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长沙》第一课时教案优秀10篇

发布时间: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

高中语文《沁园春 长沙》教学教案 1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朗诵和背诵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

【学情分析】

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毛泽东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

1、词牌由来: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2、写作背景: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革命形势。但是,革命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本词实际上是毛泽东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

3、文学常识

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 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教学过程】

以诗导诗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明确: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 就会站起来 走开/薄薄的一页 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 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 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

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

3、词牌《沁园春》解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一百十四字。如陆游《沁园春 孤鹤归飞》、毛泽东《沁园春 雪》。

“悲秋情节”的民族文化心理

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

5、生自由读

6、生读生评

7、教师范读

【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

四幅画面;独立寒秋、

湘江秋景、

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

答:“立”——“看”——“怅”——“问”——“忆”——“记”

前人为何悲秋?毛泽 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革命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根据本班学情,适当表达)

沁园春长沙中的炼字艺术

福楼拜:有几十个词可以描绘同一情景,但只有一个词最为准确,作家就是要找出那个惟一。

《沁园春·长沙》优秀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

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州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0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稠 遒 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

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

明确: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

明确:寒秋(时节),(我)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荡从容!

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共7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

明确:遍、染、争、击、翔

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

联系:杜牧《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

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翔呢?

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

明确: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明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什么有关?

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A: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情?

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豪情壮志。

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

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

七、作业:背诵全词。

《沁园春长沙》教案 3

【示范教案】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了解词的发展简史。

3.抓住关键词语,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诵读能力。

2.着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目标

1.培养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受革命前辈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天的一切,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热情。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1.以乐景写哀,景中寓情,情中显志。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词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词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词人正是在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2.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字、“翔”字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解决办法】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

2.补充古诗文(小说、戏剧)中学生能懂的例子作佐证。

3.精讲必要的历史知识。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外提前准备:注音,细读注解,反复读,完成预习作业。

2.课堂随教师诵读——美读——成诵。

3.观看多媒体。

4.自由讨论。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课内美读成诵。

2.通过抓住主要意象来把握内容大意。

二、诵读  背诵

1.抽查学生朗读,教师点评。

2.教师范读或放录音。

3.全班诵读,背诵。

三、简要交代写作背景

1.指导阅读词前说明文字。

2.对下阙有关内容的解说。

这首词写于1925年深秋,大约是毛泽东同志离开湖南前往当时革命活动的中心广州时。毛泽东同志从19xx年至1925年,曾数度在长沙学习、工作和从事革命活动。这期间,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件,如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如历史群山中耸峙的一座又一座峥嵘高峰。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在这一时期,毛泽东同志在长沙组织了湖南学生联合会、新民学会,开办了平民夜校、文化书社和湖南自修大学,反对袁世凯称帝,领导了驱逐张敬尧等军阀的活动。特别是创办《湘江评论》,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在湖南地区做了思想上和组织上的准备。

四、带着练习二,就“意象”问题作必要的点拨

“意象”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本词的上片描写了一幅湘江秋景图,通过寒秋、霜天(气候)、万山(层林尽染)、湘江(碧透,百舸争流)、飞鹰,游鱼(万类竞自由)等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当时革命形势的深切感受。

词用最凝炼的语言塑造形象,表达感情和思想。把握意象,可以从释句入手,释句则应从理解字面意思入手,抓住富有表现力、含有丰富意蕴的关键词、句来分析,尽量做到抽象的诗句、词句能够阐释,含蓄的句子能够解释。在理解和感悟的基础上,把握意象,还应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凭着联想和想象,补充字面所没有或作者有意省略的细节,揣摩语句的言外之意,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并感受之,领略之,品味之。

研究型拓展(多媒体字幕)

1.把这首词和《舶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写300至400字赏析短文。

2.把《沁园春  长沙》和王安石的《桂枝香》作比较赏析。

附1:                 桂  枝  香

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掉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豪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四。

附2:板书设计:

万山                                        峥嵘岁月

意象   湘江     看  作者:“立”于“寒秋”  忆     同学少年     战斗

万类                                       中流击水     精神

附3:参考资料

周汝昌  《词的欣赏》       曹雄飞  《诗歌鉴赏的要点和步骤》

【背景资料】

一、写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这首词。据《湖南全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日刊》载:“毛先生泽东……去岁回湘养疴,曾于湘潭衡山一带,从事农民运动……后为赵恒惕所知,谋置先生于死地。先生闻讯,间道人粤。”

二、补充注释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 4

第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重难点

1、鉴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体会把握毛泽东诗词的宏大意境及其壮志豪情。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酝酿情感

朱光潜先生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是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就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的文学,能欣赏诗的人,他决不会感到人生是干枯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 长沙》。

[板书课题:沁园春 长沙]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1、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

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

(设计依据:适时适当的指导会使学生的自由朗读事半功倍)

2、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情境——播放朗读录音或教师泛读。

出示毛泽东该词手迹,欣赏。

(设计依据:范读用以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及情感把握的分寸;手迹用以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

4、鉴赏,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词的意境,并写在笔记本上,然后请两名同学读自己的鉴赏记录。

5、评价,同学们互相评价,互相补充完善,教师引导、点拨。

6、老师总结陈述(作为一种意见供学生参考):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息地向北奔流。远望层层叠叠的树林,经霜染后,一片火红;近看碧绿清澈的湘江,无数船只竞相行驶。雄鹰在高空展翅飞翔,鱼儿在江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泳,宇宙万物都在竞相向上,蓬勃发展。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令人思绪万端: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你的主人呢?回忆往昔,同许多同学在这一带游览、聚会,度过了许多不平凡的岁月。那时,正值青春年少,风采迸发,才华横溢,意气奔放,遒劲有力,同学们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为粪土。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7、再读,把握词的脉络。

思考: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思考一个问题,词的上下阕在写法上(表达方式上)是否相同,各主要写什么?

明确: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

[板书:景——情]

三、深入文本,具体赏析

(一)赏析上阕

1、品读美句,感受把握

思考:上阕写景。写景部分哪里写得最好?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第一问:学生讨论后回答。第二问:学生回答,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第三问:学生讨论后回答。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第四问:学生回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浮沉?”

(设计依据: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

2、炼字炼意,品味语言

独立寒秋 层林尽染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推代表回答:

(1)“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中流砥柱的气概。

(2)“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4)“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的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的意态。

(设计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眼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

3、想象联想,工笔描绘

师:雨果说过,“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飞进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景中。

请学生根据词的意境边品读边在脑海里绘出秋色图,用语言描述自己的体会,相互评点、欣赏。

(设计依据:激发和提高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比较语言文学艺术和绘画艺术的不同,领略语言带来的无穷艺术魅力。)

4、古今秋思,对比赏析

古代秋思句,学生搜索:

生: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宋玉)

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已觉秋窗秋不尽,哪堪风雨助凄凉。(曹雪芹)

师:古人笔下的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的秋景为何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你们知道这个差异的原因吗?

学生猜测回答。如,生:他是伟人就是和我们不一样。生:他是革命家,革命家永远是硬朗、向上的。

5、知人论世,把握情志

师:大家根据自己的理解谈了自己的看法,我觉得大都处在猜测的层面上,要深入了解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应该注意追本溯源,知人论世。我们首先来看一下毛泽东从小有什么样的志向。1910年秋,他在离开家乡韶山冲到50里外的湘乡县东山高等小学堂去读书的时候,面对新的环境,纵笔写就一首《咏蛙》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1910年告别父母外出求学时,他模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著名诗人西乡隆盛的诗作,写过一首《立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

学生读这两首诗,谈自己的感受。

明确:他从小胸怀大志,有必定成功的信念,有主宰天下的豪情。

他开阔的胸襟,不凡的气度,乐观的精神,雄伟的志向都融在他写的秋景里了。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6、触景生情,抒发感慨

眼前的烂漫秋景蕴含着作者的情怀也引起了他的共鸣,他迸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怀?答案在哪里?

明确: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下阕。

(二)赏析下阕

推荐一位同学读下阕。

师:读完下阕,我的眼前清晰地浮现出两幅图画,一幅叫峥嵘岁月图,一幅是中流击水图。

1、赏析“峥嵘岁月图”

师: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旧地重游,往事历历,怎能不激起作者无限的感慨!想当年,作者在长沙第一师范学习、工作时,曾与蔡和森、何叔衡等同志一道积极从事革命活动。他们创立了“新民学会”,创办了《湘江评论》,深入工矿、农村,积极领导工农运动,那是怎样的岁月啊!“峥嵘岁月稠”,正是对昔日战斗生活的高度艺术概括。

师:齐读“峥嵘岁月图”部分。讨论告诉我们这是一段怎样的峥嵘岁月。

(读后)学生讨论交流,然后汇报。

明确:那是一群才华横溢、热情奔放的革命青年,“正茂”“方遒”充分显示了他们的精神风貌,橘子洲头,他们指点江山,慷慨陈词,他们以豪迈的气概,视军阀、官僚如粪土,作者在这里既是追忆往事,又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句作进一步的回答,正是这些有着“粪土当年万户侯”豪迈气概的革命者才是真正的中国脊梁,他们代表着革命的新生力量,根据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们最终必定战胜和代替一切腐朽势力而主宰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2、赏析“中流击水图”

师:接着,作者继续以饱满有力的笔调状写胸中奔腾激荡的诗情,“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大家反复地读这句词。

师: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在盛夏水涨之时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直到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作者写这些,除了有对往昔生活的怀念,还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呢?

(再读,联系全词读,读全词。)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明确:这一句既写了当时的情景,其中又暗含志向的远大,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力挽狂澜的壮举,好似听到了他们自豪的壮语!

四、总览全词,进行小结

学生仔细读下面的一段文字:

上阕写充满朝气的万物。枫林如火,深寓他火热的革命家情怀;万类霜天竞自由,寄托着对自由解放的向往和追求。下阕写充满朝气的人格主体。青春岁月,摆脱不了的回肠荡气;指点江山,从昨天延伸到今天的英雄本色。那时的中国,“百舸争流”,国民革命席卷南方,北方军阀的统治摇摇欲坠。面对奔腾不息的江水和争相前行的大小船只,诗人感到是那样的亲切,又平添出异样的严峻。

是呵,就像辽阔的天空和水面,任人角逐,但究竟鹿死谁手,尚未可知。诗人的耳边,或许回荡着他五年前在《湘江评论》上敲响的黄钟大吕:“天下者我们的天下,国家者我们的国家,社会者我们的社会。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毛泽东后来解释说“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说的是北伐以前中国的命运究竟由哪一个阶级做主。

师:上阕有问,下阕有答,前呼后应,妙化无痕。同学们能不能从词的上阕和下阕里各抽取一个句子,组成一副对联?(这副对联的上联,包含着作者的问,下联是作者的答。)

生: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上联)

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下联)

横批:还看今朝

诗言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都统一在作家诗人胸有天下,囊括四海的志向里,这就是景情志三者的统一。

结束语:同学们,文学作品是情感的结晶,欣赏它是一种寻觅与追逐。风景迷人的阿尔卑斯山深谷中的路旁插着一个标语牌,提醒过路人,“慢慢走,欣赏啊”。让我们再次齐读全文,在豪迈的朗诵声中,慢慢走,欣赏吧!

板书

沁园春·长沙教案 5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导入新课

秋天,在一般人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伤感,而毛泽东主席在他年轻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吟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力量、充满豪情壮志的《沁园春长沙》。

二、教师范读

三、鉴赏诗歌内容,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首先分析上阕

① 理解前三句

提示: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分省略。要靠想象把诗意串联起来。请同学们按调整好的语序,把三句的大意顺畅地说一下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

提问:词中的“独立”能否改为“站立”“直立”等?

[明确:不能。“独立”不仅仅是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联系当时的背景,军阀赵恒惕正在通辑毛泽东。诗人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秘密到达长沙,独自来到橘子洲头。可见一个“独”字再现了当时的特定环境,但诗人身处险境仍然“独立寒秋”,坦荡从容。烘托出毛主席顶天立地、意气昂扬的形象,并为全词奠定豪迈风格的基调。描绘出了一幅湘江秋景图。

②词的上阕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 ?说说领起了哪几句?描绘了哪些秋景?

“看”。 七句。 秋景是:万山 层林 漫江 百舸 鹰、鱼

简单学习网最新讲座:

王大绩讲现代文阅读 王大绩讲高考作文 王大绩讲语段压缩

王大绩讲文言文阅读 王大绩讲诗歌鉴赏 王大绩讲句式仿用

③诗人是从哪些视角来描写这些绚烂多彩的秋景的?

远看:万山 层林;(静景)近观: 漫江(静景)百舸;(动景) 仰视:鹰;俯察:鱼(动景)

首先看到的是山色:万,表示多,“红遍”二字,既写出色彩艳丽,境界开阔,又与“寒秋”二字呼应起来。 “层林尽染”四字,点明经过多次霜打,所有的树林都变(“染”)成红色。 其次,看到的是江景: “江”,指湘江即使到了深秋,水势仍然很盛,用一个“漫”(满)字来写它,可以说是恰到好处, “碧透”二字如实地描绘了湘江水清澈见底的特征。如果说前面万山、层林、“漫江碧透”是静景,那么“百舸争流”便是动景船很多且争着行驶。又次,抬头,看到天空的鹰:俯首,看到水底翔的鱼:这天上、水中两幅画都是动景。总结:这七句描绘出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湘江秋景图。这幅图画,它巧妙地做到远近结合,动静相宜。

④这些秋景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的花朵。”让我们展开想象,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可分三步。第一步是“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第二步“染上色彩”,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让画面的色彩更鲜艳,更美丽,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第三步,“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缓缓流淌,大小各式的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蓝天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这是一幅

壮丽的景象

远望千山万岭,枫林如染,像熊熊燃烧的烈火;近看漫江水碧,千帆竟发,像战场上无数奋进的勇士。抬望眼,雄鹰展翅,矫健勇猛,翱翔长空;低眉处,鱼水戏水,自由轻快,生机盎然。”

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霜天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毛主席所描写的景物如此绚丽多姿,充满生机,无不融入了他的感情,融入了他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万山、层林,鹰、鱼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在融入了作者感情后就成为了意象,这些生机勃勃的意象抒发了作者慷慨激昂、积极进取的感情。

⑤作者为什么能够把这幅图画写得这样出色?

一方面选择的景物富有典型性,如山林、江水、雄鹰、游鱼都是湘江地区最有特色的景物。另一方面贴切地写出这些景物的主要特征,注重炼字,如写山林,突出“红”字;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写鹰,用“击”字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写鱼,用“翔”字,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⑥面对如此壮丽的秋景词人为何怅?他提出了什么问题?

“怅” 不如意。这里含有慨叹的意思。准确地描述了诗人当时特定的心态。面对广阔无垠,一派生机蓬勃的大千世界,词人不由得思绪万千,百感交集,山河越壮美,人民却不能当家作主,这里突出革命的重要性,革命的任务依然任重道远。

结合背景讲解

这首词写于1925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当时中国阶级斗争异常激烈。震惊中外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已经爆发,农民运动也迅猛异常,毛泽东同志当时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村运动,先后建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并创立了湖南农村第一个党支部。随着革命高潮的到来,各党派对革命领导权进行激烈的争夺。国民政府右派势利想篡夺立功,而党内,陈独秀又提出了“一切权力归国民政府”的错误主张。毛泽东等同志同国民政府右派势力和党内右倾机会注义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问”道出了词的主旨,提出了革命政权的领导权问题,“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突出了词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用示意图总结上阕

分析下阕

①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想到以前与“同学少年”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携:携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许多青年战友一起到这里聚会、游览,抒发革命豪情,畅想美好的未来,研究对敌斗争的策略。 “携”字生动地表现了革命战友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为下面回忆往昔战斗岁月做好了铺垫。用了一个“携”字,很自然地从上阕转入下阕。

②下阕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领起哪几句?

“忆”, 后八句

作者忆什么内容?革命同志、精神风貌、战斗行动

第1层:“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恰同学少年”五字,点明这群革命者的相互关系以及年龄特征。风华正茂:风采焕发,才华横溢。这四字描绘了他们特有的气质、秉赋。

第2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描绘青年们的精神状态。他们意气奔放,奋发有为。挥斥:奔放。遒:本意为强劲有力,引申为奋发有为,百折不挠。

第3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这三句描写同学们的战斗行动。他们评论国家大事,用文章批评污浊的事物,赞美美善的。事物。“粪土当年万户侯”,表现了对当时大官僚、大军阀的蔑视。展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内容。

以上八句写出了“忆”的具体内容。从几个侧面表现了青年们的战斗生活,也抒发了诗人的革命情怀。

④想一想:先说一说“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三句的大概意思。然后回答:这一设问句与上阕末尾的设问句有什么内在联系?

这三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这一设问句,是对上阕“谁主沉浮”问题的巧妙回答。它表明:国家民族的命运,乃至人世间的一切应该由我们这一群敢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热血青年来主宰。

《雪》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所谓“马上打天下”的皇帝,为什么诗人用一“惜”字将他们全部否定呢?(“略输文采”“稍逊风骚” 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引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风流人物”指什么人?(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

那么,现在这首诗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革命青年是什么人物?(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毛泽东青年时代就有“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与斯人,更与何人?)最后的这一设问句再次抒发了诗人改造的旧中国,以天下为己任的伟大抱负。

用示意图总结下阕

四、整合小结

①共同讨论、归纳本诗的主题。

这首词,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②总结: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③毛泽东的这首词洗尽来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以壮阔绚丽的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独步诗坛。让我们一起把本词诵读一遍。

五、《沁园春 长沙》和《沁园春 雪》的比较赏析

《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在结构、思想主旨上有什么异同?

结构:相似,都为双调,字数相同,上十三句,下十二句;

主旨内容:同是写景抒情,赞美大好河山,抒发豪情壮志、理想抱负。

不同点:《雪》通过对雪景的描写赞美了祖国美好的河山,由美好的河山引出英雄人物,表现诗人作为革命领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长沙》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六、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用自己的语言将词的上片描述下来。要求合理想象、语言优美。300字左右。

3、课外阅读毛主席其它诗词。

高中必修一语文《沁园春长沙》优质教案 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把握诗歌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重点难点 把握词的意象和意境;反复诵读,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时数 1课时

一、导读,辨记文体

1、齐背初中所学的《沁园春·雪》,导入新课。

2、介绍关于词的文化常识。

词这种文学样式产生于隋唐,全盛于宋,又名“长短句”、“诗余”等。

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 如《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等。

词的分类:

①字数:小令:58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

②片段:最短的小令只有14字,最长的长调有200个字以上,每一首词有分段,词 其中单调不分段;双调分两段,上片下片;此外有三叠四叠即三段或四段,较少见,尤其四叠极少见。

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沁园春》词牌,相传由此得名。据《词谱》载,《沁园春》双调,114字。上片13句,四平韵;下片12句,五平韵。

词题与词的内容有关,“长沙”是题目。

二、初读,感知概貌

1、播放多媒体朗读视频。

正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你能感受到这是一首什么风格的词?豪迈大气。

2、指名朗读课文。

(1)本文上下阕各自写了什么?分别有何直观感受?

(2)分别找到统领本文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

明确: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看)

主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承上启下)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 (忆)

3、概括全词,展开想象,看看这首词描述了几幅图画?

四幅图画:

寒秋独立图 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 中流击水图

三、研读,把握重点

1、赏析前三句。

(1)哪位同学能够通过合理的调整、补充,把前三句的大意通畅的说一说?

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2)介绍背景,重温历史:“五四”时期,毛泽东组织领导了长沙学生和市民的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一系列重要论文。1920年9月,他与何叔衡等同志建立了湖南共产主义小组。1923年4月,他离开长沙,赴上海、广州等地继续从事革命工作。1925年春,他会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游橘子洲、岳麓山,追怀1911年至1923年间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2、赏析由“看”字领起的秋景。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这里诗人都看到了哪些秋景?

学生代表朗读看到的内容。

明确:(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绿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3)小组交流: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层林尽染 染,写出了色彩浓烈

百舸争流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鱼翔浅底 翔,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 有力之状

鹰击长空 击,突出了鱼儿自由轻快之态

竞自由 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3、体会“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丰富含义。

“怅”包含着一个深邃的心境。自然界的一切是这样的蓬勃绚丽,而现实社会却如此沉闷黑暗,“独立寒秋”的诗人,俯仰天地,怅望广阔的宇宙,心有所思,思有所忧。禁不住问苍茫大地:谁来主宰你的盛衰荣枯?

“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主宰国家命运。

小结:“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词的“词眼”。上阕就是通过这样写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伟大的抱负。

4、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

5、“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精神风貌?

“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6、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7、 课文小结:纵观全词,诗人用词形象精炼,风格大气豪迈,体现了一代伟人的壮烈情怀。全词上阕写景,意境开阔,气魄豪迈,;下阕抒情,胸怀博大,斗志昂扬。

8、 齐读课文。

四、跳读,突破难点

1、全词在艺术上,上阙——景中寓情 ,下阙——情中显志。解读诗歌最主要的方法是学会领会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而如何领会呢?

播放《意象》微课。

补充解释并强调:“意象”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术语。所谓“意象”指的是意中之象,即融人了词人情思的形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跳读全词,看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这首词,诗人首先选取的意象是湘江。在深秋的季节,诗人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望着湘江水日夜不息的向北奔流。脚下是橘子洲,面前是汩汩向前的湘江水,背后是“寥廓江天万里霜”的秋景图。整个画面的组合背景辉弘。“立”前冠一独字,让人仿佛看到诗人顶天立地、雄姿英发、砥柱中流的伟人形象。作者把自己置于秋水长天的广阔背景之中,把读者带进了一个高远的深秋境界。还有一系列的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类。山、林、江、舸分别为万山、层林、漫江、百舸,以数量和外在的表象渲染博大的、辽远的空间。毛泽东同志的眼中看到的是:莽莽苍苍的群山,层层叠叠的重林,成一片火红。枫林如火,是作者热情如火的外在表象。红色象征着激情,象征着燃烧,象征着革命,也可以将其看成燎原的星星之火,与当时的革命形势暗合,与作者志气昂扬,心潮汹涌的思绪相融,体现了强大的艺术魅力。接着作者又把视线从广阔的背景中收回。千百条大船在宽广的江面上劈波斩浪,竞相行驶,活画出一幅热烈的“百舸争流图”,烘托了作者心中火热的激情。

五、拓读,提升能力

1、诵读:结合背景音乐,请学生有感情的深情朗诵。

2、评议:作者笔下的秋景与古人有什么不同,为什么?

古人的悲秋情怀——自古逢秋悲寂寥:

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

屈原——哀秋冬之绪风

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诗人笔下的秋:数量(万、百)、范围(遍、漫)、程度(尽染、碧透)、力度(争、击、竞);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扫尽千古悲秋之气;感情基调:热爱、积极。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3、感悟: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不仅毛泽东同志从小就树立远大志向,具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古今以来,很多英雄人物都这样,你能举出哪些例子跟大家分享。

格式:透过全词,我看到 ,让我想起了 。

诸葛亮、林则徐、范仲淹、周恩来等。

示例:透过全词,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让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4、拓展:比较鉴赏诗歌: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高一必修一《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7

一、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的博大气魄。

2、理解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3、在理解的赏析后进行背诵。

二、教学手段

1、老师串讲,师生赏析。

2、课堂朗读。

3、幻灯显示,电脑课件。

三、教时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秋天,在一般人的眼中,往往充满了苍凉,充满了感伤,而我们的毛泽东主席在他年青的时候,却曾为秋天唱过一曲昂扬的赞歌,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充满动感,充满力量,充满浓烈色彩的《沁园春·长沙》。

(二)朗读全首词,在朗读前,先打出幻灯片,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容易读错的字。

(二)分析上阙

1、第一层(第一句至第三句)

[老师串讲]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提问“独立”,“寒秋”,“橘子洲头”,分别点明了什么?

[同时,老师在电脑上打出这三句,并在旁标出学生回答的“处境”,“季节”,“地点”]

(2)这里的词序本来应该是“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提问:为什么作者却写成“独立寒秋”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出因为填词的需要,并说明词有一定的句数,格律要求。

[赏析]:

△“独”

(1)提问:为什么作者要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而不是三五成群,要求学生结合作者创作这首词的背景谈谈。

(2)学生谈完,老师总结:明确作者为了逃避军阀耳目,才独自一个人登上橘子洲头。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长沙》创作背景]

2、第二层(第四一第十句)

[老师串讲]

深秋时节,作者独自一个人,站在橘子洲头,看到湘江向北流去。

(1)提问:此时作者还看到了什么?

[同时,老师用电脑打出一幅湘江秋景画]

(2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切换上述画像,用电脑显示“湘江秋景图”一表,在“景物栏上打上景物名称。

[赏析]:

△“看”

(1)提问:作者以哪一个学将如此多的内容统领在一起。

(2)引导学生回想,初中学过《沁园春·雪》也用了领字,并提出下阙,同样用了领字。

[同时,以幻灯片打出《沁园春·雪》相关句子]

[老师串讲]

作者从眼前的山、枫林、江水等个别之景而联想到世上一切万物。

提问:这种写法称

[在电脑打上从点到面,从实到虚]

[赏析]:

提问:这幅湘江秋景图具有怎样的特征?

学生回答充满生机。

△“争”提出:船会不会自己争着行驶?

引导学生得出“争”既写船,又写人,写出了人的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翔”提出:能看到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江水清澈,湘江江水水质好。并问这句与上文哪一个相呼应?

(“漫江碧透”)

说明作者在这里用“翔”既写了“鱼”又写“水”。

[同时,在“湘江秋景图”中打出三个动词]

△“竞”以一个“竞”字说明万物为生存,为发展不停竞争,引导学生得出,“竞”是对前面三个动词的高度概括。

提出作者不仅仅运用了动词,还用了数量词描绘这幅湘江秋景画。

引导学生装找出“万”、“层”、“百”,让学生分析作者用这三个词的妙处。

[在“湘江秋景画”上打上三个词]

提问:这幅画除了充满生机还具有怎样特征?

引导学生回答“色彩鲜明”、“色彩缤纷”,让学生找出这些色彩。

“红”、“碧”、“白”(船帆)、“黑”(黑鹰)、“蓝”(蓝天)。

[在“湘江秋景画”打上这些词]

△“红”引导学生得出红色往往给人朝气蓬勃,喜庆祥和之感。由此可见,作者当时内心中充满激情。

△“碧”引导学生得出秋天叶黄叶时,看到碧绿透明的江水,心情就如朱自清先生看到梅雨潭的绿,那样兴奋、舒服、愉快。

⒊第三层(第十一至第十三句)

[老师串讲]

面对这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作者思绪万端,他提出了一个震撼人心的问题。

提问:这是一个什么问题?

[显示“问题”在这三句旁]

提问:这三句与前写湘江秋景有什么关系?

引导学生得出自然界中之景物尚且不畏寒秋,互相竞争,况且,我们有生命有灵魂的人。

[赏析]

联系时代背景及作者的经历,体会这一问显示了作者青年时代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凌云。这里是体现了作者借景来抒情的艺术手法。

[总结上阙]

作者描写了眼前的秋景,借景抒了自己的豪情,并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四)分析下阙

上阙是老师串讲,师生赏析为主。下阙的教学采取老师点出关键,学生赏析为主。

[赏析]

△“忆”要求学生联系作者的经历,寻找作者到底“忆”些什么,以及提出作者为何要“忆往昔”?(意在写“今朝”,回答“谁主沉浮”)

△“恰”(1)让学生谈谈“恰”这个领字的妙处,让其描绘作者及其革命战友的当年意气风发的画面。

(2)老师重点指出作者青春年少,革命热情奔放。

[显示一些1925年前作者的经历的图片]

△“曾记否”三句

(1)让学生分析“击”、“遏”,领略人物的激昂豪迈。

(2)老师重点明确作者在这三句中把整首词的感情基调推向高潮。

(3)让学生体会作者“主沉浮”,“到中流击水”的寓意。

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

《沁园春长沙》教案 8

一、毛泽东及其诗词

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他在各

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 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背景

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

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寥 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 浪遏飞舟(è)

四、朗读训练

五、阅读训练

1、 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 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 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 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 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 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 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 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 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 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七、品评鉴赏

1、毛泽东的"独立寒秋"

柳宗元的"独钓寒江"

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唐·柳宗元"江雪"

"江雪"是柳宗元政治革新失败后,被贬永州,身处逆境时写,表露了诗人与恶势力绝不妥协的心志。"独立寒秋"和"独钓寒江"意境相似,然而封建士大夫与革命伟人的胸襟境界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杜 牧的"霜叶红于二月花"

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唐·杜牧"山行"

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力写出了枫林的火红,开朗的意境。把秋景写得极富生命力。杜牧的"山行"是优美的写景诗,抒发了作者热爱美好景物的感情;毛泽东的"万山红遍"则暗喻革命形势蓬勃发展。

3、古人笔下秋景多萧杀悲凉、清冷惨淡,而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为何如此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的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壮志,笔下的秋景也绚烂多彩,充满生机。

八、想象能力训练

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将诗人所描绘的绚丽多彩的秋色图,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在"大脑荧屏"上放映出来,分四步:

1、 勾勒形态:将群山、层林、江水、船只、雄鹰、游鱼……的轮廓勾勒出来;

2、 染上颜色:把黑白荧屏变为彩色荧屏,火红的枫林,蓝天碧水……

3、 使画面动起来:秋风送爽,吹动满山的枫叶,像熊熊燃烧的烈火,江水流淌,大小各式船只争相竞发,雄鹰在翱翔,游鱼在清澈的水底自由轻快地嬉戏;

4、 让画面更细致、逼真:在脑海中来几个特写镜头,如:船上耀眼的白帆,游鱼的细鳞,水底的沙石。

九、归纳小结

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战斗风月:携来百侣曾游

年龄气质: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战斗行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十、作业 布置

1、联系词的上下句,品味下面彩色字的意味。

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粪土当年万户侯

2、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

[1]

[1]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 9

一.教学目标:

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二.重点及难点:

①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作的形象性、抒情性。

三.学习时间:一课时

四.导学流程:

1、知识链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

2、写作背景

1925年10月,毛泽东同志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3、关于词牌

词牌是“沁园春:,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字呢?

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牌由此得名。

4、课前诵读,整体感知、自我鉴赏。

1、利用工具书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遒 遏

2、在诵读中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①《沁园春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其突出特点就是塑造了主人公“我”的形象。同学们课前诵读,找找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动词有哪些?

②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开篇前三句的正常语序应该是什么呢?并思考“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③诵读时再找找“看”字统领了几句?都包括哪些意象?以及词人是如何表现这些景物的,找出哪些字用得好?(如“鹰击长空”,“击”可以改为“飞”吗?再如“鱼翔浅底”,“翔”可以改为“游”吗?以及“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竞”表现了什么?

④诵读后想想这一幅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

⑤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还会感到“怅”呢?(联系时代背景)

⑥试着揣摩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情怀?

5、整体读完这首词,你有着怎样的感受呢?

6、试着背诵全词。

五.课堂展示,合作探究:

六.学习小结

七.反思提升

八.课外作业

有感情的朗读全诗并背诵全诗。

《沁园春长沙》赏析

万山红遍一派壮丽秋景

从美学上讲,崇高美表现于外在方面,体现为高大、辽阔、巍峨、宏伟等壮丽景象。德国哲学家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数学的崇高,如高山的体积;力学的崇高,如暴风雨的气势。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一件事物较之与它相比的一切事物要巨大得多,那便是崇高。”孔子也把“大”与崇高联系起来,赞叹:“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种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在毛主席诗词中,以对山川景物的描绘体现得最为鲜明。《沁园春长沙》就是其中最优秀的篇目之一。

具体的目标: 10

培养学生独立赏析现代诗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