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优秀5篇

发布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的小编精心为您带来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优秀5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次世界大战 篇1

第二节 20世纪20年代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学案

【学习目标】

(一)知识目标

20年代英国的经济状况,自治领的分离运动,威斯敏斯特法的颁行;20年代法国的经济状况及外交政策;意大利经济危机及法西斯上台;20年代美国的经济状况,金元外交;战后日本的经济状况及其内外政策;鲁尔危机;道威斯计划;杨格计划;洛迦诺公约。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历史状况的学习,运用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的观点,把握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历史发展特点的能力。

2.通过对20世纪20年代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状况及内外政策的分析,运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的观点,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战后帝国主义国家围绕德国赔款问题和欧洲安全保障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斗争的历史的学习,培养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知识点拨】

(一)知识引导

1.一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状况

20年代英法美日等国的经济状况可分为三种类型:一类是受大战影响经济走向衰退的英法;二是受经济危机和日益高涨的革命运动的影响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意大利;三是战争的受益国美国和日本。

(1)英国由盛转衰

经济下降: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伦敦不再是世界唯一的金融中心。

殖民体系:①遭受打击,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和自治领分离运动。

②调整政策:a.1921年承认爱尔兰南部独立。

b.1922年承认埃及有条件独立。

c.1931年颁布威斯敏斯特法。

(2)法国:

经济:①由债权国而成为债务国②  战争的胜利者和获益者,有很大恢复  ③进行成功的财政改革

外交:重点防御德国,寻求安全保障。如主张严格执行凡约、削弱德国,与比、波、捷等国结盟防德,但英拒绝加盟。

(3)意大利:

经济:出现危机导致阶级矛盾尖锐(但不属于世界性危机)。大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极权政治。

政治上:法西斯上台,1922年,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建立法西斯专政。

(4)美国:

经济繁荣:原因:①一战中大发战争横财  ②相对稳定的局面提供了良好的国家政治环境  ③开展生活合理化运动和开拓市场  ④战后各国经济的恢复发展为美资本输出创造条件。

表现:掌握世界经济霸权,纽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工业生产仍居世界首位(繁荣)

外交政策:①金元外交  a.内容:重点是拉美,其次是亚洲,再次欧洲  b.实质:凭借经济实力,妄图支配世界事务

②美日争霸:争夺东亚特别是中国的尖锐矛盾。

(5)日本

经济:①由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②经济危机激化阶级矛盾

政治:镇压工人运动,残杀旅日朝鲜人和中国人。

外交:①加紧侵华,制造“济南惨案”和“皇姑屯事件”;炮制《对华政策纲领》,明确提出占领东北和内蒙古。

2.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关系

(1)赔款问题

背景:①协约国打败同盟国  ②巴黎和会对德赔款总额未达成协议

经过:①巴黎和会:德先付20亿金马克

②1926年赔偿委员会会议,确立总数为1320亿金马克,42年年限。

③1922年鲁尔危机:法得不偿失,失去赔款主动权。

④道威斯计划:规定德近期赔款数额及赔款来源。(内容略)

影响:a.德:使其经济复兴,为进一步摆脱凡尔赛和约束缚打下基础。b.法:进一步丢失称霸欧洲的优势。c.美英:美“金元外交”和英“势力均衡”政策成功。

⑤杨格计划:1932年德停止赔款,赔款问题不了了之。

(2)欧洲安全问题——洛迦诺会议

背景:①凡尔赛体系不能解决欧洲安全问题  ②“洛迦诺”会议的召开

内容:①德法、德比边界保证条约  ②德与比、法、波、捷仲裁条约

③法与波、捷防德保证条约。

影响:①对世界:凡尔赛体系的又一次调整,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

②对德国:进一步提高了德国的政治地位

③对法国:法在欧洲的地位再次遭到削弱。

(3)20世纪20年代国际关系的图示如下:

【重点难点】

1.一战对协约国集团的国家在经济方面造成的不同后果

(1)不同结果:

第一种情况:经济濒于崩溃。以俄国和意大利为典型。①俄国爆发了二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坚决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②意大利战后初期的经济危机,引起了工人夺取工厂、农民夺取土地的革命运动。垄断资产阶级支持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侵略扩张。

第二种情况:经济衰退。以英国和法国为典型。①战后的经济困难,使英国的政党政治发生变化,自由党势力衰微;工党势力大增,并与保守党轮流执政。对殖民地的统治削弱,被迫承认其自治领在内政外交方面拥有独立地位。②法国被迫进行财政改革,对外主张严厉处分德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态度强硬。

第三种情况:经济实力增加。以美国和日本为典型。①美国利用向交战双方出售军火,大发横财,逐渐掌握了经济霸权。利用经济实力,推行“金元外交”。②日本是一战的受益者,由战前的债务国变为战后的债权国。因而大肆扩张,一战中几乎独霸中国,侵占了德属太平洋群岛,并通过巴黎和会把侵略权益合法化,积极与美国争夺东亚和太平洋地区。

2.一战后初期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成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东、西方反帝斗争相继被镇压,资本主义体系得以巩固。二十年代的西方围绕赔款和安全问题进行了国际关系调整,资本主义世界进入相对稳定时期。

3.英国的自治领分离运动

(1)英国的殖民地依照其与英国本土之间的法律关系可分为三类,即直辖殖民地、保护国、自治领。自治领有本国的议会和责任政府,有较大的自主权。一战后,这三种殖民地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民族解放运动,当时对英帝国殖民体系影响最大的是自治领的分离运动。

(2)出现原因:①一战使英国由债权国变为债务国,经济实力下降,殖民统治力量大大削弱。②大战后,英国殖民地现代化进程加快,日益发展的民族经济与其所形成的共同的民族心理,使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愈加尖锐,因此战后三种殖民地爆发了民族解放运动,沉重打击了英殖民统治。③20世纪20年代,自治领分离运动大大加强。这一切促使英对自治领政策作出调整。

(3)结果:1931年,英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明确宣布各自治领在内政外交上拥有完全独立地位,但又要求自治领效忠英国国王。这是英国被迫顺应殖民体系瓦解这一客观历史趋势的法律文件。

4.一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交政策

一战前后法在对德问题上不同的结盟政策

问题:近现代史上,法国对付德国的传统办法是在欧洲范围内结盟。一战前后法国对外结盟的特点有何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两次结盟的相同目的是什么?实际效果有什么不同?原因何在?从中你会得出哪些认识。

不同:①一战前与欧洲大国英国、俄国结成同盟,建立三国协约军事集团,一战后与欧洲大陆中小国家波兰、捷克斯洛伐克、比利时结成同盟。②一战前,德国崛起,改变了欧洲政治格局,威胁或损害了英俄两国利益,它们与法国都有共同对付德国的愿望;一战后,俄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与法国社会制度根本对立,而英国则推行“势力均衡”政策,反对过分削弱德国,并拒绝与法国结盟,这样法国只有同德国周围的中小国家结盟,以限制和包围德国。

目的、效果及原因:①两次结盟的相同目的都是为了限制或打击德国,争夺和维护其在欧洲大陆的霸权地位。②第一次结盟获得成功,一战中打击了德国,实现了复仇的目的。签订了凡尔赛和约,对德国实行严厉制裁;第二次结盟的目的没有实现,在二战期间遭到亡国的命运。③第一次结盟成功主要是由于结盟对象是欧洲强国,三国的力量超过德国,结盟使德国处于两线作战的境地;第二次结盟的对象为弱小国家,加上法国为了自身利益,实行绥靖政策,纵容了法西斯德国侵略的发展,也难以团结抵抗德国。

认识:①帝国主义国家对外结盟,一切以维护自身利益为中心,这是由资产阶级的本质所决定的。②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结盟是暂时的,矛盾和斗争是长久的。③帝国主义国家推行强权外交,害人害己。

5.一战前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

一战前后资本主义各国的兴衰和市场变化之间的关系:

英国:战前,它拥有世界上最广阔的国外市场,是世界上最富强的国家。战后,由于各

国购买力锐减,美、日商品竞争的影响,国外市场萎缩,导致英国经济衰退,丧失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法国:战前是借贷资本市场广阔的国家。战后,法国资本投放的主要地区俄、奥匈、土耳其瓦解,法国由此丧失了大量的海外投资,同时,借贷资本市场面临美国的“金元外交”而大大缩小,法国一度陷入严重的财政恐慌,虽然经过财政改革,形势好转,但很难恢复到战前的地位。

德国:战后丧失了全部海外殖民地——海外市场,又由于战后国内购买力锐减,财政陷入破产,经济混乱,反而成了外国资本尤其是美国资本投资的场所。

美国:一战初期利用中立地位,大力扩展其在世界市场上的商务活动,供应交战各国的粮食、武器,取代欧洲列强占领落后国家的市场。市场的迅速扩大,使它聚积了大量财富,富甲天下,取代英国成为世界主要金融中心。战后,凭借经济实力,推行金元外交;在国内通过生产合理化运动和积极的信贷政策扩大市场。因此出现了“柯立芝繁荣”。

日本:一战期间,垄断了东亚市场,并向东南亚和印度等拓展商务市场。由于海外市场急剧扩大,使经济迅速发展,实力猛增,与欧美列强相差无几。

在世界市场的争夺过程中,德国丧失了海外市场,英法海外市场缩小,因而经济衰退。美日国外市场迅速扩大,导致经济繁荣,国力显著增强。事实说明,市场对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政治地位提高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6.美英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概括指出并结合史实简要说明英美先后确立世界霸权地位的共同点,扼要说明美取代英的主要原因。

概况

说明

国内安全的政治局面

英: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美:独立战争、内战、两党政治

有利的国际环境

英:处于大西洋航路的有利位置,资本主义制度确立比较早

美:两次大战本土远离战场,大发战争财

先进的科技与强大的经济实力

英:工业革命,19世纪中期处于“世界工场”的地位

美: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一战后掌握了世界的经济霸权

强大的军事力量

英:拥有强大的海军

美:取得与英相等的制海权,二战中军事力量膨胀

对外扩张与争夺霸权

英:到18世纪中期先后打败荷、法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

美:运用大棒、金元外交在西半球确立霸权,一战后推行“金元外交”,二战后通过“冷战”“热战”确立世界霸权

主要原因:

(1)经济发展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必然规律,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这种不平衡性大力加强。

(2)英国在拥有广阔的殖民地后对更新技术和设备采取了消极态度,经济发展缓慢;而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积极开发和利用新技术,加上市场、资源、劳动力、资本等有利条件,经济飞速发展。

(3)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损失惨重,力量削弱;而美国则靠发战争财使经济军事实力大为加强。

7.战后欧洲国家关系的焦点问题

(1)鲁尔危机。

1923年至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英美两国害怕德国经济陷于崩溃导致社会危机甚至引起革命,要求尽快结束鲁尔危机。此时,德、法双方也都难以坚持原来的政策。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优势,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2)德国的赔款问题

德国的赔款是凡尔赛条约中悬而未决的最复杂的国际问题之一,成为2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斗争焦点,反映出帝国主义战胜国之间及战胜国与战败国德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各帝国主义国家都力求使这一问题的解决对自己有利。法国要求获得最大限度的赔款,以削弱德国,增强本国的经济力量;英美则希望复兴德国经济促进欧洲经济发展,以利于海外贸易增长,并以德国牵制法国,削弱法国的霸权地位。

与德国赔款问题密切相关的道威斯计划

1924年8月,伦敦会议通过的“道威斯计划”,使帝国主义各国在赔款问题上达成了暂时的妥协。从这个计划的内容可以看出:第一,着眼于赔款的近期有效支付,在最重要的赔款总额、付款年限上没有明确规定,实际上这是一个为期五年的临时性计划,德国赔款负担大大减轻。第二,把索要赔款与提供贷款、扶持经济发展联系起来,为英美资本大量涌入德国扫清了道路。道威斯计划的通过与实施是协约国对德赔款政策的转折点,从削弱德国的政策转变为复兴德国的政策。

(三)典型问题分析

仔细阅读和观看下幅漫画,从背景、过程和影响三个方面论述一战后德英法和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分析:

背景:一战期间,美国发了横财,成为英法的债权国,战后推行金元外交。德国战败,英法要德国支付巨额赔款。德国无力偿付,抵制赔款,酿成普尔危机。

过程:道威斯计划提出后,德国利用美国贷款向英法赔款,英法利用德国赔款偿还美国战债。

影响:使德国成为美国资本输出国,加速了英法经济的发展,将削弱德国的政策变成

复兴德国的政策。

欧洲安全问题

欧洲的安全保障问题。是凡尔赛体系未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德国及其周边国家都很关注。从法国来说,虽与一些小国结盟防德,但力量有限;鲁尔冒险的失败和道威斯计划的实施。加强了法国的孤立和不安全感。鲁尔危机的爆发,也使德国要求用条约保证国家的安全。英国担心德国战败国的地位,不仅会有利于法国称霸欧洲大陆,还会使德国与苏联接近,因此努力成为法德之间的仲裁者,使自己在欧洲处于支配地位。基于这些原因,1925年召开了洛迦诺会议签订了洛迦诺公约。

洛迦诺公约,是协约国通过和平外交手段,在欧洲安全问题上对凡尔赛体系做的一次较大调整,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①暂时缓解了欧洲安全问题,改善了法德关系,使欧洲国际关系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为20年代中后期资本主义经济相对稳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德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提高了。德国作为平等国家签订了洛迦诺公约,这成为摆脱战败国地位,恢复政治大国地位的重要一步③英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在政治上扶植德国的目的,事实上成为法德关系的仲裁者,并进一步巩固了在欧洲的领导权。④洛迦诺公约没有保证德波、德捷边境的安全,为德国向东扩张埋下了隐患。

【能力提高】

例  20世纪30年代初,英国调整对自治领政策的主要原因有

a.战后经济衰退,已失去全面控制能力

b.工党执政后,奉行开明的对外政策

c.战后殖民地独立运动高涨

d.为了缓和矛盾,应付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分析:此题考查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三十年代初英国面临着内外双重危机,一方面受战争影响经济衰退,未能完全恢复又遭世界经济危机的打击,综合国力明显下降;二是广大殖民地人民经受战争洗礼,独立运动高涨,沉重打击英国的殖民统治,英国政府不得不调整外交政策。b项与史实不符;c项是外因;d项是原因之一,强化帝国内的经济协作是英国的反危机措施之一,a项是最主要的原因,表述也全面。此题应联系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理论进行思考。

点击思维

一战后美日在亚太地区矛盾的实质是(    )

a.美国门户开放政策的继续

b.金元外交政策的推行

c.帝国主义争夺霸权

d.独立侵华政策的开始

分析:考查有关实质问题的分析能力在选择题中比较常见。一般来说,政治角度的题目可从其阶级性和真实目的来看,美日争夺的表象是中国,而本质则在于帝国主义对亚太地区霸权的争夺。正确答案c。

学科渗透

材料:英国政治家帕默斯顿说:“我们没有永恒的盟友,也没有永恒的仇敌,只有永恒的利益。”这话概括了英国长期以来的外交思想。

请回答:

(1)结合帕默斯顿的话,指出国际关系变化的原因。

(2)题中观点反映了一种怎样的人生观?

(3)举出20世纪20年代体现这一外交思想的两项史实。

分析:这是一道跨学科的综合题。国际关系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涉及面较大,要求学生能对知识点进行灵活迁移。其变化的原因可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角度来分析,一国的对外政策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20年代的英国外交突出表现在欧洲问题上,即“大陆均势”政策,以确保其原有的地位。

答案:

(1)国际关系是指人类社会中国家、政党、国际组织等诸要素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其中主要是国家之间的关系,分离聚合还是亲疏冷热,是由各国的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决定的。由于各国的力量对比与国家利益是不断变化的,导致国际关系不断变化,此外,国家性质也对其产生影响。(2)这反映了一种利己主义与拜金主义的人生观。(3)20年代,英国在处理德国赔款问题和法国渴求的欧洲安全保障问题上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德国不利于法国的行为,对欧洲国际关系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高考巡礼

根据1931年的威斯敏斯特法,英国(    )

a.承认爱尔兰南部26郡享有自治权

b.放松了对自治领的政治控制

c.削弱了与自治领的经济联系

d.允许自治领脱离英帝国

分析:此题是1997年全国卷第26题。该题主要考查考生理解辩析能力。a项发生于1921年,与题干无关;c项应该是英国加强了帝国内部的经济联系;d项是不允许各自治领脱离英帝国,各自治领仍须承认自己是英联邦的成员,并宣布效忠英王。只有b项符合题干之意,b项是正确答案。

次世界大战 篇2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它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成为人类历史的转折点。首先,一战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产物,是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总爆发。它改变了欧洲、亚洲的政治格局,使欧洲对世界的领导地位开始削弱,并促使帝国主义国家在新的力量对比上建立了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其次,在战争中诞生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力地冲击和威胁资本主义制度,极大地削弱了帝国主义的力量。

2.作用:本课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有效载体。它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与经济之间关系的验证,可使学生受到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教育,对国际关系的分析,有利于学生树立维护祖国利益的观念。有助于学生用正确的思想观念分析和认识当今国际社会的重大问题,引导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而贡献力量。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问题框架:本课围绕着“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不断发展”阐述了“一战”爆发的原因、性质、经过和影响。

4.教材加工与拓展:

教材加工:将教材的前两个子目合在一起,都作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因为,“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实际是“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的发展。这样,一是使教材更紧凑、充实、完整。二是使本课内容更加简明,突出主线。

教材拓展:提供与本课相关的资料并设置情景,以便发展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5.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重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性质

依据:1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属19世纪末20世纪初国际关系史的内容,前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相连,后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接,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学生形成知识结构、发展思维能力的关节点。

2正确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助于揭示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进而找到制止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难点:“一战”的影响

依据:此处是学生认知水平提高的台阶,也是学生能力形成的障碍。由于世界现代史初期的许多问题都与此次大战的影响有关,因此,学习这部分内容,又是学好世界现代史的关键所在

二。教学目标

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历史思维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定的能力基础,熟悉了研究性学习的模式和步骤,对问题的深入探讨充满热情和自信。但在挖掘历史的现实意义方面尚有欠缺,个别同学的思想认识还比较肤浅。结合上述学生状况,依据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了使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确立目标如下:

1.基础知识目标: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实质、表现和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欧洲战场三个阶段战局的演变;大战的结果。

2.能力培养目标:(1)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正确把握矛盾的变化,学会抓住矛盾主要方面的方法。(2)通过搜集和整合信息,训练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1)引导学生认识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逐渐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观念。(2)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作战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没有永恒的友谊,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教育学生时刻把祖国的利益放在心上。(3)揭露帝国主义战争发生发展的规律,明确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进而找到制止帝国主义战争,保卫世界和平的途径。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阅读、分析有关材料,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2)通过对研究结果的展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主动探究的精神。(3)通过“历史论坛”和“质疑反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胆质疑的学习习惯。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由于我校具有先进的现代化信息资源和多媒体设备,高二学生已经掌握了计算机网络技术并具备了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因此本课采用网络研究性学习的模式,进一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五。教学流程:

程序一:学生课前自学

程序二:师生、生生课上多向交流

1.导入新课:

展示有关20世纪战争的图片,使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心灵受到震撼,启激学生憎恨战争、维护和平的历史责任感。

2.学习新课:

环节一:展示个人自学成果,建构知识体系,组织学生展示知识结构。

意图:1通过课前预习使学生达到基础知识目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设计知识结构,目的是推动学生主动加工教材并从中体会有效学习的基本途径,进而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2通过展示师生知识结构,达到生生间和师生间的思维交流,实现知识共享。

策略: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成果采用激励式评价,鼓励学生主动探究,同时,利用生生互评和教师点拨,纠正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

预测:学生愿意展示自己的才能和思维过程,这既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火花,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解读教材的能力,又有利于教师有效地对学生因材施教。

环节二:检测基础知识,获得反馈信息根据网络中基础知识检测题,检查和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任务,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

环节三:突破重点,深化认识、提高能力

策略:依据大纲的要求,结合知识体系和能力建构的需要,在自学和反馈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认知状况,组织探讨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发展的研究性问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研究,并在网页上展示研究成果,使学生的思维和能力达到其最近发展区。

问题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何?分析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问题二: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是什么?你认为“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正确吗?

问题三:如何看待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意图:使学生明确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资本主义各国的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旧的平衡被打破,产生了新的动荡的帝国主义大国间的关系。帝国主义国家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

环节四:再现历史过程,强化知识目标

意图:利用网络中的资源,将一战的史实活化,让学生体验历史过程。激发学生的好奇与兴趣,强化记忆效果,提高知识

目标的达成度。

策略:通过演示和引导学生查阅网络资料库中的照片、形势图、影视录像、具体战役介绍和大战武器库等资源,使复杂的历史过程直观化、简约化。

环节五:探究难点,综合信息,迁移思维

问题:一战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哪些影响?你怎样评价战争?

策略:引导学生搜集查阅资料,整合信息,论证观点。

意图:培养学生深入探讨、多角度论证、辨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明确一战除了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外,也推动了历史的进步。

环节六:拓展思维,启智明理

意图:在学习教材的基础上,组织学生阅读网络上的相关资料,提出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开放思维的研究性问题,以有效地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和途径。

问题一:对意大利退出同盟国集团,加入协约国集团方面作战一事,你有何感想?

问题二:美国参战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三:美国的参战和俄国革命对大战的进程会起什么影响?

策略:组织学生分组研究、互相讨论,发表看法

预测:学生能够认识到国家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国家利益;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社会进步的总趋势是不可逆转的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环节七:总结并思考:

第一次世界大战留给你哪些思考?面对21世纪新的形势和挑战,你认为应该怎样防止战争维护世界和平?

意图: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及网络资源,实现历史学科的课程价值,突出时代感和使命感。

策略:学生进入历史论坛,各抒己见,教师也加入论坛,实现生生交流,师生交流。

环节八:课后检测题(见课件)

意图:多角度、分层次地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反思

1.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教师应抓住适当时机,介入学生的学习和情感体验过程中去,以避免因人机交互冲淡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

2.历史教师一定要站在现代课程观的高度上,深入挖掘历史与现实的有机联系,为使学生成为具有时代精神和历史责任感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次世界大战 篇3

第21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教学目标

1.知识要点:通过学习帝国主义列强争霸世界和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的史实,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经历了长时间矛盾与冲突的酝酿,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世间的意识和能力。

2.能力要求:通过对萨拉热窝事件主要过程的学习,了解其“导火线”的作用,认识突发事件对人类和平的威胁。

3.情感培养目标:通过对凡尔登战役的学习,讨论战争给人类发展和进步带来的严重灾难,引导学生认识具体历史事实得出结论,认识到热爱和平、远离战争是一种进步的现代意识。

二、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难点: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分析和评价。

三、【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请大家阅读导入部分,提问引起世界大战的原因有哪些?

美国和德国,垄断组织,托拉斯。

(一)帝国主义争霸世界

二次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自由资本主义主义向垄断主义即帝国主义发展过渡。

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德、英、法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后期的国家(德)要求重新瓜分世界  p132 一段话

三国同盟:德、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英、法、俄。

(二)大战的爆发

巴尔干半岛成为火药桶。

导火线:萨拉热窝刺杀事件。19xx年7月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空前灾难

凡尔登战役(19xx年)  被称为“绞肉机”  欧洲战场

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1918年11月,德国失败。

次世界大战 篇4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萨拉热窝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欧洲三条战线。马恩河会战、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俄国革命和退出大战。美国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经过、结果、性质的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

2.从战争引起各国人民的革命,各国人民革命又加速战争结束的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

2.战争给垄断资本家带来巨额利润,但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给世界造成巨大损失。这场世界大战是一场罪恶的战争。

3.俄国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的爆发,把交战国人民的革命运动推向高潮,加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体味战争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刽子手,激起人们珍视和平向往美好生活的情操。

二、学法引导

1.理解一战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大战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战争的性质是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2.关于几次重大战役,要认识这几次战役都对德国不利。

3.“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这是一条历史的规律,学习时要认真思考。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萨拉热窝事件和西线三大战役。

难点:大战的性质和战争与革命之间的辩证关系。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疑、思、讲、读教学法。

五、教具学具的准备

电脑一台、电脑软件、,投影仪、投影片、课本插图。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对本课的基础知识获得初步感知。

经过整理知识阶段,使学生对一战有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概念。

培养学生表达历史事件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提问)

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是怎样形成的?

两大军事集团为了争夺耢权和殖民地都在准备打仗,进行疯狂的扩军备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已是不可避免的。

讲授新课

第5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板书)

指导学生结合问题阅读课本大字部分。

(提问)(1)这次大战的导火线是什么?

(2)大战的起止时间?主要有哪几条战线?发生过哪些重大战役?

(3)大战是怎样结束的?

(4)为什么说这是一场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5)大战的后果怎样?

结合阅读题阅读本课大字部分,思考、议论问题。

(师生共同整理知识。)

一、大战的导火线及爆发(板书)

1、教师简单介绍大战的原因

(1)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要求重新分害世界的日趋激烈。

(2)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的形成和疯狂扩军备战的结果。(然后指出)直接影响大战爆发的地区是巴尔干半岛,它成为一触即发的火药桶。

1.大战的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板书)

(1)巴尔干半岛危机

(置疑)为什么巴尔干半岛会成为帝国主义争夺的肥肉和大战的火药桶呢?

(电脑演示)“一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形势图”

观察图,了解半岛的局势,记忆各国的位置。诱发疑问、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导学。形象、直观,激发情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简介半岛的状况并指出,各帝国主义对这块肥肉都垂涎三尺,战争是不可避免的。仅仅是找个借口而已。

(投影问题2)

(2)斐迪南夫妇被刺

(投影)“被刺前的斐迪南大公夫妇”画像及斐迪南简介。

指定一名同学复述事件的经过。

说明斐迪南访问的挑衅性。

2.大战的爆发(板书)

交战一方是同盟国的德、奥匈;另一方是协约国的英、法、俄;意大利望风使舵,参加了协约国一方。

二、大战的进程(板书)

1、欧洲的三条战线

西线

东线

南线

(投影问题3)

(电脑演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和“一战中的东线形势图”。

(学生了解每条战线的地理位置及每条战线上交战双方的国家名称。师生共同总结。)

通过电教手段,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2)电脑显示“三条战线简表”

(战线、地理位置、交战双方。)

表格形式便于掌握。

2,大战中的几个重大战役(板书)

(1)马恩河会战

电脑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形势图”

指定一名学生到前面指图复述战役概况。

指导学生看课本插图

观察图,认识战役的重要性。阅读37页双方军队利用战壕进行对峙图。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914年—1915年东线战况。

(电脑显示一战中东线形势图)

(指图简介)1915年欧洲战场重点在东线,双方互有胜负,处于对峙状态,德军未达成使俄军投降的目的,德国的计划再一次落空。

(2)凡尔登战役

电脑显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

介绍凡尔登要塞的战略位置重要性。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战况及插图。

(使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38页小字第三段及本页插图“戴防毒面具的机枪手”。激情导学,制造气氛。使学生认识战争的残酷性,激发对帝国主义的憎恨之情。)

德国的打算又宣告破产。凡尔登战役是一战的转折点,此后的形势对德国更加不利。

(3)索姆河战役

电脑显示“一战中的西线形势图”。

这是英法联军为牵制德军而发动的一次战役。战役中英国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

观察课本第28页“索姆河战役的战壕”、第39页“英军坦克”。培养学生的联想及识图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

小结。经过几次战役后,双方不但消耗巨大,而且伤亡人数众多,德国的实力已消耗殆尽,失败已成定局。

三、1917年的几件大事(板书)

(使学生快速阅读课本第39页小字第二段。了解大战带给各国人民的灾难及各国的危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指导学生阅读本目小字部分。

快速阅读课本第39页小字第二段。了解大战带给各国人民的灾难及各国的危机,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

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战争给俄国带来巨大灾难,人民反抗情绪日益激烈,大大加速了俄国革命的爆发。

(1).俄国革命和俄国退出战争(板书)

提问:1917年俄国发生了哪两件大事?

(学生分组讨论)

提问:俄国革命对战争有什么影响?

启发学生得出结论: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

(2).美国参战(板书)

打出漫画

(让学生议论图的含义并发言。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认识美国参战的目的。)

启发认识美国中立的虚伪性。

在战争中美国以中立面目出现,向交战双方提供军火,大发战争财。1917年美国看准了时机,宣布参战,坐收渔翁之利。美国参战对加速大战的结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板书)

1,大战的结束(板书)

1918年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宣告结束。

指导学生阅读彩图。

(让学生观察彩图历“福煦车厢”研讨回答。)

2.大战的性质(板书)

(投影问题5)

启发学生从参战国的性质、目的等分析。

(归纳)大战是帝国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是帝国主义争夺霸权的结果。因此,大战是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3.大战的后果(板书)

(1)学生回答教师归纳。

(2)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

看插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飞机远程大炮’”

(思考回答)进一步鞭挞帝国主义的罪恶,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综合能力。新式武器大大增加了人力物力的伤亡和破坏,给各国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

(置疑)一战是什么性质的战争?哪些事件加速了战争的结束?

总结:一战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世界而发动的一场非正义战争,它给交战各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战争以同盟国一方的失败宣告结束。

这节课到这儿就都讲完了。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我们留下的思考还远远没有结束。战争总是残酷的,和平总是美好的。在全球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珍视和平、热爱和平。最后,让我们在《友谊地久天长》歌声中结束本节课。

七、板书设计 略

次世界大战 篇5

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第六节  第一次世界大战

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建立;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大战的爆发,大战的性质,大战的进程,大战的结束。二、要求学生认识:1.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的对比,造成了他们之间新的矛盾,矛盾斗争的焦点是争夺世界霸权和重新分割殖民地,说明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相互争夺、重新瓜分殖民地所必然的结果,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3.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交战国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战争引起革命,革命制止战争,俄国十月革命把交战国革命运动推向高潮,战争和革命改变了世界的面貌。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原因、性质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历史问题的能力。2.通过讨论思考题“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证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结果。

难点:如何理解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具体原因、直接原因与帝国主义对殖民地争夺的密切关系。

教学要点: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根本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法德矛盾,俄奥矛盾,英德矛盾

2.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具体原因

(1)三国同盟的建立

(2)三国协约的建立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大战的导火线和大战的开始——直接原因

2.大战的性质

3.大战的进程

4.大战的结果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在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即帝国主义阶段、请问美、德、英、法、日、俄等帝国主义国家的基本特征各是什么?(学生回答)“帝国主义是世界大战的根源”这种观点对吗?今天我们通过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

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1)矛盾的根源和实质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请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如美、德、日发展比较快,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如英、法发展相对缓慢。

请同学们看《英、德、法比较表》

项目 英 德 法 美

1870—19xx年工业增长速度 1.3 4.6 1.9 8.1

19xx年工业产量所占位置 3 2 4 1

19xx年殖民地面积所占位置 1 4 2 5

从表中可以看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在世界的地位发生剧变:英国退居第三,美国跃居第一,德国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由于经济实力的变化,反映在政治上要求改变原有的状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出现了。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后起的帝国主义强国不能容忍实力与所占殖民地不平衡的倒挂状况。由于德国直到1871年国家统一后才参与殖民地争夺,所以他们特别积极要求建立一个与其日益增长的经济实力相称的帝国(请同学念第130页德国外长皮洛夫演说的材料,说明德国争夺殖民地的要求)。新老帝国主义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尖锐起来。在世界没有瓜分完毕时,他们之间的矛盾和争夺往往通过宰割和分配新的“自由”土地而暂时得到缓和,但是,当世界已被瓜分完毕时,必然要出现重新瓜分世界领土的矛盾和斗争。

(2)欧洲列强之间的三对基本矛盾

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在欧洲列强之间展开,矛盾虽纷繁复杂,但是基本的矛盾有三对,即法德矛盾、俄奥矛盾和英德矛盾。

法德矛盾在普法战争后十分尖锐,法国力图复仇。收回被德国夺取的阿尔萨斯和洛林,进而吞并德国的萨尔矿区,夺回失去的原来在西欧和中欧的霸主地位。德国要继续遏制和削弱法国,不让它东山再起,为此,除了实行孤立法国的外交政策外,还积极扩军备战。法德矛盾一时成为欧洲大陆的主要矛盾。

俄奥矛盾表现在对巴尔干半岛的争夺上。(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巴尔干半岛》图)巴尔干半岛位于欧、亚、非三洲交汇之外,战略地位显赫。该半岛长期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干半岛的状况:一方面是罗马尼亚等国相继摆脱了奥斯曼帝国统治,取得了独立;另一方面是欧洲列强都乘虚而入,在此扩大自己的势力。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的争夺尤为激烈。巴尔干半岛的民族关系复杂,其中斯拉夫人居多数,多年来,俄国打着大斯拉夫主义的旗号向该地区扩张;奥匈帝国是巴尔干半岛的近邻,它在德国的支持下也积极向巴尔干半岛扩张,19xx年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地,而当地人民想同塞尔维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斯拉夫人的国家。。由此巴尔干半岛成为争夺霸权最敏感的地区。

英德矛盾既是基本矛盾之一,以后又逐渐上升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是老牌的帝国主义国家,19世纪中期建立了海上霸权、殖民霸权和工业霸权。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英国在维护原有的殖民利益和霸权的同时,极力扩充殖民地。英国还从其传统的外交政策出发,力求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既不愿意德国过分强大,也不愿意俄国的势力在巴尔干半岛过分膨胀。而随着德国经济军事势力的强大,德国不仅在欧洲商品市场上同英国展开争夺,而且在殖民地问题上同英国的矛盾日益加深。德国人发现,他们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地区都受到了英国辽阔的殖民地的阻挡;他们痛骂英国人是“占着茅坑不拉屎”的自私鬼。

对殖民地的争夺促成了互相冲突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了各自的利益,寻求相互间的支持,从而形成了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帝国主义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

(出示《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图)

(1)三国同盟的建立

19世纪七八十年代,德国、奥匈和意大利建立了针对俄国和法国的三国同盟。在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斗争中,德国支持奥匈帝国。1879年,在俾斯麦推动下,德奥缔结了旨在共同反对俄国的“同盟条约”。这是两大军事集团形成中首先缔结的条约,是列强争夺巴尔干地区的必然结果。后来由于意大利在同法国争夺突尼斯的斗争中失败,俾斯麦趁机拉拢意大利,共同对付法国。1882年德、奥、意三国在“同盟条约”签字,三国同盟正式建立。三国同盟的核心是德国。

(2)三国协约的建立

三国同盟形成以后法俄都感到不安,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两国逐渐接近,1892年两国缔结军事协定。法俄同盟形成后,欧洲开始出现两大军事集团对峙的局面,它也是向三国协约方向推进的第一步。三国协约形成的决定性步骤是英国放弃其传统的外交政策与法国结盟。随着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的加剧,英德矛盾发展成为帝国主义之间的主要矛盾,英国不得不放弃维持欧洲大陆均势的“光荣孤立”政策,调整其与法国、俄国的关系。英国首先与德国的宿敌法国接近,而法德矛盾也促使法国向英国靠近,19xx年英法缔结协约,调整了两国在瓜分非洲等殖民地上的矛盾。19xx年英俄签订协约,调整了两国在亚洲争夺殖民地的矛盾。(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有关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内容的小字,强调指出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都是背着有关国家签订的帝国主义分赃协定。)英法协约和英俄协约的签订,意味着以英国为核心的英、法、俄三国协约的建立。这样,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给国际关系带来灾难性后果,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疯狂扩军备战,最终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

1.大战的导火线和爆发

19xx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王储斐迪南大公夫妇(让学生看教材插图)到萨拉热窝检阅陆军演习,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这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接着,德、俄、法、英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国和奥匈,以及支持它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英国、法国、俄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日本等国。到1918年大战结束时,共有31国参战,其中参加协约国作战的有27国。战火从欧洲蔓延到亚洲、非洲,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世界规模的战争。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战争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那么,为什么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呢?(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归纳)①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各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②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如德国要求夺取英国、法国、比利时、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把势力扩张到南美,同时扩大其在巴尔干的势力。英国的目的是为了打败德国,保持世界霸权地位,夺取德国在非洲的殖民地。日本是为了抢占德国在中国和太平洋的势力范围和殖民地等等。③从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看。这个问题我们留到后面再讲。

3.大战的进程

(显示《第一次世界大战形势》图。这部分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阅读,教师可结合挂图简单讲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在欧洲,西线和东线是主要战线,其中西线的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大战分为三个阶段。19xx年是第一阶段,马恩河等战役致使德国速决战的计划破产。19xx年-19xx年为战争的第二阶段,关键是19xx年出现的三次大型陆上战役和一次海战,使大战的战略主动权转移到协约国一方。1917年-1918年是战争的第三阶段,在1917年中,美国参战加强了协约国的力量,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加速了战争的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4.大战的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四年多,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它产生了两方面的重要结果:①严重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力量。摧毁了俄罗斯、德意志、奥匈、奥斯曼四大帝国,即使是战胜的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等也被削弱。②为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造成了有利条件,并促使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亚、非、拉美的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高潮。

本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影响下,帝国主义国家围绕着争夺霸权和殖民地,展开激烈的斗争。帝国主义的矛盾和冲突导致两大军事集团的建立,最终引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战争削弱了帝国主义,战争引起了革命,人类历史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布置作业

1.为什么说第一次世大战的爆发同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争夺有密切的关系?

2.如何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和大战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