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古诗(优秀6篇)

发布时间: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对那些朗朗上口的古诗很是熟悉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

小学经典古诗 1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学语文教育的重点内容之一。为了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和创作能力,许多学校和教育机构提供了古诗培训课程。在我参加了一次古诗培训之后,我对古诗的认识和理解有了新的提升,同时也收获了一些宝贵的体会和经验。以下是我对古诗培训的心得总结。

首先,古诗培训拓宽了我的文化视野。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之一,其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包含了深厚的哲学和艺术意味。通过古诗培训,我接触到了众多经典的古诗作品,了解了其中的情感、意境和艺术技巧。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时,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也感受到了作者通过景物的描绘传递情感的成功手法。通过接触和学习古诗,我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了解到了古人的智慧和灵感,也更加热爱和珍视中华文化的传承。

其次,古诗培训培养了我的审美意识和语言表达能力。古诗以其独特的韵律、押韵和词藻构建出美妙的语言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通过学习古诗,我逐渐形成了对音韵、字句和修辞的敏感和评判能力,也更加懂得如何运用艺术手法去表达思想和情感。在创作古诗时,我学会了如何运用对仗、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去展示我的想法和感受,使我的作品更富有艺术感和表现力。古诗培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方式,也提高了我的审美品味,让我从中汲取到了无穷的艺术灵感。

第三,古诗培训强化了我的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古诗在表达情感和描述景物时,往往采用象征、对比、借代等手法,要求读者通过心理和思维的运转来理解诗意。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和推理诗句背后的含义和深层次的思想,通过分析和解读古诗,我不仅提高了我的思维逻辑能力,也拓展了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古诗培训,我逐渐懂得了如何去感悟诗人的情感、思考诗句的内涵,进而进行自己的构思和写作。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对古诗创作有帮助,也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理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古诗培训提升了我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古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与生活紧密联系的情感表达,使我领略到了人性的真善美。在学习古诗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诗人关于人生、爱情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悟,了解到了不同时期和不同诗人对于同一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和态度。这让我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洞察力,也提升了我对于人性和社会的理解和思考。通过古诗培训,我学会了欣赏和领悟诗歌语言的美感和寓意,也培养了我抱有同理心和宽容心的'能力,使我更加热爱和崇尚人文精神。

最后,古诗培训让我重拾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作为中国人,我们有着丰富而博大的传统文化,而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使我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有了更加深刻的意识。通过古诗培训,我更加理解了中华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和意义,也更加坚信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让我更加自信和自豪,也激励我去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和使命。

总之,古诗培训使我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提高了我的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学习古诗,我不仅拓宽了我的文化视野,培养了我的审美意识和思维能力,也提升了我的人文素养和自我认同。这次古诗培训对我而言是一次宝贵的经历和历程,也让我对古诗和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和体会。我相信,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会继续坚守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努力发扬光大古诗这一中华文化的精髓。

小学经典古诗 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

3、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想像古诗描绘的景象,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望洞庭》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3、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四)作业。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菊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见过菊花吗?谁来说说你所知道的菊花的名称?

2、请你用你喜欢的词语来形容菊花。

3、教师总结,板书课题。

二、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1、朗读古诗。

2、说诗意

(1)、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一丛丛菊花围绕房屋开放,好似到了陶渊明的家,诗人完全被眼前的菊花吸引,专心致志绕着观赏以至于夕阳西下都不知道。

(2)、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花是在百花丛中最后凋谢的,一旦菊花凋谢,就没有其它花可观赏了,人们爱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来。

3、反复吟诵,体会诗情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菊花》

2、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风桥夜泊》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二、初读课文,把课文读流利。

三、了解课文大意

1、解释题目。

2、对照课后注释,了解每句诗的大体意思。

四、感受画面

祖国古诗历来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过刚才的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五、分析课文,丰富认识

1、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找一找,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

2、面对这良辰美景,诗人是怎样一种心情?从诗中的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诗人愁到什么程度了?又从哪个字可以看得出来?眠是什么意思?那诗人不是睡着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

3、诗人可能在愁些什么?

苏州是江南水乡,夜色多么迷人,可是在诗人的眼中这一切都更加激起了他的愁绪,所以月亮缓缓下坠更加激起了诗人的愁绪:

乌鸦的叫声本来就很凄惨

天气寒冷,周围布满了霜气

河边孤单的枫树

渔船上的点点灯火

远处传来的悠远的钟声

总之,全诗着一愁字,使得诗人所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都染上的浓浓的愁的色彩。看到了吧,这就是诗人的高明之处。

带着诗人的愁绪,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边体会诗人的心情,边想像画面。

4、你愁过吗?是否看到了哪些美好的东西使你更愁了呢?看,诗人写得多真实呀!带着诗人的愁,想一想自己曾有过的愁,我们再来读这首诗,一定会有新的感受。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画面。

6观潮

教学目的:

1.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风号浪吼、等词语。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理清叙述的顺序。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

(1)出示潮、浩、沸、涨卡片,指名读,说说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

(2)出示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3)出示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4)出示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5)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2、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理清叙述顺序

1、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四、作业

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语。

附: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时间顺序)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板书:远近)

(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4)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

5、课文中还从哪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读第五自然段体会。

霎时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江水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

6、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四、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潮的游客介绍钱塘潮呢?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板书设计:6观潮

潮来之前风平浪静

一条白线

潮来之时白浪翻滚天下奇观

飞奔而来

潮过之后风号浪

7火烧云

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背诵课文第47节。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作业

朗读课文,生字、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第一段。

教学过程:

一、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5)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二、小结、读文。

六、作业

朗读课文,找出第一段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第二、三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完成课后题1/②,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出示课后题1/②)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

5.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怎样的过程?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七、学习最后一段。

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八、作业

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4—7节

板书设计:

变化(多):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

百合色

颜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变化(多):马

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形状变化(快):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

8﹡四季童话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是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的,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的好词佳句。

3、认识7个生字。

重点难点:

了解课文怎样描写四季的特点,并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课题,读题。

2、读了课题后你们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1、童话中四季的主人公是谁?分别做了些什么有趣的事?从这些事中你体会到四季的哪些特点?

2、汇报学习收获。

三、小组交流,品味语言

1、请同学们选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读一读,细细品味,想一想:哪些句子或词语让你印象最深?你是从哪些地方了解到季节的特点的?

2、学生选内容,找句子,圈词语,写感受,感情朗读。

3、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组内以各种形式品读句子,体会把景物形象化的写作奥秘。

四、全班交流,深华感情

1、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

2、汇报过程中,引导他们边读边想,再通过配乐和图片再现情景的方法,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景中,体会感悟文本。

3、用一个词(一句话)概括四季的特点。五、布置作业

1、摘抄喜欢的词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2、每人选择课文中的一个部分,组织一次朗读比

语文百花园二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如何区别形声字,能记住它们,正确使用它们。

2、让学生区别带有静字的近义词,能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使用。

3、熟读诗歌,积累气象谚语、指导写周记

4、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组词,选词填空,积少成多。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提出学习要求

二、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落实训练内容

(一)比一比,组成词。

1、个人填空。

2、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3、说出每组词语各自的特点。

4、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些字?

5、你还能说出类似的词语吗?

(二)读句子,选词填空。

1、默读句子,自主填空。

2、学生汇报、交流。

3、找出三个词的相同点和它们在意思或使用上的区别。

三、积少成多

(一)读读背背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自由读,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大体了解诗句的意思,师生交流。

3、用喜欢的形式读,试背,比一比谁背得好。

4、全班齐背。

四、作业

1、抄写第一、二题的词语、句子。

2、背诵并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我的采集本;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教学过程:

一、我的采集本

1、自由练习读,指名读,正音。

2、交流,这些气象谚语的意思,教师及时引导。

3、你还知道哪些气象谚语,说给大家听。

4、布置学生把格言抄在《我的采集本》上。二、阅读平台《周记一则》

1、自由读文,想想《周记一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师生交流。

3、你知道周记的写法吗?

4、指导周记的格式。

三、总结本节课的收获

四、作业

背诵并默写课本中的格言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走进语文大课堂;用好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走进语文大课堂

1、启发谈话,明确要求。

2、小组讨论,为推广普通话可做些什么活动,有哪些形式,商定计划。

3、师生交流活动的内容及形式,小结。

4、小组交流推普的做法。

5、学生模拟推普的情景。

6、老师引导学生在班内交流感受或收获。

7、指导写周记。

8、总结。

二、用好指南针

1、明确题目要求。

2、小组交流:如何与别人交流自己的看法。

3、总结这种学习方法

4、用这种学习交流的方法,就题目提出的问题小组交流自己的看法。

5、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其他同学可作补充。

6、拓展,师生交流,总结。

7、作业。

小学经典古诗 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迢迢牵牛星(《古诗十九首》)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雁门太守行(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小学经典古诗 4

卜算子

咏梅

毛泽东 1961年12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菩萨蛮

大柏地

毛泽东1933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示儿

宋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七步诗

三国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小学经典古诗 5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支柱,而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古诗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识,增强文化素养;有助于发展学生健全的人格。那么,在教学中,怎么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呢?以下我主要从四个环节进行古诗教学,提高古诗教学质量。

一、结合作品背景,挖掘古诗主旨。

诗必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社会生活及个人际遇、经历、创作意图、个性气质不同,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一样。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谈心。古诗和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了解时代背景,使学生了解诗的作者及生活的年代,才能更好地理解诗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杜甫的《春望》,当时正值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杜甫被捕,在长安城里,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伤感,所以诗人的忧国思家之心就跃然纸上。教学中只有比较详细地介绍作品背景,才能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感情脉络。

二、抓住诗眼,挖掘古诗内涵。

感情是诗的生命,诗歌以抒发真实的,带有普遍性情感为主要特征的。诗人描写的人、事、物、景时都注入了他的喜怒哀乐的情感,注入了他的思想主张,所以我们要重视古诗的思想感情分析,分析它的思乡怀人,离愁别绪,忧国伤时,寄情山水等感情。那该如何做呢?就应该有必要抓诗眼知感情了,即抓住诗中的重要字词句和重要章节,围绕重点词句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如李商隐的《无题》诗,诗眼就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抓住这两句诱导,可以提挈全篇,领悟诗人忠贞不渝的感情;如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极其完美地表达了诗人舍生取义、以死明志的决心,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三、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想象对于审美能力的培养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件艺术作品,是艺术家想象力的创造物,欣赏者的艺术接受活动也必须有一定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更好的去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小学经典古诗 6

设计思路: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山行》描写了诗人行走在深秋时节的山中看到的美景。教学时将多媒体课件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在学习的过程中,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本课要求会写的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并默写诗句。

3.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

教学难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抒发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1、同学们,一年有四季,分别是哪四个季节呢?(学生回答)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美景,比方说: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枫叶、冬天的梅花。(展示PPT图片)因为有了春、夏、秋、冬的不同美景,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

2、过渡:下面请同学们欣赏屏幕上的动画,猜一猜这是哪个季节呢?这幅优美的画描绘的是哪首诗?(学生回答)同学们猜得对不对呢?我们来听一听(播放动画)。大家都猜得很准确,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赞美秋天的经典之作——《山行》 。

3、理解题目,了解诗人。

师:谁能说说“山行”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他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4、资料展示:诗人简介。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学生自由朗读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朗读古诗。)

2、你们有没有不认识的字呢?下面老师来考一考大家。

出示“径、斜、枫、霜”4个生字,指名认读,帮助正音。全班齐读。哪位同学来给这些生字找个好朋友,组个词?

3、指名读诗,注意读出节奏,师评价。

4、指导全班齐读古诗。(提醒:读古诗时语速要放慢,注意句内停顿。)师读一句,学生跟读。 5、请大家再次自由朗读,读出节奏感。然后分别请女生、男生比赛读古诗。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1、诗画结合,品读一、二句:

(1)读着优美的诗歌,我们和诗人杜牧一起欣赏着秋天的景色。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一二句。

(2)你们从中看到了什么样的美丽景色?(寒山、石径……)

(3)寒山是什么样的山?为什么觉得寒山美呢?

我们经常说,距离产生美。那么,从远处看,寒山是什么样的?大家做一个比较了再回答:什么东西矮矮的、短短的,让人感觉丑丑的。

寒山,让人感觉。

(4)复习《七律·长征》中描写山的诗句。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5)理解“径、斜”的意思。(展示PPT:石径图片)

(6)除了寒山、石径,诗中还有什么景色让你感觉到非常美?(白云)

“白云生处”的云是怎样的?(什么颜色的?云是厚厚的还是薄薄的?)

云在空中好像有,又好像没有。我们用一个成语怎么说?(若有若无。)

(7)在这若有若无的白云生处还有什么呀?(隐隐约约的人家。)

(8)大家欣赏着如此动人的景色,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诗呢?(指名读一二句)

学生有感情练习朗读。

(9)学生说说一二句诗意。

2、诗画结合,品读三,四句。

(1)前面一二句写的是远处的景色,接着诗人杜牧把笔锋一转,由远到近,他又写

了什么呢?(学生齐读三四句。)

(2)诗人原本是坐在车上欣赏着深秋时节的美景,可这会儿诗人却停下车来了,为

什么呢?用诗句怎么说?(停车坐爱枫林晚。)

①“坐”是什么意思?

②� )

③老师依次问“爱”、“晚”的意思,学生自由发言。 ④学生说说第三句诗的意思。

(3)诗人在这些景物中,最喜欢哪种景物呢?从哪句诗可以看出来?

①老师依次问“霜叶”、“于”、“红于”的意思,学生思考。

②学生说说第四句诗的意思。

(4)请大家思考一下:美丽的景物这么多,为什么他独独最爱枫林的霜叶?

诗人拿霜叶和二月花作(比较),我们来比较一下。

①对比:“霜叶”是深秋时的枫叶,二月花是春天的鲜花。从气候来看,深秋的气温降低,春天的气温回升,这说明枫林霜叶所处的环境比二月花要……? ②提问引出枫叶精神:可是,被秋霜打过的、在恶劣环境中生存的枫叶却比温暖的春天中盛开的鲜花还要红艳,这说明枫叶具有怎样的精神??(枫叶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

(5)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学生自由发言,教师补充。

(因为“红如”不过是说霜叶和二月花一样红,而“红于”是说霜叶比二月花还要

红,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更经得起风霜考验。)

(6)那么,我们应该带着什么样的感情来读这首诗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更深层次地说,《山行》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无比热爱的情感。

引领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句。两个大组赛读古诗。

四、古诗新唱,拓展阅读

1、大家喜欢唱歌吗?古诗也是可以编成歌曲的,下面让我们跟随动画视频一起唱一唱《山行》吧!

2、其实以前也有很多诗人写过秋天的景色,大家比较一下,和诗人杜牧写的'有什么不同?PPT展示:

①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战国·宋玉《九辩》。)

本句大意是:秋天所形成的肃杀气氛多么令人悲伤啊!萧瑟的景啊,草木荒的荒、落的落,一片衰败景象。

②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曹丕《燕歌行》)

③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长歌行》)

以前的诗人常常把秋天写得很凄凉萧条,流露出消极伤感的情绪。而诗人杜牧却把深秋的景色写得(充满生气、没有一点伤感之情。)

3、也有一位诗人和杜牧一样,一反常调,以其最大的热情讴歌了秋天的美好。

PPT展示:秋词唐代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人杜牧和刘禹锡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希望同学们也留心观察生活,能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4、其实,一切诗境皆心境。不管是以前的诗人写的凄凉的秋天还是杜牧写的充满生气的秋天,它们都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诗人当时的情感。

5、请同学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诵古诗《山行》 。

总结: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去外面旅游时,如果欣赏到枫林的美景,能吟诵出诗人杜牧的诗句,或者在心中默念自己即兴创作的诗,唱一唱也行,而不是在那喊:“哎呀,妈呀,叶子都掉地上了,有啥好看的呀!”刚才给大家开了一个玩笑,古诗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希望学习古诗可以陶冶你们的情操,丰富你们的想象,提高你们的素养!

五、作业

想象《山行》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象,并把它画出来。板书设计:

山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

霜叶

(呈现景色的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