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8篇)

发布时间: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该页是可爱的小编为家人们找到的《三国演义》读后感(优秀8篇),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国演义读后感 篇1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大家一听就知道这是要说三国了,我读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感觉太精彩了。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家喻户晓,主要内容是讲魏、蜀、吴三国纷争的故事。其中有许多人物,我最喜欢的两个人物,一个是刘备,因为他宽厚仁德,不压榨百姓,在刘备的蜀国,百姓安居乐业,男耕女织,天下太平。

第二个当然是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啦!周瑜病倒时,诸葛亮开了个方子,写得就是周瑜心里的想法。周瑜让诸葛亮十日内造十万支箭来,为赤壁之战做准备,谁知诸葛亮竟然说三天即可造好。当时大家都以为诸葛亮疯了,可是,诸葛亮利用大雾天气,把二十条草船开到江中心,擂鼓呐喊,对岸的曹操调集一万弓弩手往江中射箭。很快十万支箭就轻轻松松从曹营中“借”来了。

当然,其中也有我不喜欢的两个人物。第一个是董承,他作战失利,用钱贿赂十常侍,居然让皇帝给他升了官。他当上丞相后,寻欢作乐,好酒好色,把朝廷弄得人心惶惶。后来董承被义子吕布杀掉了。

第二个就是曹操,他阴险狡诈,逃难时到了父亲好友吕伯奢家里,听到有磨刀的声音,误以为吕伯奢要杀他,就先下手为强,杀了吕伯奢全家。结果是人家要杀猪招待他,是曹操误会了,可他竟然说出了一句天下人皆知的话:“宁叫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无数的乱世英雄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传奇故事。

国演义读后感700字 篇2

在我的脑海里,有许多精彩的文学作品。比如:《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鲁宾逊漂流记》……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了。

罗贯中是元末清初的小说家,中国章回体小说的鼻祖。有人称他为“第一位知名的艺术大师”。在《三国演义》中有许多仗义、有勇有谋的人物。有的人喜欢刘备;有的人喜欢关羽;还有的人喜欢张飞,可我却喜欢最聪明的人——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文学家、政治家。他自幼十分聪明,博览群书,知天文,晓地理,无所不能!在这本书中诸葛亮借东风火烧赤壁更为精彩:赤壁之战前夕,周瑜做好了准备,要发动火攻一举烧毁曹军的战船,打败曹操。但周瑜忙中出错,没有想到火攻对风向的要求很高,而隆冬时节长江中游一带多是西北风没有东南风。如果就着西北风放火,曹军处于上头,刚好烧了自己,烧不到曹军,周瑜想不到办法病倒了。诸葛亮知道周瑜的病因,开了药方:欲破曹军,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让他“借”来东风,诸葛亮马上答应了。于是周瑜让人建起七星坛,诸葛亮在上面借东风。到了那天,果然东风大起,曹军大败。诸葛亮巧妙地利用了他的智慧,重创曹军。其实诸葛亮只是善于预测天气,知道这一天有东南风的,根本就不是“借”来的。诸葛亮的这种呼风唤雨的本领使我惊叹不已。他经常为刘备出谋划策,让刘备的军队在战场上打了许多胜仗。他在刘备死后,辅助刘禅管理蜀国,可不久因过度劳累病死在五丈原,真可惜!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啊!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不是有句俗语叫: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嘛!如果我们想成为诸葛亮那样聪明的话,就要博览群书,掌握各种知识,成为新一代的“诸葛亮”!

国演义读后感800字 篇3

翻阅宏伟浩瀚的历史图册,眼前浮现出了2000年前,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曾经兴盛一时的汉朝,已经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讨论话题。真正主宰一切的,却是他们,鼎足三分,龙争虎斗。

滚滚长江,淘尽英雄无数。桃园内,“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刘、关、张的结义,揭开了《三国演义》宏伟的序幕。要赞吕奉先,好箭法!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辕门射戟,一箭使得十万雄兵脱征衣。却说曹孟德,不愧为乱世奸雄,“宁教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的人生哲学;统一天下,这是他的人生抱负。复谈刘玄德,仁民爱物、礼贤下士。携民渡江,何等仁善!三顾茅庐,此情何挚!又道诸葛孔明,真乃卧龙也。神机妙算,无人能敌。草船借箭,满载而归。七星坛上,巧借东风。又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腔热血,赤胆忠心,可谓千古一相也。再言周公瑾火烧赤壁之雄姿,关云长千里走单骑之英武,赵子龙大闹长坂坡之勇壮……多少英雄豪杰都让人难以忘怀,心灵受到最强有力的震撼。

然而,历史终究是历史,它总是悲惨的。吕布再勇猛,最终还是殒命白门楼;孔明再机智,也只是“出师未捷身先死”。正是那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分归晋,从此,《三国演义》的故事落下了帷幕。“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如今,再去瞻仰当年宏伟雄壮的历史,也不会再发生或改变什么了,最终的结果也只能是泪满衣襟,一声长叹。

历史无法改写,今朝却可以改变。我们无法抓住曾经的过往,但至少可以把握住现在。从现在开始,珍惜你所拥有的每一分每一秒,用勉励的画笔尽情绘出属于自己的美好画卷。这样,你就可以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面朝大海,自信地说:“明天更美好!”

国演义读后感 篇4

我向大家推荐的是《三国演义》,这本书主要讲了刘、孙、曹,三分天下三足鼎立的故事。

我们先来讲讲刘备吧!刘备,字玄德,尊称汉昭烈皇帝。因两个耳朵很大,被人们称为刘大耳。刘备自称是刘邦的后代,经历过卖草席为生的日子,曾拜卢植为师,与公孙瓒等人为友。在看到黄巾军乱天下后发的征兵令后,结识了张飞、关羽。三人在张飞后院的桃林结义,招兵买马,共讨黄巾军。后又结识赵云,三顾茅庐结交诸葛亮,在新野之战中被兵力强大的曹操打败。后听从诸葛亮计借荆州、攻西川、占汉中,于公元219年自封汉中王。在关羽被杀、曹丕篡汉时,他悲痛欲绝,于公元221年建立蜀汉。不听众将劝告,亲率七十五万大军攻打东吴,大败退守白帝城,于公元223年春病逝,终年六十三岁。

我们再来说曹操,他字孟德,尊称魏武帝,有著作《孟德新书》。他有一句名言:宁教我负天下人,勿教天下人负我!曹操自小有大志,在讨黄巾军时因功封官。后来,他献刀骗董卓,在下邳城杀死吕布,在官渡大战袁绍,横扫北方大部分割据势力。这些都为魏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号召百万大军攻打东吴时在赤壁被孙刘联军打败,但他没有灰心,继续东征西讨,于公元218年称魏王,于公元220年在洛阳病逝,享年六十六岁。尽管他没有称帝,但他的声望和权势已经和帝王差不多了,因为他打下的江山,他的儿子才能顺利称帝。

最后说孙权,他字仲谋,尊称大皇帝,在位二十多年。孙权是孙坚之子、孙策之弟。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董卓亲自引兵与孙坚交战,结果遭到孙坚重创,孙坚入城,清扫出来了汉王朝的传国玉玺。孙坚终年三十七岁。孙策将传国玉玺又给了袁术,让袁术给他三千兵马打江东。后来,孙策被许贡门客所杀,终年二十六岁。19岁的孙权继位,他在赤壁之战中获得胜利,为三足鼎立奠定了基础。后来,他又与曹操联手打败了关羽。公元229年建号称帝,公元250年驾鹤西去,享年七十一岁。

这就是《三国演义》三个人三分天下的故事,这就是我向大家推荐的好书。

后记:我推荐这本书是因为我读书了这本书七八年了。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400字 篇5

今天,我和妈妈在家一同读了一本书,叫《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小说描写了自东汉末年至西晋统一全国这段历史时期,以曹操,刘备,孙权为首的魏,蜀,吴三个ZZ,军事集团之间的斗争。小说除了着力渲染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惊心动魂,刀光剑影的战争局面外,还胜利地塑造一批性格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比方:足智多谋,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身怀雄才大概却残暴奸诈的曹操,更以突出的笔墨描画出仁厚爱贤的刘备,义薄云天的关羽,骁勇刚正的张飞,以及他们三者之间的忠义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周瑜要诸葛亮十天之内形成十万支箭诸葛亮并没埋怨时间太短,说三日就够了,周瑜大喜,让他立下军令状,完不成就杀了他。诸葛亮到了第三天将周瑜请上船它四周有很多船,船上插满了假的人,走到接近曹操的中央,曹操见人来了,怕对他有伤害,就叫人放箭,顿时,假人上插满了箭。周瑜见了,更坚决了杀他的心。

《三国演义》读后感 篇6

暑假里我读的第一本书便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它还是四大名著之一呢,你看过吗?如果没看过我给你讲讲主要内容与精彩画面。

本故事主要讲魏、吴、蜀三个大国战争的故事,最后魏国的司马家族统一了天下,改国号为晋,从此天下太平,中国统一。

做为四大名著,精彩自然不少。书里也塑造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比如:智慧的诸葛亮,勇猛的赵云、关羽、张飞,流行至今,家喻户晓。他们的故事很多很多,我就给你讲其中的一个桃园结义。

东汉末年,刘备与张飞,关羽在酒店结识,三人都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张飞便卖了桃园,与关羽、刘备结为兄弟,他们按年龄排辈次,刘备老大,关羽第二,张飞最小。他们召集500多士兵,打造了兵器,投入到攻打黄巾军的战争中去。经过不懈的努力,建立了蜀国,并与北魏和东吴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了解了古代战争的奥秘,了解了汉朝末年时的那一段历史,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文学知识,使我认识到凡事要成功,必须得经历长期的不懈努力才行。

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7

寒假里我看了《三国演义》,里面有刘、关、张桃园三节义,三人成为异姓兄弟,虽非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生,有这份魄力让我深受感动,三人中刘备为大哥,替关羽打造了一支重八十二斤的青龙偃月刀,为张飞铸造了一根一丈八尺长的的蛇矛。

《三国演义》是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祖,也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它将历史性与艺术性成功地融合在一起,人物形象生动鲜活,结构浑成巧妙,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是民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

关于三国演义的读后感 篇8

看完《三国演义》,也不妨学古人叹息几声。想知道我读书感想吗?那就听我仔仔细细给你讲讲吧!

《三国演义》中,我最佩服人就是诸葛亮和曹操了。

诸葛亮,被人称为“智谋军师”,他不仅是三国时代著名军事家,还是伟大政治家。他聪明众所周知,“孔明灯”就是他发明。刘备三顾茅庐后,他出山任丞相,帮助刘备连孙权,战曹军,夺荆州,取四川,建立属汉政权,与魏、吴形成三足鼎立局面。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后刘禅,总领军国大权,屡次出兵伐魏,想要恢复中原。后因积劳成疾,诸葛亮死于军中,当年53岁。他《出师表》传送于世。

此外,他还依法律己,严守军纪。话说当年蜀国与魏国在街亭作战,诸葛亮派马谡为先锋,没料到马谡违背诸葛亮作战部署,致使蜀军大败。诸葛亮将马谡斩首以明军纪,并上书要求自降三级。

这就是我眼中诸葛亮:聪明,忠诚,敢于承认错误,以身作则,大公无私。

那曹操又是一个怎样人呢?

曹操,他不光是三国时伟大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文学家呢。他着作《观沧海》和《龟虽寿》都早已家喻户晓。他一生一统天下为己任,南征北战,历尽艰辛,但他从不消极,总是积极进取……

这就是我眼中诸葛亮和曹操,这些闪光点也正是我钦佩他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