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闻人虞洽卿的传奇人生【优秀2篇】

发布时间:

以下是编辑为大家整理的海上闻人虞洽卿的传奇人生【优秀2篇】。

海上闻人虞洽卿的传奇人生 篇1

初冬时节,在邢家桥南路虞洽卿老宅,见到虞洽卿的孙子虞家慎。70多岁的虞先生,退休环保工程师,从温哥华回上海小住。我听他的亲戚朋友称他“虞公”,交谈起来,方知是“虞工”。

“当年,有人说‘一角洋钿买十一个工程师’,意思是你们工程师一钿不值!”虞先生不愿多回首不堪往事,却对“虞本正堂”的严厉家法、对孔孟之道满怀感恩,“我们虞家要求子孙后代好好读书,人人做‘师级干部’――就是当工程师呀!”

今年早些时候,纪念虞洽卿诞辰150周年,海内外虞家后代汇聚到家乡慈溪。趁此机会,虞工在宁波、上海四处收集祖父的各种资料。后人们欢欣鼓舞,政府终于为虞洽卿正名了。

从“赤脚财神”到买办

虞洽卿幼年丧父,不到15岁即跟族人到上海谋生。在十六铺码头下船,撞上一场大雨,他心疼母亲纳的新布鞋,就脱了鞋提在手上,赤脚走进望平街上的瑞康颜料号,一进门,心急慌忙,脚下打滑,摔了个四脚朝天。老板见状,眉开眼笑,赶忙扶起他,非把他留下不可。原来,老板昨夜梦见一位“赤脚财神”进门,长得和眼前的少年非常像,而他进门即摔一跤,真像“活元宝”滚进门,不是应梦之人又是谁?

学徒工满师后,因个子高、长相周正,虞洽卿升任跑街。他态度诚恳,很讨人喜欢,和气自然生财,业务滚滚而来,一年里竟让瑞康赚了2万多两银子(为资本额800两银子的25倍),全店上下无不欢喜。十余年后,他入股成了瑞康的股东。

跑街让虞洽卿大开眼界,有一个重要发现甚至影响了他人生的走向:在十里洋场,要赚大钱必须与外商打交道,外语必不可少。每天工作之余,他跑到夜校读英语,坚持数年,就能跟外国人对话了。当时这样活络又能交流的中国人十分稀缺,外商都喜欢他。

虞洽卿顺势跳槽到德商鲁麟洋行,很快从经营颜料进口业务的跑楼(相当于副买办)升为买办,从此跻身上海滩的上流社会。他领着高薪,并从进口业务中获10%佣金、出口业务中获20%佣金,业余还兼做房地产、进出口生意。积蓄丰厚了,便花400多两银子向清政府捐了个候补道衔。20世纪初,他转任华俄道胜银行买办,又转任荷兰银行上海分行买办。38年的买办生涯积累下的经验、人脉等等,为以后创办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三北轮埠公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与租界当局交涉的“阿德哥”

法租界的宁波路(今淮海东路),因路旁有“宁波帮”的会馆四明公所而得名。1849年,法国公董局提出在此租地建造学校、医院,被公所全体董事拒绝。1874年,法方又要征地、迁坟、筑路,与宁波同乡会发生。到了1898年,法方欲强行越界占地,开店的宁波人闻讯,率先罢市抗议,随后为其他各国外国人家里服务的宁波籍奶妈、大管家等全体响应罢工,直接影响到外国人的正常生活,迫使各国出面与法方交涉,法方只好灰溜溜偃旗息鼓。

第二次“四明公所事件”从发难到解决,历时达半年之久,在沪宁波同乡精诚团结,31岁的虞洽卿因外语好而参与谈判。他认为坚持罢市、罢工是最好的手段,“只需工商两界做我后盾,不怕法国人蛮横到底。”他鼓动洗衣业领袖沈洪赉率全市洗衣工不为法国人服务。罢工胜利,虞洽卿在上海的宁波同乡中崭露头角,被选为四明公所会董。有人觉得罢工赢在运气好,他否认,“这不是运气,乃是民气压倒洋气。”至于斗争成功的原因,他分析说:“同乡会多衣冠中人,诸事难办;四明公所皆短打朋友,忠厚多义。”

1905年初,上海又爆出“大闹公堂案”。官太太黎黄氏携十多名婢女经上海回广东,英租界巡捕以涉嫌贩卖人口拘捕了她。租界会审公廨审理此案时,英国陪审官侮辱中国会审官,激起公愤,大闹公堂,有国人放火焚烧巡捕房以泄愤。租界当局当即武力镇压,致使事态扩大。

此时的虞洽卿,已是上海知名官绅,与权贵阶层、社会名流、帮会头子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他牵头发动了全市罢市,迫使租界当局惩凶让步。虞洽卿从此声名大振,时人尊称“阿德哥”,1930年出任工部局华董。1936 年,虞洽卿70大寿,宁波同乡会(位于路480号)向租界当局提出,把北通苏州河、南接法租界、中间连通南京路和静安寺路的主干道路,改名为“虞洽卿路”。租界当局破例批准,为这位上海“宁波帮”领袖改了路名。

“航运巨子”的家国情怀

虞洽卿心里,一直记着母亲的叮咛:“你大了如果发了财,应该对家乡做点有实惠的事情,不要专为自己享受。”

1913年,他开始回馈家乡――在余姚三北投资筑海堤、建码头,翌年创立三北轮埠公司,开设南北洋航线;并出资百万,在龙山脚下造码头,铺小铁路,办学校。30年后,又捐出自家天叙堂堂产田61亩,给山下小学作校产,当地《新浙东报》曾以“我抗日民主政府褒扬三北热心文教人士”为题详细报道。

因先前已与人合资创办宁绍轮船公司,并在上海发行股票,靠宁波同乡支持与外商轮船公司抗衡,虞洽卿经营起独资的轮船公司就有了相当的经验。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外国轮船公司的船纷纷奉命回国备战、参战,致使中国沿海、沿江一带进出口货物积压,运费大涨,业务不断,三北公司因此发展迅猛,扩大为航运集团。到抗战前夕,三北航运集团已拥有轮船33艘,总吨位超过9.1万吨,在全国20多个城市设立分公司和办事处,开辟上海至宁波、天津、福州及长江航运等航线,不仅远及长江中上游的四川,而且业务扩展到东南亚地区,居中国民营轮船公司之首。虞洽卿成了民国时代的“航运巨 子”,当选为上海航业公会理事长。

早在辛亥革命期间,虞洽卿就腾出房子供同盟会秘密活动,派人保护同盟会上海支部负责人陈其美的安全,组织革命军饷征募队,捐款缓解临时政府的财政困难等。上海发动起义后,陈其美派他去苏州,成功游说江苏巡抚程德全易帜。革命军攻打南京,他代江浙联军向外国人购买枪械,并亲自押运子弹到南京天堡城下。

1915年,为反对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条”,他在上海组织救国储金团,用以扩充实力,维护民族工业,打击日货。1931年,日本军方在朝鲜煽起排华反华浪潮,他又率先在上海组织反日援侨委员会,公开发表演说,痛斥日本军国主义暴行,还宣布与日本经济断交。抗日战争中,三北公司有3万吨船被政府征用炸沉,用来封锁江阴要塞;另有2万吨行驶长江的船,因江阴堵塞无法通行;留在上海的4万吨船,经意大利驻沪领事的同意,挂意大利国旗继续营业。身为上海难民救济会理事长的虞洽卿,募集大笔款项,冒着生命危险,与意大利商人泰米那齐合伙组织了中意轮船公司,从西贡、仰光运大米到上海,解救了租界内难民拥挤而缺粮的危机,公司获利颇丰。

日军占领上海后,曾威逼利诱虞洽卿充当上海伪政府市长。此时,令宁波专员公署转来两份电报,其一劝虞洽卿到内地从事工商业建设,其二问他何日启程。虞洽卿潜往重庆,与王晓籁、朱联馥等组织三民运输公司。后又到昆明,跟龙云接洽,与西南财阀缪云台合资开办三北运输公司,购买300辆美国道奇牌卡车,把国内亟需的汽车零配件、五金器材等从缅甸仰光贩运到四川。他设法搞到一张的“手谕”,写明此即“抢运物资”,沿途军警不得加以留难。在楣奔忙的同时,虞洽卿自己又获大利。

直到病重弥留之际,这位爱国民族资本家还留下遗嘱:拿出千两黄金,支持国民政府抗战。

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展览一隅,有个温暖的细节属于虞洽卿:面对前途未知的犹太人难民,各国同行只肯卖出双程船票的时候,他与泰米那齐合资的中意轮船公司不趁人之危,就卖单程船票。

外交档案中的神秘人物

对虞洽卿其人,我们以前只知道他是上海滩大亨,直到近些年才慢慢获悉他是白手起家的银行家、房地产商、航运巨子。在最近举行的一次纪念活动中,又听说虞洽卿还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位神秘人物。

复旦大学有学者去德国汉堡大学访问,在当地的文书档案中发现,虞洽卿的名字与1911年光复上海联系在一起――曾任沪军都督府顾问官、上海次长(相当于外交部商务部副部长)。而在日本、荷兰、意大利等国,虞洽卿的名字一直活跃在中国外交的档案中。研究者说,虞洽卿的社会活动,主要就在晚清到民国这段时期,很可惜当时的外交资料很多还没找回来,这一段过往于是成了谜。

好在复旦已正式成立中华古籍保护研究院虞洽卿资料与研究中心。让我们拭目以待更多的史料,来解开虞洽卿之谜。

上海滩风云人物虞洽卿 篇2

近代以来,随着徽商的衰落、晋商的回归,浙商异军突起,显示了他们与生俱来的经营能力:头脑活络,精明能干,善于捕捉商机,相互提携,成为商界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代表人物当属浪迹十里洋场的虞洽卿。

沪上妇孺皆知的大闻人

虞洽卿名和德,字洽卿,人称“阿德哥”,浙江镇海人,1867年生。15岁时赤手空拳到上海打拼,从身无分文的小学徒到数十年后腰缠万贯的大富翁,纵横商界、实业界和金融界,名声显赫。1936年虞洽卿70周岁,租界工部局将横贯市中心的南北通衢大道路改名为虞洽卿路,并举行了隆重的庆典。在当年外人统治的租界内,能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路名,足见虞洽卿社会地位之高。

虞洽卿有着复杂的人生轨迹,身为一个典型的商人,亦深深卷入到政治之中,从晚清到民国,他广泛参与了各个不同时期的社会活动。早在1898年“四明公所”事件中,虞洽卿就有不俗的表现。四明公所为宁波人创办,以家乡四明山为名,是一个类似于同乡会的组织,深得宁波人的支持。法租界公董局倚仗特权,以筑路为名,强行征收并派兵拆除公所围墙。年轻气盛的虞洽卿追随同乡前辈奋起反抗,并鼓动洗衣工人罢工。这件事让虞洽卿声名鹊起,获得乡梓士人的信任,被选为四明公所会董,时年32岁。1905年上海英租界发生“大闹会审公堂案”,在审理一华人案件时,英籍陪审官侮辱中方会审官,一时引起公愤,华人放火烧了巡捕房,英方则实行武力镇压。代表商界出面与英方交涉的虞洽卿致电清政府,直言“华官尚被侮辱,若不据理力争,商民之受侮辱必日甚一日”,表示出对西方国家的强烈不满。在斗争中,有些工商界人士希望息事宁人,唯有虞洽卿义无反顾。他每日召集各界人士在寓所开会,商讨斗争方略。他还动员受雇于外人的华工离职,租界的华人巡捕罢岗,迫使英租界当局最终让步。为争取租界华人的权利,虞洽卿还发起成立了华商体操会,自任会长,由此上海商界华人有了自己的武装。1907年,华商体操会正式加入公共租界万国商团,是为中华队。不断出现在公众视野并充分显现其才干的虞洽卿一时名声大噪,渐成沪上妇孺皆知的大闻人。

浓厚的政治情结

在动荡不安的时局里,为了寻求稳定的商业经营环境,商人阶层不得不去寻求政治上的庇护,虞洽卿也莫不如此。他应时而变,随势而动,虽然一再言称“在商言商,置身度外”,但其政治情结还是很浓,从未放弃与不同时期的政权和人物之间的联系。

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后,虞洽卿秉持同情态度,并参与其间。他曾向陈其美提供经费,还在英租界六马路成立宁商总会,作为革命党人秘密活动的场所,并竭力为民军筹饷。革命党人在上海起事后,虞洽卿赶往苏州,以垫借100万两银子为条件,策动江苏巡抚程德全易帜起义,为上海局势的稳定做出了重大贡献。1912年孙中山为解决财政困难而发行公债,虞洽卿不仅自己大量购买,还动员其他宁波商人认购,贡献良多。

然而时隔不久,虞洽卿的政治态度骤变,前后判若两人。1913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孙中山等人发起反袁的“二次革命”。当陈其美攻打上海制造局时,以虞洽卿为代表的上海商会发出公函,表示“上海系中国商场,既非战地,制造局系民国公共之产,无南北军争持之必要,无论何方面先启衅端,是与人民为敌,人民即视为乱党”。言下之意,不管是非如何,一概反对动武用兵,其立场明显偏向袁世凯。当年7月,作为上海商会的头面人物,虞洽卿又致电浙江都督朱瑞,要他不要倒向反袁阵营。9月,上海反袁军失败,做过绍兴都督的王金发等人策动浙江军队反袁,虞洽卿担心“浙东一动,浙西难保”,有意集资前去犒劳军队,“消其异志”。对此,人甚为不满,曾在他家放置炸弹,他则声称自己不过是一个商人,“并无党见”,犒军一事“虽有其说,但无其事”。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虞洽卿在《申报》上公开宣告:“国民之爱国,谁人不宜,谁时不宜,惟此时非急起救国不可。”他联合同乡商人宋汉章发起爱国储金活动,计划在6个月内储足5000万元,用来建造兵工厂,添募陆军,整顿海军,或以充实业。及至袁世凯公开称帝,他又加入反袁行列。此后,他一直支持孙中山,所任理事长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每月都为东南一带的革命党人提供经费。

1925年5月,上海爆发“五卅运动”,时任上海总商会会长的虞洽卿提出“缩小范围,单独对英”的主张,并组成五卅事件委员会,把工作重心放在抵制英货、提倡国货、筹款维持罢工等事务上,为运动的展开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出于阶级利益的驱动和考虑,虞洽卿对一直持积极态度,1927年前后,曾多次出资援助及其国民政府,成了十足的“提款机”。虞洽卿与及其政府交往多年,为了自身利益,他把“宝”全都押在老蒋身上。虞洽卿不愧为商界翘楚,这座政治靠山让他多有受益。当然,虞洽卿深知,不辨政治风云无以把握商业之船的航向,但过问太多则易深陷其中,为时政所害。早期,他与及其政府走得较近,后期则保持一定距离,不温不火。虞洽卿毕竟是商人、实业家,商场才是他的归宿。

抗战中气节可嘉

作为海上闻人,虞洽卿在自己应尽的职责范围内,还是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热心租界华人参政运动,举凡华商公议会、华人纳税会、公共租界工部局华人顾问委员会之设立、华董席位之增设,无不与他的努力有关。尽管这与收回租界相去甚远,但对于维护本国、保障华人在租界的利益多有裨益。

1932年“八·一三”事变,虞洽卿领导的宁波同乡会组织战地救护队,设立难民收容所,租用专轮4艘,免费送20万人回宁波。抗战爆发后,民族危机日甚,社会各阶层纷起抗日,身为上海市商会会长、宁波同乡会会长等职的虞洽卿当仁不让,积极参与援助海外华侨组织、宣布对日经济绝交、组织抵制日货、救济难民等活动,为抗日救亡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上海沦陷时期,他多次拒绝日伪的威逼利诱,1937年12月,日本军方在浦东组织成立“大道市政府”,有意让虞洽卿出任“市长”,为他所拒后,转而拉拢傅筱庵当了伪市长。1940傅筱庵被军统暗杀后,汪伪又想拉拢虞洽卿继任,他再次拒绝,气节可嘉。相反,一直对中共持敌视态度的虞洽卿于这年7月带领难民救济协会,参加了由中共江苏省委“职委”领导发起的物品慈善义卖会,虞洽卿等上海名流均为赞助人。

1940年秋,虞洽卿应之邀,离开动荡复杂的“孤岛”上海,借道香港抵达大后方重庆。1945年春天,虞洽卿患病,自知不久于人世,立下遗嘱,捐赠1000两黄金,用做抗战经费。4月26日,虞洽卿病逝,国民政府特褒奖令。

精明的商人

虞洽卿从颜料、金融业起家,进而涉足航运、地产交易所及社会福利等多种事业,其为发展航运业做出的贡献尤为重大。1908年,他与一些宁波商人筹办宁绍商轮股份有限公司,后被推为总经理。在他的经营下,宁绍公司经受住了外商的倾轧,规模不断扩大,并打入由外商严密控制的长江航线,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民族航运企业。1913年,虞洽卿在上海独资创办了三北轮埠公司,另于宁波、镇海、龙山等地设立分公司。一战爆发后,他乘机拓展业务,发展为包括三北轮埠公司、鸿安商轮公司、宁兴轮船公司和鸿升码头堆栈公司在内的三北航业集团。为了打破英商太古等外轮公司对沪甬航线的垄断,他曾进行了一番斗争。外轮公司在上海至宁波航线任意抬高票价,对此,虞洽卿经营的宁绍轮船公司在舱内明示“立永洋五角”,而且服务周到,吸引了大量旅客。外轮生意一时清淡,甚至放空船,英商遂将原票价由一元降至二角,且给顾客送毛巾、肥皂等,以此想搞垮宁绍公司。宁波同乡支持虞洽卿,成立“船票维持会”,将票价降为三角,其差额二角由维持会补贴。而宁波乡人亦情愿多出一角钱来支持宁绍轮船公司,就是不坐外轮,终使外轮自认失败。至1935年,虞洽卿旗下拥有大小轮船65艘,计9万多吨位,成为民族航运业中最具实力的航业公司。

与关系密切

虞洽卿与的关系非同一般,他们初次相见于沪军都督陈其美处,再次相见却是在陈其美遇害后祭奠的灵堂上,第三次则是随孙中山到上海和虞洽卿商谈创办交易所为革命筹资之时。虞洽卿与蒋三次匆匆相见,但给他留下深刻印象,他认为此人日后必成大器。虞洽卿是商人,但他亦有政治头脑,他在投资经商的同时,亦注重对人的感情投资,虞洽卿曾三次施恩于。

1920年秋,持孙中山的亲笔信到上海找到虞洽卿,虞二话没说,就把他安排在交易所,在经纪人陈果夫的旗下做助理经纪人。蒋是将才,不善经纪,加之陈果夫乃陈其美之侄,而蒋与陈乃拜把兄弟,他岂能屈就于小辈之下?不久,两人生隙,蒋甩手离去。一时无事可做,但他又耐不住寂寞,希望虞洽卿能再帮他一把,投到青帮大佬黄金荣门下。虞洽卿看中蒋的政治潜力,便亲自充当说客,凭借他的面子,黄金荣破例应允,连入帮的费用也未要。入帮后,并不如他所愿,郁郁不得志的他遂狂欢滥赌,寻花问柳。黄金荣知道后大怒,要按帮规处罚。虞洽卿赶忙替美言,此人决非等闲之辈,假以时日,前途不可估量,黄金荣也就不再追究。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后,投桃报李,始终对虞洽卿礼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