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文原版电影对英美文化学习的影响经典8篇
为大家精心整理了浅谈英文原版电影对英美文化学习的影响经典8篇,希望可以启发、帮助到大家。
看英文原版电影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 篇1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教学对象――初中生常常具有这样的特点:年龄小,思维发散,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因此,他们每天面对枯燥的教材文字和语法讲解,以及常用的强制性教学手段,如单词听写和课文背诵,难免会让他们心生厌倦甚至望而止步。其实,掌握一门语言的情况是通过运用来体现,因此“活”是英语学习中最需具备的,怎样让教学方法和学习手段变“活”,是教师应该积极思考的。
一、为英语学习提供“活”环境
为什么长期生活在英语国家的华人能够如同使用母语一般运用英语?那是因为他们具备一个二语习得的必需条件,那就是“语言环境”。而在中国学习的初中生,生活用语都是中文,学校里学习英语大多是由中国老师教授,在没有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借助原版材料来“创造条件”无疑是非常必要的。这时,看原版英文电影就成了一个不错的方法。
语言学家德华特鲍林杰认为,语言是声音,语言是行为。语言渗透在人类的一切行为中,渗透在每一行为的任何细节。要想学活英语,必须对英语母语环境感到熟悉。初中生接受能力强、模仿能力较强,对原版电影中出现的场景和环境很容易接受,模仿起来也很自然,在以后的学习工作中,与英语国家的人接触时也不会产生巨大的陌生感。
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电影总是比课本能吸引学生。如今,中国观众能接触到大量的英文原版电影,题材和类型多种多样。学生遇到自己爱看的题材时,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被吸引,学习英语的主动性也就被激发了。而且新潮热门的英文电影也是初中生群体中常见的生活话题,当同学朋友都在聊《超体》《冰雪奇缘》的时候,自己也能加入话题,他们就会获得成就感――这符合初中生追求时尚、喜欢新颖的心理。此时若教师再利用“同伴效应”(peer effect),选取一些热门电影的'片段在课堂上展示、讲解,必然更能激发学生的热情。当学生听到生动深刻的台词时,他们还可能自发模仿,甚至有机会时在别人面前“卖弄”所学的句子。“卖弄”一次可是比背诵十次的印象还要深!在这种轻松主动的学习气氛中,英语教学便显得不再是味同嚼蜡了。
三、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
初中生在看英文原版电影时,首先得到提高的便是听力。电影中标准地道的语音可以让学生听出自己的语音语调与其的差异,然后通过模仿来纠正。我们平时的听力训练中有一个难点:初中生大多还没有“意群”的概念,总是习惯于逐词去捕捉听力内容,因此来不及接收源源不断涌来的词。所以,每逢听力考试后学生感触最多的便是“太快了”。如果他们在看电影时听惯了一长串的表达,“逐词听”变为“逐句听”时,“听”便成为易事。
“听”“说”不分家。看英文原版电影时,里面大量的台词能让学生不断想到学过的单词、句子和语法;这样一来,学过的单词以生动的方式再回忆一次,渐渐就会变成我们的口语单词。当一个单词变成我们的口语单词之后,这个单词就会被学生彻底记住了。
另外,初中生在阅读方面常常有一个不好的习惯,那就是一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就会心生抗拒,自动停止阅读而转向字典寻求帮助;而在电影观看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感知去感受对话的意思,这样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他们猜词的能力,对阅读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四、加深学生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一部电影通常会包含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建筑风格等等。所以在观看电影时,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受到这些文化的影响,更加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包括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等,进一步直观地体会到东西方文化、价值观的差异,反过来也更能理解词句在当下语境中的含义,从而加深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这时的语言才真正上升为交流。
初中生学习的主要“阵地”和依据是教材,而教材书本上的枯燥字母让很多学生提不起兴趣。如果我们能将这些死气沉沉的书面文字转化为灵动的画面,让学生在电影中边听边看,学生自然会产生兴趣,想去感知它,追随它,在运用中“活”学“活”用。这样一来,初中英语学习显得轻松有趣,学习效果也就能大大提高了。
参考文献:
[1]肖军。新效率英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武和平。元认知及其与外语学习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02)。
[3]刘英红。声画并茂相映成趣:浅谈英文电影辅助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12)。
[4]韩秀荣。英文电影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
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体会 篇2
谚语,是人们集体创造的艺术语句,是民众丰富的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它言简意赅、通俗易懂,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谚语与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历史、神话传说、宗教信仰、价值观紧密相联。掌握英语谚语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更好的使用语言。
一、自然环境
1、天气。在英国,天气是人们见面时经常谈到的话题。因为英国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它地处一个岛国,四面临海,天气多变。此外,西方人比较注重个人隐私,所以人们见面时,谈论天气是最好的选择。由此也就产生了很多这方面的谚语。
在上面几个与天气有关的谚语中,第二个更好的体现了天气的多变性。最后一个中的“雨”是一个隐喻,比喻困难和挫折。因为每个英国人偶尔都会被雨淋湿,就像每个人的一生都会偶尔遇到挫折和困难一样。
2、航海。英国地处西半球,是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地理环境使他们长期从事海上活动,因此,英语中出现了大量有关航海和水的谚语。由于经常接触与海洋有关的事物,这些活动和事物给英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概念。
以上有关航海的谚语都体现了英国作为一个岛国的文化。
二、风俗习惯
1、动物。动物和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对人类有较大的影响,它们的特征、习性、喜好影响着人们对动物的态度以及人们的思想,久而久之,动物文化也就产生了。正如陈德章写到,“动物的语言在所有语言当中自己的隐含意义,也就是说人们常常把他们的感受、情感或自然现象和各种各样的动物联系起来,许多动物成为了人们思想的一种象征,并在语言中反映出来。”
①狗和猫。英语谚语中的狗,不仅仅指的是动物本身,而且常常被当作人们忠实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中的一员。因此用来形容的谚语大多都是褒义,这和汉语文化当中,人们对狗的态度截然不同。除狗以外,猫也是欧洲人喜欢的另外一种动物,也有大量的谚语。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That cat won’t jump/fight.那种办法行不通。
②牛和马。英国人养牛主要来产奶和肉,偶尔用牛来耕种。而马常常被用来耕种,在古代,他们常常把马当作重要的运输工具。这就产生了与马和牛有关的一些谚语。如:You cannot sell the cow and drink the milk。鱼与熊掌不可兼得;All lay loads on a willing horse.马善人骑,人善人欺。
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包含有动物词汇的'谚语,能让人们深刻感受到其中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折射出人类语言文化与动物的关系。
2、食物。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饮食文化。在英国,小麦、大麦和燕麦是主要谷类作物,小麦主要用来制作面包,大麦主要用来酿酒,燕麦则主要是牲畜的饲料。面包、牛油、果酱和奶酪、布丁都成为家常食品,因而也就产生了许多这方面的谚语。如:Butter to butter is no relish.(黄油加黄油不成美味),它的比喻意义是千篇 一律的东西令人生厌;There’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牛奶泼了,哭也没用),比喻为无可挽救的事而忧伤是没有用的。
3、酒。英国人见面,喜欢在酒吧里喝酒。有时候也在家里喝酒。很自然,在他们生活中许多关于酒的言语也就产生了。如:
Wine and wenches empty men’s purses.
Wine is a turncoat,first a friend, then an enemy.
三、宗教
宗教是一个民族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言与宗教密切相关。而谚语又是语言的精华,故其必然摆脱不了宗教的影响。众所周知,西方人信奉基督教,现代英语中就有不少谚语体现了他们的民族文化。如:The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之;The Devil take the hindmost.落后者遭殃;Crosses are ladders that lead to heaven.十字架是登上天堂的梯子;Every man must bear his own cross.人人都得背自己的十字架;The cross on his breast and the devil in his heart.十字挂胸前,鬼魅藏心间。
在上面的几个谚语中,我们可以看出人们常常用God,Devil,Cross以及Heaven等,表现他们的倾向和爱憎。例如在上面的第四个谚语中,cross一词原指耶稣基督殉难时所背的十字架,谚语借此喻指人人都得肩负生活重担、忍受生活中的苦难。
四、历史
历史的发展对语言文化的影响比较显著。随着历史背景的变化,旧的语言逐渐衰亡,新的语言不断产生。谚语是民众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在历史的进程中好比一面镜子,能清楚地反映其历史的变迁。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殊途同归’;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的,‘伟业非一日之功’。
这两条谚语足以反映出“罗马人的征服”对英语的影响,足以反映出罗马帝国昔日的辉煌。虽然历史事件过去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但是历史的遗迹可以从谚语中找到踪迹。
五、神话传说
在西方,希腊和罗马神话很有名,因此很多谚语都牵扯到希腊罗马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和典故。我们要理解言语的深层含义,必须了解相关的神话传说。如:
Without Ceres and Bacchus,Venus grows cold.
Far from Jupiter,far from thunder.
上面的谚语中,我们如果只从字面上看,就很难理解。例如,理解第一个谚语时,我们要知道Ceres是罗马谷类女神,Bacchus是希腊神话的酒神,而Venus是罗马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只有知道这些,我们才能理解这个谚语的真实含义——没有食物和酒,人们发现很难去爱任何一个人。理解第二个谚语时,如果知道Jupiter是罗马神话中的宇斯神,那么理解整个谚语就很容易了。
六、价值观
价值观念是位于文化的深层结构,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文化的不同。西方的价值观念主要体现在他们的个体主义观念以及他们的时间观念和对待个人隐私的态度等方面。谚语作为民众思想的结晶,必然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的价值观。如:No man is an island.没有人是一座孤岛;Time is the best healer.
在上面的谚语中,前一个体现了西方世界的个人主义色彩。从后一个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对时间的珍视程度。以上充分说明谚语鲜明的文化特性,因此,学习谚语是培养文化差异意识的有效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谚语是文化的一面镜子,它受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反映文化。英语谚语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历史背景、价值观念中诞生的。英语谚语蕴含了不同的文化因素, 对文化的了解有助于更好地使用语言。因而谚语是语言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
看英文原版电影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意义 篇3
唐若瑜
(四川省成都华西中学)
摘 要:初中生在英语学习中常常感到枯燥无趣,而看英文原版电影是“活”学英语的好方法之一。英文原版电影能够提供逼真的语言环境,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文化背景,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看英文原版电影还能提高学生的英语技能,加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从而提高英语水平。
英文原版电影对英美文化学习的影响 篇4
对英美文化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是使自身可以更好的与外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因素,而将英文原版电影充分的利用在学习文化当中来,可以有利的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英美文化的各种特征,但在运用这种方式时,教师还要正确掌握相关的策略和方法,进而通过在学习英美文化时,将英语电影渗入其中,无形中提高学生们对英美文化的了解。
一、学习英美文化时借鉴英文原版电影的优点
(一)英文原版电影充分的体现了现如今的英美文化
电影是一种表现艺术的具体方式,自身具有将人物跟社会当成其表现对象,根据电影中角色跟社会,跟角色之间的矛盾把丰富的现实生活给反映出来的特点。
就原版电影来说,无论电影是以科幻的还是现实的形式出现,追根结底它都是当地国家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从饮食文化到社会的习俗,乃至民族的兴亡以及宗教信仰等,通过原版电影,这些文化都可以直接的反映出来。
这对于教授英美文化来说,无疑是最直接的,最全面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英文原版电影形式极其丰富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于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的电影来说,在其中产生的经典电影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我们将美国的好莱坞作为例子来说,这里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新片,且让人大饱眼福。
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它的人来说,正是无比宝贵的“财富”。
尤其是在科技更加先进的今天,我们将其应用在教学当中,可以说是极其便捷。
通过借助高科技,无论是在进行片段剪辑还是制作相应的PPT,对于教师来说都不是很难,便于将学习的文化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
二、应用英文原版电影所遵循的准则
(一)选择的影片要贴近学习的英语内容
不论是选取哪一种类型的原版英文电影,都要遵循这一准则,不然的话就有可能会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例如,在进行《大学英语》这一书中第四单元的讲解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推荐《阿甘正传》等这些既不跟题材相违背,同时又能够充分的体现美国实际生活的电影作品;而当所教授的课程涉及到网络时,我们就可以选择播放《社交网络》这样比较生动的,跟实际生活所贴近的电影作品。
总之,在选取电影时,要充分的遵守这一准则,使电影的题材跟实际的教学内容相接近。
(二)选择的影片要带有正能量
在将影片播放给学生之前,要先看影片是否足够的积极健康,看影片当中传递的是否为健康因素,且影片中的发音是不是足够清晰。
而选择的影片种类,我们就可以比较宽松,不一定要约束在一种题材上面,我们可以选择那些跟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现代片,同时也可以选择那些记录片或者是动画片。
但是在选取任何一类影片时,我们都要判断该影片对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识有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播放电影时要做好准备工作
在将影片播放给学生之前,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有效的将播放的时长掌握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内。
不要将播放影片的目的改变,变成只是对电影的欣赏和观看。
此外,教师在播放完成后还要对学生观后感有所了解和掌握,对所观看的电影加以必要的分析。
在学生对影片进行观看时,很难将所有关于文化的点都抓住,所以教师有必要在学生观看时进行诠释,引导学生学习英美文化。
三、恰当应用英文原版电影的手段
(一)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
在英美原版电影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每一部影片都会体现出不一样的文化特色,而这些丰富的电影给学习者提供的语言形式以及文化环境都可以增加他们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使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度有所增加,进而令学生的实际交流水平有所提升。
实际上,我们对文化进行比较的目的就是想要让学生可以更自然的进行交流沟通。
而在比较不同的文化因素之前,我们还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将很多的文化方面的差异给事先列举设计出来,利于学生去更好的适应和了解。
(二)具体分析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电影是一门比较特别的视听艺术,它不但可以把存在于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文化给体现出来,同时,它还可以根据将艺术形象加以塑造来表达出其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充分的体现了时代精神。
一部优秀的影片实际上就是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它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上将文化特征体现出来,而价值观实际上又是最深层文化的体现形式,在原版英文电影当中又大多是将最深层的文化给体现了出来,也就是英美当中不同的价值观。
所以说,我们要根据原版英文电影来对其中存在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详细的分析。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观看原版英文电影来对英语进行学习,对英美文化进行了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同时,把学习充分的跟原版英文电影相结合,又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觉,能够主动的投身于对英语的学习当中来。
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化的传播时可以将原版英文电影运用其中,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同时还可加深他们对英美文化的掌握,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提升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技能,进而使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有所提升,根据正确的教学方式培养和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参考文献:
[1]岑红霞。英文原版电影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S1).
[2]黄越。英文原版电影对英美文化习得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3]陶林燕。浅谈看英文原版电影与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01).
[4]胡红辉。欣赏英文原版电影 学习英语语言文化[J].电影文学,2011(02).
[5]安淑红。原版电影在高师英语听力教学中应用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6]张晶。浅析英文原版电影对英语教学的辅助功能[J].农业教育研究,(04).
英美文化选修学习心得体会 篇5
英美文化教学是英语语言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语言技巧与功能的复合型课程,可以令教学课堂充满灵活性,通过交互式多维的教学策略,进行文化知识“读”的输入,“说”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以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开展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
一、新世纪的英美文化教学
(一)演进中的交互式教学理念
交互式语言教学(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是当今越来越被广泛运用的一种有效教学方法,强调教学的核心在于“交际”,将语言视为实现人际关系和进行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工具,H.Douglas Brown的主要原则是“自动性、内在动机、策略输入、面对风险、语言和文化的联系、交互性语言以及交际能力”,也即交互式的教学同时涉及了学生和教师两个角色的元素,师生通过语言交际和互动来完成课堂实践,传统的交互式教学理念只是要求一个教师与少数学生之间展开,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日新月异,交互教学的课堂已经拓展到,人人交互,人机交互等多维的模式。
作为语言学习主体的学生,即是交互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不仅应该和老师之间有互动的过程,还必须投入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游戏与竞赛的环境当中去。英语教学课堂搭建了一个人与人对话,人与人沟通的平台,更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有效利用,进行尽可能多的交流和互动。这一模式无疑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能动性,培养一定的创新思维与探索精神,还能够树立团队意识与合作观念,将语言学习有效性最大化。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必然联系
在二十世纪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时代,英语教育必须紧跟步伐,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实践,针对生源的特点,结合办学的条件,才能走出有特色的英语教学道路并取得相应的成效。英语教育并不满足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而是将语言知识、应用能力、学习策略、文化交流广贯穿一致,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英美文化教学主要指英美国家文化知识的教与学。从英美文化知识的功能角度看,可分为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
知识文化:包括哲学、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领域。这类知识常被称为事实文化和成就文化,关于此类知识的学习能让学生对英美文化有个大致的了解。而交际文化则侧重两方面内容:一是关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包括问候、致谢、道歉、称呼语等;二是带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委婉语、谦逊语、客套语、禁忌语等词语的运用。这种文化知识常被称为行为文化,是属于英语文化意识范围的知识,是英语教学的重点内容。对这种文化意识差异的理解是决定中西方跨文化交流是否顺利和成功的关键。
英语学习者只有掌握好这两类英美国家文化知识,才能较好地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要真正学会一门语言,必需了解其所代表的文化。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高英语运用能力与熟悉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密不可分。
二、交互式英美文化课堂教学
既然西方文化的学习是英语语言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英美文化概况及相关知识的教学十分值得探讨与研究。
(一)教学知识的输入与输出
早在20世纪80年代,Swain就已经提出仅仅依靠可理解输人还不能使二语学习者准确而又流利地使用语言,成功的二语学习者既需要接触大量的可理解输人,又需要产出可理解输出,而“输出驱动假设”则更进一步的认为输出比输入对外语能力发展的驱动力更大,并认为应该创造机会让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盲点以激发补充盲点的欲望,从教材教法各环节着手营造输出氛围,促使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输入的内容用英语表达。
根据这一理念,将一门单纯英美文化概况课变成一门融“阅读”与“口语”为一体的课程,是可行、也是势在必行的一项改革。将阅读课程与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程相结合,通过包括专有词汇、句式、英美国家社会与文化先关信息的学习,进行知识的“输入”,同时加以阅读技巧的训练,再通过训练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输出”,以提高口语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借助“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英美概况”等相关教材作为阅读材料,结合阅读技巧,一方面,对学生进行阅读能提提高的训练,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英美国家及文化知识,实现知识的“输入”,再通过口语活动的方式,又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即实现知识的“输出”,从而实现“读”与“说”两种语言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又达到对所学知识的吸收、消化,变为自己的信息点,从而从容输出的过程。
(二)交互式教学的读说策略
1、课内与课外阅读的结合
英美文化作为一种知识性输入的学习,阅读是必经的过程。各种相关的主题,包括国家历史背景、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教育制度、文学发展,以及体育活动,外交政策、节日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谓天罗地网,涉及到了一个国家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只有进行详尽地阅读,才能系统地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由内而外地理解其文化特质。因此,文化概况教学课堂的阅读训练势在必行,除了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略读方式,还让他们了解文本细读的方法,进行对词汇尤其是专有名词的学习,以及熟练掌握较为典型的短语和句型。倘若光读而不练,只能纸上谈兵,而无法充分地运用所阅读到的知识。
因此应当充分利用课本内容阅读与相关课外文化阅读材料,“以量促学,以量促质。”除了阅读技巧的训练,还应该注意阅读的广度与深度,根据课本单元进行相关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比如在讲授英国媒体报章单元时,可以适当地介绍报刊阅读的方法,并让学生阅读相关的报刊。学习教育体制的同时,可以列出阅读材料让学生们进行横向和纵向就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进行对比;学习文学单元的时候,也可以根据课文内容,阅读相关的文学作品节选或文章,从而拓展文化阅读的点、面、线。师生共同面对阅读文本材料,并就文本材料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联系,同时为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也可以将收集课外文本材料的任务分配给学生的学习合作小组,让他们通过要点总结、概要写作的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分享与反馈,自然而然地,从知识的输入活动转化为一种输出活动。
2、知识输出的训练方法
语言学习的目的是运用,将所了解的文字内容装载进大脑,并用各种方式将它消化最终变为自己的知识体系。因此,英美文化的教学,除了阅读学训练之外,还必须有口语训练和写作的训练,以达到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目标,通过多元化的方式来进行知识的输出活动。
针对口语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个人与团队两种方式的“对话”,“角色扮演”,“口头复述 ”,“主题演说”以及辩论、翻译、演讲、报告、讲解等多种灵活的口语活动,从而将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将阅读的输入活动与口语的输出活动合为一体。但除了依托课文阅读与课外阅读材料组织口语活动,还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多媒体计算机以及网络的功能,通过影视教学来加强这种文化环境与语言环境。在教师的引导下播放适合教学单元环节的影视视频,既能营造语言氛围又能创造出原汁原味风土人情的文化环境,有效地增进学生对于英美文化传统的理解,教师还能与学生就视频内容结合教学专题进行交流与讨论,展开更多的口语练习。
比如介绍英国皇室时可以通过影片《国王的演讲》、《女王》等视频片段,而学习政体党派单元时可以播放《铁娘子》、以及首相卡梅尔的演讲视频等等。此外,还可以通过不同的小游戏来进丰富多彩的口语活动,比如节日单元可以让学生们制作感恩节海报、制作复活节彩蛋甚至万圣节面具,然后对自己的“产品”进行“推销与介绍”,甚至进行表演;又或者让学生们制作国家地区地图,分述不同地域的地理、气候、文化特质等内容,还可以通过知识竞赛的游戏策略来操练学生所学过的知识,通过抽签、抢答、选答等灵活多样的游戏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动力,促进学生认知的进步与提升,增进学生刨新意识与潜能的发展,真正做到寓教于乐。不仅如此,在完成了所有的口语活动之后达到还可以让学生们将陈述过的主题书写报告或摘要、评述,从而达到对知识的再一次梳理与实践应用。
三、结语
凡是有交际目的、交际需求、交际对象的语言应用都是最有效的语言学习,因此交互式的教学课堂能够令英美文化教与学事半功倍,而将一门知识性较强的课程转变为结合了语言技巧与功能结合的复合型课程,令教学课堂充满了灵活性与变通性,通过“读”的输入,“说”甚至是“写”的输出,充分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神经,将被动地吸收转化为主动的表达,再借组计算机多媒体网络与影视视频,创造一个浸入式的文化空间,通过多样化的口语活动和游戏策略,能够开展出更多元化的教学课堂,从而形成一种“教”与“学”。
浅议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篇6
二、希腊神话对英美文学的影响
西方人“言必称希腊”,西方文化的摇篮是希腊的文化,而希腊文化的摇篮就是希腊神话。在文学的历史长河中。希腊神话绚丽古朴纯美的艺术风格犹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可以说,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尤其是欧洲文学发展的基础,对英美文学的发展和进步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1、为英美文学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希腊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源头之一,也是欧洲文学的发展的根基之一,希腊神话中故事不断出现在后来的荷马史诗及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及戏剧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纪诗人但丁、近代的欧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奥德的《神谱》是以长诗的形式系统叙述希腊神话的最初尝试;诗人品达罗斯等人和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叙述了神话故事。亚历山大里亚时代以后出现了一批编写和叙述神话的作家,产生了研究民间创作的兴趣。在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伟人的论著中也经常看到希腊神话的影子。
2、为英美文学家提供独特的思维方式
希腊神话所崇拜的、所赞美的,不是无所不能、严以律己的万能者,而是各具个性的众神,希腊神话创造出来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着深刻的哲理,闪烁着思想的光辉。比如尤利乌斯潜入特洛伊军营杀死色雷斯国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与阿伽门农重新和好。尤其是后来献计木马,使希腊联军取得了特洛伊战争的胜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个重要行为中都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希腊神话这种注重个性的写作手法深深的影响到英美文学的风格。欧洲文学中的热爱现实生活,积极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为本,强调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断进取的乐观主义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维,注重个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腊神话中找到它们的源头。
3、为英美文学作品提供丰富的故事来源
希腊神话中的人本精神,以动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内涵,讴歌爱情、称颂善与恶的斗争、赞美神奇美丽的大自然。颂扬英雄品质、刻画个人的痛苦与斗争,一直以来吸引了广大读者,发出惊人的力量,令人百读不厌,成为英美文学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学家们都纷纷用神话故事为创作题材。
三、结语
希腊神话是希腊社会发展早期阶段的产物,是因为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对于英美文学而言,自文艺复兴以来,希腊神话受到英美文学家的普遍关注,作品中常常会出现希腊神话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仅如此,希腊神话更影响甚至涤荡了一些作家的心灵,激发了他们的灵感,培育了他们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从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丰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剧情在文学史上划下了绚烂的符号。
作为英语专业的教学人员。笔者发现学生在欣赏英美文学作品时,往往会产生语言和文化障碍。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赏英美文学,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腊神话。提高文化素养。因此,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希腊神话背景,从而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英美语言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郑敬高,欧洲文化的奥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刘城淮,世界神话集[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3]顾扬,认识的激情——试论古希腊神话的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M].,常熟南专学报,2004(1):74-79。
[4]纪琳,古希腊神话得人本精神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M].,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2)48-52。
通过电影鉴赏浅析英美文化 篇7
我们所说的电影文化不是指这一传播手段的使用模式或由此产生的生产关系,而是指由这一介质所承载传达的文化内容。无论传播以何种形式出现或借助何种媒介,其核心都是意义的构成。传播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面,文化借助传播形成,同时又为传播提供意义框架:文化赋予事件、事务及人物以意义,是我们“适应环境、解读生活的主要手段”。
电影是一种以视觉符号为主的、直观的传播形式。观众可以通过电影了解异国的生活方式、信仰体系、社会价值、道德标准等表层和深层的文化,伊雷特·罗戈夫在《视觉文化研究》一文中把电影看作文化意义建构的竞技场,将意义构建的权利完全交给了受众。了解了一部电影就了解了一个国家的一段历史、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生活及那个时期的文化,因此电影鉴赏是我们了解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在诸多电影分类当中我们选取了恐怖影片、社会伦理片和爱情片作为代表来浅析英美文化。
一、从恐怖电影中看人自身以及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
对现代人来说,看恐怖电影是释放压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其实,恐怖影片并不那么肤浅特别是经典的恐怖影片,我们还能从它们那种特别的符码演绎中领悟到许多深层的文化。恐怖影片提供的其实是对于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之间关系的理性反思。
如恐怖影片让我们认识到人与人之间存在着不信任感以及相互之间沟通的重要性。在《惊声尖叫》中,一件件凶杀案不断发生,可是女主人公绝对没有想到原来变态的杀手竟是自己的男朋友。 影片从一个侧面表达了现代人安全感的缺乏,对于现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进行了审视。《第六感》不仅是一部悬念手法运用非常到位的心理惊悚片,而且整部片子也在探讨沟通的重要性。片中科尔惊恐的眼神不知道让多少观众心生怜爱!当儿童心理学医生迈克鼓励科尔正视鬼魂,甚至努力和鬼魂沟通后,科尔才从内心的巨大恐惧中走出来。这部电影费尽心机就是为了让我们明白一点,要想驾驭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只有依靠沟通,无论是医生与病人之间,丈夫和妻子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生者和死者之间……人和人之间无法彼此沟通了解,那么生命注定是一场悲剧。在《第六感》的片尾,迈克对着睡梦中的妻子倾吐了对她的爱和思念,把全剧的气氛从恐怖拉入了脉脉的温情中,感人至深。
看过《七宗罪》的观众可能都会思考这个问题。那个变态杀手,他的所作所为其实体现了一个个体倾向。他杀了七个人,因为他们分别犯了中傲慢、嫉妒、暴怒、贪婪等七种罪行,他把自己看成是被神选中来人间执行某种公义的使者。再如《沉默的羔羊》中,汉尼拔的超人生存哲学和史达琳的普通人生存哲学之间的交锋。史达琳同情弱者,甚至因为不忍听到羔羊的哀鸣而企图挽救它们的生命。但是,这个社会注定是一个汰弱留强的社会,不仅仅是羔羊,就连是人也处于战争、霸权、金钱关系,的挤压威胁当中,就像是野牛比尔疯狂的残害年轻女孩只为做一件人皮衣服一样。弱者所谓的生命价值究竟在哪里?史达琳的生命哲学与汉尼拔的超人哲学相比是如此软弱,简直不攻自破。在《沉默的羔羊》续集《汉尼拔》当中,这种超人哲学的赞美就更加明显了。可以说,《汉尼拔》具有浓厚的西方反社会主义文明倾向,它是对普通人生活价值的彻底颠覆。也许作为一个有理智的人,我们不会像汉尼拔那样极端,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我们的生活以及我们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大白鲨》、《狂蟒之灾》都是以人和自然的冲突为主题。一直以来,人类把自己当作是自然的主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比自己弱小的其他种群的利益甚至剥夺它们的生命。以上所列恐怖片,则深刻的反映了这种不合理的关系。通过换位表现,我们看到单个的人在鲨鱼、蟒蛇面前都显的那么无力与无助。影片昭示的哲理是相当深刻的:人是自然的产物,与其他物种一样平等;人类必须学会尊重自然,和其他物种和平相处,共生互利,实现生态的平衡。
二、从社会伦理片中看当代青年的反叛意识及对自我价值的追求
学生运动、民权运动、反战示威、女权主义……20世纪60年代的西方那个世界让人眼花缭乱、高歌猛进、青春激昂,同时又略带迷惑和彷徨。怀抱乌托邦理想的青年在爱、和平、平等的旗号下,借助的致幻效果,企望以他们的青春来构筑一个全新的理想世界。在价值观上,“60、70年代产生了特有的宝瓶座时代既轻松的一代的伦理道德,被一种关注人们如何回答的体验,如何与特人相处的更具存在主义思想的方式所取代。存在而不是拥有是年轻一代哲学的组成部分。”当然,首先要了解自我、形成自我、体验自我。于是,出现了声势浩大的嬉皮运动和贯穿整个60、70年代的青年反叛热潮。
50年代的故事片《无因的反叛》中,穿红夹克的詹姆士·迪恩以他的不羁成为一代美国青年的青春偶像,但影片在文体青年的议题上并没有走得太远。但年轻的反叛是温和的,只是离家出走,寻找一种异于家庭关系的更为坦诚和理想的人际关系。到60年代,这样一批问题少年已经成长为青年,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究竟需要什么,该怎么做。在美国电影《逍遥骑士》中,成了告别父辈价吸值观的一个姿态,在极富象征意义的交易之后--这种不合法、不合作的手段是他们迥异于父辈的生存方式,他们踏上了寻梦之旅。在制造的迷幻中,怀揣乌托邦理想的骑士们对宗教、性、国家观念进行反思,成为迷幻的60年代青年拒绝权威和对个人自由新时代近似那个认同的最广泛的象征。
但也许是少年意气,又是反叛会走极端,而出口会变得越来越窄。由亨特·汤普森的1972年的同名畅销小说改编的电影《拉斯维加斯的恐惧和憎恨》是1965年汤普森的真实经历。电影中青少年们对战争的态度,也是通过药物作用下丰富夸张的联想来表现的,一次次孩童式的玩闹和恶作剧玩世不恭的呈现了另类的美国梦。这是对新教伦理下的美国梦的反叛和质疑,但反叛行为同时也宣泄了某种程度上的恐惧和憎恨。作为90年代保守主义回潮的代表《阿甘正传》在对美国战后历史的回顾中设置了表明其立场的一组人物对比:智障的阿甘和“老运动员”珍妮,反叛青年成为一个大智若愚的虚构人物的陪衬。珍妮吸食迷幻药后,站在阳台的椅子上,想要纵身跳下,却因缺乏勇气而蜷缩着抽泣。如何面对虚无,影片所给的答案充满着强烈的挫败感,既无勇气永远沉溺,也无能力绝然回头。这样的一种反思,带着因果报应般的清算:挥霍之后必是偿还,代价是HIV、健康乃至生命。大树庇护下的静静的墓碑,像是一种安抚,也为60年代的青春划上了一个句点。
随着80年代之后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药物文化中的精英的和理想主义色彩逐渐减退,逃避和单纯追求感官刺激成为药物文化的主要内容。各种违禁的或者不违禁的药物更多的是作为一种商品来消费,用以减轻心理压力和疼痛,制造快感,在这一背景下的青年反叛行为又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景。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DIY,在一个星期天早上,他妈的搞不清自己是谁……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吗要做?我选择不选择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有,还要什么理由?”这是《猜火车》中的一段著名台词。伴随着PFproject音乐出现的这段标志性的独白,详细地罗列了这个时代的各种主流的消费品以及与之相伴的消费理念,价值标准,然后用把这一切统统都否定掉了。足够的颠覆与反叛是这部电影成了透视90年代的英美青年亚文化绝佳范本。
90年代的叛逆青年已经不再像60年代的前辈那样,信仰万物有灵论,重视精神的力量,那样富有宗教色彩,希望通过冥想与自我和世界联系。他们用制造的快感在各个锐舞派对上挥洒自己的青春,更加注重自我的快感。他们有更加清醒的拒绝和更加理性的选择。“我选择不选择生活”,从反抗的本质而言,90年代的青年反叛与60年代的青年“反文化运动”,在内在精神特质上是一脉相承的,差别是90年代的青年反叛却是更加的沉沦和颓废,并且是决然的选择此种方式为目的,而非手段,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指望这个世界还能变得更美好。《猜火车》中马克的伙伴冲着苏格兰的天空大喊:“苏格兰,苏格兰,这是全世界最丑陋的地方。”其他人则对他大肆嘲笑,以这种无所谓的态度来面对这个无奈的世界。这是一群后现代的愤怒青年。
反叛犹如走钢丝,很精彩很刺激,然而也很容易跌倒受伤。电影在给我们体验青少年的激情的同时,也把部分的伤痛展现给另外我们。而道路究竟在哪里呢?60年代的一代绝大多数重复了父辈的道路,过着安逸的中产生活。虽然也不乏危机,如《美国美人》也还是整个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因此成为新一代他们的儿子或者孙子反抗的对象。90年代的反叛新人类,似乎还未到总结的时候。但在电影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回归的迹象。《猜火车》中马克痛苦的戒毒,以他的方式重回主流社会。大桥上他奔向象征新生活的桥的另一边。
迪尼斯拍摄的《花木兰》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国故事。首先,木兰的性格被窜改,为的是体现美国的文化价值理念。木兰从军的原因,更多的是“荣耀家族”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她是追求自我实现、光耀门庭的美国新女性。她在征兵时出面劝阻父亲,在饭桌上大声抗议,连夜替父从军,有勇有谋的对抗单于、保护皇上,为自己的“女儿身”辩护,最后不受功名爵禄以及毫不避讳“男女有别”地拥抱皇上和伙伴:这一切都显示出她勇敢聪慧,敢作敢为,不拘小节的个性。这些都足以说明她的性格带有浓厚的美国自由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色彩,而她先后两次自省和自问,对内心真实想法的执著探索和多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不懈追求则是典型的美国现代新女性的行事作风。其次,影片在情节上安排木兰女儿身份提前报漏,着意体现西方女权主义思想。木兰在行军中就暴露了身份显著了增加了她为自己女儿身份捍卫辩白的戏份,并让其以女儿身份来力挽狂澜,救九王之尊的皇上于危难之中,以充分体现“巾帼更胜须眉”的女权意识。此外,影片中还处处渗透着西方现代元素,例如祖先神灵们开会时阅读报纸《北京军事记》,木兰应功回家后神灵们开PARTY庆祝,敲打架子鼓,和着摇滚乐,跳DISCO;蟋蟀的翅膀被上发条变成闹钟,她改写军令状在纸上跳跃活像打字机;木兰的早餐是稀饭配鸡蛋和香肠,她洗澡时毛巾上居然有心形图案;木须龙用近代才出现的牙膏与牙刷刷牙;李翔将军和木兰与单于格斗时出现拳击的动作等等,这些西方文化元素无不渗透在影片中。
三、从爱情片中看人性的阶级性
作为美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点影片《泰坦尼克号》采用旁白倒叙的格式,大跨度的回忆了一段发生在19大背景之下的惨烈爱情故事。这个故事在巨轮的险情下展示贫富差距,它的灾难性题材和对人性、阶级性的刻画,极具世俗特点。
剧中的男主角不再是高大威猛,而是孱弱普通。女主角的行动有点叛逆,形象却温婉可人。在灾难面前,普通人也显示了人类直面死亡的勇气和尊严。如,船上的乐师们为安抚人心而克尽职守的为旅客们演奏乐曲,直到“曲尽人亡” ;一对老夫妻相依为命,不为求生白费力气,安静得躺在床上等待末日来临;母亲依然为婴儿喂奶;英国绅士为保持体面,坚决不穿救生衣;神父面对死亡仍坚持布道,等等。在灾难之中呈现纷繁的真实人性这一主题上,影片不落窠臼的跳过了一般意义的善恶对峙、道德评判,而是,抓住了20世纪初年的阶级冲突状况。《泰坦尼克号》写出了在命运面前每一个人都无法抗拒,写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冰海沉船”,把危险中每一种人的表现都描绘得淋漓尽致。其中的金钱与爱情、贫与富、是对本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文化的一个突出反映。治宜穿起贝卡梅隆从阶级性与人性的角度重新诠释,从而成为一部感人至深的以阶级性与人性为主题的史诗性灾难爱情片。沉船这一巨大灾难是一种生死抉择,也是对阶级性与人性的一次重大检测。此时,每个人可以说都毫不做作的展示了自己的本能——求生的本能与作为阶级的属性。总之,“冰海沉船”之一事件,既展示了友爱、崇高、无畏和自我牺牲,也揭露了自私、怯懦、阴暗。例如,卡尔在沉船时就曾经抱起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并借口是自己的孩子而上了救生艇。
因此,如果仅仅从爱情悲剧这一题材着眼,那么,《泰坦尼克号》如今已经可与《乱世佳人》、《魂断蓝桥》齐名。但是,它的主要“出彩”之处并不在于此,因为《泰塔尼克号》不是写抽象的人性、包括爱情,而是写人性中的阶级性。应该说,在我们近年看到的美国大片中,《泰坦尼克号》也是第一次正式人的阶级性问题 。在这个意义上,“泰坦尼克号”沉船出了历史上最大的海难事件外,还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事件,它反映了一个对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盲目崇信的时代,反映了一个以阶级来确实人生存权利的时代。《泰坦尼克号》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人的阶级所属直接决定了这个人的生死存亡的事实。
年轻的杰克·道森可以说是美国文化精神的代表。他靠赌注赢得了三等舱的船票,也以自己的个人自由和自信的青春活力吸引了露丝。这个住三等舱的穷小伙子,虽然身无分文,但却充满艺术激情、自由浪漫。他热爱生活,珍惜自由,在他眼中人生如同一场幸运的游戏。他教露丝自由的吐口水,那种活泼的天性令露丝跃跃欲试,感到既新鲜又刺激,正是与杰克的交往中精神处在束缚中的露丝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妙和生活的活力。
清纯的少女露丝出身于家道中落的英国封建家族,她随着母亲和未婚夫卡尔一起登上了豪华舒坦的泰坦尼克号巨轮。但露丝厌恶钢铁大王的儿子的虚伪、做作、傲慢、势力,从心底里不愿嫁给他,而讲究门当户对并以嫁女求钱的母亲则强迫她接受这门婚事。她与卡尔似乎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二人对艺术的品味截然不同。卡尔对露丝的感受和要求毫不在意,为博得露丝的欢心,他以自己理解的方式,也是一种典型的资产阶级方式,将一条镶有54克拉蓝钻饰的项链“海洋之心”送给了露丝。但金钱和物质并不能打动露丝的芳心,她深深地感受到一种青春活力上的单调乏味并郁郁寡欢。影片结尾,当一个警察问露丝“小姐,请问你骄傲什么名字”时,露丝毫不犹豫地表明了自己对杰克的认同,“道森,露丝·道森”。她将卡尔松给他的“海洋之心”项链抛入了海底和她在101岁高龄时仍把脚指甲涂得鲜红,都献出了一种价值观的变化,展示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纯真爱情的追忆。
一等舱和三等舱的分立,体现出的也是一种阶级壁垒或姐姐歧视。英国贵族露丝的母亲在豪华的一等舱餐厅里故意问杰克三等舱的情况,杰克幽默的回答“十分好,没有老鼠”。但杰克在一等舱里并没有特别不自在,而是像虚伪的贵族一样吻了一下露丝的手,并解释说:“电影里学的,一直想试一下”。在“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阶级和性别所属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死存亡。在拍摄影片的过程中,卡梅隆特别注意挖掘这次灾难背后的社会与文化方面的深层次原因。卡梅隆仔细研究了“泰坦尼克号”沉船事件中幸存者的构成,居然得出了惊人的结果。“泰坦尼克号”上的轮机舱的一个船员,在这场灾难中幸存的机会只有10%,而一个头等舱的男子幸存机会却达到了50%,头等舱的女子的幸存机会更高达100%,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个三等舱的女子幸存机会仅有25%。从这里可以看出,阶级差别与性别差异成为一个人是否幸存的重要因素。有伤亡统计,三等舱里的76个小孩仅仅救出来23个。在“妇孺第一”的那个沉船之夜,三等舱儿童的损失率,高于头等舱男人损失率。而在灌进的海水迅速上升时,有的出口的铁门则被锁上,禁止三等舱里的人上来。据在三等舱死里逃生的唯一服务生回忆,直至凌晨一时十五分,三等舱的人都被限制在下甲板上。这不能不说是对超阶级人权的一种讥讽。
露丝和杰克·道森的“爱情至上”打破了一等舱和三等舱的区别体现出一种鲜明的跨阶级现象和浪漫精神。影片并未特别强调贫富的悬殊,而是突出了阶级的差别造成的生活方式的迥异。正是那种虚伪僵硬、陈规陋习的生活方式与流动多变、自由不羁生活方式之间的反差,由此造成了二人之间的爱情起点。在露丝眼中,杰克不是贫穷而是自由与鲜活的象征;而杰克眼中的露丝,除了美貌与高贵之外,还是在社会的罗网中苦苦挣扎的苦闷者。然而,随着泰坦尼克号的沉没,这段浪漫的情感融入了大西洋的滔滔海水。这一情节令无数观众如痴如醉,并倾注了太多的伤感和感慨。当今世界中阶级现象还是普通的现象,关注这个题目还是最普遍的潜意识。影片中对等级歧视的批判,在20世纪即将结束时,无疑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在一定意义上,《泰坦尼克号》的成功也就在于他站在人性、人道的立场上来批判阶级文化,大胆鞭挞等级制度和阶级偏见,从而争取了观众,争取了文化消费导向。
“泰坦尼克号”被称为“梦之船”,体现了资本主义的理想、价值、信念等意识形态的东西。整个资本主义社会,也就是一艘更大的泰坦尼克号。作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泰坦尼克号从英国南安普顿到美国纽约的这一航向,暗示了美国人的价值观念。而建造“泰坦尼克号”与拍摄好莱坞大片一样,集中了近代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体现了资产阶级在金钱和技术支撑下社会发展的自负或自大。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资本主义的这种“踌躇满志”的发展恰恰导致了“泰坦尼克号”的覆灭。
《泰坦尼克号》突然垫付的悲剧令一些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有识之士惊醒。那个豪华巨轮可以说就是繁华富裕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象征,它是资本主义文化命运的一个可能性寓言。正如卡梅隆所说的,现在“《泰坦尼克号》是一部警世箴言,一面人类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明镜。它还是一则包容信念、勇气、牺牲、当然还有爱的不朽传奇。”无疑,这次海殇,确实是资本主义因其富裕和技术进步而变得自负自大的一份痛史明鉴。
总之,文化交流是一种相互琢磨相互感悟。从恐怖影片中,我们了解到了对于人自身、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科技之间的理性反思,比如我们生来多少会有一些恐惧感,这与生俱来的恐惧感只有依靠沟通才能消除;从社会伦理影片中,我们感受到了当代青年的反叛精神,他们身上的宗教意识,体现了自由主义精神以及对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执著探索和对自我价值实现的不懈追求;从爱情影片中,我们体验到了人们心中向往的浪漫爱情以及他们为了获取这一爱情不顾阶级观念的束缚,冲破种。种阻碍,经历了痛苦和折磨,和最终得到爱情时的甜蜜。电影的跨文化传播即是一个复杂的现象也是一个广泛而富有成果的研究领域。我们在这里只选取了电影诸多种类中的几种作为代表,因此,我们非常清楚这种研究成果的局限性,但相信这一实践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英美文化,提高自身英语水平和文化修养。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对英美文化学习的影响 篇8
浅谈英文原版电影对英美文化学习的影响
对英美文化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是使自身可以更好的与外国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因素,而将英文原版电影充分的利用在学习文化当中来,可以有利的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英美文化的各种特征,但在运用这种方式时,教师还要正确掌握相关的策略和方法,进而通过在学习英美文化时,将英语电影渗入其中,无形中提高学生们对英美文化的了解。
一、学习英美文化时借鉴英文原版电影的优点
(一)英文原版电影充分的体现了现如今的英美文化
电影是一种表现艺术的具体方式,自身具有将人物跟社会当成其表现对象,根据电影中角色跟社会,跟角色之间的矛盾把丰富的现实生活给反映出来的特点。就原版电影来说,无论电影是以科幻的还是现实的形式出现,追根结底它都是当地国家文化生活的一个缩影,从饮食文化到社会的习俗,乃至民族的兴亡以及宗教信仰等,通过原版电影,这些文化都可以直接的反映出来。这对于教授英美文化来说,无疑是最直接的,最全面的一种教学方式。
(二)英文原版电影形式极其丰富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对于有着几百年的发展历史的电影来说,在其中产生的经典电影可以说是不胜枚举,我们将美国的好莱坞作为例子来说,这里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的新片,且让人大饱眼福。如此丰富的学习资源,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它的人来说,正是无比宝贵的“财富”。尤其是在科技更加先进的今天,我们将其应用在教学当中,可以说是极其便捷。通过借助高科技,无论是在进行片段剪辑还是制作相应的PPT,对于教师来说都不是很难,便于将学习的文化资料进行分类和整理。
二、应用英文原版电影所遵循的准则
(一)选择的影片要贴近学习的英语内容
不论是选取哪一种类型的原版英文电影,都要遵循这一准则,不然的话就有可能会没有明确的目的性。例如,在进行《大学英语》这一书中第四单元的讲解时,我们可以给学生们推荐《阿甘正传》等这些既不跟题材相违背,同时又能够充分的体现美国实际生活的电影作品;而当所教授的课程涉及到网络时,我们就可以选择播放《社交网络》这样比较生动的,跟实际生活所贴近的电影作品。总之,在选取电影时,要充分的遵守这一准则,使电影的题材跟实际的。教学内容相接近。
(二)选择的影片要带有正能量
在将影片播放给学生之前,要先看影片是否足够的积极健康,看影片当中传递的是否为健康因素,且影片中的发音是不是足够清晰。而选择的影片种类,我们就可以比较宽松,不一定要约束在一种题材上面,我们可以选择那些跟实际生活比较贴近的现代片,同时也可以选择那些记录片或者是动画片。但是在选取任何一类影片时,我们都要判断该影片对于提高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识有没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三)播放电影时要做好准备工作
在将影片播放给学生之前,教师要提前做好准备,有效的将播放的时长掌握在一个合理的时间段内。不要将播放影片的目的改变,变成只是对电影的欣赏和观看。此外,教师在播放完成后还要对学生观后感有所了解和掌握,对所观看的电影加以必要的分析。在学生对影片进行观看时,很难将所有关于文化的点都抓住,所以教师有必要在学生观看时进行诠释,引导学生学习英美文化。
三、恰当应用英文原版电影的手段
(一)对文化差异进行比较
在英美原版电影当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并不是单一的,每一部影片都会体现出不一样的文化特色,而这些丰富的电影给学习者提供的语言形式以及文化环境都可以增加他们对文化差异的了解,使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锐度有所增加,进而令学生的实际交流水平有所提升。实际上,我们对文化进行比较的目的就是想要让学生可以更自然的进行交流沟通。而在比较不同的文化因素之前,我们还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将很多的文化方面的差异给事先列举设计出来,利于学生去更好的适应和了解。
(二)具体分析不同的文化价值观
电影是一门比较特别的视听艺术,它不但可以把存在于社会上各式各样的文化给体现出来,同时,它还可以根据将艺术形象加以塑造来表达出其真正想要表达的情感,充分的体现了时代精神。一部优秀的影片实际上就是反映社会文化生活的缩影,它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和方面上将文化特征体现出来,而价值观实际上又是最深层文化的体现形式,在原版英文电影当中又大多是将最深层的文化给体现了出来,也就是英美当中不同的价值观。所以说,我们要根据原版英文电影来对其中存在的不同的文化价值观进行详细的分析。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发现,观看原版英文电影来对英语进行学习,对英美文化进行了解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不相同,这种方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把学习充分的跟原版英文电影相结合,又可以让学生比较自觉,能够主动的投身于对英语的学习当中来。因此,我们的教师在进行英美文化的传播时可以将原版英文电影运用其中,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和口语水平,同时还可加深他们对英美文化的掌握,了解不同的文化差异,提升这种跨文化的交流技能,进而使学生学习英语的能力有所提升,根据正确的教学方式培养和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