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的诗句【优秀8篇】

发布时间:

爱国诗句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铭记的,仰望长空,历史的星光仍然灿烂!我们这个古老的东方巨人已站起来了,巍然的屹立在这片土地。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爱国的诗句【优秀8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并分享出去。

爱国的诗句 篇1

1.化用唐人诗句,赋予时代精神。善于在驰骋想象中,借用唐人诗歌描绘的景物来丰富自己的诗歌意境,向读者传递新的前沿信息,赋予更新、更高、更强的时代精神。如《七律・人民占领南京》,其中“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化用了唐人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将原句借用,表达了自己“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将革命进行到底的雄心壮志。

2.化用唐人诗句,传递审美情致。化用唐人诗句手法多样,能推陈出新,从多角度、多侧面传递不同的审美情致。著名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中的“三十一年还旧国,落花时节读华章”,则是化用了唐人韩愈《调张籍》“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诗句的诗意,体现了作为当代杰出诗人的高尚的审美追求。韩愈针对当时人们对李杜的贬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韩愈从诗歌审美角度,一方面说明李杜诗歌的光芒四射,另一方面讥讽一些小人不自量力,幼稚可笑,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李杜的敬仰。《和柳亚子先生》,既是对柳亚子的劝慰,又是对柳亚子诗才的极度赞誉。“读华章”是从诗歌美学的独特视角来欣赏、评价柳亚子的诗才。此处化用唐诗,不露痕迹,自然天成,意境翻新。

3.化用唐人诗句,构建情感世界。化用唐诗所表现的情感美,是多方面的。既有对爱情的眷恋,又有对友情的思念,更有对革命情意的追求,以此构建了和谐而美丽的情感世界。最能代表化用唐人诗句表达情感美的词是《贺新郎・别友》。1923年年底,接到中共中央通知,由长沙到上海再转广州,准备参加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此词系诗人离开长沙不久写给爱人的。“挥手从兹去”,一开篇就化用了李白《送友人》中的“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只改了一个字,把“自”字换成了“从”字。表面看似乎没什么差别,但细品此意,却有所不同,“自兹”即“自此”,主要强调地点,表示从此地分别;而“从兹”重点强调时间。当时的旧中国正是被白色恐怖笼罩着,这句诗抒发了为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毅然同爱人辞别时难舍难分、无限依恋的情感。

爱国的诗句 篇2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的大意是:我本来就知道,人死去以后万事都成空;只是唯一使我心痛的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待到宋朝军队收复中原的日子,家祭时可别忘了把好消息告诉你们的父亲。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毕生从事抗金和收复失地的正义事业。虽然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但爱国热情始终没有消减。《示儿》诗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

首句“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接着第二句意思一转:“但悲不见九州同”,唯独一件事却放不下,那就是沦丧的国土尚未收复,没有亲眼看见祖国的统一。诗的第三句“王师北定中原日”,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有了这一句,诗的情调便由悲痛转化为激昂。结句“家祭无忘告乃翁”,情绪又一转,无奈自己活着的时候已看不到祖国统一的那一天,只好把希望寄托于后代子孙。于是深情地嘱咐儿子,在家祭时千万别忘记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

这首诗是陆游的绝笔。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热切地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

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爱国诗句 篇3

在教学过程中,如能进行恰到好处的朗诵教学,将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诗作的思想感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并引起心灵深处的共鸣。

一、把握感情基调,确定朗诵方向

这首诗如同一曲多声部的交响乐,第一第二节沉郁,凝重。如,“破旧的老水车”“疲惫的歌”“熏黑的矿灯”“蜗行摸索”“淤滩上的驳船”等,这些词句充满对祖国灾难历史,严峻现实的哀愁和痛心。第三节清新明快,如,“簇新的理想”“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黎明”“喷薄”等,流露出祖国摆脱苦难,百废正兴的欢愉和喜悦。第四节诗感情慷慨激昂,表达了历经挫折的一代青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祖国的美好未来奉献自己所有一切的勇气和决心。

综上分析,此诗以“沉郁凝重”至“清新明快”至“慷慨激昂”为感情变化发展的轨迹,理顺出感情的规律是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关键,只有如此,朗诵者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融入作品,化身为作者本人,抒发感情。

二、运用朗诵技巧,准确表情达意

基于朗诵的一般技巧,为了表达第一节的沉郁,凝重的感情,要求朗诵者运用缓慢低沉相对平稳的语调,但是,每一诗句的朗诵在节奏,停顿和重音上又要有变化。开头两句是平行关系,既有音响又有色彩的描绘,节奏相对松弛,以语法重音突出“破旧”“疲惫”这些在表意上起强调作用的词语。其后的五个句子稍显短促,句与句之间紧密相连,属并列关系,语调不变,但语速适度加快,当朗诵到最后一句“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膀”,语速转缓,语气加深,利用气声及逻辑停顿朗诵“深深勒进”,表现出祖国在历史的长河中的艰难前行,以及达到体现对祖国苦难深重的漫长历史的沉痛之情。

第二节与第一节的意境基本相同,可以把它视为第一节的诗意的直白。第一节重写实,第二节重精神,朗诵时句与句之间只作结构上的停顿,节奏沉稳,速度适中,但当朗诵到“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呀”,语调逐渐上升,同时利用颤声强调“痛苦的希望呀”,把人民千百年来盼望美好生活的愿望表现出来。

第三节诗句的节奏松紧交错,诗意让人如释重负,朗诵的表情也为之舒缓,面露欣喜,语调适当放松,语气开朗,着重以重音突出重点词语:“簇新的理想”“挣脱”“古莲的胚芽”等。同时为了避免节奏的单调,应在朗诵时呈现“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这一节中的小高潮,重音“眼泪的”,然后前停,强调“笑涡”的语意,表现出祖国摆脱苦难即将开始崭新的历史进程的激动和欢欣。“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是第三节的高潮,朗诵时节奏加快,语气加重,注重处理“喷薄”一词的表达效果,可运用喷口这种修饰用气的技巧,表达朗诵者无法控制的激动心情。

第四节是写祖国和“我”的关系,这是本诗的主题,句法参差,恰能表现激动至极的心情,句式长短不一,体现了节奏旋律的多重变化。因此,要求朗诵者根据每个诗句表达的感情,把握住声音的轻重缓急,如:“我是你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米的总和”,应语重速急,而“你以伤痕累累的。养育了”,应语沉速缓,“你以”作前停,“伤痕累累的”则运用颤音一字一顿,表达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虽是并列关系,朗诵时却要逐句渐次加强音量和语气,句与句之间只作语法的停顿,朗诵出诗中从迷惘懵懂到清醒成熟的自我形象。“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朗诵方法同上,三句一气呵成,表达出强烈的爱国热情。

正因为诗作自身有着优美的旋律,所以在节奏的安排上,在重音的交替上,在音步的跨度上,和全诗的内容才能完美结合,朗诵时才会有回环相扣,抑扬顿挫的音乐美,从而更好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三、驾驭四个主词,反复深情咏叹

四个破折号后面的“祖国啊”是全诗的主词,“啊”应读“YA”,每一节诗之后的主词,既有感情抒发后的收拢效果,又有行诗过程中的停顿,以及叙述人称和诗情的转换。因此,当破折号由朗诵者的表情完成其声断而意未断的停顿时,主词就承接前面意境出现了,由于感情的转换和发展,朗诵“祖国啊”应当依托颤声,语气逐个加强,当第四个主词出现时,朗诵者的激情咏叹使处于高潮中的诗句戛然而止,而澎湃的爱国之情却能在听众的心中久久回荡。

四、选取背景音乐,行推波助澜之效

爱国的诗句 篇4

1.了解两首诗写作的时代背景,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通过看注释理解字词的意思,从而理解诗句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3.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如感情丰富,语言精炼,讲究节奏和韵律等,有较具体的体会。

4.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使学生领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又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通过读文、看注释,使学生初步理解诗句的含义,了解诗的内容。

(二)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三)能正确、流利地读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学会生字新词。

(二)了解诗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发兴趣。

同学们,我国是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还十分讲究节奏和韵律,使人读起来琅琅上口。《唐诗三百首》中,就有许多力作,为同学们所熟悉,并深受大家的喜爱。另外,我国古代的文人墨客也数不胜数,奇才辈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陆游等等,他们的许多诗句已流芳百世,为后人所传诵。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两首诗。一首是宋代的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一首是唐代爱国诗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二)简介作者和时代背景。

陆游(1125~1209),南宋著名大诗人。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当中创作的诗歌很多,至今保存下来的就有9000多首。诗歌的内容极为丰富。他的诗有的抒发政治抱负,有的反映人民疾苦,表现出了其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本文所选的《示儿》,是陆游临终前所作,相当于遗嘱。诗人临终前,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喜事告诉他。这就充分表达了诗人渴望收复失地,盼望祖国统一的强烈爱国情感。

杜甫(712~770),唐代著名大诗人。字子美,巩县(今属河南省)人。他的一生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当时社会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真实的反映,曾被世人称为一代“诗史”。他的诗在当时艺术成就很高,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本文选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说公元763年正月,唐代安史之乱的叛军头子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当时诗人杜甫正在梓州(现在的四川省三台县),他听到这个胜利的消息后,立即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终被平息,祖国又重新获得了统一而感到的无比欢快的心情,同样也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三)学生自己读诗,并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

(四)教师指名读文,检查学生初读课文的情况,并注意纠正读音。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万事空(ng)告乃翁(w5ng)

蓟北(j@) 襄阳(xi1ng)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4个生字,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写出每个字的偏旁部首、余笔,再看注释,结合诗句和字典,看应选择什么意思。

3.课堂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比如:“涕”,左边是“氵”,右边是“弟”,合起来是“涕”。还可以记成“弟弟”的“弟”加上“氵”就是“涕”。在书写时要注意右半部分的“弟”的写法和笔顺。“洛”,左边也是“氵”,右边是“各”,合起来是“洛”。还可以记成“各位”的“各”加上“氵”,就是“洛阳”的“洛”。在书写时要注意“洛”的右上角是“夂”,不是“攵”。“乃”字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如:“奶奶”的“奶”去掉“女”字旁,就是“告乃翁”的“乃”。同样,“祭”也可以用旧字去掉一部分的方法来记住字形。即“警察”的“察”去掉“宀”,就是“家祭”的“祭”。在讲课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采用让学生利用形近字组词的方法,作巩固练习,帮助学生在对比中记住字形,加强记忆和理解。如: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读文,并从诗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诗句内容理解词语。

以“元”字为例,“元”字在诗句中是“死去元知万事空”,通过看书下注释,我们知道“元”同现在的“原”,又通过,我们又得知“原”是“原来、本来”的意思。“原知”就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又如:“乃”字在诗句中是“告乃翁”,我们通过看书下注释便可知道,“乃翁”就是“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告乃翁”是指告诉你的父亲,意思是让儿子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自己。

3.出示一些词语,让学生练习掌握。

九州同:古代把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常用九州指代中国。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王师:文中指南宋军队。

中原: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痛。

无忘:不要忘记。

北定:向北进军平定。

剑外:现在四川省剑阁县北,大小剑山之间有剑门关。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而下的泪水。

漫卷:胡乱卷起。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四)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教师先指名读预习,让学生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去读诗。边读边想

2.再指名读诗,边读边了解诗的内容大意。

3.学生自由读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一首诗主要写了什么。

(五)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诗。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以采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法。

(六)作业 。

1.读诗。

2.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进一步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二)通过理解诗句,了解内容,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三)通过学习这两首诗,对诗这种体裁的特点,有较具体的体会。

(四)能有感情地朗诵这两首诗,并能背诵《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默写《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二)体会诗的特点。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学习第一首诗。

1.指名读诗,让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各抒己见,充分说。

示:把事物摆出来或指出来使人们知道。示儿:把事物让儿子知道。因为这是诗人临终作的诗,相当于遗嘱。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并说明自己是怎么知道题目的意思的。学生可以通过、理解诗的内容来理解题目的含义。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可能有:“元知”、“万事空”、“但悲”、“九州同”。

②让学生看注解或,或联系上下词句,试说一说词语的意思。

元知:本来就知道。

万事空:什么都没有了。

但悲:只是为了……而感到悲伤。

九州同:指全国的统一。

③当学生对不易理解的词语,通过看书下注释、、联系上下诗句弄懂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第一句诗的意思。即: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我只是为看不见全中国的统一而感到悲伤。

④教师接着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来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诗人临终前感到最悲伤的不是自己的身体、家庭,而是祖国不能统一。可见诗人具有多么强烈的爱国之情啊!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诗。

①让学生先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②看注释,理解其意思。

王师:这里指南宋军队。

北定:向北方进军去平定。

中原:课文中指淮河以北被金兵占领的地区。

家祭:祭祀祖宗。

告乃翁:告诉你的父亲。文中指的是陆游自己。

③说一说第二句诗的意思。大家讨论。

南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你们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这件事告诉你们的父亲。

④体会诗人情感。

陆游临终前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自己的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是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千万别忘了把收复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的爱国情感呀!

3.逐句讲解、理解、体会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诗的含义和它所包含的诗人的情感。

(1)指名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2)讨论整首诗所表达的诗人爱国的情感。

这首诗写出了诗人毕生的心事和无限的希望,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热情。

4.指导学生朗读第一首诗。

(1)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哪些词语或诗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悲九州同无忘告乃翁北定中原日

(2)引导学生读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首先教师要让学生知道诗的重要特征是感情丰富,节奏鲜明,声韵铿锵。我们在朗读时,不仅要把感情读出来,而且要把诗的节奏和韵脚读出来,并通过反复吟读,达到背诵的程度。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5.引导学生背诵《示儿》。

(1)在背诵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说一说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句体现出来的?使学生对诗有整体上的认识。

(2)再引导学生逐句背诵。

(3)学生试背诵后,教师可指名检查背诵情况,再通过小组背、两人互背、全班齐背做巩固练习。

(二)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第二首诗。

1.指名读诗,其他同学想一想诗的题目的意思。

(1)学生各抒己见,逐字逐词理解后,连起来说题意。

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收:收复。

(2)使学生明确题目的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河南河北。

2.指导学生逐句理解诗的内容,同时体会作者的情感。

(1)学习第一句。

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读第一句诗,并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②让学生看注释、或联系上下诗句的内容,试着讲一讲词语的意思。

剑外:剑门关以外,指诗人当时所在的四川。

收:收复。

蓟北:指现在的河北省北部,是安、史叛军的巢穴。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指因喜报而泪下。

③引导学生试讲诗句的意思。对的充分肯定,错的及时纠正。

第一句的意思是:那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间在剑外传扬。我刚刚听到这个喜讯,眼泪就洒满了衣裳。

④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

可见诗人当时十分激动,是通过“初闻”、“涕泪满衣裳”等词句表现出来的。

(2)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①学生读第二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②学生理解这些词的意思。

却看:再看。

愁何在:哪还有一丝的忧伤。

漫卷:胡乱卷起。

喜欲狂:高兴地简直要发狂。

③引导学生试讲第二句意思。

第二句诗意为: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的忧伤?诗人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

④体会诗人的情感。

高兴地要发狂了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心。

(3)引导学生学习第三句诗。

①指名读第三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②理解词意。

放歌:放声歌唱。

纵酒:纵情饮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③理解第三句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④体会诗人此时的情感。

通过“放歌”、“纵酒”等词,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体会诗人当时如痴如狂的情态。

(4)引导学生学习第四句诗。

①教师让学生读这一句,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②理解词意。

即:就。

穿:穿越。

便下:顺流而下,一……就……

③理解第四句意思。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那巫峡的叠嶂,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④体会诗人此时情感。

通过“即从……穿”、“便下……向”等词的理解,教师可以让学生体会出诗人当时听到收复失地后急切返乡的异常欢快的心情和强烈的爱国情。

3.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体会诗的内容和作者情感。

(1)引导学生体会“喜欲狂”是什么意思。

你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的哪些词语中体会到了杜甫“喜欲狂”的心情?

(2)学生通过读诗、理解可以得知:“喜欲狂”是指诗人听到收复蓟北的消息后,高兴得简直要发狂了。可以从诗中的“涕泪满衣裳”、“放歌”、“纵酒”、“漫卷诗书”、“即从……穿”、“便下……向”这些词语体会出来。

(3)引导学生说说整首诗的内容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教师引导学生读第二首诗。

(1)引导学生从诗中找一找,哪些词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2)通过理解使学生体会到:杜甫一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就那样欢快,这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获得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诗中“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等词,层次分明地表现出了诗人听到胜利喜讯后情绪的变化,从喜极流泪到欢快、狂欢。与此同时,诗人的爱国情感也自然流露其间。

(3)读出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和爱国的情怀。可以这样停顿、读出重音。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4)引导学生背诵第二首诗。

①先了解整首诗写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通过哪些词表达的?

②指导学生逐句背诵。

③教师可采用两人互背、小组背、全班齐背等方式,检查背诵情况。

(三)引导学生找出这两首诗表达情感的异同点。

1.相同点:均表达了诗人爱国之情。

爱国诗句 篇5

第一首一字诗《西施吟》:一笑一颦一捧心,一国倾废一霎间。一船一桨一生伴,一日归来一湖烟。

诗中的“一笑一颦一捧心”写出了西施的迷人之美。传说西施有心痛的毛病。犯病时手扶住胸口(即“一捧心”),皱着眉头(即“一颦”),比平时更美丽。后有“东施效颦”的讽刺性成语,即源于此。“一国倾废”是写西施为帮助自己的君王越王勾践复国,而在国难当头之际,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被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西施终于用“美人计”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致使吴国灭亡,彰显了一个小女子的爱国情操。最后两句则是写西施在完成复国使命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四句诗,恰当巧用十个“一“字,概述了西施传奇壮美的一生,妙!

第二首一字诗《昭君吟》:一车一马一路尘,一鸣秋鸿一缕魂。一曲一唱一声怨,一月空照一丘坟。

这首诗写的是西汉美女王昭君主动出塞,嫁于匈奴单于的故事。王昭君劝丈夫呼韩邪单于不要去发动战争,还把中原的文化传给匈奴。打这以后,匈奴和汉朝和睦相处,有六十多年没有发生战争。前两句写的是昭君出塞,路途漫漫,独尝思乡之苦的悲壮之气;后两句则用凄清的诗句赞美了王昭君为国而忍辱负重,身丧他乡的巾帼情怀。正如杜甫《咏怀古迹》云:“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昭君吟》四句诗,巧用十个“一”字,描述了王昭君的孤苦命运与爱国精神,奇!

第三首一字诗《貂蝉吟》:一计一献一连环,一朝兴亡一欷款。一笔一纸一方砚,一段风流一段书。

这首诗写的是东汉末年有着倾国倾城之貌的歌女貂蝉,见东汉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纵,于月下焚香祷告上天,愿为忧国忧民、欷欺不止的主人王允分忧。王允眼看董卓将篡夺东汉王朝,便设下连环计。貂蝉依计步步诱使吕布最终铲除了董卓。四句诗,巧用十个“一”字,描述了一个绝色女子知恩图报的情义与不输男子的胆量智慧,好!

爱国诗句 篇6

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来源:文章屋网 )

爱国的诗句 篇7

莎士比亚之所以能以其精湛的诗艺成为文艺复兴时期英国诗歌的最高峰,特出之处在于他能用这种章法十分严谨的诗体表达出强烈的真情实感,声韵优美而又寓意深刻、主题鲜明。莎学家斯托普斯女士(Charlotte Stopes)在1904年这样评价莎翁的诗:莎士比亚的艺术的完美,哲理的深邃,感情的强烈,意象的丰富多样,诉诸听觉的音乐的美妙,只有在他的十四行诗中才表现得最为充分。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能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要归功于伦敦的出版商托马斯・索普。按照文献记载,他在1609年获得了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的独家印行权,不久,这本书就公开出售了。索普的版本包括154首十四行诗,这就是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集最早的、最完全的“第一对开本”(FristFolio),也是今天我们能看到的所有莎诗。关于莎翁十四行诗写作的年代,尚无定论。有些评论家认为写于1594-1596年之间,另一派意见是大部分写于1598-1603年之间,还有人认为写于莎翁创作的各时期。这些十四行诗的内容按照18世纪末两位莎学家梅隆(Malone)和斯蒂文斯(Steevene)的解释(1780),大致是这样的:从第1到126首是写给或讲到一位美貌的贵族男青年的;从第127到152首是写给或讲到一位“黑女郎”的;最后两首与整个故事无关。这种解释一直广泛流传到今天。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十四行诗的传统主题是爱情和友谊。莎翁十四行诗也充分体现了欧洲文学十四行诗的这一传统内容,但莎翁对此传统也有所创新。在莎诗中人文主义成为诗歌的核心主题。“中世纪,人的思想被控制在神权政治之下。人文主义解放了人的思想并使其认识到人自身的价值,人们把对神的崇拜转为对人类自身的崇拜”(王佐良,李赋宁:《英国文学名著选注》,商务印书馆,1983,P255),诗人从不同方面高度赞扬了人类的伟大与不朽,表达了对友人及爱人的赞美与热爱,以及对人类爱情及文学艺术感染力的无限崇敬。

下面对莎翁最为著名的第18首十四行诗略作评析,期望能从中些许地领略到莎翁诗作的艺术魅力。

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拟作夏日?

你可是更加温和,更加可爱;

狂风会吹落五月里开的好花儿,

夏季的生命又未免结束得太快;

有时候苍天的巨眼照得太灼热,

他那金彩的脸色也会被遮暗,

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

被时机或者自然的代谢所摧残;

但是你永久的夏天决不会凋枯,

你永远不会失去你美的仪态;

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踯躅,

你将在不朽的诗中与时间同在;

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得见,

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

第一句,“能不能让我来把你比拟作夏日?”热烈、浪漫的情怀扑面而来,比喻新奇而内蕴丰富。历来对人的赞美,无不比作花、月、或太阳这样具体的事物。如中国形容人的美常用“面如满月”、“眉若远山”、“目似点漆”之类。但在这里,莎士比亚将友人比作“夏日”,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事物,而是一种季节――英国一年之中最美好的季节。英国位于北纬50-60度之间,气候特点决定了其夏季气温宜人,倒同中国的春季极为相似。这个比喻并不由具体的意象引发人的联想,而是由季节将人带入相应的美的感觉之中。这种感觉由于意象的巨大包孕性而更加丰富多彩。因而,诗人所赞美的就不仅仅是爱友的形色之美了,而是这个人所具有的由外而内的一切特质以及给和他在一起的人所带来的心怡之感。这句用问句“能不能”,似乎是在商量,更多的是斟酌。当然不能。因为“你可是更加可爱,更加温婉”,将爱友的可爱再次深化。

接着六句,诗人承接第一句的夏日的总体意象,将夏日中的种种美好景象与友人一一对比,从细部突出友人的美。七八行总结每一样美,“每一样美呀,总会(离开美而)凋落,被时机或自然的代谢所摧残”。是啊,花会凋谢,太阳会暗淡,但是夏天,夏天却永远是明亮的、温暖的、可爱的,这是“夏天”这个意象的另一个妙处。

如果说诗人出于对爱友的热烈感情,或是出于美好的愿望而认为爱友的美是如夏日一样永恒的话,那么第十一行就让人有些费思量了。“死神夸不着你在他影子里踟蹰”,作为人类的爱友,他的美怎么能躲过死神之手的劫掠呢?原来,友人的美将与自己的诗行一起得以永生。最后两句体现了莎翁的人文主义思想,使全诗的境界得到升华。莎士比亚作为文艺复兴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作品肯定人的智慧、美德、力量、理想、友谊、爱情、幸福、荣誉、肉体和精神魅力,他对人类的颂扬通过哈姆莱特之口已为大家所熟悉:“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动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人与自然相比,自然是伟大的,而人的智慧尤其伟大,它可以超越自然、超越时空而达到永恒。诗人在最后自信地宣告:“只要人类在呼吸,眼睛看的见”,“我这诗就活着,使你的生命绵延”。多么明确的自我认识,多么准确的自我评价,多么认真而巨大的自信心!诗人在这里并非是夸口,历史证明了他自我评价的正确。有人说诗歌是不可翻译的,虽然莎诗的许多优美之处在传译的过程中会受到损伤,但通过这首译作,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到莎诗音韵的和谐、优美,气质的委婉、甜蜜。

爱国诗句 篇8

著名诗人艾青认为:诗,如一般所说,是文学的顶峰,是文学的最高样式。然而,诗歌,连同她最为虔诚的追随者,就像被历史流放的囚徒,带着完美的躯壳与昔日的辉煌的身姿,于人烟稀少的顶巅独自起舞。曾经是民间歌谣《诗经》的广为传唱;曾经是流落湘楚大地的屈大夫的爱国浪漫主义的浅斟低唱;曾经是南北朝民歌的一枝独秀;曾经是诗国高潮中李杜的豪放洒脱、狂傲独立、浪漫仙性和现实主义、沉郁忧民;曾经是两宋词盛的体格神致,而今,她仍以一种决然的姿态,歌颂人们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愁、故国民情••••••因为,诗歌是,曾经是文学艺术中最为古老的文体,所以,今日我也作为一个诗歌爱好者就近体诗的格律谈谈自己的小见。

近体诗是指唐代形成的古典格律诗(排律除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近体诗也称今体诗,它包括五言、七言两种形式的律师和绝句。近体诗是由古体诗演进过来的,故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关联。就押韵来讲,古体诗允许换韵(换句押韵)而近体诗不允许,古体诗押韵不分奇偶句而近体诗一般是偶句押韵(第一二句可押也可不押),古体诗平仄声均可押而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从上面可以看到近体诗押韵的要求比古体诗更为严格。近体诗与现代诗也有许多不同点,新诗形式相对较自由、内涵较开放的。

诗是由有灵性的文字拼凑而成,但也不是随意的排列,它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通常叫做诗的节奏,也就是近体诗的格律。诗的节奏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诗歌的美感,就如李商隐的诗来说,他的许多诗都很难懂,但即使不懂诗的内容,当你反复品读时,那节奏和声律也会使你陶醉,觉得诗写得很美。郭沫若对诗歌的节奏如是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也是它的生命,我们可以说没有诗是没有节奏的,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

近体诗从篇章结构的表层上看,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字句的形式有严格的限制,使它不像现代诗那样的杂乱和随心所欲,所以从根本上就奠定了它高贵典雅的基础。而句子内部结构的千变万化,精炼浓缩,字字都体现出作者的心血。近体诗的格律主要在押韵和平仄上完美的体现出来。押韵可以造就诗歌鲜明的节奏,读起来保持音韵和谐,朗朗上口。近体诗的偶句必须押韵,并且中间不可换韵,要求一韵到底。第一句与第二句间可押韵也可不押韵,奇局不押韵。韵脚一般分平声韵和仄声韵,但近体诗一般押平声韵。近体诗除了在押韵上有特殊的规定,平仄也不能随意。通常把阴平和阳平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称为仄声。格律诗所规定出的平仄长竿,保证每句诗都是平仄合理搭配的,读起来抑扬顿挫非常好,具有其它任何诗体所不能比拟的优势。它对每句尾字的要求最严,绝不允许出现一个字的错音,这尤其是现代诗所不具备的。另外不允许“三仄尾”和“三平调”的出现,更保证了每一句后半部分的音韵协调性。平仄中还有三条规律——1、同句交替:以五言为例,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亦然;2、上下句相对:如第一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同。近体诗上下句的遣词也一般要对仗,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星”对“月”是天文相对,“野”对“江”是地理相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也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

很久前就这篇文章就一直在我心中酿蕴,今天终于圆了心愿。年轻人中,虽然大部分都喜欢看武侠、玄幻、言情等小说,但我一直对诗歌的喜爱不动摇,尤其对近体诗钟爱。有人说诗正在消亡,正在人民的生活中退隐,读诗的人也都只是那些写诗的人。这个问题我非常清楚,但我永远不会放弃,永远不会对诗歌失去热情,同时我也希望更多的年轻人能喜欢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