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职业规划培训方案精选4篇

发布时间:

下面是漂亮的小编为大家整编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培训方案精选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学生职业规划培训方案 篇1

[关键词]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层级发展体系;实践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6.22.130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2-0-03

0 引 言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已经成为共识,近几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规模发展”“办学规律探索”、人才培养战略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等方面的改革有了较大的突破,形成了高职教育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办学规律,并日益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普通高等教育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高职教育的特色和历史原因,高职在办学体制机制、经费来源、课程改革和师资建设等领域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突出问题,其中高职师资队伍建设一直是制约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目前我国的高职师资存在教育理论素养不够、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教师发展培训机制不健全等诸多问题。尤其是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发展缺乏清晰的定位和设计,缺乏相对统一标准的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特别是“双师型”教师的培育质量难以满足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就微观层面而言,如何激发教师职业发展的内动力,实现教师能力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得到应有的关注。

1 国内外高职教师发展相关研究评述

“能力本位”(Competency Based)是个外来概念,我国当代职业教育既受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等国的影响较大(这些国家各有自己的职业教育发展特色),又对“能力”这一概念缺乏统一的认识。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伯林纳在对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研究中,受人工智能(AI)研究领域中“专家系统”的思路的启发,在Dreyfus职业专长发展五阶段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教师教学专长发展的五阶段理论。Berliner认为,教师教学专长的发展可以划分为新手教师、熟练新手教师、胜任型教师、业务精干型教师和专家型教师五个阶段。谈向群、姜敏凤认为要胜任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既具备专业科学知识,又具有教育科学知识。职教师资专业化的培训应突出如下两个方面:学科专业化(课程体系与内容)和教育专业化(课程组织形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张宝歌认为,培养与评价一体化是提高高职“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有力保障。“双师型”教师的内涵与标准纳入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采用考评体系和资格认证制度,将高职教师的专业水平能力和技术成果有机结合起来,促进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李芹对职业能力的本质通过对教师专业能力的相关概念如教师专业化、教师专业发展、教师素质等内在关系的探讨,同时结合能力、专业能力、教师职业特点等去伪存真,把握教师专业能力的内涵,揭示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本质特点;赵志群认为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具体又包含了专业能力和专业之外的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相应的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与发展应服务于这一目标。美国心理学家迈克利兰的“冰山模型“很好地诠释了这一观点,就高职教师而言,要胜任这一职业,必须同时既具备过硬的专业能力又兼修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而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共同构成高职教师的核心能力。这也是本研究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和出发点。

有关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文献较多,从不同的维度对高职教师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培训策略、体系建设与规划等进行了研究。申小军、靖桥认为高职教师队伍建设是关系到高职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首要问题,基于三所院校的分析,提出了外部提供制度保障、内部加强教师的职业能力培训的改进对策;李小蔓、钟生军提出了基于心理需求视角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卢小平、童遵龙[7]在对高职教师队伍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认为高职教育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包括数量严重不足,学历(学位)水平偏低,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匮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并提出了强化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等相关措施。

吴全全认为职业教育师资的能力结构具备“双重实践”和“双重理论”的特征,而提高职教师资培养培训总体水平的关键在于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与培训专享教学门类和专有培养序列,以及构建融合职前培养、在职进修与继续教育于一体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师资培养培训体系。吴全全基于芬兰职业教育的背景介绍,就芬兰职业教育与培训的教师教育的做法从成为职业教育教师要求、培训模式、理想职业教师职业能力构成、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的质量保障等8各方面进行了系y介绍,她认为国家政策和职教教师发展体系化建设至关重要。

反观中国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问题,首先是管理者要更新观念,重视大学教师发展,意识到大学教师发展是一个全方位教师发展的概念。在实际的教师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中,不仅要重视教师的选聘,更要重视教师的发展。随着我国高校问责制的逐步确立,全国性高校教学评估工作的展开,教师教学发展和课程发展的问题已提上议事日程。而美国大学教师发展模型则指出,在教师发展中还要注重教师的个人发展,尤其要重视组织发展,创造相应的组织结构与环境,同时在过程、结构和态度三个层次进行发展规划。

分析有关教师发展研究的文献,可以发现大学教师发展问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外教育研究的热点领域,相关研究成果丰硕。同时,文献分析也发现有关高职教师发展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基于微观视角,结合高职教师特点和高职院校发展战略如课程改革、特色化建设、教师能力等进行研究的文献更少,较多的宏观和中观层面的解读和研究难以对高职教师发展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更缺乏对于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内涵界定和基于实践的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相关研究。

2 高职教师层级发展体系模型(以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教育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规划2014-2020》也对高职学校教师培训提出明确要求,包括“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和符合职业院校特点的教师绩效评价标准的建设;完善教师培养制度,建立职业院校教师轮训制度,促进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化发展;依托高水平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建立“双师型”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基地,加强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为稳步推进学院师资建设,保证师资水平满足学校战略发展需要,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在对师资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教师发展规划的系统设计,规划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师个人制定职业发展规划

由各二级院部专业教研室负责落实专任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MY PLAN)的制定,计划要求个人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可行,规划任务清晰,实现措施具体可操作。各二级院部专业教研室负责对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进行制定前期的检查辅导,规划中期的监督和完成情况反馈和规划期满的考核评价。

2.2 分层次确定教师发展阶段及培训对象

根据教师发展阶段理论结合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基本情况分析,学院教师发展中心将全院专任教师划分成5个职业发展层级,分别对应新教师阶段、初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阶段、中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阶段、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阶段、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阶段。学院教师发展中心负责制定各层级的培训必修课程体系,并为各层级的教师成长打造发展平台,为教师个人职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提供咨询建议和支持服务。

2.3 系统开发教师发展课程体系

课程是教师培训的重要资源,设计并形成系统的课程体系对教师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学院教师发展课程体系的设计要体现协同的理念,按照整体推进的原则,逐步形成“培(培训)、练(教学)、赛(赛项)、反(反思)、研(研究)”五位一体的教师发展和教学能力提高的教师发展新机制。

课程分类:教师发展课程体系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各层级教师的发展需求分别设置培训必修课程。各二级院部教师发展分中心负责全院教师选修课的开设和本学院教师培训需要设置特色必修课程(包括教学实操、同侪观摩交流、多师同堂和根据各自学院的课程改革特色设置相应的必修课程,以上课程设置不能与教师发展中心的必修课程重复)。

课程体系实施的保障措施包括:①修订学院教职工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明确每个教师发展层级需要完成的必修课学分和选修课程学分;②建设学院教师发展网站,实现全院教师发展课程的信息化管理,教师通过学院教师培训网络提交电子版培训档案(成果)而自动生成培训学分;③部分培训课程由教师自主选修,公选课程由二级院系开设,教师发展中心赋予相应学分,实现培训课程学分动态化管理。

2.4 建设教师发展档案

首先通过建设学院教师培训网站各层级教师必修课程和学分管理制度,并实现教师网上选课和资源共享及培训管理,逐步增加教师培训档案生成及管理、数字教学研究资源共享等功能模块。教师发展档案需要包括:个人基本信息、个人成长发展规划、学术成果与教科研项目、大赛获奖汇总、每年的工作绩效考评记录、年度培训进度和学分完成情况、个人教学反思、教师的课件、讲义、培训学员作业与考核评价资料等内容,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教师个人发展档案的自动生成与提取管理,实现学院教师发展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为学院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决策支持。

2.5 评估教师发展质量

教师发展质量评估是推进教师发展的重要环节,通过规划实施的教师发展中期评估与反馈,可以及时修正并优化发展规划,进而保证发展规划最终目标的实现。教师成长档案是教师发展重要的记录文件,也是实施教师发展质量评估的主要依据。学院教师发展网站的功能模块中为每一位在编教师建立电子信息档案,每一个学年度结束,教师发展中心协同质控部依据教师发展档案和评教结果对教师的培训效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估,并逐步形成一个资源分享、工作联动机制,实现培训效果监测常态化。

教师发展中心根据培训实施情况编制教师发展阶段培训效果评估量表,分层级进行问卷反馈调查,基于每个培训层级教师对培训情况的反馈进行深入的量化分析,及时掌握教师对培训的需求动向和培训满意度,对培训课程设置进行有针对性调整。

就每个层级的调研结果组织部分教师进行深度访谈,挖掘培训中存在影响质量的深度原因,结合质控部的跟踪督导评价结果和教师个人成长档案对每个层级的教师发展培训效果作出科学评价,并最终提出基于教师个体可持续发展的改进措施和建议。

3 教师发展层级课程体系设计框架

学院教师发展课程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遵循:以师资管理为定位进行必修课程包的设计,满足学院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定位进行选修n程包的设计,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要。

根据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队伍现状,层级培训课程体系设计共分成5个层级,分别是新教师、初级职称教师、中级职称教师、高级职称教师和正高级职称教师(框架结构见表1)。每个层级的必修课程结束之后,每位参训教师首先要以答辩或者考试的形式进行培训考核;其次,对教学实践的考核结合随机听评课进行检查;最后,学员要对该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情况进行总结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以上3个环节要形成教师培训效果评价文件,进入教师个人成长档案。

4 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对策与建议

基于山东某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发展案例,实现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需要统筹规划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标准,进而建立完善制度规范,形成发展协同机制;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搭建共生发展平台,建立多元互通的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完善评价与问责制度等,促进教师教育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全面实施教师素质与能力提升工程。

4.1 规划教师职业能力发展标准,建立系统的高职师资队伍职业能力建设制度

首先界定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内涵标准,加强统筹规划和整体设计,构建覆盖新进教师入职培训,全员教师在职培养、提升的各项制度。创新制定重点制度,如制定教师执教资格准入制度和教育素质评价制度,对教学素质和教学能力不足的教师进行回炉式培养;建立师资梯队系统培养制度,优化师资队伍梯队结构、提升培养层次,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建立教师持续发展培训制度,分层次、分类别开展全员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素质与能力;建立教师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实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视角下的学校与企业协同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4.2 搭建共生发展平台,建立多元互通的师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

建立校本培训体系。以教师发展中心机构为依托,大力建设面向全体教师的校本培训体系,聘用院内外专家和外派培训返校教师针对不同层次教师的发展需求,分类别、有目标地组织实施院内培训,培训内容采用课程化和专题化,建立并实施院内培训学分制度与继续教育管理相挂钩,将校本培训体系打造成一个促进全体教师能力持续发展的培训平台。组织在职学历学位进修,提升教师培训层次,包括组织企业实践研修培训、组织海外研修培训、实施科研培训、建立师资培训信息库等具体实施策略。

4.3 创新教师职业能力全面发展的体制机制,提升教师素质与能力

机制创新是实现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举措。山东某高职院校基于学校战略视角的教师发展规划制定与实施,教师层级发展体系建设全面规划建设中的创新做法,如基于BOPPPSBOPPPS即导入(Bridge-in)、学习目标/结果(Objective/Outcome)、先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后测(Post-assessment)和总结(Summary)六个课堂教学环节的综合技能训练的高职院校新教师微格教学培训创新。新教师微格教学培训的教学实战环节是新教师职前培训的重要环节,学院教师发展中心改变了过去单纯由教育教学基本理论能力培养之后进行教学实战能力提升的传统做法,培训初始阶段首先通过微格教学的BOPPPS训练来查摆问题,之后的理论学习中新教师会对教育教学理论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之后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利用BOPPPS方式反复演练,最后通过微格教学竞赛的方式完成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培训整个流程。

要全面提升高职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育体系建构还需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别教师的发展需求进行系统思考,制订相应的培养计划,采取相应的策略,例如:青年教师成长助推计划、专业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持续提升计划、专业适应(迁移)能力培养计划、专业团队建设培养计划和企业兼职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计划等。

主要参考文献

[1]谈向群,姜敏风。“专业教学论”与高职教师专业化培养[J].江苏高教,2011(3).

[2]张宝歌。高职“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培养与评价一体化[J].江苏高教,2006(6).

[3]李芹。关于教师专业能力本质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3(s2).

[4]赵志群,白滨,张元。职业教育教师教学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5]申小军,靖桥。高职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06(17).

[6]李小曼,钟生军。基于心理需求视角的高职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J].职教论坛,2014(14).

[7]卢小平,童遵龙。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现状及建设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08(31).

[8]吴全全。芬兰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8).

大学生职业规划培训方案 篇2

论文摘要: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素质,提出以就业岗位调查为依据,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国情、校情、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和专业培养目标灵活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活动;并以有关专业为依托阐述了主要教学环节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的具体方法。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初步形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发展比较协调。“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之路”能够有效地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中存在的办学条件、育人模式、就业水平等主要瓶颈问题,这一规律性的认识已经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

1开展就业岗位调查,明确培养目标,制订培养方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必须建立在广泛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是听取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专家的意见,整理归纳确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和职责;根据就业岗位对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进行课程开发。建立课程群;同时有针对性地设置学生职业技能资格证书的专项培训;最终形成专业培养计划。

例如,作为我校产学合作教育试点的焊接专业,试点方案的制订借鉴上述教育思想,组成专业调研小组,集中走访了华北、中原、辽河、胜利等油田的2O多家用人单位,与200多名焊接专业毕业生进行了座谈,了解他们的工作岗位、具体任务、知识技能要求等各方面情况;听取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经过总结,将焊接专业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归纳为:焊接工艺员、施工技术员、焊接检验员、产品营销员、复合型工艺员等几大方面。所谓复合型工艺员,就是负责某一车间或分厂的热加工和机械加工等多工种的工艺技术工作,甚至包括行政管理工作。要求毕业生掌握一定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尤其要具有一定的生产岗位组织管理能力。随着技术的发展,设备的更新,还要求毕业生具有生产中使用的较先进设备的调试、使用、维护能力。另外,突出强调与人相处、与人合作、踏实肯干、不断学习、心理承受等能力的培养。

在前期调研、总结的基础上,成立了由企业专家和焊接学科组成员组成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讨论制订了焊接专业培养方案。该方案主要内容包括:

1)调查归纳确定的14项毕业生岗位职责,103个工作任务;

2)课程模块(课程群)设置;

3)师资队伍、实验实训室建设、教材等教学资料建设等规划;

4)焊接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经济发展需要适时修订和完善,其信息来源也是调查研究。调查手段有调查表、网络、电话等;调查时机有召开产学研合作教育研讨会、出差专访、就业招聘、校友返校、网上调查等。将收集整理后的结果及时贯彻到教学计划中。

2根据培养目标,探索实施适合专业特点的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

2.1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为先导

赋予“教”与“学”关系以新的含义。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学生要加强自学能力的培养,学会如何去学习,主动获取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作用。在教学计划的实施过程中,通过不断向教师和学生灌输这一教育思想,改变学习内容一切由教师包办的传统教育方法,学生不再由教师领着走或推着走,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订学习计划

2.2形成产学研结合教育的长效机制

成立产学研结合教育指导委员会;学校与企业建立“双向介入,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通过订单教育、预先签约、岗前培训、科技攻关等多种形式培养急需人才;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络,开展毕业生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信息反馈,及时修订人才培养计划。形成“计划、培养、使用、质量反馈、计划改进”的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2.3制订适合“学分制”、“导师制”的教学计划

建立理论教学环节和实践教学环节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产学合作教育教学体系。“以能力为中心”设置课程模块,灵活设课;学生可以灵活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进度,打破千人一面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与导师制相配合,实行“自助式”学习,实现“分方向”培养。

2.4建立稳定的校内外产学研结合教育基地

发挥产学研结合教育指导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为学生技能训练、工学结合、毕业设计、专业社会实践和参与生产管理等创造条件;校企合作以基地为平台开展科技攻关活动;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基地建设是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校企合作育人的基本保证。

2.5培养一支专兼职结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建立一支业务好、素质高、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是顺利实施产学研结合教育计划的关键,也是工作的难点,主要措施有:

1)培养与引进并重,激励与约束结合,提高师资的学历水平,稳定队伍的结构。

2)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科技开发。树立“大科研”意识,设立不同层次的激励政策,利用课外研究小组、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等各种条件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整体学术水平。

3)规定教师参加生产实践。要求教师下实验室或训练室,到产学合作单位实践锻炼,即可培养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双师”素质,也可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4)重视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兼职教师是产学研结合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的实践经验和引导作用是教学中的宝贵财富。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行政兼职、退休专家教授、校外兼职教师等是这支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6以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产学研结合教育

学制有限,不可能多次安排大块时间让学生去顶岗训练。但又要求学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掌握一定的实践技能,还要有一定工程实践的经历。为了较好的协调理论、实践、素质之间的关系,教学中可采取以下主要措施:

1)实验(训练)室随时为学生开放。鼓励学生下实验(训练)室,自行设计并完成综合性实验;接待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为学生开展科技制作和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条件。

2)专业实习与专业社会实践相结合。专业社会实践是为了使学生尽早熟悉社会、熟悉专业,培养工程意识而设置的必修环节,学生在校期间每年一次。教学计划将专业实习安排在暑假前,使其与暑期专业社会实践连续,延长学生顶岗锻炼时间,增强实践效果。

3)学生可自行选定毕业设计题目。毕业设计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性训练,是学生就业上岗前的一次演习。校内指导教师申报毕业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学生也可到产学研合作教育单位或签约单位选择毕业设计题目,在校内外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任务。这样做可大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

4)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取证型训练项目。将学生未来工作所必需的职业技能训练与技能证书考核结合起来,与劳动部门联合开展取证训练。训练结束后,考核合格即可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大学生职业培训 篇3

(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长沙410132)

关键词 :高职院校;培训服务;竞争力;职业教育

DOI:10. 16083/j. comlci. 22 - 1296/g4. 2015. 08. 042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 2015 )08-0091-02

一、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服务的意义

(一)服务社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指出:“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国家中长期教育和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职业教育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减缓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重要环节,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能力也有义务积极开展各种职业培训,以满足当地建设发展和企业用工需要。

(二)提高社会知名度

高职院校通过各种培训服务可以扩大自身影响力。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多次承办全省交通系统各级培训班,通过培训,促进了各交通建设项目及企业领导对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了解,其中部分企业及项目已经成为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的实习及就业基地。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培训工作不仅服务社会,同时也增强了社会认同感。

(三)提高办学水平

高职院校职业培训可以促进学历教育。通过职业培训,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的发展和对人才的需求以及这种需求的变化,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职业培训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满足企业需求,并利用合作企业关系在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得到支持。

(四)增加学校收入

高职院校职业培训还可以为学校创收。很多高职院校由于政府投入不足而导致财务不宽裕,因此,除了地方财政拨款及学费收入外,开源节流是众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问题。而职业培训可为学校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如能建立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必将为学校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服务的形式

(一)从业前培训

从业前培训指的是初次就业人员培养就业能力,获得职业知识,满足技能要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规定,进入用人单位的职工必须实行就业准人制度,上岗前取得相关证书,加强就业市场的监管,实行该重大举措,以确保从业者的质量,也为培训市场提供了机遇。

(二)学徒培训

学徒培训是指用人单位招聘学徒,通过生产实践,在师傅的指导下,学习和掌握生产技术或业务,从而成为专业技术人员。此种培训宜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学校有专职教师指导学员学习,在企业有师傅指导实践,学生顶岗实习即为此类。

(三)在岗培训

在岗培训是指不脱离当前工作岗位,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工作方法等进行教育的一种培训方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专业知识、技能等在不断更新,原有的个人储备不能满足现有工作的需要,为提高工作效率,需对在职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使他们能够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四)转岗培训

转岗培训指的是转移人员因转换工作岗位,需掌握新的技术岗位所需业务知识和工作技能,为获取新的岗位资格而开展的培训。该培训为]二作岗位发生变化,不能很好地适应现有岗位,需要暂停所有工作完全投入到培训中,通过培训以胜任新的工作。

三、高职院校开展培训服务应具备的条件

(一)建立专门的培训部门

大多高职院校都有专门的培训部门,有固定的人员及办公培训场所,能面向社会开展各种培训工作。但培训部门的人员和培训场所是有限的,要完成各种不同的培训会面临需要不同部门甚至不同单位共同合作才能顺利完成的问题。合作双方要认真负责地实施好自己承担的任务,共同参与、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密切配合、共同实施,不能互相代替。

(二)建好培训中心

针对不同的培训服务建设不同的培训设施。有些共用的设施是必须配备的,可由学校或培训部门进行建设管理,如宿舍、食堂、会议室等场所及投影仪、扩音器、展示板等设备,根据不同的培训服务对象建设成能达到一定规模及标准的培训中心。针对不同的专业或需求的培训场所或设备可由相关部门或单位配备。

(三)打造优秀的培训团队

人是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培训团队是培训服务水平、能力的体现和代表,因此,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培训团队,才能进行高质量的培训服务。

开展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不同,其更加注重实用性,注重操作的实用性和前瞻性,对于一般理论方法可以从课本上学习获得。从培训内容来说,他们需要的是基于知识的升华,能学到在书本上看不到的、更深层次的内容。因此,高职院校要开展好培训服务工作,必须根据不同的培训需求打造各种完备的培训团队。培训教师不但要精通自己的专业,还应具备培训所需的专业技巧,他们一定要了解培训及实际工作情况,熟悉现行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规范,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及行业发展动态,能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各种疑难问题,能给培训学员足够的技术支持,同时对培训工作有专门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

四、湖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培训服务的实践

(一)师资培训逐现规模

面向中西部地域多所相关职业院校,实行对口支援,开展教学交流,每年都以免费的形式培训70名以上教师。曾与教育部合作举办“中德师资培训班(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与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在本校开办“高校教师教学能力培训班”,与香港理工大学联办“师资培训班”等,在开拓教师职业教育视野、提升教师素质方面取得了较好成绩。

(二)与政府及企业广泛合作,进行各种培训服务

以全国公路管理干部培训基地为根据地,有序开展对公路管理干部的培训,每年来自全国交通系统的学员达500人以上。广东龙浩集团有限公司与二级学院路桥工程学院合作举办“龙浩班”,学员除在校期间进行全日制专业培训外,在入职前由我院优秀教师及企业专家就其具体工作岗位共同进行岗前培训。学院还与省质监局、机械制造公司、物流公司等开展广泛合作,在促进学院发展及学生就业等方面起到了良好作用。现学院已广泛开展各种培训服务,今后将会覆盖学院所有专业。

大学生职业培训 篇4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问题 职前教育工作 具体实施建议

近年来,国家政府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工作,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对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和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推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面对2008年突如其来的金融危机、2009年以来的经济低靡,大学生就业形势犹如雪上加霜,大学生就业的冬天已提早来临,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迫在眉睫。大学生就业困难是由各方面的原因引起的,其中,大学生职前教育工作的不足也是一个方面。

一、大学生职前教育的定义

大学生职前教育是指大学生在毕业前以积极就业为目的,接受各种系统的职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大学生职前教育主要分为两大块内容,一是综合性、常规性、规范性职业技能教育;二是面向既定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教育。

综合性、常规性、规范性职业技能教育目前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大学生就业面试及礼仪知识指导等,面向既定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教育主要有职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职业资格考证等。

二、国外大学生职前教育状况

目前,各国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开展职前教育。以就业指导为例。就业指导最早开始于美国,美国高校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尤其是通过就业教育指导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健康发展和职业一般能力、特殊能力的发展。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它依据心理学、职业社会教育学的原则,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加以分析、判断、咨询,帮助学生实现思想自我认识与自我价值。大学生就业指导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包括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职业倾向,发展职业能力,帮助学生确定专业方向和就业目标,并开展求职技能培训,指导学生参加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服务,为用人单位来校招聘大学生服务,举办校园招聘和面试活动等。另外,美国的大学很早就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早在1947年哈佛大学就开始了创业教育,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也从1949年起就开始了。

日本学校不仅为学生提供各种就业信息、就业讲座,而根据社会之变化情况预测职业前景,并进行市场分析。同时,通过对学生的心理测试,发现学生的爱好兴趣和潜在的学习、工作才能,结合学生所学专业、特点,并向用人单位推荐毕业生。

三、国内高校职前教育状况及取得的成效

(一)高校设置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课。

据统计,我国90%以上的高校都开设了就业指导课,课程内容涉及就业政策、就业信息、就业观念、就业技巧、就业心理、就业过程中问题分析等诸多方面,对帮助学生了解和适应“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毕业生就业制度,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掌握必要的就业技巧,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校指导大学生设计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目前不少毕业生就业前迷茫、就业后频繁跳槽等现象,部分高校指导学生从入学就开始做好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尽早根据人生目标和市场需求找准自己的岗位定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的就业更具有针对性。

(三)部分高校开设职前教育网络学堂,指导大学生科学就业。

职前教育网络学堂针对学生在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从不同层面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每位学生可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进行课程学习的有效组合,也可以结合自身对职前教育的不同需求和自身目标,根据自己的学习时间交由系统帮助提供一套个性化学习课程,做到最优化的科学课程计划管理。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300所高校引进该学堂并成功应用,其中包括98%的“985高校”和80%的“211工程院校”,且一致受到好评。

(四)各种职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证进入高校。

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企业希望招聘职业素质高的大学生。各种职业培训、职业资格培训与考证等纷纷进入高校,弥补了这个空白点。目前,例如教师资格证书、会计资格证书、律师资格证书(司法考试)、心理咨询师、报关员考试、企业培训师、电子商务师等报名异常火爆。

四、大学生职前教育工作的具体实施建议

(一)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树立职前教育意识。

目前,大学生职前教育意识相对比较薄弱,一部分学生认为学好学校的课程知识就足够了,对就业指导、职业培训等不屑一顾。但是严峻的就业形势告诉我们,仅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是不可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大学生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经过系统的职前教育,才能更具有竞争力而找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必须转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尽快树立起职前教育意识,让学生意识到职前教育是就业工作的一个必须环节,也是提升大学生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能力的一条必经之路。

(二)引导高校建立系统的职前教育体系,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

目前,虽然各个高校都或多或少对学生进行某些方面的就业指导,但是高校并没有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职前教育系统。这样,学生只是在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得到了加强,而不能整体提高就业能力。做好大学生职前教育,高校可以根据大学生职前教育综合性、常规性、规范性职业技能教育和面向既定职业领域的专业技能教育两块内容,建立完整的职前教育体系,完善学校的指导功能,培养理论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强和专业技能过硬的全能大学生。

(三)大学生职前教育体系的合理设置。

大学生职前教育体系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来进行分类设置,比如按照用人单位性质可以分为企业类、政府机关类、外贸类、自主创业类等;按照用人单位行业性质可以分为金融类、管理类、教育类、文艺类等。这样会使职前教育体系更具有针对性,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强化教育效果并提高学生学习的实用性。

(四)寻找多种途径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大学生职前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应该寻找多种途径来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实践教学环节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经济形势接轨。首先,可以增加大学生参观考察、就业实训、见习等实践环节,使学生接触社会、深入用人单位,了解社会实际,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实践能力,使他们的职业选择顺应时代的要求,符合社会的需要。其次,可以积极开展各种交流活动。例如,邀请社会知名人士、先进典型或成功校友来校作报告、办讲座,组织刚刚毕业的学生与在校生进行交流与对话等,实现典型示范,发挥朋辈的指导与教育优势。再次,可以发挥学生社团等校园文化载体的教育功能。通过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团体合作精神。

(五)加强职业培训机构的自身建设。

大学生职前教育也包括参加社会上的各种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再教育。不过,职业培训机构与受训学员是一种消费和服务的关系,它是非指令性的,因此受训学员有权力选择任何一所职业培训机构。而一所职业培训机构要想有长足的发展,就必须加强自身建设,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首先要把好质量关,把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目标;其次要根据劳动力市场的用人供求信息,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再次要加强与各类单位、企业的交流合作,便于建立实践基地,为培训学员推荐工作等;最后要设计和开发职业培训机构的其他服务项目。

(六)提高职前教育师资队伍的水平

在当前形势下做好大学生职前教育,重中之重、当务之急是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相对稳定,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一方面,通过引进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专职从事教学工作,另一方面,邀请各方面的专业人士、成功人士、人力资源部负责人等作为兼职教师,进行专题讲座。更重要的是加强对现有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教师(包括就业指导中心老师、负责就业工作的思政辅导员及职业培训机构教师等)进行系统培训,鼓励和要求他们参加职业指导师资格考试并取得证书。

此外,还应该设立一个学生就业推荐中心,根据就业市场的需要,搜集就业信息,然后根据不同就业方向推荐学生就业,直接向就业市场输送合适的人才。

大学生就业已成为当前政府需要重点关切的民生问题。我们应该密切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尽快建立起分类别、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大学生职前教育新体系,做好大学生职前教育,增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弥补大学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空白点,既让大学生找到合适的岗位,又让用人单位找到合适的人才,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郑虹。对新时期大学生就业教育的思考。辽宁教育研究,2007,(03).

[2]王浩。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改革探讨。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4).

[3]吴洪伟,应方淦。丹麦青年职前教育述要。职教通讯,2007,(01).

[4]马继权,盘永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对策。中国科技信息,2008,(01).

[5]大学生职前培训越发热门。校园心理,20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