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最新8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最新8篇)》由精心整编,希望在【临死前的严监生ppt】的写作上带给您相应的帮助与启发。
严监生的心思谁人知?──教学课例《临死前的严监生》 1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题目为编者所加。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通过对这个片段的阅读,让学生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从中体会作家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写人的方法。另外,还要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现、质疑、创新。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关注点
感受严监生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课前准备
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
八、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1、你们读过《儒林外史》吗?谁能说说这部书主要写的是什么?
2、补充资料。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3、简介吴敬梓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二)、导入课文
1.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2、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揭示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3.交流:短文主要写了什么?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四)、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老师巡视。
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以情促读的设计行云流水,自然和谐。]
(五)、体会写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神态描写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要集中笔墨,要面面俱到。
◆要与外貌描写适当区别,注意细致观察,用心揣摩。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的。
2、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3、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六)、拓展
阅读《儒林外史》
[ 通过课外阅读深刻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2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句描写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3、掌握本课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知识链接: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情况。在这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学习通过动作、神态的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课前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新的一节课又开始了,让我们把最美的激情,最美的心情融入到我们这节课,好不好?我们的口号是:快乐课堂,由我起航;高效课堂,有我最棒!
下面大家把这种最美的激情,最美的心情融入到各个小组中,各组的口号是:
1、 出示:
知识链接:
严监生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一个人物。在这部小说里,作家吴敬梓用讽刺的手法,描写了封建社会读书人对功名的追求,以及他们的生活情况。在这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
2、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鸟之将亡,其鸣也哀。下面我们来看看这么一个非常富裕的人,临死前是怎么样的一番情景?
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请大家齐读课题。
3、,正音“监”,齐读,解释“监生”。
“监生”并非主人公的名字,而是古时候读书人的一种称谓,在当时的社会实际上还表示一种尊敬。
二、齐读学习目标
出示: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句描写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3、掌握本课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检查预习情况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完成预习达标。
2、下面请各小组汇报一下预习情况
3、展示:课堂大舞台,精彩谁先来(学生上台完成并展示)
(1)多音字组词
tiǎo ( ) jiàn( ) zēng ( ) zhòng( )
挑 监 曾 重
tiāo( ) jiān( ) céng ( ) chóng( )
(2)默读课文,想一想,临死前的严监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3、教师点评
四、自主、合作、探究
1、我给大家十分钟的时间在书上圈点勾画,作批注,先自主完成,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展示:课堂大舞台,精彩谁先来
(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划出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语句,读一读,写出你的感受。
出示句子:(揭示文章的描写手法)
句一、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句二、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句三、他把两眼睁的滴溜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句四、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句五、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气了。
预设:a、由哪个字能看出他垂死挣扎的时间之长?(“总”字)
b、病情恶化到这种程度,为什么严监生却“总不得断气”,他究竟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c、为什么他还念念不忘那两根灯芯啊?
d、再读这些语句,这些语句抓住人物的哪些方面来写的?
(二)文中几次写到严监生摇头?严监生每次摇头有什么不同,心里会想些什么?
出示:
句子一: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句子三: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预设:a、每次摇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
b、大家再读读这些语句,从这些动作中,你知道此时严监生心情是怎样的?(焦急的,着急)
谁来读读,读出着急的语气
于是家人就要猜测了,他们的亲人是怎么猜的,划出有关句子。
学生汇报:
投影出示:
c、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和奶妈一再地不理解两根指头其中的含义,他把眼睛闭上会想些什么呢?
出示:
“二叔,你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他想 ,于是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叔,莫不是还有两笔银子在那里,不曾吩咐明白?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溜圆,心想 ,就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老爷想是因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想着: ,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我如今挑掉一茎就是了。”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心想 然后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自己读读这三个语句。
d、你们看他们猜对了没有?你怎么知道?(从反应上可以看出)
那么严监生听了亲人的问话有什么反应呢?看,大侄子走上来,(引读)二侄子走上前来问道(引读)奶妈抱着哥子(引读)
出示:列表
(三)假如严监生临死前,你就站在严监生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预设:a、在他们的身边只有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这三个人吗?从哪个词中你读到了这一点:“诸亲六眷”。什么是诸亲六眷?你们猜想,还有谁也来了?(老婆、孩子、丫鬟、管家、……)
b、假如你就站在严监生的面前,你会对他说些什么?
交流,(学生写话)
c、� 这个严监生简直太不可思议了。可是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把严监生的心声通过语言刻画出来呢?
出示:
句一、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句二、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句三、他把两眼睁的滴溜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句四、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句五、众人看严建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顿时就没气了。
(3)再读读这些语句,完成达标检测
1你发现了吗?这些语句的描写都抓住了人物的哪些部位展开?
(小结:在这个片段中,作者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方法,将人物在特定环境(也就是临死前)的表现夸张放大,为了两茎灯草不愿断气,进行细致刻画。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展现其内心世界,语言简练但又极富表现力。一起再来感受一下。师生引读,感受写法精妙
2、从“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我体会到了
总结:出示两幅图
六、作业
请选择诸亲六眷中的一个,用细节刻画一下他(她)得知真相时的反应。
严监生的心思谁人知?──教学课例《临死前的严监生》 3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监”、“侄”、“郎”,会认“痰”字。读准并理解“穿梭”、“一声不倒一声”、“诸亲六眷”、“挑掉”、“两茎灯草”、“登时”等词语。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吝啬”的性格特点。4.初步领悟作者通过动作、神态这一细节塑造人物的方法。5.启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1.感悟人物的性格特点。2.初步领悟细节描写的方法。【教、学方法】抓住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进行品味,还原空白,丰满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方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流程预设】一、导入1.示题,读题。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接触一位很有钱的病人,病到什么程度了呢?齐读课题。生齐读:临死前的严监(jiān)生。师:他的名字叫严致和,(手指“监生”二字)“监生”是古时候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号,所以读“jiàn”。再来齐读课题。众生齐读:临死前的严监(jiàn)生。转:这篇文章节选自《儒林外史》,是一篇明清时期的,与我们现在说的话不大一样,想要读好,有难度,你们有信心吗?(有!)二、初读课文,粗知大意1.一读,读准字音,理解词语,读通句子。师:大家要注意把有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当你能声音洪亮、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时,再停下来,给我一个自信的眼神。学生自由读书。师:看着自信的你们,我想这些词语一定难不住大家。课件出示:诸亲六眷、侄子、穿梭、郎中、一声不倒一声、哥子、两茎灯草、挑掉、登时师:认真看两个红色的字。师:闭上眼睛书空一下。生闭眼书空。师:再看一看,写对了吗?师:这些词语中,有没有� )“穿梭”呢?(文中指五个侄子来来回回地跑着弄药。)“两茎灯草”呢?(两根灯芯儿。)相当于现在蜡烛中的棉线。师:其中加点的两个字是多音字,你会读准吗?生:一声不倒(dǎo)一声 若学生误读:一声不倒(dào)一声。
师:在文中指一声连着一声,应该读dǎo。 生:挑(tiāo)掉师:做一个“挑(tiāo)”的动作,再做一个“挑(tiǎo)”的动作。生做动作。师:是这样挑灯芯儿吗?(师做一个夸张的动作)生:不是!师:应该怎样挑?生:用细长的东西拨。转:生字词大家掌握得真扎实,课文呢?能不能读出明清时期,离我们远一点儿的感觉呢?生齐读全文。师: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件出示:严监生临死前总( ),还( ),接着,( ),最后( )。转:临死前的严监生(指课题),病一定很重。三、细读文本 感悟形象1.师:哪些词语能让我们看到严监生病得很重了?停顿片刻……(给学生读书思考的时间。)师:请你来说说。生1:“到了中秋已后,医家都不下药了。”师:你给大家讲讲,病怎么就重了呢?生1:都已经无药可下、无药可救了。生2:“把管庄的家人都从乡里叫了上来。”一个“都”字说明他们的家人都一个不少地来看他最后一面,可见病很重。师:是啊!生3:“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他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师:病可真重!生4:“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挤”字让我感到人很多,几乎都密不透风了。师:嗯,病可真重!生5:“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总”字让我感到严监生正在做最后的垂死挣扎。“拿”字让我感到自己的手还要用力拿,而不是轻而易举地伸,可见他连伸手的力气都已经没有了!师:真是病入膏肓啊!你们不但找到了句子,还抓住了关键词句,去理解句子背后的意思,真会读书啊!2.填表师:临死前的人一般都有后事交待。他有吗?生:有!师:他说出来了吗?生:没有。师:为什么没有说出来?生:因为他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师:这可该怎么办啊?生:他只能做出动作让大家来猜。师:什么动作?——两根手指。(板书:两根手指)师:都谁来猜了?怎么猜的?请大家拿出表格,找出相关语句,填在表格里。生边默读边完成表格。师收上来几份看一下:基本上都是这个意思——课件出示表格 诸亲六眷 猜的是什么 严监生的反应 大侄子 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 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 把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奶妈 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 眼闭着摇头,手只是指着不动 赵氏 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3.梳理表格师:先来看看都谁猜了?有四个人(师手指表格)生:大侄子、二侄子、奶妈、赵氏。师:大侄子猜的是什么?——两个亲人不曾见面。师:实际上指的是挂念亲人。师:二侄子猜的是——两笔银子不曾吩咐明白。师:实际上指的是财产怎样分配。师:奶妈猜的是——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故此记念。师:实际上指的还是挂念亲人。师:赵氏猜的是——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师:实际上指的是浪费了他的银子。师:谁猜对了?——赵氏师:从哪儿看出来的?——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师:噢,你是从严监生的反应看出来的。好,我们再来读一读,一起再现当时的情境好吗?(好!)你们读诸亲六眷猜的内容,我来读严监生的反应。(师边读边表演出夸张的动作。)师生表演读。4.感悟人物形象师:老师刚才读的时候有同学笑了,你们为什么笑?生:你的样子很滑稽……他都病成那样了,还这么搞笑。师:他的内心怎样想,才会做出如此强烈的反应?生1:我的侄子哟,你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到现在竟然还惦记着二叔的银子,气死我了!生: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呢,该费了多少油啊!这哪里燃的是油啊,分明燃的都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哟!生2:财产?要是真有两笔银子,我早处理好了。唉,孰人了解我?那两茎灯草……师:他此时的动作与什么比较矛盾。生3:与他的病很重相矛盾,他都快死了还会做出这样的反应,真是不可思议!师:是啊!病都那么重了,怎么还会反应如此强烈啊!来,看一看二侄子说的是什么啊?——银子。师:一听到别人惦记他的银子,就急得不得了,就好像是什么赋予了他魔力一样,让他一下子充满了活力,竟反应那么强烈!是什么给他注入了魔力呢?——银子!师:又是什么让他安心地撒手西去呢?——银子师:让他着了魔的是银子,让他撒手西去的还是银子!看来临死前的严监生心中除了银子,还是银子!师:让我们来看一看他念念不忘的银子——两茎灯草吧!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你们看出对比了吗?生:看出来了,满屋子的人,只有一盏灯,而且灯光还是那么的微弱。师:就是这样微弱的光,他还要去掉一半。难道他家真的穷到揭不开锅了吗?课件出示:严监生家里有十多万两银子,丫鬟无数,良田万亩,除此之外,在县城里还有铺面二十多间,经营典当,每天收入最少也有几百两银子。有人估计,严监生的银子加起来,一个挨一个地摆,能绕着他家那诺大的后山摆上万圈。在当时,五十两银子就够平常人家用一年。课件再次回到插图。师:看,这一点微弱的光在我们常人的心中并不算什么!(板书:不算什么)可是在严监生的心中却是那么重要。(板书:重要)他的眼中除了银子还是银子,唯独没有亲人,没有即将成为寡妇的赵氏,也没有他年幼的孩子,只有这两茎灯草,这两茎灯草就是他的命啊!这可真是一个( )的严监生。生:节俭。师:这可不叫节俭,这是节俭到棺材里了。生:爱财如命。生:抠门儿。师:简直就是抠门儿到家了。还有一个词更能表达严监生的这一性格特点——吝啬。(板书:吝啬)他那么有钱!有这么多人来看他最后一面,这么大屋子,就这么一点儿微弱的灯光,他都显亮,都显得多余,他还要减掉一半儿,这就是吝啬!四、领悟表达方法师:闭上眼睛。师自语:临死前的严监生。师:你看到什么了?生:……生:他的一个动作——伸着两个手指。师:你们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细节啊!这些细节都在你的眼前浮动着,这就是细节描写。(板书:细节描写)一说到临死前的严监生,你们就想到了“两个手指”,作家——吴敬梓的细节描写真是传神啊!课件出示:吴敬梓以 的创作手法在古典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生:细节描写师:从这些细节看到了他的内心,看到了他爱财如命,看到了他吝啬至极!作家采用细节描写的手法对他的这一吝啬形象刻画得真是入木三分啊!师:再读一读课文中的背景介绍,作家还用了什么手法?讽刺的手法。(板书:讽刺)吴敬梓把这些不算什么却当作很重要的东西作为了讽刺的对象。五、迁移阅读严监生一生把银子看得比命都重要,他撒手西去之后,这万贯家财能带走吗?(带不走)他的家人能享用吗?都落到哪儿了呢?那就看一看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吧!附 板书设计临死前的严监生两个手指 两茎灯草那么重要 不算什么吝啬细节描写 讽刺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塑造人物的习作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设计理念:
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家喻户晓,是因为他守财奴的形象入木三分。作者仅仅抓住严监生的几个动作,但也正是这种个性化的动作,将他爱财如命的卑微个性活脱脱地展现出来。作者刻画人物的成熟笔调,正是学生习作的一个绝佳蓝本。“取法其上,得法其中;取法其中,得法其下。”秉着这样的观念,我想将本文的教学重点落在学习作家写作的技巧上,让学生在读悟中掌握描写人物的习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 了解人物身份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和你们一起认识一位家喻户晓的,在世界文学史上颇负盛名的人物——严监生。板书:严监生
谁会读这个名字?师随机正音并简介“监生”。(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相当于我们常说的王举人、张秀才之类的。严监生这监生是用钱捐来的。)
2、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鲜活生动,特别是他临死前的那一幕,奠定了小说《儒林外史》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板书补充课题:临死前的严监生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的导语。
二 根据提纲,自主学习,交流感悟
1、(展示字词)
这是篇半文言半,许多字词比较生僻,只有将这些字词读对了,才能读好并读懂文章。
诸亲六眷(juàn)、严监(jiàn)生、登时、两茎(jīng)、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灯盏、挑掉一茎(tiǎo,意思:“用条状物或有尖的东西拨开或弄出,比如把火挑开,挑了挑灯芯,挑刺”。)(“已后、那里”不是错别字………
指名读——正音——齐读
2、(展示朗读)指名朗读,正音,评价
3、(展示初读感受)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
4你从哪儿感受到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爱自己的生命?请同学们默读短文,划出有关的句子。
5、反馈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众人看严监生时,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6、自由读——指名读——随机点评
7、“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读着读着,你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
随机点拨:(1)你从哪些字词里知道严监生已气息奄奄?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指名读
怎么样叫做一声不倒一声?你是怎么读懂得?是啊,像这样的半文言半白话的文章,我们往往可以借助注释来读懂难理解的字词。
(2)你还从哪儿看出他已气息奄奄了?
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
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他此时的病情,你想到了哪个词?(病入膏肓、行将就木、无药可救、奄奄一息、气若游丝))
出示插图文字(严监生病重得一连三天不能说话,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 谁能通过朗读给我们展现一个奄奄一息的严监生?指名读——师生共评
严监生的心思谁人知?──教学课例《临死前的严监生》 5
【课程名称】五年级语文第十册《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穿梭、郎中、”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范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3、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验人物内心世界;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的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入情入境地阅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他临死前的样子,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去猜想严监生的内心活动。
4、有感情朗读,体会写法。
5、拓展阅读《世界四大吝啬鬼》。
【教学实录】
师:严监生在行将就木的那一刻,从被单里努力地伸出两个手指头久久不肯放下。这可难倒了他的那些诸亲六眷。奄奄一息的他究竟在想些什么呢?同学们能够根据严监生动作、神态猜测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吗?
生:我的两个侄子哟,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呢,该费了多少油啊!这哪里燃的是油啊,分明燃的都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哟!
生:奶妈,亏你还在我家呆了这么多年,竟连我的这点心思都不懂,真是气死我了!
生:赵氏啊,到底还是你明白我的心思!挑掉一茎,这下我就放心了!
……
师:多么可笑而又多么可悲的严监生哟!在临死前,居然为了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而不能安息。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
生:严监生啊严监生,你太吝啬了!你那么有钱,竟为了两茎灯草而死不瞑目,唉,你真可悲!
生:老师,我想问一个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没有猜中严监生的心思,而赵氏能一下子猜中呢?最初,我也是在想他的两个手指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可我百思不得其解。看到赵氏能一下子就猜中,我感到很奇怪。这是为什么呢?
师:我很欣赏你爱思考的好习惯。有谁能解答他这个问题吗?
生:因为赵氏很聪明。
生:因为赵氏理解他。
生:因为赵氏是他的老婆。
……
【教学反思】
当课堂气氛处于正热烈的时刻,学生正在我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畅谈严监生的吝啬时,却突然冒出“为什么赵氏能猜出他的心思?”这样一个问题。是我在课前确实未想到的,况且还有满教室的老师在听课。从内心里来讲,当时一听到他提问题,有点恐慌,生怕出什么差错。虽然在我的“赵氏就是严监生的老婆”的提示下,学生自然也明白了为什么赵氏能猜中的原因。可课后,这还是引起了我的深思,提问的学生是一个优等生,连他都不清楚赵氏的身份,说明许多学生都不明白,也说明在课前我的教学准备工作还是不够充分。对于这样离学生现时生活较久远的知识,应对学生做相关内容的讲解,不至于学生对这样的基本常识都不能了解。或者应提前让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以积淀更深厚的文学常识。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预设 6
在《临死前的严监生》一文中,有一处省略号。在备课前,说实话这个省略号没有引起我的注意。但在教学中,突然注意到了这个小细节应该有点研究的价值,所以就建议同学一起来思考。
一番讨论,争论后,一些同学纷纷发表看法:
“这处省略号刻画出了严监生妻子欲言又止的神态。”
“严监生临死前念念不忘的竟是那一茎点燃的灯草。他妻子感到很丢人,在众人面前他妻子觉得无法启齿。”
“前后两句是解释说明的关系,破折号有这个作用。但是破折号太生硬,赵氏的情感、思想表达不出来,所以作者用了省略号。”
“这一个省略号实则表现出了严监生吝啬鬼、守财奴、爱财胜于爱命的形象特点。”
一个省略号造就了这节课的精彩!
我教《临死前的严监生》
浙江省奉化教师进修学校 张晨瑛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作者采用类似白描的手法就构勒了人物的心理世界和性格特点,语言极其凝练、富有表现力,是一个很值得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但是语言的学习如果不进入文字去品味、去涵泳而孤立地模仿那只是机械地学习,获得的只有形式而不是神韵,是强加而不是意会。为此,在处理教材上,我依据文本的特点首先隐去了结尾,并引导学生感知人物的背景,这一点处理上我通过课外原著所提炼的资料和文本的交代来明确人物的生存背景──这是一个富裕的财主在临死前那奄奄一息的一幕,为下文感悟人物的特点作好铺垫,然后通过课文中不同人物的出场猜测进行写话,当然,这个写话不是训练的要点,其首要作用是为了不断铺垫人物的性格。其实学生在写话的同时也不断积蓄内心的情感,不是念及尚未谋面的亲人,不是
接着教师出示最后文本的结尾,此时的展露应该来说给学生造成强烈的情感冲击,人物的性格一下子获得提炼,极其吝啬、一毛不拔、啼笑皆非等词语的吐露见证了这一点。但是这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带着这样的整体观照再次进入文本,透过语言再去细细体味人物的个性,学生很快在大侄子、二侄子、奶妈后面找到了刻画严监生神态、动作的语句,通过不断地扣词品句从中感受到严监生内心的焦虑与失望,再进一步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并且为这样一篇著名的作品补上心理描写,让学生能够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笔下的一个又一个人物。至此,人物的形象得以丰满、圆润。
第三步,自然就可以感悟语言的特点,并加以提炼,并依据这些特点仿照文中的语言进行第二次写话。由于有了先前语言的积淀和表达的揣摩,学生很快就进入了严监生的内心世界,一句句鲜活灵动的语句跃然于文字之上。
最后我引入了《欧也妮·葛朗台》的片断,这样设计的目的有三个意思:第一是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通过这个的学习,让他们知道,其实世界上还有好多很好的文章正等着他们去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第二为了让学生感受两位作家的的写作手法,同样是写吝啬鬼,同样是写吝啬鬼临死前的表现,当时两篇文章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葛朗台的临死前人物的语言、神情、举止表现得更为丰富,而严监生的临死前表现主要是借助了人物的动作描写。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通过这样的描写体会到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并感受来自于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细致思考的震撼。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案 7
一、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题目为编者所加。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通过对这个片段的阅读,让学生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从中体会作家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写人的方法。另外,还要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现、质疑、创新。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关注点
感受严监生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课前准备 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
八、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1、你们读过《儒林外史》吗?谁能说说这部书主要写的是什么?
2、补充资料。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3、简介吴敬梓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二)、导入课文
1.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2、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揭示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查字典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3.交流:短文主要写了什么?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四)、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老师巡视。
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以情促读的设计行云流水,自然和谐。]
(五)、体会写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并尝试着写一写。
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不同人物:
师:同学们,在你看过的电影、电视里,读过的故事里,或者在平常的生活中,有哪些让你印象特别深刻的人物吗?他是个怎样的人?简单地来说说。《个别生在全班交流》
师:看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自己的特点。在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个故事里,这个人物又是谁呢?他又有什么特点呢?示题: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人的名字叫“严监生”,注意“监”读四声,监生是指明清两个朝代的时候,在当时的最高学府国子监读书的人。》生再读课题。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 师:让我们打开书,好好把课文读通、读顺,这是一篇近代,和我们现在文章的有些字有所不同,我们可以借助下面的提示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需要老师帮助可以举手。
2.教师巡视指导学生读书。
3.检查读书效果。有针对性地请几个同学接龙读书,随时正音,并指导个别难读的句子。
易读错字音:诸亲六眷(juàn)、严监(jiàn)生、已后、那里、登时、睁的、穿梭的、两茎(jīng)、一声不倒一声、不得断气、灯盏、挑掉一茎、
4、读了故事,想想这个故事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一件什么事情?(主要写了严监生临死前为了两茎灯草迟迟不肯断气,最后妻子赵氏挑掉了一茎灯草,终于咽下气。)
三 品评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1、师:在这个故事当中,你觉得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的?勾画出相关语句。《生生在班级自由交流》
2、师:这样的人在病重时临死前是一副什么模样呢?请大家在文中找出描写他病重时临死前样子的句子。《生勾画,同桌互相交流再汇报,师出示句子: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倒着一声,总不得断气, 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反复读读这句话,感受到了什么?《病得很严重,一口气没上来就没命了,可是在这种情况下总不得断气,一定是心里有所牵挂》根据学生不同的感受指导学生个性化地朗读。
3师:是呀,他这两个伸着的指头是要向诸亲六眷交代些什么呢?还有什么事情让他如此放心不下呢?请大家再仔细默读文章,看看他旁边的诸亲六眷是怎 《生默读勾画汇报》
4师:大侄子认为:有两个亲人未曾见面(板书:两个亲人)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生读: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二侄子认为:有两笔银子未曾吩咐(板书:两笔银子)
他又是什么反应呢:(课件出示: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手指越发指得紧)此时的严监生和刚才面对大侄子的反应更激烈了,你认为
如果这时严监生会说话,他最想对亲人说什么?《生交流,并回扣到朗读上》
奶妈认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板书:两位舅爷)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奶妈仍然没有猜中,他已经命悬一线,随时都可能送命,但仍然坚持着,他心里是怎么想的?《生交流,并指导学生个性化朗读》
赵氏认为:用两茎灯草怕费了油(板书:两茎灯草)
他的反应:(课件出示: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5师:原来,他的心思还是只有最了解他的妻子赵氏知道,待赵氏挑掉一茎,他登时就没了气。原来让他一直牵挂的,就是这两茎灯草。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学生交流汇报,教师随机引导学生关注阅读提示中的“严监生是个很有钱的人“和文中“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体会在他临死前点两盏灯茎,并不是很过分的事情。”》
四、对比回顾,感悟写作方法
1师:严监生的吝啬在每一个人的脑海中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作者是抓住严监生的哪些方面来表现他的吝啬的呢?《请学生关注板书和课件提示:》
板书: 课件:
两个亲人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两笔银子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手指越发指得紧
两位舅爷 他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两茎灯草 他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有动作、神态上的细节描写。典型的动作描写:伸着两个指头,闭着眼,摇了摇头。。。》
2师:看来我们在写人时,可以抓住这个人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请大家来看看下面的一段文字,一边看一边想:这篇文章抓住了人物哪些方面写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呢?
〈一〉出示《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中的片段:“起初,小嘎子精神抖擞,欺负对手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总想使巧招,下冷绊子,仿佛很占了上风。可是小胖墩儿也是个摔跤的惯手,塌着腰,合了裆,鼓着眼株子,不露一点儿破绽。两个人走马灯似的转了三四圈,终于三抓两挠,揪在了一起。这一来,小嘎子可上了当:小胖墩儿膀大腰粗,一身牛劲儿,任你怎样推拉拽顶,硬是扳不动他。小嘎子已有些沉不住气,刚想用脚腕子去钩他的腿,不料反给他把脚别住了。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3师:〈学生可翻到教材132页学习发现:片段通过动作描写表现小嘎子身手机灵但沉不住气,小胖墩儿看似傻大黑粗、动转不灵,实际上却是心中有数的特点〉请学生找出最能表现出他们性格特点的句子,自己读一读。
4师:除了动作描写,我们还可以通过其他描写方式来表现人物特点,来看看这段话。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运用了哪些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运用了外貌和语言描写表现了孙悟空威武霸气、不畏妖魔的特点〉
〈二〉孙悟空尖嘴缩腮,一对火眼金睛炯炯有神,身穿金光闪闪的战袍,头戴金冠,手持从东海龙宫掠来的金箍棒,显出一副威武霸气的样子,大喝一声道:“不要闲讲!快还你老外公的袈裟来!”那妖怪道:“你是那寺里和尚?你的袈裟在那里失落了,敢来我这里索取?”行者道:“我的袈裟,在直北观音院后方丈里放着。只因那院里失了火,你这厮,趁哄掳掠,盗了来,要做佛衣会庆寿,怎敢抵赖?快快还我,饶你性命!若牙迸半个不字,我就推倒这黑风山,铲平这黑风洞!”
五 拓展运用,尝试人物描写
1师:看来,我们去刻画、描写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是有多种描写方法的。不同的人物描写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请大家试一试,能不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描写人物的不同方法来写一写曾经留下深刻印象的人。他可以是你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而见过一面的人,只写一个片段,两三句话也可,一段话一行,只要能表现出他某一个方面的特点就可以了。
〈生写片段,小组交流,个别汇报,生生点评〉
六 小结
师: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可以用多种描写方法去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和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希望大家把今天学到的方法学以致用,写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来。
作业
课外阅读写人的文章或书籍,摘抄描写人物的精彩句段。
板书设计:
临死前的严监生
两个亲人?
两笔银子?
两位舅爷?
两茎灯草。
〈附“伸着两手指”图〉
吝啬、小气 动作、神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