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优秀9篇】

发布时间: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这篇寓言性的短论通过对世上有无千里马这一问题的反复论证,归结到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缺少知马的伯乐,从而对封建统治者不知人、埋没人才的现象进行了有力的揭露,抒发了封建社会中知识分子怀才不遇的感慨和悲愤。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可爱的编辑帮家人们找到的马说文言文原文和翻译【优秀9篇】,欢迎借鉴。

重点语句 篇1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论点;主旨句;点明中心)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被埋没的具体表现)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拓展延伸 篇2

讨论:在韩愈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我们这个时代呢?有没有这种现象?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办?

明确: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过任何机会,并创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明确文章的中心思想 篇3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明确:本文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境遇的描叙表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叫托物寓意。(板书:托物寓意)

任职稿件汉语拼音竞选自我批评 篇4

写作指导祝酒词了短句工作安排,同义词自荐书班会:柳永说明书发言报道稿工作新闻宣传欢迎词教学自荐书标书。

写作特点 篇5

(1)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文章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的境遇的描述表现出来的。对封建社会中统治者有眼不识英雄和人才埋没的现象,则分别用“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和“抵辱干奴隶人之手,骄死于槽权之间”作了形象的概括,寄寓了作者很深的感慨。文字生动活泼,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2)本文篇幅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全文围绕着“不知马”这个中心,反复进行论述。文中连用十一个“不”字。开始说“伯乐不常有”,归结到千里马之“不以千里称”;中间由食马者的“不知”说到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术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最后更以“不以”“不能”来痛斥执策者的无知,并由此导出全文的结句“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了中心。

马说文言文翻译 篇6

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1伯乐: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xiàng)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

2而:表转折。可是,但是

3故虽有名马:所以即使有名马故:因此。虽:即使。名:名贵的。

4祇辱于奴隶人之手:也只能在马夫的手里受到屈辱(或埋没)。祇(zhǐ):只是。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

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

5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于:在。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引申为马厩。

6不以千里称也:不因日行千里而著名。指马的千里之能被埋没。以:用。称:著称。

7马之千里者:之,定语后置的标志。

8一食:吃一顿。食,吃。

9或:有时。

10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

11粟(sù):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

马说对照翻译: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出名的马,也只是辱没在仆役的马夫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的里面,不因为日行千里而出名。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吃完粮食一石。喂马的人不知道它能够日行千里,而没有喂养。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优点不能从外面表现。尚且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都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策之不以其方法,喂养它不能够充分发挥它的才能,千里马嘶鸣,却不能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握着马鞭站到它的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是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啊!

创作背景 篇7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之间。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马说课文译文: 篇8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千里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屈辱,和普通的马并列死在马厩里,不能以千里马著称。

一匹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一石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的食量多加饲料来喂养它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的才能和好的素质也就不能表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却不按照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吧!

文言现象 篇9

通假字

(1)才美不外见: “见”通“现”,显现、表现。

(2)食之不能尽其材:“ 食”通“饲”饲养;“材” 通 “才”,才能。

(3)其真无马邪: “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通“饲”,喂养。

古今异义

例: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是:

古义:这样的。

今义:判断词。

例:安求其能千里也?

安:

古义:怎么。

今义:安全;安定;安装。

例: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等:

古义:同样。

今义:等候;用在人称代词名词后表示复数或列举。

例:一食或尽粟一石。

或:

古义:有时,有的人,也许。

今义:或者。

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然后:

古义:副词,表示一种情况出现以后,出现另一种情况,着重表示前事是后事的条件。

今义:连词,表示接着某个动作或情况之后。

例:食(sì)之不能尽其材。

食(sì):通“饲”喂养。

食(shí):吃。

例: 策之不以其道。

策:

古义:马鞭,鞭策。

今义:策划,策略。

例: 虽有千里之能。

一词多义

1、之

虽有千里之能:的。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的,结构助词。

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标志。无义。

策之不以其道:它,代词。

食之不能尽其才:代词,它,在本文中代指千里马。

2、能

虽有千里之能:才能,能力。

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3、策

策之不以其道:名词活用动词,用鞭子打。

执策而临之:马鞭。

(策勋十二转:动词,记载 ——自《木兰诗》)。

4、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连词,表转折,但是。

执策而临之:连词,表修饰。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连词,表承接。

5、食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

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 喂养,动词。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吃,动词。

6、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词,代“千里马”。

食之不能尽其材:代词,代千里马的。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代词,它的。

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加强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代词,代鞭策千里马的方法。

7、以

不以千里称也:把,用。

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8、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使……尽,竭尽。

9、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是

【策】

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名词动用)

执策而临之 (名词,鞭子)

【其】

安求其能千里也 (它)

其真无马邪 (难道,表反问语气)

其真不知马也 (介词,难道,表推测语气)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它的)

策之不以其道 (它的,代词)

【之】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的,助词)

马之千里者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策之不以其道 (它,代千里马,代词)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不译,补充音节)

虽有千里之能 (的,助词)

【以】

不以千里称也 (凭借)

策之不以其道 (按照)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凭,靠)

能以径寸之木 (用)

【尽】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尽)

食之不能尽其材 (竭尽)

【食】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顿)

【或】

或以为死 (有的人)

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

【易】

然吾尝闻风俗与化移易 (改变)

贵人过而见之,易之以百金 (交换)

【能】

安求其能千里也 (助动词,能够)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

【而】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连词,表示转折)

执策而临之 (连词,连接状语和谓语)

实词

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喻指像千里马一样的人才

伯乐——擅长相马之人,喻指能够识别、赏识人才的人

辱——受屈辱

骈—两马并驾

称——以。.。著称

一食——吃一顿

食马者——“食”。通“饲”,。本文指浅薄愚妄、埋没人才的统治者

才美——才能,美貌

见——“见”通“现”,显现

等——等同,一样

常——普通的

是——这样的

策之——驱使它。策,马鞭,引申为鞭打,这里意为鞭策,驾驭

(执)策——打马的鞭子

道——方法

尽——竭尽

材——“材”通“才”,才能

鸣——鸣叫

通——通晓

执——握

临——面对

知——识别,了解

虚词

而(而伯乐不常有)——表转折,但是(语气较重);却(语气较轻)

故——因此

于——在

之——结构助词,的

以——凭借

虽——即使(故虽有名马);虽然(虽有千里之能)

或——有时(马每顿餐吃的粮食不一定为固定量)

其——代“千里马”

安——怎么

(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

以——按照

(鸣)之——助词,补充音节,无意义

而(执策而临之)——表修饰

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

辱:受屈辱。例句: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尽:吃尽。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2、名词用作动词:

策:原意指马鞭,这里用作动词,引申为用鞭子打,这里是驱使的意思。例句:策之不以其道。

3、数量词用作动词:

千里:日行千里。例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4、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尽:使……尽,竭尽。例句:食之不能尽其材。

特殊句式

1、 反问句:其真无马邪?

2、定语后置:马之千里者。

3、介词结构后置: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4、省略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5、省略句:策之不以其道。

重点语句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被埋没的直接原因:论点;点明中心)

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 可不写)(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4、其真不知马也。(再次点明文章中心句子)

5、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千里马的遭遇)

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对千里马的惋惜、同情,对食马者的讽刺)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食马者的无知、浅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