节山海拔一百四十二米,明清时期山上建造了一些庙宇亭台,并栽植松、柏、椿、槐等树木。我们今天要游览的大士岩、放鹤亭、兴化寺这些主要景点就在第一节山上。各位嘉宾,这就是云龙山北麓山门,我们将由此上山。上山时,请大家注意安全。大家看,山门的右侧是1999年7月1日修复的卧牛泉。它始建于清代,由雨水山泉汇聚而成。因为泉池东壁的巨石形似卧牛而得名,是云龙山著名景点之一。修复后的泉池长30米,宽6米,深5米,南深北浅。泉池上方的拱型石桥名三义桥,它长7米,宽1。6米,桥柱是青石雕刻成的,栏杆上有二龙戏珠、麒麟等传统图案。立于桥东首的石碑是在泉池疏浚中发现并打捞上来的。各位游客,请看刻在山石上的“云龙山”这三个气势磅礴的大字是明朝的莫于齐书写的。明万历年间,他在徐州担任兵备右参政,云龙山究竟是如何得名的呢?因其九节山头蜿蜒如龙,旧志称:“其上有云气,故名云龙山。”北宋以前因为山上有大石佛头像,所以又名石佛山,在宋朝时这两个名字是通用的。苏轼任徐州知州其间,以云龙山为题材,写下诗问十余篇,其中《放鹤亭记》脍炙人口,被收入《古文观止》名篇,云龙山因此文明于世。

各位嘉宾,我们现在来到了云龙山的主要景点之一-----大士岩。它位于云龙山西半山腰上。是康熙五十八年徐州知州姜焯开凿的。他原来打算在这里建造僧舍,觅僧看守放鹤亭,因为在挖地基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巨石岩,广约八丈,峰棱外露,不知道它有多深,又因岩下黄茅岗有唐吴道子所画观音大士像石碑,于是授意石工把巨岩雕为观音大士像。观者益以为神,于是州人又请增工扩大正殿三间,前面为韦驮殿,左右为寮舍亭台阁道,取名为大士岩。

大士岩的正殿为圆通宝殿,正殿中的观音大士像雕在巨岩上,大士像已经毁于时期,这座大士像是1978年重塑的,1988年又增塑了文殊、普贤等菩萨像,文殊和普贤都是佛教的菩萨,他们分别是婆娑世界教主释迦牟尼的左胁侍和右胁侍,他们三人合称“释家三尊”,观音的道场在浙江省舟山群岛的东南部普陀山上,因此他也被称为海岛观音。因为观音是阿弥陀佛的左胁侍,他同阿弥陀佛及其右胁侍大势至菩萨合称“西方三圣”。所以在被配殿建了三圣殿,南配殿是千手千眼观音殿。据佛经《大悲咒》记载,千手千眼的菩萨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三应化身之一,画家依据密宗仪规而绘成多面多臂菩萨。而民间相传东周妙王的第三个女儿出家得道后,为替父亲治病,挖下了自己的双眼。砍下了自己的双手,制成药治愈了父亲的病。妙庄王为了纪念女儿,让塑匠塑一个全手全眼的观音像,塑匠听错了,塑了一个千手千眼的观音像。

大殿前的两株古柏是清初种植的。它同大士岩同龄,殿南还有一株从、石缝长出的挺拔古柏,这株古柏已有900多年的树龄,这株古柏正体现了“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毅品质。

山顶门北侧的是鼓亭和试衣亭,南面是钟亭和送晖亭。试衣、送晖两亭是根据苏轼诗句“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春晖”而命名的。山顶门内有韦陀殿,韦陀是佛教守护神致意。他面向大殿,手持韦陀杵,韦陀杵是韦陀降魔伏妖的兵器。持杵的不同姿势代表了不同的含义:一是双手合十,一是持杵叉腰。这两种姿势代表了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猜一猜。韦陀双手合十表示此处不接受云游僧人在此寄宿,而叉腰持杵则表示欢迎各地僧人前来交流佛法。大家看看这座韦陀像是什么姿势?

韦陀的背后是弥勒佛,弥勒现在还是菩萨。据佛教说,他还要在兜率院内修行4020_年,那里的一天相当于人间420_年。所以他还要在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才能到华林园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而成佛,所以他被称为未来佛。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弥勒身世的传说。相传他为五代梁朝时期明州(今宁波)奉化人,名契比,两耳垂肩,袒胸露独,开口常笑;但其出语无定,寝卧随处,常以杖挑一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信佛,人称布袋和尚。贞明二年,在岳林寺圆寂时口年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之不识。”人们才醒悟他为弥勒的化身,曾有“开口常笑笑天下一切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一切难容之事”等楹联描绘其皆大欢喜的形象。相传他的道场在宁波雪窦山。山顶门下,依山势修砌的石阶,叫做“五十三参”,大家可以边登边数。这些台阶正好是五十三级。据记载:善财童子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名师,最后拜观世音为师,才得到“正果”,之所以修建五十三参是要人们虔诚参拜,表示“正果”得来不易。

各位嘉宾,参观完大士岩,让我们到放鹤亭去看一看。

放鹤亭位于云龙山第一节山山顶,坐东朝西,是一座民族风格的建筑,它始建于北宋元丰年,是隐士张山人建造的。

张山人原来住在云龙山西麓黄茅冈,家有花园田宅,马匹僮仆,可以说是一个豪门大户了。他的父亲张希甫信奉道教,母亲李氏道教、佛教皆信,张山人本人爱好诗书,善弹琴,也常亲自耕作,闲则入山采药,过着田园隐居的生活。苏轼任徐州知州两年,结交了许多朋友,其中以为平民朋友就是这位张山人。张山人驯养了两只鹤,并在云龙山顶修建了一座草亭,名为“放鹤亭“,苏轼为此写了一篇《放鹤亭记》,成为流传千古的著名散文。放鹤亭历史上多次重建。“放鹤亭“三字匾额原为乾隆皇帝御笔钦书,后因毁坏,1978年改用苏轼手迹制匾额悬挂在亭廊之上。

在放鹤亭南约二十米有招鹤亭,因《放鹤亭记》中有《招鹤》之歌而得名,放鹤亭西面有饮鹤泉源,是沿着岩层下凿而成的,五十年代井中还有泉水,后来因被人投掷石块而堵塞,近年来经过清理,饮鹤泉泉中又涌出了清泉。

各位嘉宾,放鹤亭后那座宏伟的建筑就是兴化寺,让我们到那里去参观吧。兴化寺的大殿、配殿,禅院等均依山而建,风格别致。特别是大殿很有特色,大殿三面均为山崖石壁,殿内供奉的石佛高11。52米,合三丈四尺有余,但殿的后墙只用了三行砖。所以有“三砖殿覆三丈佛”的妙誉。

这儿就是大佛殿了,佛教一向是劝人向善的,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尊佛像,虽然法相尊严,但大家可以看到他其实是微笑着的,而且他方面大耳,显得非常慈祥。古代的能工巧匠用他们灵巧的双手演绎出了佛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劝语。

大殿内两旁的山壁之上刻有山峰、瀑布、洞穴,各种各样的佛像错落布置其间,

成为“龛山为宇,消峰成相,四壁抄峭,罗汉;诸天龙女历落窦间”天然如画的巨观,虽然在宣德七年被烧毁了一部分,但现在仍存有七十二处,二百五十余尊。其中,最早的年号为北魏太和十年。那时正是被魏凿窟雕佛的鼎盛时期,因而大石佛头像很可能为466—486年间雕凿的,算起来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大石佛的两臂和前胸为清代康熙三十四年添加的。

殿南外的这个驮碑的大石龟叫。根据它所驮石碑上的题名可以推断梁宋时这儿已经有寺,伺候八百年这座寺庙的兴衰无从考察。至洪武三十一年,主持胜吉建造佛殿三间和僧房一间。宣德七年寺庙毁于大火,但大石佛仍然完好,宣德九年重建寺庙。并建天王、诸天罗汉、诸天明王等殿和山门等,于正统元年竣工,至今已近五百六十年。

大殿南面有鼓亭、北面有钟亭,鼓已经不知去向,古钟为明宣德三年筑造的,上有“风调雨顺”四个大字。

多年来,人们都习惯将大石佛称为释迦牟尼像,称大佛殿为大雄宝殿。1985年,室佛教协会成立后,养熙大和尚从南京栖霞山来寺住持,人为所说释迦牟尼像实为阿弥陀佛坐像,缺少安置释迦牟尼法像的大雄宝殿,因此,于1994年在大殿东重建的韦陀殿处营建大雄宝殿,并塑释迦牟尼像,修建藏经楼等。

1993年12月拆除韦驮殿时,在地下岩石上发现了整片的佛龛造像,以及游记、题记等,上下数层,分组排列。这写佛像线条流畅,任务半满潇洒,为保护这些唐宋摩崖石刻而建造的大雄宝殿于1994年7月27日竣工。

各位嘉宾,云龙山第三节山,又称南天门,上有观景台,台高6米,占地1500平方米,包括大、小两层平台,六角飞檐古亭及其它辅助设施。“观景台”三了鎏金大字由著名书发家尉天池题写。站在台上四面眺望,可欣赏古彭新姿。观景台的建成与毗临的翻山索道,将云龙山、云龙湖、彭园,汉画像石馆等景点融为一体,形成了一条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问景观想协调的游览路线。

美丽江苏风光导游词 篇3

贵阳东门的文昌阁,是我国千百年来实行科举制度的产物,它建于十六世纪末(公元1596年、明万历20_年),迄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

文昌阁造型独特,其结构为三层三檐九角不等角攒尖顶。底层为四方,二、三层为九方。顶角的划分是将四周等分后,再将正面(西面)一条弧三等分,其余三条二等分。据考证,这种造型的阁楼为目前国内仅存。近日,文昌阁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古人为什么要修建文昌阁并供奉文昌为神?文昌是什么样的神?它与科举文化有什么关系?

文昌神的由来

古代,科学不发达,人们不免产生宿命论和迷信思想,认为自己的前途和命运都由神在操纵。我国是多神教的国家,读书人供奉的神就是文昌。

早在秦汉时期,我国天文学家就发现天空中的北斗七星,以之作为夜间辨别方向的标志。七颗星中有四颗(第一至第四颗)排列成长方形,古人称之为斗魁,第五至第七颗排列成一条线,称之为斗柄(半杓),总称北斗七星或文曲星。

汉代,实行开科取士,设博学鸿词科、经济特科等,选拔有学问的人,授予官职。有的人被选中,有的人没选中,于是,就有人把读书人的命运与北斗星联系起来,说什么七颗星中的第一颗叫“奎”,“奎主文章”(《孝经·授神契》)。西汉司马迁著《史记·天官书》说:“斗魁戴匡(筐)六星,曰文昌官(即七颗星中除一颗奎星外,其余六颗合称文昌宫)。六颗星分别主宰人间的功名禄位,并各有名称:“一曰上将,二曰次将,三曰贵相,四曰司命,五曰司中,六曰司禄。”

唐宋时,读书人为了追求功名,大都供奉组成文昌宫的六颗星。元代仁宗延佑3年(公元1320_年),诏封文昌宫六颗星为文昌帝君,于是开始有人立庙祀之,并把它塑成帝王之像。

贵州地处西南,元代尚未正式建省,亦未在贵州举行乡试(举人考试),故贵州境内立庙供祀文昌帝君者极少,仅有乌撒卫(辖今威宁、赫章县地)有文昌庙一座,建于公元1324-1320_年间,是省内最早的一座文昌庙。

明代永乐20_年(1420_年),贵州正式建省后,由于科举制度的推行,考生增多,信奉文昌者众,于是,贵州各地相继出现供奉文昌的神庙,有称文昌祠、文昌宫、文昌阁的。

贵阳最早出现的文昌祠。在贵州宣慰司文庙左,建于明洪武初。

明嘉靖20_年(1535年),朝廷批准贵州在本省举行乡试后(在此之前,贵州生员须到湖广、云南参加乡试),贵州省内相继出现不少文昌庙。到了万历20_年(1596年)贵阳新修一座文昌阁,屹立于东门月城上,阁为三层,规模最大,为全省之冠,并以其结构奇特著名全国(以上见明万历贵州巡抚郭子章著《黔记》及万历《贵州通志》)。

我国阁楼的传统模式,一般都是四角、六角、八角。而贵阳文昌阁却是九角。除阁的顶层表现为九角外,还有各层梁柱中处处表现九或九的倍数,如梁为81根,柱为54根,楼楞木二、三层各9根。

这是因为我国古人认为“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清人汪中《释三九》云:“凡一二之不能尽者,约之以三,以见其多;三之不能尽者,则约之以九,以见其极多。”如九重天、九霄云外、一言九鼎等,皆是以九形容极多、极高。文昌阁所以建为九角,楞木均为九的倍数,显然含有极高、极多之义,除显示文昌神地位最高外,也含有祝愿贵州考生在科举考试中名列最高、人数最多之义。

魁(奎)星神的来历

明末清初,战乱频仍,各省举人进京考试,途中经历无数艰难险阻,往往连进士也考不上,争取考上前三名一甲进士(状元、榜眼、探花)更是难上加难。于是,有人编造说:考生试卷经主考官评出前三名,送请皇帝作最后圈点,才能定出谁是状元、谁是榜眼、谁是探花。有的皇帝不懂文章,甚至不看内容,随意圈点,这当中就有神在操纵皇帝的御笔,这个神就是主宰文章的奎星。于是,考生们不仅供奉文昌,还要供奉奎星。

但奎星塑成什么形象来供奉,却是问题。奎字的解释,据《广雅·释言》载:“奎,胯也。”引申为两足张开之义。但不可能将两足张开塑为神像。明清之际出了一位著名学者顾炎武,他在晚年所著《日知录·魁》中,提出解决的办法说:“(神像)不能像奎,可改奎为魁,又不能像魁,而取字形为鬼,举足而起其斗。”道教中人根据他的这一说法,遂将魁星塑为一个鬼的形状,魁字的大弯钩,作为魁的左足向后翘起踢着一斗,鬼用左手捧卷,右手执笔作点定试卷的姿态。于是魁星塑像设计成功,各地文昌阁中都按此式样,加塑了魁星神像。贵阳文昌阁的魁星神像是康熙31年(1692年)贵州巡抚卫既齐主持重修文昌阁时增塑的。

人才蔚起

清代建立政权之后,遵循“古开创之世,类以文教为治”的经验,大力提倡尊奉文昌,因而对省城的文昌阁积极加以维修。仅康熙年间就大修两次;一次是康熙8年贵州巡抚佟凤彩主持;一次是康熙31年贵州巡抚卫既齐主持。现文昌阁仍保存有两次《重修文昌阁碑记》。

也许是种巧合,就在上述官方大修文昌阁之后不久,康熙33年贵阳人周起渭(渔璜)考起了进士,其人才华出众,名噪一起,曾典试浙江,擢侍读学士(给皇帝讲学),充日讲起居注官。康熙42年又有贵阳曹维城考取武进士第一,成为贵州第一个武状元。这就大大鼓舞了贵州文武生员的学习情绪,出现了一浪高过一浪的追求科举功名的热潮。其间曾出现一些传为佳话的科名盛事:如嘉庆时广顺州金殿行有四子鼎寿、鼎梅、鼎铭、鼎年皆中举,被誉为一门四举人。麻江县周泰等举人,其祖父之翰举人,父周诚举人,一门三代举人。同治8年贵阳人陈灿、陈田兄弟同榜举人,后来又都考取进士。

考文状元最不容易,但到了光绪20_年贵阳人赵以炯终于考取了一甲进士第一名,成为贵州第一个文状元。若从明嘉靖20_年贵州开科乡试算起,那就是经过351年,贵州才算出了一个文状元。当时贵州籍的省内外学者、生员闻之,无不引为荣幸。在京的贵阳人曾任礼部尚书的李端棻贺以联云:“沐熙朝未有殊恩,听鸿胪初唱一声,九十人中先将姓名宣阙下;启吾黔久钟间气,忆神仙流传数语,五百年后果然文扬胜江南。”

在赵以炯考取文状元之后仅隔20_年,即光绪20_年,贵州麻哈(今麻江)县人夏同和又考取了文状元,这对贵州考生是一次极大的鼓舞。但就在这时,清朝统治发生巨大变化,出现了戊戌变法高潮。光绪30年宣布停止科举考试。

贵州两状元

清代贵州一共出了两个状元,据清朱彭寿著《旧典备征》载:清朝自顺治3年开科起,至光绪甲辰停止科举止,这258年间,共举行殿试112科(次),录取状元人数114名(其中贵州2名),按112科计应为112名,多两名是因顺治壬辰、乙未两科满汉分榜,各取状元一名,故多2名。

明清两朝贵州产生了多少举人进士?据民国《贵州通志·选举志》载:

贵州自明代开科乡试以来至清末,共有文举人约6千名(包括明代举人1145名),清代举人4800余名);共有文进士714名(包括明代进士105名,清代进士609人)。故有6000举人,700进士的总称。

另有武进士134名(包括明代武进士32名,清代武进士102名)。

这些举人、进士,除一部分担任文武官吏外,大部分从事教育工作,担任府学教授、州学学正、县学教谕及各级训导、书院院长、山长,或私人开讲授徒等,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才,对贵州文化、教育的奠基、开拓、发展有不可磨灭的功绩。

文昌神庙的兴衰

贵州举人、进士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同时,作为科举制度产物的文昌阁神庙也随之兴旺起来,认为人才蔚起与文昌庇佑有关。如雍正时任贵州巡抚的张广泗重修贵阳文昌阁后,题一联云:“盛世车书环斗极,遐方文物应奎垣。”

明代贵阳城区只有文昌阁两座,乡间无文昌阁。清代贵阳城区发展为9座,各乡发展为25座,城乡共计34座。数量之多,居各种神庙之冠。与民间较为流行的关帝庙和观音寺相比较,明清两代贵阳城乡共有关帝庙24座、观音寺19座,远不如文昌阁之盛(《贵阳市志·宗教志》)。

1920_年辛亥革命胜利,清朝统治结束,千百年来的科举制度随之告终,文昌神也渐失去信众。民国成立,各种神庙渐被打倒。贵阳境内的文昌神庙有的改办学校,有的改作公房,有的变为民宅,陆续消失,贵州各县情况也大致相同。贵阳惟东门月城上的文昌阁,民国时期常被军队驻扎,并一度改作监狱。解放初期曾设文昌小学于内,因此,神像等虽被拆除,房屋旧貌基本保存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