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引路》教学反思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本文是可爱的小编枫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0篇《蜜蜂引路》教学反思,欢迎借鉴,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篇1

《蜜蜂引路》这篇文章主要讲述了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利用此规律找到了养蜂人。要让学生懂得在今后的“生活中、学习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难题,只要我们善于发现,积极动脑,许多好像不可能的事情也能办成”的探究意识。

在设计本篇的教学时,我主要还是引导学生抓住本文的语言文字理解重点段,尤其是列宁寻找养蜂人的经过,更是让学生逐句理解,抓住“一边走一边看”、“仔细观察”、“果然”等词语的理解,理清列宁的发现——线路图——思维过程。通过词语比较,近义词换词等方法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生在读文、悟情、悟理的阅读氛围中,感悟文本的真实以及列宁的思考。

首先,我请学生边默读课文边画出表示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和养蜂人住的小房子各在什么位置。这一步骤中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理清思路,既认识事物又想象列宁看到这些事物是如何思考的?其次,引导学生对课文的重点内容进一步深入的`学习,进一步从词句中体会列宁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的。如问学生列宁在路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样想的?学生阅读了课文以后说,列宁在路边发现了蜜蜂,他会这样想,这些蜜蜂大概是那养蜂人的吧?他还会想,蜜蜂采完蜜是要飞回蜂房去的,我只要顺着蜜蜂飞的方向找去,就一定能找到养蜂人的家。尤其是现在的学生知识面广,对理解本课相对深入了许多。

但是,本节课的教学任务结束后,我更感到深深的不足,也引起了我更多的反思:像这类思维性强、缺乏故事性、学生似乎又不是很感兴趣的课文究竟该如何上才算高效?也看了一些同行们的教学设计,不想走他们的老路,更不想牵着学生的思维走,我深切地感受到课堂的魅力是无穷的,也许这节课给我的挫败感才是我最大的收获吧!这将作为我新的起点,继续探索!

课文《蜜蜂》的教学反思 篇2

《蜜蜂》这篇课文的作者是法国生物学家法布尔,以第一人称写了他所做的一个试验,即证实蜜蜂是否具有辨认方向的能力。体现了作者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求实作风。

课文叙述线索清楚,情节完整。首先写“我”听说蜜蜂有辨别方向的能力,想做个试验;再写“我”试验的过程。过程大体是在自家花园蜂窝捉20只蜜蜂,在背上做上记号,叫小女儿守在窝旁,“我”走出四公里路,放飞蜜蜂。然后写“我”途中的观察和猜测以及试验的结果。结果第二天至少有15只蜜蜂没有迷失方向,先后准确无误地回到了家;最后写结论:“我”尚无法解释蜜蜂为什么有辨认方向的能力。

因为是研究昆虫,孩子们学习的兴趣比较浓厚。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质疑,然后自己研读、讨论、交流,解决提出的问题。质疑一: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两只,能不能说蜜蜂有辩论方向的能力?质疑二:从蜜蜂回来时遭遇到的不同情况,你有没有感受到蜜蜂有着很强的辩认方向的能力?说说理由。质疑三:蜜蜂到底是依靠什么辨认方向的?整篇课文的学习,主要由这个三次质疑统领。学生们学的比较投入,都能在课文中找到句子,通过自己的合理想象,解决问题。

在本课堂中,我觉得学生的兴趣是很浓厚的,但是,因为太感兴趣了,所以课堂显得有些松散,而且,有些学生的参与程度不够。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中都参与进来,每一个孩子都有所得。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篇3

学生的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长,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因类施教,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机会。识字、写字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总结规律和方法,用自己的方法自主识字,注重重、难点字的书写指导。

阅读教学要抓住课文资料和语言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边读边想,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相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结合重点词句,熟读课文,理解课文资料,让学生初步懂得,遇到疑难事情的时候,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找出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周密合理的推理决定,就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能够要求学生借助想像,在纸上描绘列宁住处、养蜂人住处、路边花丛、园子的图画,即进入了作者描绘的情境中,又弄请了方位,以便更好的理解课文资料。这样的方法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审美潜力的培养。

二年级语文下册《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篇4

《蜜蜂引路》是一篇老课文了。现在来学习课文重点是在识字写字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列宁细心观察勤于思考。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列宁善于观察和思考的品质,在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1、自由朗读课文第三自然段,想想列宁是怎样找到哪个养蜂人的。

2、标一标这一段有几句话。

3、教师引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路边的花丛里有许多蜜蜂。列宁心想:()。他仔细观察,只见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非进了附近的一个园子,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他想:()。列宁走到那所小房子跟前,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是那个养蜂的人。一见到他,列宁心想:()。理解“果然”并联系说话。

这样的。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融入到课文情境中去体会列宁仔细观察并进行的思考,在身临其境的体会中感悟。实际的课堂学习效果非常好。在这之后我设计了让学生复述课文,要加上人物的心理、表情及语言,学生说得很有条理,对于同学们这样的学习状态我是很满意的。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篇5

《蜜蜂引路》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在深读课文时,我抓住第三自然段为学习重点,从第四自然段入手,从最后一句列宁笑着说: “我有向导,是您的蜜蜂把我引到这里来的”为切入点,引导大家质疑:向导指什么?蜜蜂不会说话,不会指示真的会给人引路吗?列宁是怎样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然后引导学生仔细研读第三自然段,找一找,读一读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同时还让孩子们根据课文描述画出列宁在寻找的过程中的路线图。

根据孩子们的思考,回答巧妙的利用板书归纳性展示:列宁发现蜜蜂——发现园子——发现小房子,列宁想到:蜜蜂——蜂房——养蜂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列宁判断:养蜂人就住在这小房子里,列宁证明: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然后引到孩子们根据板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孩子们在完善思维的同时更进一步体会到列宁在解决问题中注意发现、仔细观察、善于思考的科学方法和敏锐的判断力,明白自己要拥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研究意识。紧接着让孩子们扩展想象,进行口语交际练习,想象养蜂人听了列宁的话后,会说些什么,还会怎样邀请列宁进屋,怎样进行交谈,进行续编故事,孩子们在情景演示中热情很高,积极参与,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课文《蜜蜂》的教学反思 篇6

本篇课文与学生喜爱的小动物有关,很多学生都怀着有趣的心情去读的,而本节课我的计划就是学生将本课难写的生字都认下来,生字学会写,课文能读准就行。

于是课堂上我用了最简单最直接的方法,直接让学生读课文找生字,自已想办法认。在没有了有趣的课堂活动下,学生一样学得津津有味,由此我想我们上课有时并不能只为了花架子,要直奔学生的实际运用上,在检查学生阅读情况时,我发现学生对蜜蜂的故事很感兴趣,所以我想课下我得多找些有关的资料,以备下节课时给孩子们补充。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篇7

近执教了《逍遥游》这一课第一二节内容,现就本课教学中得失作如下反思:

一、教学思路设计反思:在背本课内容时,大体分为如下步骤:1、学习目标制定为(1)学生能流畅诵读课文,读准字音、句读;(2)疏通课文1—2节内容,分析课文1—2节内容。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基本围绕学习目标展开,也基本完成教学预设。2、教学步骤制定:(1)通过学案,了解《逍遥游》写作背景及《逍遥游》的内涵(每班找一位同学朗读指定内容);(2)指名(每班7位同学)分节朗读课文并注意及时纠正;(3)疏通课文1—2节内容,每班指名4位到黑板书写1—2节重点文言现象。师生作及时补充与订正。教学思路需进一步细化,参与课堂的学生面可以更广一些,教学容量也可再加大一些。

二、教学效果反思:本课教学中能立足于文本又不局限于文本。亮点课堂气氛轻松,学生接收得比较好。同时在于把庄子的写作背景与文章能有机的连接起来,让学生对庄子“逍遥游”思想有了直接生动的感受和理解。并且用新时代的眼光解读了庄子,探寻了他对现实世界的指导价值。教学达到了预期目的。学生很好的理解了“逍遥游”的境界,落实了课文一二节重点文言知识,并对庄子有了新的认识。既增加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应该保证更多一些课堂交流时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这样课堂教学效果会更加显著。对于这个问题我将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积极探寻,努力实践,避免再出现以上问题。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篇8

在《蜜蜂引路》这篇课文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表现了列宁具有非凡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一、学生画路线图

教学中,我采取板画的形式教学。首先,引导学生读书,弄明白列宁要去找谁,为什么去亲自找,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第三自然段,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列宁找养蜂人的路线图。这样的学习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吸引学生注意,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音乐和图画是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最好工具。对于画出列宁寻找养蜂人的路线来说,图画更能让学生加深记忆。

二、学生讲路线图

学生一边讲,老师一边画,看似这是老师早已设计好的图画,但更是学生们共同的画作。老师画一画,学生说一说。接着,再让跃跃欲试的孩子们,上讲台动手画一画,感受列宁同志对待事情认真思考,仔细观察的优秀品质。学生们在画的同时,已经把课文中的重点段落背了下来,一举两得。

三、注意读书形式的。多样

在本课朗读训练中,我主要采取了齐读,小组读,分段读的形式,同时让学生个别读一读,这就使得学生了展示朗读的机会,培养学生个性的机会。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体现学生发展的个性化和多样性。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篇9

这篇课文讲的是茅以升爷爷小时候的一则小故事。通过写少年茅以升对走马灯奥秘的探求,告诉我们,茅以升爷爷少年时代就很会观察,并且喜欢在观察中思考、探求科学道理。

在讲这篇课文之前我向同学们推荐课外书《 苹果为什么变红了》和《聪明的小高斯》等课外读物,引起学生对学习本则故事的兴趣。

第二天我上课之前让同学们讲课外看到的故事,引入学习课文,同学们学习积极性都很高。

我把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放在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茅以升是怎样发现走马灯的奥秘的,让学生说说茅以升小时候是怎样的孩子。难点是:对走马灯的构造及走马灯转动的原理的认识。生字教学抓住多音字“转”和“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查字典理解字义并组词。从课后反馈的信息看主要错误有“蜡”字“虫”字旁写为“火”字旁。“形”与“型”在组词时分辨不清楚。在讲解课文内容之前我引导同学们看图,让学生说说图中的孩子在干什么,是怎样的神态,自由说,再读课文,找出对应的段落,引导学生按“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思路进行分析。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比较好,大家都动起来,分散精力的同学少。在朗读指导时,重点指导多音字“转”在不同句子中反复出现的不同读音。

因本篇课文浅显易懂,接近学生的生活和情趣,所以学生也理解得好,课后问答基本能叙述清楚,真正让我领会到:“兴趣是孩子们最好的老师。”

《蜜蜂引路》教学反思 篇10

一、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第一课时中所学生字及词语,并练习书写“近”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练习分角色朗读第四自然段。

3.能区别“常常”和“往常”的意思,积累“附近、谈天”等词语,并练习运用。

4.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5.练习看图说话。

二、教材分析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情节简单,却能给人很深的启迪。文章讲的是列宁利用蜜蜂作向导,找到养蜂人的故事。无数蜜蜂在花丛中飞舞,看似纷乱的蜂群,在列宁的眼中却有清晰的规律:“那些蜜蜂采了蜜就飞进附近的一个园子里,园子旁边有一所小房子”,那一定是养蜂人的所在。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列宁,把不会说话的蜜蜂当作向导,在陌生的地方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表现出列宁是个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人。

课文共有4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养蜂人的。第四段讲了列宁找到了养蜂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习生字新词,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难点是从列宁利用蜜蜂引路的事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三、学生状况分析

依照比赛要求这一课在八完小二年级四班完成教学。该班学生学习态度认真积极,课堂中注意力较集中,所以尽管是低年级的教学也没有过多的进行组织教学,这为课堂赢得了充足的教学时间。学生识记生字的能力较强,在第二课时的生字检测环节中可以看到听写的出错率较低,因此课堂中对生字的教学用时较少。从课堂阅读教学中还可以发现学生理解课文能力不差,但口语表达能力欠佳,所以教学过程中进行了多次针对提高口语能力的训练。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该班男生发言较女生积极,课堂中虽进行了调动,但女生的发言状况还是不理想。希望今后该班的小朋友们能在老师的培养下全面发展,茁壮成长!

四、教学过程(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继续学习第26课《蜜蜂引路》(板书课题)请大家来齐读课题。

生:《蜜蜂引路》。

师:课题中有我们上节课学过的两个生字“蜂”“引”。请大家和我一起写一下这两个字。

生:(空写“蜂”“引”两个生字。)

师:“引”字的第三笔是“竖折折勾”,和我一起写。

生:竖――折――折――勾――(空写)

师:这两个字记住了,其他生字记得怎么样呢?我想考考你们,好不好?

生:好!

师:请一位同学上黑板来写,好,你来。其他同学准备在本上听写生字。

师: 1922年,列宁住在莫斯科附近的一座小山上。列宁――附近――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常常派人请他来谈天。派人――谈天――

生:(听写生字)

师:写完了吗?

生:写完了!

师:我们先看看在黑板上听写的同学写的怎么样。

生:全对了!

师:她哪一个字写得好?

生:“列、派”。

师:是的,这两个字写的不错,还有“谈天”的“谈”字也不错,她注意到把上边的“火”字最后一笔写成点,你注意到了吗?

生:注意到了。

师:和黑板上的生字对一对,看看你都写对了吗?有错要改过来。

生:(对照,纠正并改错)

师:老师刚才考的生字都出自哪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

师:请大家注意这三个词:(板书)“附近、常常、谈天”,它们也都出第一自然段,你来读一读!

生:(读词)

师:大家在读第一自然段时要注意它们,一会儿我们要用它们练习说话。

生:(读文)

师:现在谁能仿照第一自然段,用上“附近、常常、谈天”这三个词语说几句话?

师:用其中的两个词也可以。

生:我家附近就是学校,我常常自己上学。

生:小明常常和我谈天。

生:住在我家附近的邻居常常来找爸爸谈天。

生:我常常去我家附近的那间冰激凌店买好吃的冰激凌,还喜欢和那个卖货的姐姐谈天。

师:说得真不错!在课文中,列宁常常和住在附近的养蜂人谈天。有一天,他又想找养蜂人来谈天,可是却遇到了问题,是什么?

生: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又不知道他住在哪,列宁只好亲自去找。

师:找到有关句子读一读!

生:(读文)

师:“往常”是什么意思?它和“常常”的意思一样吗?(在“常常”旁边板书“往常”)

生:不一样!

生:“往常”就是以前。

生:“往常”就是以前常常做一件事,可现在不能做了。

师:正确!谁能用它说一句话?

生:往常我七点起床,可今天起晚了。

师:那可要迟到了。

生:我往常去的那家店关门了。

生:往常我星期天都要去奶奶家,可今天去不成了。

师:往常都是刘老师为大家上课,今天却是……

生:白老师来上课!

师:往常我们多是在教室里学习,可今天……

生:我们在电教室里学习!

师:大家的“往常”用的真好!往常派去找养蜂人的人到莫斯科去了,别人又不知道他住在哪,列宁现在只好……

生:亲自去找!

师:可是列宁究竟是怎样找到养蜂的人的呢?课文哪一部分正是讲的这个内容呢?

生:第三自然段。

师:请你来读读这个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列宁一路看到的景物画下来。

生:(读文,画词句。)

师:谁来汇报?

生:列宁一边走一边看,他看到了花丛中的蜜蜂,还有园子,还有小房子。

师:(随机板书:花丛中的蜜蜂、园子、小房子。)你画的和他一样吗?

生:一样。

师:那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这一次读完之后请你来画一画列宁找到养蜂人的路线图,能画好吗?

生:能!

师:好先读课文。

生:(读文,画路线图)

师:请两个同学上黑板来画。

师:哪位同学先画完,就先照着自己画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生:(练习说话。)

师:先请这个同学说一说。

生:列宁从家出来,下了山,他一边走一边看,发现花丛中飞着许多蜜蜂,他又看见蜜蜂飞进一个园子,就跟着蜜蜂来到园子跟前,他有发现园子附近有一间小房子,他去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他这两个“发现”用的真好!通过这两个“发现”我们就看出列宁的什么优点?

生:细心观察!

师:请这个同学也来看着自己画的图说一说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最好把列宁思考的过程也说出来。

生:列宁从家出来,下了山,他在路边发现花丛中飞着许多蜜蜂,他想:这些蜜蜂也许是养蜂人养的吧!我就跟着蜜蜂走吧!他看见蜜蜂采了蜜都飞进一个园子里,他想:这里一定是蜜蜂的家了,养蜂的人应该住的不远。当他看见园子附近的小房子,他想:这里一定就是养蜂的人的家了。于是他去敲了敲门,开门的果然就是那个养蜂的人。

师:说得好极了!“果然”一词说明列宁所想的和最后所看到的结果……

生:一样!

师:看来列宁还有一个优点是……

生:爱动脑筋!

师:(板书:善于观察  勤于思考)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细心体会一下列宁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优秀品质。

生:(读文)

师:列宁通过细心观察,认真的思考,解决了自己遇到的难题,现在他找到养蜂的人了,它们见了面会所些什么呢?请你来读一读。

生:(读文)

师:看大家读得那么好,老师也想读一读,那么老师读旁白,男生读养蜂人,女生读列宁的话。

师:(范读)

师:(随机指导:“惊讶”的语气和“笑着说”)

生:(分角色读文)

师:他们的交谈到这儿还没完,翻过下一页,仔细看图观察一下,再想一想,他们还会说什么?

生:养蜂的人说:“蜜蜂怎么会当向导呢?”列宁说:“真是这样的。”

生:养蜂的人说:“蜜蜂怎么会引路呢?”列宁说:“我观察到蜜蜂飞到这里,就跟来了。”

生:列宁说:“你没想到吧!”养蜂的人说:“是啊!”

师:我猜养蜂的人可能还会夸一夸列宁呢,你来说说。

生:养蜂的人说:“你真聪明!会思考问题!”

生:养蜂的人说:“你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真了不起!”

师:我猜呀,养蜂人可能会这样说:“列宁同志在遇到问题时,能够细心观察,认真思考,我看什么困难也难不倒你!”你能学着老师的话说一说吗?

生:(练习说话)

师:今后我们小朋友们遇到困难会怎样做呢?

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

师:好,那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字怎样能写好?出示“近”字。(范写)

生:(练习写字)

师:小朋友们今天我们的收获真多,好下课!

五、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就如同在夜晚走一条走过的路。虽然你可能早已熟悉路上的每一处景物,但永远不确定在一团漆黑之中会不会突然冒出什么意外来。所以总是要求你一边走一边摸索,发现意料之外的东西,并绕过它,避免一路上的磕磕绊绊。

原本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也会需要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以确保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对《蜜蜂引路》这一课我准备的教学设计不能不说已是十分的精心了,但尽管如此,在教学真正的实施过程中还是做了许多的改动。

其中一处出现在阅读教学中,对第一自然段里的三个难点词语“附近、常常、谈天” 的处理上。原本设计用三个词语说一段连贯的话。可是在要求提出之后明显发觉学生有遇难情绪,积极响应者几乎没有。随机根据学生原有的说话水平适当的降低了要求,即用其中的两个词语也可。这一要求的改变既在学生用一个词造句的水平上有所提升,又降低了学生达不到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训练的效果。

还有一处在处理重点段内容理解的问题上。在教学设计上,我计划先读文,在再说一说列宁思考的过程,然后再画路线图。可是在处理这段教学的过程中,发觉学生对文章内容理解的比我预想的要深入,所有就临时决定只引导学生把相应的重要词语找到,就放手让学生画路线图,然后再看着路线图说说列宁寻找养蜂人及一路思考的过程,这样增加了原来教学设计的开放性和训练难度,让包含在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更深入。

其它的一些小的改动还有许多,在这里不一一详述。虽然随着教学的进行,对教学过程进行了不少的调整,但教学之后再看仍旧不是尽善尽美,尤其是对于学生说话训练提升不到位,要是再多花些精力和时间,多做一些细致的引导,学生的说话水平应在这一课的训练中有更大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