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4篇)

发布时间:

我们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向下望去,下面一幅繁华的景象。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柳树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我们闻着阵阵花香,听着声声鸟叫,看着眼前的长江水向东滚滚流去……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祖国河山的壮美。此时此刻,我却无心欣赏这些美丽的景色,因为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即将要离我而去,从这儿出发,前去江苏省的扬州市一带游历。这里是的小编为您带来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4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1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

这是我去年进入课题组上的一节公开课,也是我第一次呈现我的真实课堂,第一次毫无顾忌上公开课。虽然不是大家眼中的最好,但我却勇敢地挑战自己,挑战虚拟的公开课。下面是我整理的课堂实录,还有陈教导的评析。在此我特别感谢陈教导的鼓励,是她的鼓励让我恢复了久违的自信。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

2、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孤帆”、“唯”的意思。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理解诗意,在创设的意境中想像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4、拓展练习,激发学生积累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1、创设意境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想像诗中所描绘的情景;

2、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中所蕴涵的感情。

教学准备:

1、学生充分预习,查找诗人的资料;

2、课件。

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由诗谱写的歌曲吗?

生(齐答):听过。

师:都听过哪些诗曲?

生1:我听过《锄禾》的诗曲,非常好听。

生2:在一次少儿节目上,我听过《鹅》、《望庐山瀑布》等由诗谱写的歌曲,非常有韵味。

生3:老师,我们班上的很多同学都会吟唱《春晓》,好听极了!

师:好的,就让我们一起来吟唱一首《春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师生一起吟唱《春晓》,学生意犹未尽。)

师:老师也非常喜欢吟唱诗曲,现在,老师唱一首歌,你们帮老师听一听,看看这首歌在哪种场合唱较合适?

师(吟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师入情地哼唱,学生入迷地听着。)

师:(歌曲完毕,故作迟疑状)谁能帮老师这个忙呢?

生1:好像可以在欢快热闹的场合唱。

生2:不,我倒觉得应该是在平静柔和的时候唱。

生3:我想这首歌曲应该是表达一种依依惜别的感情。

师:是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3:老师的表情、老师吟唱的曲调告诉了我。

师:你是个心思细腻的孩子,感情也很丰富,谢谢你!其实不仅歌曲能表达难分难舍的离别情意,古诗也有许多是表达与友人送别情意的。今天老师就向同学们推荐一首诗歌。

(师转身板书课题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学生齐读课题。)

评析:由诗谱曲师生吟唱是本课开场的一个亮点,在师生、生生轻柔、平缓富有韵味的曲调声中,诗韵、诗情已弥漫整间教室,并悄无声息地融进学生的心田。

师:你能理解题目的意思吗?

生1:这首诗写的是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

生2:更具体的,应该是李白在黄鹤楼上为孟浩然饯行,送其去广陵。

师:是更为具体了。题目中哪个字的意思表示去呢?

生(齐答):“之”字。

师:你知道李白和孟浩然各是什么人吗?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1:李白和孟浩然都是唐朝的诗人。

生2;李白和孟浩然是非常要好的朋友。

师(补充):李白和孟浩然不仅唐朝著名的诗人,还是好朋友,而且是——师生关系。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平日里,他们无话不谈而且兴趣爱好相同,都喜欢把酒吟诗作对。可以说李白和孟浩然是知己,是忘年之交,彼此之间的感情是难分难舍的。

师:题目中有两个词表示地点,你知道他们的地理位置吗?

生:我只知道广陵就是今天的扬州。(其他学生满脸疑惑)

(师一边在黑板画出黄鹤楼和广陵的示意图,一边介绍他们的地理位置。学生频频点头,脸上露出会意的笑容。)

评析:适当的时候,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不要错误地以为“讲”多了导多了就是违反新课程理念。本环节,在学生“满脸疑惑”的情况下,教师板画了黄鹤楼至广陵的示意图,学生便能一目了然。

师:你准备怎样读懂这首古诗呢?

生1:先读熟,再背诵。

生2:通过查找资料加深对古诗的了解。

(全班努力思索着。)

生3:我觉得还应该看着插图想像一下当时的情景,这样有助于我们对诗意的理解,进而体会诗歌要表达的感情。

师:是的,我们读懂一首古诗,首先要读通古诗,再理解诗句的意思,接着借助画面想像当时的情景,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最后把诗歌背下来。这是一种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板书:读通——理解-——想像——体会——背诵。)

评析:“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别于低或高年级,中年级学习古诗应有所侧重,重在抓重点字词引发想像,重在感悟诗境、体验情感。本环节,教师的“你想怎样读懂这首古诗”一问犹如抛出一条红细绳,把学生个人独特的学习方法这一颗颗珠子串起来,形成一法,并引导学生顺着红绳上的这一颗颗闪亮的珠子美美的学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再读给同桌听一听。

(学生纷纷朗读起诗歌,同桌互相检查朗读,师下去巡视指导。)

师:比一比谁读得又通顺又流利。

(指定2名同学朗读,师生共同正音。)

师:大家一齐试着读一读。

(全班齐读一遍。)

师:请各学习小组,根据自学要求自学,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学习成果最丰硕?

(师用幻灯出示学习要求:1、借助注释理解字词意思;2、联系词义理解诗句的意思;3、在古诗旁画出不理解的地方或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学生自学5分钟左右,师巡视各小组学习情况。)

师:现在是展示你们小组学习成果的时候了,既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上来汇报的时候,老师建议用“我们小组认为”等来汇报较为合适。哪个小组先来说呢?

生1:我们认为“孤帆”的意思是只有一只帆船。

生2:从文中注释,我们了解到“唯”的意思是“单单”、“仅仅”。

生3:小组一致认为“尽”的意思是“没有了”、“消失了”。

师:关于诗句的意思,你们能理解吗?

生1:我们理解第一、二行诗句的意思了。“好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由黄鹤楼出发,乘船东行到扬州去。”

(师板书:下扬州)

生2: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是“我伫立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越行越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师:集体的力量是伟大,看来通过自学,大家学到的内容还挺丰富的。好,再自己读一读诗句,看看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生1:“西辞“是什么意思呢?

师:(一边引导学生看黑板上的地理示意图,一边讲解)因为黄鹤楼在广陵的西边,孟浩然正要离开黄鹤楼远去广陵,所以说成是“西辞”。

(师板书:西辞)

生2:为什么孟浩然要离开李白呢?

生3:为什么孟浩然要去广陵呢?

师:同学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同学,提出的问题都非常重要。

(正当老师表扬同学的时候,一向较调皮的一个男孩举起了小手。)

生:老师,为什么题目不用“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呢?我感觉挺恰当的。

师:(又惊讶又兴奋)你真是个非常细心而且大胆的同学,敢于向诗人提出挑战。我想,这些问题还是由同学来解答吧。同桌间可以议一议。

评析:教育智慧是良好教育的一种品质,有智慧的教师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观察力,能系统地感受和准确地判断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细微变化。本环节中,教师关注学情,善于捕捉学生问题的亮点,并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展开探究进行有效的对话。

生1:没有点出是谁送孟浩然到广陵,更能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2:我仔细地品味了一下,还是原题目好,为什么呢?比较有味道,改正的题目太直白了。

师:是的,或许黄鹤楼是李白与孟浩然两人友谊的见证地,或许李白过份难过,不想直接用自己的名字作题目。老师和同学的解答,你们能满意吗?

(生纷纷点头示意。)

师:你们知道李白在什么时候送别好友孟浩然吗?

众生:“烟花三月”

师:你能想像“烟花三月”是一种什么样的画面吗?

生1:繁花似锦。

生2:春花烂漫。

生3:百花齐放。

师:呵,全是一个个那么美好的词语。能用具体的语句来描述吗?

生:在草如荫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微风轻拂着大地,彩碟在花丛中翩翩起舞,一群群扎着小辫子的小孩儿在青草地上放着风筝……真的很美!

师:是呀!那是个花枝招展,如烟如雾的三月,仿佛每逢过节夜空烟花璀璨的美丽画面。想继续想像画面吗?

生1:我仿佛看到了各色细细的碎碎的野花遍布野外,就如给大地披上了一件碎布花衣,太迷人了!

生2:我想用词汇来描述,那是个像烟花一样撩人眼、扰人心的美好三月,人们的生活是那么快乐!

(师点示课件,出示“烟花三月”的美丽画面,学生“呀”地兴奋地叫起来。)

师:让我们把从美丽的画面中获得的美好情感带入古诗中,一起再次美读古诗吧!

(生微眯着双眼吟诵,陶醉在诗意中。)

评析:表面上看,好像是牵引,似乎学生处在被动状态,但实际上并非是搀扶着学生在走路,而是教师指点给学生一个个前进的路标。诗中的一个个意象,就是一个个明亮的路标,寻着它们,引发丰富的联想,学生就可以轻松地走进意境,感悟诗境了。

师:请听一段涛声,并说说你的感受。

(播放浪涛激打海岸的声音,声势浩大。)

师:说说你此时的感受。

生1:我仿佛看到了江面上波涛汹涌,船只犹如一叶叶扁舟在江面上起起伏伏。

生2:江面上风大浪大,我真为那些出行的人担心。

生3:江面上波涛汹涌,景色壮观!

师:此时,李白正在欣赏美景吗?为什么?

生:不。此时,李白心情非常难受,因为好友即将与自己离别了。

师:你哪里看出来?

生1:“孤帆”

生2:“唯见”

生3:“尽”

师:哦,懂得从古诗中的字词感觉出,了不起!思考一个问题:这时候的江面上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船只呢?

众生:不是的。

师:为什么李白看见的是“孤帆”呢?

生1:好友孟浩然已渐渐远去了,李白依依不舍。

生2: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什么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

师:你独特的感受力令老师吃惊!

评析:语文教学要做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以学生为本,就要充分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教师在引发学生情感之前的铺设无疑是成功的。由一段浪涛激打海岸的声音勾起学生无限想像,无边的离别愁绪,因此才有了“李白的目光追随着好友孟浩然,别的都没有在李白眼中停留”的绝妙体验。

师(点击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想像一下,李白和孟浩然在离别时可能会说些什么?同桌两人分别扮演李白和孟浩然演一演、说一说。

(学生兴致很浓,有的深情地告别,有的“挥泪”作别,有的拱手相送——老师认真地巡视全班,不住地点头)

师:谁能来扮演一下呢?

生1:(拱手)今日相别,何日再见!

生2:(略带悲伤)朋友,一路走好!

生3:(深情地)天下哪有不散的筵席啊!

生4:(自信地)后会有期!

师:(拱手)是呀,今日相别,后会有期!可是,相见的日子遥遥无期呀!

(播放音乐《送别》)

评析:走进诗境,融入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此时诗人李白和孟浩然的离愁别绪是执教者设计本环节的意图。当江涛声声击打在孩子的心坎上时,他们的眼前仿佛浮现出当时诗人与好友的离别情景,于是,情不自禁地拱手互道珍重,真诚地道声:“朋友,一路走好!”在《送别》的乐曲声中,浓浓地不舍、深深地伤感之情悄然浸湿了孩子的眼睛。

师(伤感地):帆影已远逝了,诗人李白仍翘首东望,此时他的心情如何呢?

众生:非常难过。

师:你试着读一读,看看怎样才能读懂诗人此时的心情?(音乐继续播放)

师:谁来读一读?请同学们听一听谁的读最能打动你心?

(师指定3名同学朗读诗歌,并组织点评。)

生1:我欣赏丙同学的读,甲同学读得太快了,好像要将孟浩然快快送走似的。

生2:乙同学读得较慢,能体现李白舍不得孟浩然,但情感的投入不够浓。

生3:丙同学在重点处读出重音,还能延长,依依不舍之情在其表情上也能体现出来,深深地打动了我。

师:老师觉得这几个同学都读得不错,尤其是丙同学。老师还发现了我们班的同学都是点评专家,评得非常准确、到位。老师也禁不住想参加你们的朗诵会。

众生:(兴奋地)太好了!

(师配乐朗诵完毕,学生不约而同地热烈鼓掌。)

(师扬起双手,做个指挥状,全班深情地朗诵。)

师:这一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投入。现在该是收获的时候了。请从“课堂大闯关”中,任选一个过关,有信心吗?

生(兴奋地):有!

(师以幻灯出示“课堂大闯关”要求:

1、我能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

2、我能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3、我能吟唱这首诗;

4、我还知道李白写的其它诗歌;

5、我也知道其它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

6、我能为这首歌谱曲吟唱。)

(顿时四个小组展开过关斩将的激烈场面。学生个个充满自信。)

师:过关斩将开始,谁来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呢?

生1:我想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

(这个学生是班里朗读较差的同学,读得断断续续,还读错几个生字,但老师仍然充满微笑地鼓励着。)

师:如果把每个生字都读对了,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学生微笑着点点头。)

(紧接着一个又一个学生举手过完后面的几关。)

师:许多同学还想挑战自我,挑战同学。那么,你可以利用课外时间选择没过完的关卡继续过关。

师:今天,老师也带来几首表达友人送别的古诗,这些古诗可以说千古传唱,脍炙人口。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首背下来。

(师幻灯出示古诗内容:)

《山中送别》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罢,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日暮掩柴扉。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春草年年绿,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孙归不归?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师:(此时,下课铃声响起)好,同学们课后再背给同桌听,比一比,谁最快记下来。

评析:教师能以课堂为主阵地,提供打开学生阅读视野大门的钥匙,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课外阅读环境,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做好语文课堂学习的“延伸”,引导学生在课外这个大天地里无止境的学习,是新课程语文教师的另一角色功能。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2

师: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去看看古人怎么送别?古人是怎么写送别的?下面我们开始准备上课,可以吗?好,你们不用站起来,我鞠躬,你点头。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同学们,黑板上的两首古诗,学过了吗?几年级?

大屏幕:

古诗两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生:四年级。

师:四年级我们就学过了,今天我们六年级了,再次学这首古诗,这是怎么回事呢?同学们,同样的一个作品不同的人读,不同年龄的人读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你们今天六年级了再读,等到你们长大了读大学、读博士或参加工作了,有丰富生活体验和经验的时候,你再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新的收获,这就是那句话说得好:经典不厌百回读,好的作品是要用一辈子去读的。现在谁愿意把这两首古诗读给大家听,希望高高举起你们的手。我请两位同学,一位读这一首,一位读第二首,我想请你(手指向一手学生),不举手的你(指向一角落没举手学生),因为林老师从小就躲在角落,从不发言,所以我要把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请读第一首:

生:(一男生朗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读得怎么样?你们鼓励他,我要告诉他一般般,一般般的意思就是还不够好,还不够好的意思是还可以更好(调侃的语气)。还有谁愿意来?还是送给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朗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略好一些,特别是“劝君更尽一杯酒”的地方,有一点点小感觉。同学们读古诗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完全沉静,读古诗有特别的节奏、停顿、韵律和情感,现在林老师读给大家听,当音乐想起时候,我希望在场的所有的人都静静地走进那古诗的意境中。

(古筝弹奏的背景音乐响起,师深情朗诵两首古诗)

师:同学们听出古诗特有的节奏、韵味和情感了吗?现在我想知道这两首诗最打动你的?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

生:我认为是故人和作者一种离别的情感,非常的不舍。

师:作者和故人离别的情义,你呢?

生:我认为是作者和故人要分别之时那一段伤心的情义。

师:同学们,两位同学都不约而同地讲到他们之间深深的“情”字(板书:情),可是我有一事不明白,这两种诗中有 “情”字吗?有吗?

生:(三三两两回答)没有——!

师:那到底作者把这个“情”藏到了哪儿了呢?好!请大家注意看(指向黑板),这第一首古诗现在只剩下了这四个词(黄鹤楼烟花 孤帆 长江) ,古诗语言精练,诗中有话,这四个词的背后有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想象一下,会有什么样的人?他们在干什么?他们在说什么?可以同桌互相交流,说一说(巡视课堂)。

(生同桌间相互交流)

师:好!谁来说第一个词,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在黄鹤楼里面诗人和故人在饮酒,互相道别。

师:他们俩诉说离别的情义,朋友,你现在就是李白,我现在就是孟浩然,你会对我说什么?

生:你到扬州去一定要……(支支吾吾)

师:这是李白吗?太不潇洒了?太不热情奔放了?李白这时候已经酒过三巡,带着一种醉意啊!会不会?换一个同学,我看你比较像李白。

生:(带有醉意的朗读)孟浩然。

师:哇!有感情一点,酒醉的李白会怎么说?

生:孟浩然,我们今天就要离别了,我们什么时候还能再见呢?

师:这真是多情的李白啊!你来说说看。

生:我会说:“孟浩然”(生硬)。

师:这李白太冷静,有没有推荐一位比较激情的人当当李白。

生:老孟啊(生笑),你到扬州去的时候,别忘了给我写封信。

师:我一定做到,你看他们二位在黄鹤楼里有说不完的话,诉不完的情(随手指向黑板),他们把酒当歌,一醉方休啊!黄鹤楼见证了他们的情,谁还会继续往下说,在烟火中你又会看到什么?

生:在烟花中我看到有一阵阵微风把花瓣吹起,随着孟浩然走的方向跟着他一起飘过。

师:他们两个又在做什么?

生:他们在挥手告别。

师:他们在挥手告别,你看正是现在这样花红柳绿,桃花盛开的季节,烟雾弥漫,他们正在依依不舍地送别,这烟花也见证了他们的情啊!(一手指向黑板)谁会继续说“孤帆和长江”连起来说,你又会看到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

生:看到在长江之上有小小的帆船,在岸边李白看着这艘船不停地在挥手,等船远去的时候,他还一直在那边挥手。“孟浩然一路走好,孟浩然一路走好”(边挥手边说)。

师:依依不舍,同学们,李白他是伟大的诗人,同意吧!但是我发现在伟大的诗人也有出错的时候,信不信?你看他写的是孤帆,不对吧!长江之上那船只来来往往,目不暇接,怎么可能只有这一只帆呢?李白写错了,我很有意见。

生:他这里写的“孤帆”是孟浩然乘坐的船,他这里写“孤帆”就代表他心中只有孟浩然。

师:江上的所有的船只他早已视而不见,他的眼里只有那只帆,那个人,那片情啊!同学们这“诗”,这“孤”看似不正确(随之走向讲台),看似不合情理,但是,正是“孤”字境界全出啊!所以,以后我们读名诗就要善于抓住这样的不合常理之处,去仔细地揣摩,仔细地研究,一定会别样地发现。同学们,这下我们发现在这首诗歌中“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无不诉说着诗人与友人的情,而这些“情”都蕴藏在“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这些什么中?

生:景中。

师:对,这些景中(板书: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在写景,表面上看没有一个字写离别,但是,你仔细读,没有一个字不是在写离别,表面上看似乎都在写景,但所有的景中都蕴含着情,这种写法叫什么?

生:(三三两两回答)借景抒情。

师:很好!(板书“借景抒情”)像这样把情藏在景中,融在景中,我们也可以说是情寓景中,怪不得我国近代的语言大师王国维说过这样的话,说过什么?一起读——

生:(齐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师:一切景语都是情语,还有我们知道了原来“景”是为“情”而设,诗人写景,意在言情(屏幕显示:诗人写景,意在言情),也是诗人写景,他的目的是在写情。同学们,林老师又不明白了,李白完全可以这样说吗:“孟兄,孟兄,我想念你!孟兄,孟兄,我牵挂你!孟兄,孟兄,我深情地祝福你!”这样写不是很好吗?就像现代很多歌词写离别,你看看,(大屏幕: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这首歌听过吗?赵薇的,《离别的车站》,一起读一下。

生:(高声齐读)紧紧地握着你的手,再三说着珍重珍重。深深地望着你的眼,再三说着别送别送。

师:多好啊!直抒胸意,心要让你听见,爱要让你看见,明明白白我的心哦!干嘛作者不这样写呢?干嘛还要把 “情”含在、藏在那个景中呢? 不明白!不懂!你们明白吗?

生:我觉得如果就这样用语言说的话,可能用景物里面更能包含很多很多的情感,而只是用四句语言的话,我觉得它所表达的情感有些太烦了。

师:太白了,一下子都说完了,就没了。噢,你想说——

生:我觉得首先中国古代文人比较含蓄,不是直接说出来的,然后景中包含着情,这个情的含义就深,显得比这些直接表达的情要浓厚。

师:你刚才说中国古人,中国文人特别喜欢那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就喜欢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使出来,对啊!就是那种你想看,又不让你看清楚;你想听,又不让你听的很明白。就是这种什么样的美啊?温柔的美、朦胧的美、曲折的美、还有含蓄的美,对啊!(走向讲台)这就是古诗借景抒情那种曲折之美、含蓄之美、委婉之美(板书:含蓄之美),美得动人,美得醉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把这首古诗读一读,读的时候突出那个景,就能表达那份情。好,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谁愿意试着带上你的情?(走向一生)你来。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读得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可以更好,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

师:他们的告别之地,有点淡淡的哀愁,淡淡的失落,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故人西辞——

生:黄鹤楼(深情)。

师:连起来读一遍。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那么美的季节,去那么美的地方,作者真为朋友高兴啊!你能不能再读出这种复杂的心情和变化。

生:烟花三月下扬州 。

师:两句连着一起来。

生: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这就是复杂的变化的心情,大家一起来朗读一遍。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对,就是那样的跌荡起伏的心情啊!你接下去(走向一女生)。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这时候李白在岸边送别孟浩然,原来眼前还是一艘怎样的船呢?怎样的船?大大的船。接着船变成了什么?小小的帆。这帆越走越远,越走越远,已经变成了模模糊糊的影,看都看不清了,最后连这影都不见了,变成了滚滚的长江。同学们就这样的长长久久,就这样的心潮澎湃,谁能把它读出来。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再远一些。

生:(一女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非常好!谁愿意再来试试看, 你来。

生:(一男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心都为之而去了!同学们,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完整地读一遍。(悠扬的音乐响起)一起在音乐声中感受他们深深的情谊,注意作者那种跌荡起伏的心情,复杂变化的心情。

生:(齐读)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师:远远地。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第一首古诗,(指向黑板)发现李白是借景抒情,情寓景中来写什么?

生:送别。

师:同学们,景是通向诗人内心的路,景是了解作者情感的一座桥,我们现在就可以通过研究这个“景”来了解诗中所要表达的 “情”。现在我们看第二首,这一首有写景的句子吗?有吗?

生:有。

师:第几句?

生:第一、二两句。

师:对了,第一首分散写,第二首一、二两句写景(擦去黑板三、四两句),这第二首林老师不教了,刚才第一首的教是为了现在的不教,如果林老师不教,你也能读出自己的体会,自己的感受,自己的收获,那就是我的幸福,那就是我的快乐,那就是我的成功。现在这样你们就读第二首的景,仔细研究第二首的景,看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看看作者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希望大家呆会说的是有根有据,而不是只字片语,这个比较难,我们可以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合作探讨,好不好,快速!

(组合四人小组)。

师:来看看这首诗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巡视课堂,俯身与生交流)同学们在想的时候注意这景和情是怎么样的联系?

(四人小组讨论)

师:好!同学们时间关系暂时停下,现在谁能说说你刚才自己收获的体会,收获的发现,关于这首诗当中作者又是怎么借景抒情的?我今天发现后面的几位特别的用心,也特别的有自己的想法,我很想知道这边有没有?这边呢?我还是说我特别关注不发言的你。

生:(一女生)刚刚我们在那边讨论了,我们对有些词语,就朗读的时候比较注重,就是要读重音。

师:哪些词语,你说说看?

生:(一女生)浥轻尘和柳色新。

师:你能说说它们怎么表达了作者的情呢?

生:他们在告别的时候非常舍不得。

师:那你是怎么看出他们的舍不得呢?你再想想看,这景与他们舍不得的情又有怎样的联系?

生:我找到的是“朝雨、柳色新”,我觉得刚刚下完雨的早晨,空气非常清新,代表作者和元二非常纯真的友谊,“浥轻尘”代表他们的友谊非常的完美,现在元二要走了,就是心中有些遗憾,就像这些景色也有些遗憾一样。

师:太好了,高明的作者底下的景物会说话,它会替人伤心,代人落泪,它在替作者说着心中想说的话。你呢?

生:我觉得是“浥轻尘”,渭城朝雨浥轻尘,早上刚刚下过雨,一些细小的灰尘都湿润了,一切都是很干净,给人一种很美的感觉,而在这个时候就在早上刚刚下过雨,元二和王维就要分开了,我可以感觉到他们分别的不舍,是在早上一个美好的景色中分别了。

师:在美好的景色中分别,更是难舍难分。大家有没有体会到“柳”字,古人就有个折柳送别,这送别就像柳树那样缠缠绵绵,这“柳”的音又和“留”的音相似。同学们都说好,可是林老师还发现有点不好,你看我觉得这句话有错“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是绿的吗?全部“客舍”都是绿的吗?(屏幕显示:客舍青青柳色新)那“柳色新”我改了一下,我觉得有点不准确,我这样改,我觉得雨后“客舍新新”(屏幕显示:客舍新新),焕然一新,然后呢?柳色才青(屏幕显示:柳色青)。我改得好,还是王维写得妙。

生:王维写得好!

生:谁?看不起我?他是大诗人,我是小老师,所以当然说他好,太伤自尊了,好你也要说出理由啊!说出根据来。

生:我认为王维写的那首诗中,“客舍青青”是因为正在下雨周围树的颜色全部映在客舍的颜色上,“柳色新”是因为柳树在雨水的冲刷下,颜色已经变得很鲜艳了,所以才“柳色青”。

师:很好!客舍在柳树的映照下全部变成绿的了,如人间仙境,那柳色变得焕然一新,如刚长出来的那样,那么鲜嫩,那么美丽。同学们,这都写出了渭城的美啊!美得清新,美得令人陶醉,可是有没想过为什么写得这么美呢?为什么?有没想到?他的朋友要去哪?去哪?安西,安西又是个怎么样的地方呢?风沙满天,前不着村,后不着店,那么的荒凉。同学们对比一下渭城与即将要去的安西,那景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你能体会到朋友要去这么荒凉的地方,心中是怎样的感觉?

生:(一男生)现在要好好地看看这里美好的景色。

师:这时候对朋友特别的担心,特别的牵挂。同学们,这就是高明的作者一切尽在不言中,(指向黑板)一切都在景色中。现在我们也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同学们你们可知道六年之后王维就去世了,这渭城一别成了永别,这首诗也成了千古绝唱,真是相见时难别亦难啊!我们一起读一下这首诗。

(古典背景音乐响起,师领读)。

师:同学们,千百年来感人至深的古诗、送别诗又何止这两首呢?就举王昌龄的例子(屏幕显示:《送别》)他写的80首古诗中就有40首是写送别诗的,现代诗当中也有很多送别诗的经典,回去后大家自己可以找这些诗来品味品味,感受一下借景抒情的魅力。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穿回时光隧道,回到今天。

(背景音乐《送别》响起)

师:再过两个月我们就要告别母校了,此时此刻我们多么希望时光能停下它的脚步,(背景音乐《送别》),让我再看一眼母校,让我再听一次下课的铃声,让我再和同学们嬉戏,让我再和老师说几句悄悄话,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我们美丽的采荷一小(屏幕:采荷一小校园),美丽的教学楼仿佛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造型别致的塑像伴着我长大,这花花绿绿的墙角边留下我多少的密秘啊!这可爱的亭子我常常在这里玩耍,我们在这里学习,我们在这里活动,学校的每一处景都留下了我难忘的故事,最美好的回忆(屏幕依次出现了:教学楼、塑像、墙角边、亭子)。同学们现在请提起你手中的笔,写几句告别母校的话语,希望在这几句话语当中找到那么几处景,借校园的景表达你心中最美的情,最深的爱。

(生写,师巡视)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还没写完,但是有一句就读一句,有一句就说一句?有感情地说出来。

生:母校啊!在您的怀抱里让我懂得了很多,让我学会了怎样做人。老师啊!在您的歌声中让我学会了许多别人所教不了我的东西。

师:我永远记住母校,记住老师,记住这片情。

生:再见了!母校!再见了操场边的竹园,再见了!我学习、成长的地方,那操场边的梧桐树,正是抽出新芽的季节,我却要走了,我会永远记住您!我的母校!

师:我相信那梧桐树也会默默地关注你,默默地为你送上它的祝福。

生:母校!再见了!老师您对我们的照顾和关心,我们会永远记得,我们会永远记住你对我们的关爱!

生:再见!母校!我们身边的桂花树又添了六个年轮,无知的少年又长大了六岁,离别是这样轰轰烈烈,也这样平平淡淡,只有在以后的岁月里我们能够相互铭记。

师:对!平平淡淡才是真,平平淡淡就是我们的情。同学们,这就是人生,有相聚也有别离。今天我们在这里上了一节课,现在我又要和你告别了,同学们举起我们的手,挥手人生的一次告别吧!再见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描写的景和情,感悟诗句描绘的意境。

2、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体会诗人送别朋友依依惜别的情感。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古诗,这两首诗歌很相似。我们先轻声读读题目,你觉得这两个题目哪里相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生:都有一个“送”字。

生:这两首都是送朋友时写的诗。

师:对,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

生:都有地名,“黄鹤楼”、“广陵”和“安西”

师:这三个地名还不一样,黄鹤楼是送别的地方,广陵和安西是朋友要去的地方。你知道这三个地方吗?

生:黄鹤楼在湖北武汉,广陵就是扬州,安西……

师:你知道的还真不少。我们来看看着几个地方(出示地图)。广陵就是现在的扬州,离我们这里不远,在唐朝时扬州就已经是天下名城了,是一个风景优美的繁华的都市,很多人都愿意去那里看看玩玩;安西就远了,在现在的新疆的最西边,如果从当时的首都长安出发,穿越上千公里的戈壁沙漠,翻越几座大山,才能到达那里,那里是唐朝的西域边关。

生:都有一个人名,一个是“孟浩然”,一个是“元二”

师:孟浩然是谁?

生:是一个大诗人,写了《春晓》。

师:李白在游历中,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十二岁,但两人一见如故,惺惺相惜。他们常常一起饮酒作诗,因为志趣相投而成为知己。

师:元二又是谁?

生:王维的一个朋友。

师:大声地读读这两首诗歌的题目,要读出节奏。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现在你能说说这两个题目的意思了吗?谁送别谁去哪里吗?

生:第一首,是李白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生:第二首,是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听明白了吗?第一首是——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广陵。

师:第二首是——

生:王维送别元二去安西。

师:题目中的这个“之”和这个“使”是不是都是“去”意思啊?

生:是

师:是吗,那么,这两首诗的题目是不是也可以变成这样——

黄鹤楼送孟浩然使广陵送元二之安西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

生:(无语)

师:当然不可以。尽管这两个字都含有“去”的意思,但是细分起来还是有区别的,“之”是“去”的意思,但那是自己要去。孟浩然喜爱田园山水,经常在各处观山看水,这次去广陵,去干什么呢?

生:去旅游。

师:是啊,那是他自己想去的,他想去看扬州美景啊。所以是——

生: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使”也有“去”的意思,但那是朝廷让他去的,是派去的,就是——

生:出使。

师:对,出使。去干什么呢?当时的唐朝正是盛世,国力强盛,疆域辽阔,边关延绵数万里,需要大批的士兵和官员去戍守边关,保卫国家。元二正是担负着保家卫国的光荣使命,出使安西的,他是去守卫国家,是去建功立业的。所以是——

生:送元二使安西。

师:明白了吧?那么说说看,题目的意思是谁送别谁去哪里?去干什么?第一首是——

生: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去广陵旅游。

师:第二首是——

生:王维送别元二出使安西去保卫国家。

师:我们再次大声地朗读题目。

生:(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朗读这两首诗歌,读两边,要读准字音,读通顺,读出节奏。

生:朗读

师:我想请两个同学来读这两首诗歌。

生:朗读

师:读得很有通顺。可惜有两个字没读好,一个是“渭城朝雨”,知道为什么读“zhao”吗?

生:是早晨下的雨。

师:对呀,早晨下的雨就叫——

生:朝雨

师:那晚上下的雨叫——

生:夜雨

师:那傍晚下的雨叫——

生:(无语)

师:暮雨。一起读这句诗,要读“zhao”

生:朗读

师:另一个字是“客舍青青”的“舍”要读第四声,一起读。

生:朗读

师:古诗光是这样读,还不行,还要要读得有韵味。先听老师读一读这两首诗。(范读)下面,请大家先看看下面的注释,想想诗歌的意思,想想诗歌带给你的感觉,再大声地朗读两遍,要读出韵味。

生:朗读

师:我还请两位同学来朗读。

生:朗读

师:刚才,我们说这两首诗很相像,都是送别诗。但毕竟是两个不同的诗人在送别各自的朋友,两位诗人送别朋友的方式还是不一样的。李白站在长江边目送故人远去,李白在江边站了多久?

生:很久。

师:你是从哪里读出来的?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就是说朋友的船都看不到了。

生:惟见长江天际流,说明船都看不到了,他还站着。

师:是啊,朋友的船越去越远了,渐渐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可是李白还是久久的站在长江边,痴痴的望着江水流向天边。看看上面的诗歌,想想李白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他看到了什么?

生:孤帆远影

师:孤帆就是——

生:孤零零的一条帆船

师:什么的远影?

生:船的远影

师:一条小船越去越远了,只剩下了一个影子。到最后连影子也没有了,只看到了——

生:碧空

生:长江

师:江水流到哪里去?

生:天边

师:李白看到的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啊?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孤帆远影、碧空江水——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长江中一条小船越去越远,看不见了。

师:你来读读“孤帆远影”这个词,读出你头脑中的那幅图画。

生:朗读“孤帆远影”

师:够远吗?再远一点,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

师:你用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你还看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生:小船越去越远了,长江水向着天边流去

师:你来读读“碧空长江”这个词,读出你头脑中的那幅图画。

生:朗读“碧空长江”

师:够长吗?长江一直流到了天边啊,再长一些,读——

生:朗读“碧空长江”

师:你用这种感觉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我们大家都看到了那幅图画了吗?我们一起朗读这两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伫立江边,遥望江面,难道真的只是看到了一叶孤帆,只看到了一艘小船吗?他还会看到什么?

生:还会看到很多船。

……

师:那为什么他说是“孤帆”,为什么在他的眼里只有“孤帆”呢?

生:因为他的眼里只有朋友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

生:因为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

生:那时他自己心里的孤帆。

生: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师:是啊,长江上一定会有千帆竞渡,长江两岸一定是繁花似锦,但是,此时此刻,诗人看不见,他能看到的,只有——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那一叶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

生:孤帆远影

师:只有他心头的那一叶装满了离愁别绪的——

生:孤帆远影

师:我们一起来朗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李白久久地伫立江边,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此时此刻,他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老朋友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

生:他孤零零一个人,旅途中是否寂寞?

生:但愿他一帆风顺,路上平安!

生: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

……

师:是啊,孤帆远去,空留长江,李白此时心中定有千言万语想说啊!这千言万语化成这千古绝唱的两句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为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4

以“送”为题,读中感悟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描绘的是诗人送别朋友的情景,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首诗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理解古诗大意,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体会诗人的情感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景,歌声引入

1、播放《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歌曲,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2、板书课题。

二、围“送”质疑,自主解决

1、找学生读古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通顺。

2、教师小结,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一个“送”字,以“送”为中心,能提出什么样的问题?

3、学生质疑,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写到小黑板上。

4、将学生的问题加以输理、归类。

5、学生讨论交流。

重点理解:

①黄鹤楼、西辞、烟花、下、孤帆、碧空、天际等词语。

②为什么是西辞黄鹤楼?

③李白是怎样送走老朋友的?

6、将这几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注意要先想好怎么说,要说的美一点。

三、品读古诗,体会含义

1、教师播放古筝曲子。

2、学生朗读。

四、角色表演,感悟其情。

找学生表演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时的情景。

五、拓展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友人送别的古诗?

2、教师出示幻灯片,与大家共赏。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