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优秀3篇
漫长的学习生涯中,许多人都对一些经典的文言文非常熟悉吧?文言文就是的提炼跟升华。文言文的类型有哪些,你见过的文言文是什么样的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本文是漂亮的编辑帮助大家分享的高中语文文言文优秀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语文文言文范文 篇1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词语解释
1.把握好文言文的重点实词
实词是指具有实际意义并能够充当句子成分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或代词,实词的学习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实词也是构成句子主题的重点词汇。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实词的作用,学生只要学会把握句子中的实词,就能够推测出句子所要表达的基本情感和含义。文言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在意义表达中实词的运用十分灵活,同一个实词在不同的句式和语言环境中能够表达不同的意思。因此教师在文言文实词教学时要注意带领学生对文言文中出现的实词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把握好实词在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和语言环境中所表达的意义。
例如,“国”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就十分灵活,且代表的意义会根据句式和语境有所变化。“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指的是“国家,国家的”;“六国破灭、非兵不利”中“国”的含义为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中的“国”则特指国都或京城;“逝将去汝,适彼乐国”中的国则泛指地区和地域;“等死,死国可乎。”中的“国”则指国事。只有掌握好文言文中实词的用法,才能正确理解不同句子的真正含义,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掌握典型虚词
所谓虚词是指不能构成句子成分的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或叹词。文言文中的常见虚词有而、何、乎、乃、其、且、然、若、所、为、焉、也、以、矣、于、之、则、者、与(欤)、因二十个,这些文言虚词在句子中主要是组织语言单位,帮助表达情感。虚词在高中文言文中十分常见,这些虚词虽然没有实际意义,但在文言文中也有不同的用法。
例如“乎”在不同的文章和语境中就有不同的用法。例如在《触龙说赵太后》一文中,“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此句中的乎是语气助词,表达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在《师说》中“生乎吾前,其问道也固先乎吾。”,此句中的“乎”被用作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教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同样要领着学生对虚词进行归纳和总结,让学生能够牢牢的把握好虚词的不同用法,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古今异义词
高中文言文中很多词语的用法与现代有很大区别,这些词用现代词语的解释方法进行解释是行不通的,这类词被称为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是高中文言文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在进行古今异义词的教学时只有将该词放到句子和语境中,才能表达特殊的意义。对于这类词语的教学,教师要注意让学生掌握这类词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意义,教学重点是记忆和积累。
例如,《出师表》一文中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此文中的卑鄙古意是指出身卑微,而今意则指品行低劣。《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度道里会与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此文中的不过,现代是代表转折关系的连词,古义则是不超过的意思。在面对这些古今异义词时,学生很容易理解有误,教师在教学时一定要重点强调这些古今异义词的用法和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让学生把握牢。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学习的典型句式
1.掌握典型句式
文言文中有几种典型的句子结构,灵活把握这些典型句式,有利于学生对文言文含义的把握。这些典型句式都是根据句式框架进行的,虽然会有一定变化,但却有着比较明显的共性特征。文言文中的典型句式一般都是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掌握好这些句式,对学生理解和学习文言文有极大的益处。
例如在“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用“……者,……也”表达判断;“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中利用“为……所……”表达被动;“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中利用“……非……”表达否定判断等。
2.了解一些固定句式
文言文中还会有一些固定句式,这些固定句式能够表达反问、感慨、选择等。例如在文言文中,常用“何……为!”“何……之有?”表达范围,利用“何其……”“一何……”表达感慨,利用“其……,其……也。”“与其……孰若……”表达选择等。这些固定句式在表达意思和结构上比较固定,学生只要掌握了这些固定句式,就能够在遇到这些句式时把握好文章的意义,帮助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理清文章条理。
3.培养语感
文言文短小精炼,且朗读起来昂扬顿挫、朗朗上口,在文言文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朗读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感。一旦学生养成语感,能够更好的判断文章大意和词语涵意,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兴趣和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高中语文文言文范文 篇2
一、加强诵读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有通过反复的诵读,方可领悟文章之精髓,至于文言文方面的教学更是如此,所以在平时的文言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需要重视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开展,引导学生大声朗诵有关的文言文教学篇章,直至学生可以熟读为止,这实际上也是当前教育大纲对于文言文教学所提出的一个基本标准和要求。通常而言,高中语文中的文言文大都具有很强的韵律特征,这也是古人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践行阅读的重要原因,所以可以借助诵读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所包含的主要含义及其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有助于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因此,在开展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文章的诵读工作,以便在充分把握语句字音诵读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言文语句的停顿,从而帮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更好地领会字里行间所包含的思想情感及文章意境,使学生全面感悟和理解文言文的意蕴。特别是针对文言文中的那些比较难理解或者语句比较产长的教学内容,均可以借助诵读教学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有关含义。
例如,在讲解《鸿门宴》、《陈情表》以及《兰亭集序》这几首文言文篇章的时候,尤其其相应的语句大都比较规范,并且实际的韵律比较富有节奏感,情感也比较充实,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这些篇章,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相关的文言文知识的具体含义和特征,也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会到有关文言文知识所包含的具体含义和内容。但是在这些文言文教学内容的过程中,教师不可仅仅局限于让学生进行朗读或者背诵这两个方面,还需要丰富文言文教学活动的方式。比如,分角色朗读表演或者文言文朗读大赛等,以便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文言文教学中来,不断提升其学习的效果。
二、拓展教学知识,引导知识迁移
文言文中的语言大都比较凝练、简洁,这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想象控制,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文言文教学中所包含的想象空间语言,以为学生创设一个可以践行想象的学习空间。但是在当前我国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教材中的文言文知识毕竟非常有限,所以学生可能阅读的内容非常有限,更无法践行各种知识的迁移工作。此时教师可以在讲解有关文言文教学内容的时候,对于相关的文言文教学知识进行迁移和拓展,尤其是要重点为学生讲解一些富有趣味性的语文教学知识,以便可以不断拓展学生学习文言文知识的知识面,从而可以在丰富学生文言文教学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
例如,在讲解《勾践灭吴》和《六国论》这部分高中文言文教学知识的时候,语文教师可以将相关方面的知识进行扩展,延伸到课外的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文章或者故事上来,以便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知识面。又如,在讲解《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言文教学篇章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一些《左传》中的相关知识点,以便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和掌握故事的发展情况,深化学生对于文章内容及意义的了解。此外,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需要全面阅读文章之外,更要注重文章的整体阅读学习,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以便引导学生去自主思考和分析,切不可过多地以来教师的讲授,以便可以不断提升学生的文言文学习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在新课标下,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文化品味,培养他们审美情绪和爱国思想,使他们形成健全的人格是当前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因此,在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改善教学思想,重视开放意识的养成,变革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使学生更多地去体会和感受有关的文言文知识,从而逐步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鉴赏能力。例如,在讲解《蜀道难》这篇文言文阅读篇章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来自主到课外去搜集有关的资料,以便使学生对于这篇文言文阅读篇章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些具体的问题来让学生体会和理解“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等关键语句的具体含义。然后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展示现实生活中“蜀道难”攀爬的难度,接着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创作的背景,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来理解和把握文言文篇章的整体含义,充分了解作者李白创作这首诗歌时刻的具体心境。
高中语文文言文范文 篇3
1 恰当利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古汉语语音现象
学生学习文言文时,第一步应该扫清字词障碍,而字音就成了他们面临的第一个困难,文言文中有些字又比较生僻,学生容易对文言文望而却步。而语音演变具有不平衡性,它只在一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起作用。因此,一种语音演变往往在有的方言中发生,在另一些方言中不发生。而那些没有发生演变的发言语音就可以用来帮助学生理解古汉语中的一些语音现象。
如在《鸿门宴》中“……项王曰:‘赐之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彘”字,学生在学习时容易搞错它的发音,我告诉学生在宝鸡一带“猪”读作“豸”zhì,这样,学生对“彘”字的读音印象就深刻了。
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再举了一个例子。我说,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古典诗词读起来似乎并不押韵,这是因为时代变化了,语言发展了,语音起了变化,某些字在现代汉语中的韵母已经发生了变化,自然不能押韵了。而这些音可能还存留在方言里,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本诗中的韵脚“斜”“家”“花”三个字从现代汉语读音来看不押韵,而在陕西渭南大部分地区以及客家话梅县话等南方方言中“斜”读xiá。例如:“墙上的画贴成斜斜(xiáxiá)子了。”学生觉得很有意思,这才恍然大悟。
2 恰当利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文言文词义
古汉语中的一些词义学生不太容易理解,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借助方言,有些词义就会迎刃而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词的词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包括词义范围的变化、感彩和词义轻重的变化,这些变化给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多困难。
2.1 借助方言可以理解文言文词义范围的变化现象
词义范围的变化主要表现为词义的扩大,词义的缩小和词义的转移。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容易忽视词义的变化,用现代汉语去解释一些古词词义,如果借助方言中留存的一些古词词义,学生会很容易理解词义的变化。
如:《孔雀东南飞》:“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这里的“床”已经不是现代所说的床,它已经发生了词义的转移,是“长凳子”。我告诉学生陕西合阳方言中把“长条的坐榻”叫“床”,把小凳子叫“床床”。这样,学生对这里的“床”就能很好地理解了。
2.2 借助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词义感彩和轻重的变化
文言文中的一些词的感彩和轻重在现代汉语中发生了变化,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用现代汉语去推测它在文言文中的色彩或轻重,这就给学生学习文言文带来很多问题,适时恰当借助方言可以帮助学生轻松理解这种变化。
如在教学孟子《寡人之于国也》时,课文中有“可以无饥矣”“黎民不饥不寒”,同时也有“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学生问这里的“饥”与“饿”是否可以互换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古汉语角度讲,“饥”和“饿”是同义词,但是二者存在意义轻重上的差别。“饥”表示一般意义上的饿,“饿”是因长久吃不上饭,饿得很严重,已经是一种病理现象。为了使学生对这两个词理解深刻,我借用今天关中方言里这两个词义来区别这两个词。我告诉学生,在今天关中方言里,老一辈人话里的“饥”保留了古代这一意义,肚子饿了,关中人说“肚子饥咧”,如“还不收工,肚子都饥咧。”只有非常饿时才用“饿”)●(,而且一般还要加上程度副词修饰,如“饿很”“饿太太”,意为非常饿。所以,这里“饿莩”不能说成“饥莩”,因为“饥”程度太浅,而“饥”也不能换成程度深的“饿”。
3 恰当利用方言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文言文语法
文言文语法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很枯燥,在教学中必须借助一些方法使文言文语法学习生动起来,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而方言中就留存有一些文言语法现象,恰当借用方言中的一些语法来解释文言文语法,能使学生觉得文言文语法原来如此生动,教学效果自然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