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优秀14篇

发布时间: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这里是爱岗敬业的小编帮家人们分享的《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优秀1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教案 篇1

课程标准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诸葛亮,区别文学描写和历史原貌之间的关系。

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简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已及它对历史发展产生的影响。

指出三国的大概地理位置,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利用历史教学挂图,直观形象地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有关史实。

收集有关三国的历史小故事,从多方面了解历史任务和历史事件。

阅读课文内容,找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提高从课文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难点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教师可通过重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教学难点。

教学内容

幻灯片:复习巩固:

说秦汉、道秦汉,

秦汉文化不简单;

西汉佛教传进来,

东汉道教兴起来;

《史记》首创纪传体,

秦陵兵马俑

创造了世界大奇迹。

幻灯片:提问:“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这句话是谁说的?他是什么时期的人?写了一本什么书?这本书被鲁迅称誉为什么?这本书的体裁、内容是什么?

辨析题:右图(老君岩)反映的是本土宗教——佛教。

一、        导入新课

幻灯片:播放电视剧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家喻户晓,�

二、        讲授新课

1、曹操统一北方

(1)   曹操统一北方的背景

由于黄巾大起义的打击,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北方出现许多军阀割据的政权。它们为了扩张势力,彼此连年征战,百姓苦于战乱,渴望早日统一。曹操和袁绍后� 从兵力上看袁绍强于曹操,但结果却是曹操统一北方。

幻灯片:官渡之战示意图

(2)   官渡之战

双方矛盾加剧,唯有决一雌雄。2XX年,官渡之战爆发,引导学生看图,生动讲述战争经过,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此战曹操基本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学生阅读课文,师生互动讨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幻灯片:1.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

2.曹操势力的壮大

3. 官渡之战(2XX年)

4. 结果:曹胜袁败---以少胜多

5. 影响:曹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幻灯片:赤壁之战示意图

2、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后,曹操统一北方,想进一步统一全国,结合图,讲述南方的两股势力,是曹操统一全国的最大威胁,分别介绍孙权和刘备的所处位置和情况,孙权承其父兄,延揽人才,苦心经营,在江东地位日益稳固。刘备三顾茅庐(学生表演小品),得诸葛亮辅佐(学生表演隆中对),势力不断增强。2XX年,曹操与孙刘联军战于赤壁,曹操强于孙刘联军,(引导学生看图),可让学生绘声绘色介绍赤壁大战的经过(小故事),结果孙刘联军大敗曹操,以少胜多。此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都洛阳。221年,刘备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222年,孙权建业称帝,国号吴。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最终形成。

幻灯片:请思考:赤壁之战胜败的原因?

幻灯片:二、赤壁之战和三国的建立

1.战前形势

2.赤壁之战(2XX年)

3.三国的建立

幻灯片:“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三国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  鲁迅

幻灯片:念奴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幻灯片:三、课堂练习:选择题

1.曹操以少胜多,奠定了统一北方基础的战役是(   )

a.巨鹿之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2.官渡之战中,曹操取胜的主要原因是(  )

a.兵精粮足     b.战术得当     c.政治优势     d.取得民心

3.“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这里的“老臣”是指(   )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诸葛亮

4.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的“三国 ”是指(   )

①曹魏  ②蜀汉  ③孙吴  ④东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中,失败一方主观上的共同原因是(   )

a.军心涣散   b.骄傲轻敌   c.准备不充分    d.士兵不习水战

6.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时间是(   )

a.220年     b.221年     c.222年     d.230年

7.三国独立,三国建立的先后顺序是(   )

a.蜀、魏、吴   b.吴、蜀、魏   c.魏、吴、蜀    d.魏、蜀、吴

8.“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一语跟下列哪一次的战役有关?  (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淝水之战    d.长平之战

9.下列人物不属于三国时期的是(   )

a.曹操       b.孙权      c.刘备       d.诸葛亮

问答题

曹操一生中最关键的两次战役是那两次?这两次战役结局有何不同?各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

幻灯片:四、巩固小结

第20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官渡之战——曹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初步形成

二、魏、蜀、吴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三、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天下

幻灯片:读歌谣助记忆:

东汉末年军阀战,诸葛草庐知三分;

二0 0年官渡战,曹统北方基础奠;

二0八年赤壁战,孙刘抗曹鼎局现;

三国曹魏吴蜀汉,曹丕孙权刘备建。

四、        板书设计

曹操——袁绍   曹操——孙刘联军                  魏220年曹丕洛阳

官渡之战       赤壁之战                          蜀221年刘备成都

2XX年          2XX年                            吴222年孙权建业

统一北方       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篇2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的史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三国鼎立局面形成过程中的著名人物曹操、诸葛亮。了解历史上著名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并能说出其与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学生收集关于三国时的史料和小故事,把《三国演义》的典型故事与历史史实相结合,加深对这段历史的理解。利用三国历史教学挂图,并剪贴三国简图更加直观地了解有关史实。利用“打擂台“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中,了解曹操、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难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具:录音机、投影仪、录像机、电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时间约5分钟)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由此歌引出《三国演义》这部名著,

问:《三国演义》中写的是历史么?

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引导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使学生明确文学

作品不是历史。

(设计意图:由歌曲给学生创设一种历史情境,在底沉的旋律中进入三国

历史中)

2、调查学生课前准备的关于三国时期的材料(包括历史故事、人物介绍、诗词歌赋),老师指导筛选材料,选择可以用在本课的材料。

(意图:一方面检查学生课前查阅材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帮助擂主组选择可以使用的材料)

二、学生分组自学,探究解决问题。(时间约10分钟)

老师在下面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1、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两个小组为擂主,四个小组为攻擂组

2、学生阅读教材自学,探究问题,并把准备好的材料融合在所准备的问题中。

①两个擂主小组选本组问题,分工协作,做讲问题准备

②四个攻擂主全面阅读教材,并把教材内容编成问题,准备攻擂)

(意图:学生在自学中自主探究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

三、学生主讲,老师查缺补漏(时间约20分钟)

1、学生擂主小组讲问题,攻擂主提出问题,擂主学生回答问题,师查缺补漏

学生应讲清的知识点

①“携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取得优势

曹操统一条件 ②招贤纳士

③实行屯田

北方 官渡之战:年曹操——袁绍以少胜多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要归纳出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引导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使用课后的材料阅读,并能说明为什么曹操能够统一北方?学生讲述不全面的地方教师要加以补充

鼎立前形势魏(曹丕)

国赤壁208年蜀(刘备)

目的

鼎之曹操——孙刘联军吴(孙权222)

立战结果:孙刘联军获胜

学生讲述过程中可以补充故事三顾茅庐、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蒋干中计、借东风、苦肉计、火烧连营等,诗词《念奴娇赤璧怀古》《七步诗》等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火烧赤壁一段

(意图:擂主小组的同学完全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所准备的材料讲述这一段历史,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把自已对知识的理解用

语言表达出来,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攻擂小组的同学则从另一个角度把知识变成问题来难为擂主的同学,这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攻擂守擂针锋相对,你来我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而知识在争论中也被学生掌握。选播电视剧是为了制造一种气氛,对赤壁之战起烘托作用)

2、指导学生划三国鼎立简图

国家时间建立者都城

魏220曹丕洛阳

蜀221刘备成都

吴222孙权建业

(意图:指导学生制作表格,形式不限,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四、动手动口,灵活应用(约5分钟)

1、剪贴三国简图(地图册P27)

2、列举三国英雄谱

曹操——曹丕

刘备——诸葛亮

孙权——周瑜、黄盖

3、讨论你怎样认识曹操这个人物?

(意图:用剪贴地图让学生体会三国在祖国版图上的具体位置,曹操学会从正反两方面历史人物)

五、教师,学生自我(5分钟)

1、教师围绕重难点

2、学生作课后自我测题

3、学生小组自我

(意图:巩固知识,学生客观本节课自己的表现,擂主小组根据守擂情况,攻擂小组根据提问题情况,包括课前查资料情况、课上参与的积极性、回答问题情况、动手情况四项,每项各占二分,最佳擂主小组、最佳攻擂小组再加二分)

附:板书设计

20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08

曹操统一三国鼎立

北方局面形成

曹——袁绍曹——孙刘联军

附:“攻擂法”教学方法简介

借鉴中央电视台“幸运52”和“开心词典”的模式,把竞争引入课堂

具体方法:1、根据班级人数,把距离近的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设立小组长,以小组为单位课前查阅资料,课上参与攻擂比赛。

2、根据每课内容实际情况确定每个问题的擂主小组(可采用自愿请战的方式,,也可采用抽签方式确定),小组长要调动组内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分工协作,把本组所分的问题分析透彻,讲给全班同学。攻擂小组同学把教材的内容变成问题提问擂主小组的同学,擂主小主同学如有两个问题答不上就会被赶下擂台。

3、根据具体攻守情况加以。

效果: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学生积极展开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习惯,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国鼎立优秀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2)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3)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

(4)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设身处地、史实辩析、讲故事、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三国代表介绍本国经济等方式,采用探究启发式教学,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

(2)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3)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重点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创设影片情境,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片头,把学生带入情境,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观看结束后,问:知道我们今天将要学习哪一课吗?学生响亮齐答:《三国鼎立》。那么,三国鼎立的局面是怎样形成的呢?是哪三国?你知道吗?三国形成的历史与大家所熟知的哪些历史人物有关系呢?下面请大家猜想一下,好吗?(生答:曹操、诸葛亮、刘备…)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我们要探究三国形成的历史,得首先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说起(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大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彼此长期混战。刀枪剑戟带给人民无尽的灾难和痛苦,同时也使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人口集中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过上和平安定的生活。那么,是谁顺应历史的潮流,是谁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生答:曹操)

2、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以统一天下为已任,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用诗抒发了自己远大的政治抱负。(课件显示曹操图像及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从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怀有雄心壮志,他要统一天下。

3、(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而在北方的各派军阀中,实力最雄厚的是谁?其次是谁?(生看示意图作答)

4、曹操要统一北方,必先击败实力雄厚的袁绍。那么,曹操的势力是如何发展壮大的呢?(课件显示曹操势力发展壮大的录音材料,让生分析)

5、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曹操与袁绍展开了决战,这就是著名的官渡之战。(动态显示《官渡之战形势图》)问:你能根据示意图上提示的交战时间、地点、交战双方、兵力对比、交战结果,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官渡之战吗?

6、一起归纳:

官渡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7、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打败了袁绍。那么,曹操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打败袁绍呢?

请看历史剧场:

①生先自我介绍

②师作旁白,生表演

③袁绍和谋士的对话

④曹操和许攸的对话(再现官渡之战中曹操、袁绍的心态)

表演完毕后,师说:这个短剧不断再现了历史场面,而且再现了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现在你能根据战争过程中两人的心理素质,找出曹操胜利和袁绍失败的原因吗?(生答略)

8、在刚才的短剧中,曹操胜利、袁绍失败的原因非常清楚。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正可谓:(课件显示)

势弱只因多算胜,兵强却为寡谋亡。

若使许攸谋见用,山河焉得属曹家。

从上述表演及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袁绍的谋士许攸降曹并建议偷袭乌巢,是官渡之战曹操取胜、袁绍失败的关键。

9、官渡之战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课件显示《东汉末年的天下形势图》)官渡之战以后,曹操陆续消灭了袁绍的残余力量,又陆续地消灭了一些军阀,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10、曹操统一了北方,又想乘势统一全国。但这时南方有两股势力可以和他相抗衡。一个是江南的孙权,一个是依附于荆州的刘备。割据江东的孙权,统治比较稳固。依附于荆州的刘备,自称是东汉皇族的后裔,在军阀混战中,不甘寄人篱下。他听说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策、济世安民之术,便请他出来相助,于是就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生讲故事)

11、设身处地:假设你是当年的诸葛亮,你会怎样分析天下形势?

表演对话(再现诸葛亮未出茅庐,已知三分天下智慧)

(请刘备、诸葛亮上台)

12、刘备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力量不断地壮大。220xx年,曹操率领二十多万大军南下,想要统一天下。孙权、刘备组成五万联军,在赤壁与曹军展开决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请看录像《火烧战船,曹操逃跑》。

13、在影片中,我们看到

赤壁之战

时间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14、(课件显示)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这两次战争的主角都是曹操,却出现了不同的结局。那么赤壁之战中军事上居于优势的曹操为什么会失败?(分组讨论:从战争双方去找原因)

15、有人说,那天晚上恰好刮东风,是天意。你怎么看?(引导学生分析曹军的失败是必然性和偶然性交互作用的结果,而必然性占据主导地位,是导致曹军大败的主要原因)

16、如果那晚没有刮东风,曹操会失败吗?(在会与不会的激烈争论中,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实际上最根本的是当时统一的客观条件尚未成熟。)

17、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赤壁之战后,三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新变化。曹操退守到黄河流域一带,不敢再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谁也打败不了谁,但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18、(课件显示《三国鼎立形势图》)问:是哪三国?生答后指出:三国鼎立的局面相对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课件依次显示三国成立情况)首先看魏国成立情况(一起读)。那么蜀国呢、吴国呢?

19、下面根据三国鼎立知识一起回答:

政权名称时间创建者都城(今名)

20、学以致用,史实辨析:(课件显示)在一本连环画上有这样一个场面,诸葛亮领兵攻打曹操,曹操率军迎敌。诸葛亮身后的大旗上写着“蜀丞相诸葛”;曹操身后的大旗上大书一个“魏”字。请你说说这幅画是否符合历史事实?如果不符合,错在哪里?

21、三国鼎立局面是东汉未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一个过渡阶段。并存的三个政权,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恢复和发展生产。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三国的治理与开发。(把学生分成三部分,代表三国,分别介绍三国经济恢复、发展的情况)

(特别强调:三国时哪一政权和台湾有往来?生答后指出:这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22、通过三国代表的介绍,我们知道在三国鼎立时期的相对稳定形势下,各国的经济都有所发展。所以,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这为日后的统一准备了物质条件。

三、课堂小结,承前启后,留下悬念(屏幕显示)

你从这幅图中,看到了什么?生答后指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最后究竟是谁独霸天下,问鼎九州呢?我们将在下一课学习。

四、轻松闯三关(屏幕显示)

(一)评价历史人物(课件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我们先说曹操。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接下来我们再来评价一下诸葛亮。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师:从刚才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很全面,对如何评价历史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在这里,老师仍然要提醒大家的是: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树立科学的评价方法,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二)看图分析

课件显示

1、诸葛亮与周瑜作品中像。

2、史书记载:亮生于公元181年,瑜生于公元175年。)问:

①从画像上看,二人谁的年龄大?实际上呢?

②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一样吗?为什么?

(三)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①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得到启示:战争带给人民的是灾难、是痛苦。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②从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一胜一败的不同结局中,我得到启示: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③从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中,我得到启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局面,是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④从三国经济的发展中,我得到启示:三国时期是分裂而又富有生机的时代。稳定对一个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⑤从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过台湾,证明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⑥从三国历史的学习中,我认识到: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⑦从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我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要看他一生的主流,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⑧从对文艺作品中的诸葛亮、周瑜与历史上的诸葛亮、周瑜的比较中,我认识到: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五、课外实践活动

1、游览三国名胜古迹──隆中、赤壁,寻觅历史足迹,开发三国历史文化。

2、小组合作设计三国鼎立示意图。

3、举办三国历史故事会。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5

(一)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

①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给人民生活带来了灾难,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到统一的过渡、转变时期。

②曹操和诸葛亮是我国古代两位杰出的政治家,他们对我国历史的发展和进步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③赤壁之战是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关键。

④马钧发明的翻车,在当时世界上是一种最先进的灌溉工具。

2.引导学生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辨清某些正统观念和把诸葛亮神化的错误,树立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在第15课中,大家学习了“黄巾起义”,哪位同学能谈谈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爆发于哪一年?它的后果是什么?

2.导入新课

经过黄巾起义的沉重打击,腐朽的东汉王朝趋于瓦解而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官吏乘机扩大自己的军队,甚至公开举兵反汉,成为割据一方的军事集团。从此,我国历史自秦以来400多年的统一局面结束,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棗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二阶段,共约370年的历史。这一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我国封建国家第一次出现大分裂;二是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大融合。22课至27课就是写的这一历史时期的内容。

3.讲授新课

今天先学习第22课三国鼎立(板书课题)(启发学生理解什么是“鼎立”?“三国鼎立”是什么意思?然后教师概括指出:三国鼎立就是三个国家三分天下,并使这种局面相对稳定。)

(请一位同学先将课文前的导言朗读一遍)从导言中可知本课要学习两位大家都十分熟悉的历史人物棗曹操和诸葛亮,究竟应该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他们?这也是本课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我们先来看看曹操是怎样通过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的。

一、官渡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

1.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

随着黄巾起义的失败,各地军阀为争夺地盘而混战不休,最后经过一番兼并战争,在全国逐渐形成了下面几个重要的军事集团:袁绍占有冀、青、并三州(含河北中部、山东东北部、山西),曹操占据兖、豫二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刘璋占有益州(今四川),孙策占据江东(今长江下游以南地区),还有立足未稳的刘备先后依附于曹操、袁绍、刘表等。

2.曹操势力的发展壮大

在各国军事集团的混战中,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被袁绍和曹操两大军事集团所占领。当时袁绍的实力非常雄厚。然而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力量,在打败青州的黄巾军后,选其精锐,将他们编为“青州兵”。曹操正是主要依靠这支力量,顺应人民渴望安定结束战乱的要求,完成北方的统一(出示曹操彩色画像或指引学生看课本131页的插图)。曹操是一位具有远见卓识的杰出的政治家,在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中,他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

当时东汉的皇帝是汉献帝,他虽然是个傀儡,但却是封建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曹操知道只要把汉献帝控制在自己手里,就可以用它的名义来发号施令。于是曹操借机发兵洛阳,把汉献帝和文武大臣一起劫持到许昌,从而取得了政治上的优势。

东汉时期选择官吏,一是看出身门第,二是看封建道德。曹操则不以此作为用人标准,而且是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身边的第一谋臣荀彧就是平民出身。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

经济上:实行屯田,奖励农耕

当时由于农业生产遭到战争的破坏,广大农民流离失所,许多军事集团往往因为军粮不足而崩溃瓦解。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恢复和发展生产,才能使自己强大起来。为了解决军粮问题,曹操采纳部下的建议,招募流民在许昌附近屯田。屯田的农民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一屯。这样,使大批流民又重新回到土地上来,许多荒芜的农田又种上了庄稼,屯田第一年就得谷百万斛,以后继续向各地推广。由于屯田农民可以不负担兵役和徭役,而且有了安定的生活,所以他们的生产积极性比较高。除了民屯外还有军屯,屯田的兵士按原来的建制,5里一营,每营60人,平时屯种,战时打仗。屯田制的推行,使荒地大量开发,军粮供应有了保证,

经过推行屯田,曹操的势力得到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在北方仅次于袁绍的军事集团。曹操有了皇帝为他发号令,又有大批文臣武将的辅佐,还有充分的军粮,于是准备同北方最强大的袁绍决一死战。

3.官渡之战

(展示《官渡之战》图,指图讲述)官渡之战前,袁绍的地盘和实力都超过曹操。公元200年袁绍率兵10万南下,企图一举消灭曹操。曹操仅2万兵力迎击袁绍。袁绍的大军到达黄河北岸的黎阳,从这里派大将颜良率军渡过黄河,包围白马津。曹操自知兵力远远不及袁绍,决定采用“声东击西”的策略,亲自率军到白马津西边的延津,佯装要从这里渡河北击的假象。袁绍中计,将大军西调,准备堵击曹军。曹操立即派兵急救白马,由于颜良没有防备,结果被曹军打得大败,颜良本人也被杀死。袁绍没有冷静分析形势,依仗兵多粮足,下令全军渡过黄河直扑延津。曹军一边撤退,一边故意把辎重财物等丢弃在路上,让袁军四处抢夺,乘其大乱时曹军反击,第二次又打败袁军。

白马、延津两战,曹操只是取得了两次局部的胜利,袁绍的力量仍然大于曹操。曹操决定诱敌深入,主动退到官渡一线,双方在官渡相持达半年之久。曹操自知兵少粮缺,不能拖延,正感为难时,袁绍谋士许攸前来投奔,密告袁绍在乌巢屯粮情况,建议立即偷袭。曹操连夜亲率精兵5000,假装袁军,直插敌人后方的乌巢,焚毁全部军粮。官渡前线的袁军闻讯大乱,曹操全军进击,乘胜歼灭袁军7万人,袁绍只带着800多骑兵逃过黄河,从此一蹶不振,两年后忧愤而死。

官渡之战是我国古代一次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大家看132页右下角框内的那道题,谁能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官渡之战后,曹操又用了几年时间肃清袁军残余势力,到207年基本上统一了北方。

通过“官渡之战”一目的学习,同学们再来看看131页曹操的那首诗(不是全诗,是摘录《龟虽寿》中的几句),大家想想,由此他抒发了什么情感?表现了什么精神?(抒发了曹操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老当益壮的精神。)(讲到此处,可对曹操作一简要评价,强调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军、军事家和诗人。他统一北方,对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符合人民的愿望。他完全不是某些戏剧舞台上塑造的白脸奸雄。)

二、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1.赤壁之战前的形势

曹操基本统一北方之后,准备乘胜统一南方。这时,南方的孙权和刘备正在崛起。

孙权是孙策的弟弟,原来他的势力不大,后来陆续消灭了江南一些地割据势力,地位日益得到巩固。

刘备是汉朝的宗室,东汉末年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在各个军事集团的混战中,他因实力不足,没有固定的地盘,曾先后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最后又投奔荆州的刘表。他一直寄人篱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缺乏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辅佐,所以刘备在荆州期间十分注意访求贤才。后经荆州名士司马徽和徐庶的推荐,得知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人才。身处危境而壮心不已的刘备曾接连3次带着关羽和张飞,冒着严寒,亲往诸葛亮隐居的隆中山中的草庐拜见。前两次诸葛亮未出来,到第三次时被刘备的诚意所感动,才出来会见。

诸葛亮在隆中从政治、军事、地理、人事等方面精辟地分析了国家的形势,建议刘备先占领荆州、益州(今湖北、湖南、四川一带)为根据地,与西南少数民族搞好关系,和孙权结成联盟,共同对抗力量雄厚的曹操,然后再积蓄力量,等待时机出兵灭曹,统一全国。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正确的战略策略。此后在诸葛亮的帮助下,刘备逐渐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2.赤壁之战

(展示《赤壁之战形势》图,指图讲述)208年,曹操亲率20万大军南下,企图一举统一全国。他的第一个战略目标是先取荆州。在曹军到达前刘表已病死,次子刘琮继位后便投降了曹操,刘备由樊城败退到樊口。曹操占据江陵,收编了荆州水军,并从江陵顺江而下。刘备派诸葛亮东下柴桑会见孙权,要求联合抗曹。诸葛亮最终说服了拥兵观望的孙权,决定派周瑜带领3万人马沿江西进,联合刘备顺赤壁一带同曹军决战。

曹操的兵力在数量上占有优势,但他的兵士多为北方人,不习惯水战,而且曹操被表面的强大所麻痹,他的这些弱点被周瑜利用。那时正是初冬季节,一天夜里,江面刮起东南风,周瑜派大将黄盖前去诈降,带领10艘装满干柴浇透油脂的船,外面用布将柴盖好,乘着风势直扑曹营。渐近时,那10艘大船突然着火,迅猛冲进曹军水寨,顿时风狂火烈,曹军战船一片火海,大火又迅速延烧上岸,岸上曹营也被烈火片片吞噬。孙刘联军乘势猛攻,曹军大败,烧死、溺死的无以数计,曹操只带领了少数人马逃回北方。这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

(教师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或让学生看课本上的此图)赤壁之战后,曹操已无力再南下,他死后,子曹丕于220年废掉汉献帝,自立为帝,建都洛阳,定国号为魏,东汉至此结束。(应向学生强调指出:此时才是三国时期的开始,曹操是东汉末年人,不是三国时期人。)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占领了长江以南的湖北、湖南大部分地区,又进占四川,221年,他在成都称帝,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或蜀汉。孙权则继续领有江东地区,使其在长江中下游的地位得到了巩固,于222年在建业称王,定国号为吴。这样,就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大家注意: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

三国建立前后,魏、蜀、吴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注意恢复和发展各自的经济力量。

三、魏、蜀、吴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曹魏重视农耕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和他的后继者更加重视农业,并为此采取一系列措施,主要有:

①继续实行屯田。当时曹魏的屯田区有20多处,分布于西起今甘肃天水,东至今山东淄博和今江苏徐州,北达今天津蓟县,南到淮河的辽阔区域。其中最突出的是在淮河南北实行的大规模的军屯,使这一地区的荒地得到开发,生产了大量粮食,对后来晋军灭吴时的军粮供应起了很大的作用(结合课本上的《曹魏屯田图》讲述)。

②大力兴修水利。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曹魏政府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各地修造陂塘,如在安徽合肥附近修建的芍陂可灌田万顷以上;在颍水南北开了300余里的渠道,灌田达2万顷。此外,在安徽北部、陕西南部、河南等地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从而保证了这些地区的农业连年丰收。

③推广先进工具。马钧少年时生活贫困,由于刻苦钻研,努力学习,并十分注意结合社会生产的实践,所 从课本的插图中可以看出,翻车构思巧妙,只要有人上边脚踏,就可以把低处的水不断提到高处,既大大提高了效率又十分轻便。它不但能灌溉,而且还能排涝,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灌溉工具。他发明的翻车后来被推广到魏国以至全国。对当时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起了相当大的作用。这种工具在我国广大农村一直沿用下来,许多地方至今还在使用。

④重视保护农桑。曹操不但重视农业生产,而且十分注意保护农桑,行军时不准将士践踏庄稼,而且身体力行,在这方面做了表率。

这些措施有力地推动了生产的发展,在广大农民和士兵的辛勤劳动下,北方经济逐步从满目疮痍的景象中恢复过来,许多地方仅几年时间,仓库中就已装满了粮食。大家看136页的图画,上面画的是在今甘肃地方农民的牛耕、播种、采桑和扬场的情景,与中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接近,说明了整个北方农业的发展。

2.诸葛亮治蜀

刘备称帝建蜀时,诸葛亮被 他还派一部分军队利用战争间隙进行屯田,解决军粮问题。此外,对蜀国境内的重要水利工程都江堰也很重视,专门设置堰官,派1000多人常年修护,使其更好地发挥浇灌沃野千里的川西平原的作用。

手工业方面,蜀汉的纺织业很发达。诸葛亮积极鼓励种桑养蚕织锦,使蜀锦生产有很大发展,产量居全国第一位,在与魏、吴的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成为蜀汉财政重要来源之一。从课本136页右下方诸葛亮的那句话中,也可看到蜀锦生产在蜀国经济中占有多么重要的位置。蜀国灭亡时,国库中还存有锦、绮、綵、绢各20万匹,可见织锦业之发达。课本中诸葛亮向少数民族赠锦的插图,希望蜀锦技术能在西南地区推广,表现了他对发展蜀锦生产的重视。

针对某些豪强官吏侵夺百姓,诸葛亮采取一系列措施,予以打击和限制。对于那些执法严明的官吏,则大力提拔重用,做到赏罚分明,任人唯贤。这是他治理蜀汉取得成效的重要原因。

诸葛亮在执政期间,还注意改善和加强与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关系。“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这时发生的。孟获是当地少数民族中威望很高的首领,诸葛亮对他“七擒七纵”,终于使他心悦诚服,表示不再反叛。诸葛亮还选用少数民族的首领担任官吏,如孟获官至御史中丞(中央的监察官)。(讲到这里,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前面的赤壁之战正确认识诸葛亮: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有许多优秀

品格;但他并不是神,所谓“借东风”,无非是他对气象较熟悉并虚心向人民求教的结果。)

3.孙吴开发江南

吴国的经济受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混战的破坏较少,立国之后继续在原有基础上向前发展。

吴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原因有二:一是北方农民大量南迁。东汉末年各个军事集团厮杀的主要战场在中原地区,江南相对来说较为安定,黄河流域一带的农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南渡,仅213年一次南迁就多达10万户。他们不但为江南增加了大量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二是山越人大批出山定居。江南地区原先居住着许多越族人,后来居住在平原和交通发达地区的越族人逐渐与汉族融合,居住在山区的逐步形成为山越族。孙权在江南扩展势力,遇到山越人的顽强反抗,他多次派兵镇压,强迫他们出山定居。经过广大汉族和山越人民的努力耕垦,江南肥沃的土地得到大量开发,农作物的产量大为提高,稻米每亩产量达到3斛。此外,吴国还推广了中原地区已广泛使用的二牛一犁的耦耕法,使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

纺麻织布是当时孙吴民间的主要手工业,生产的越布(麻织品)闻名全国,麻布生产居三国首位;丝织业也逐渐兴起,三吴地区是丝织业发展的重要地区。

青瓷是吴国著名的特产,产品的釉色已显现较深绿色,釉面也较厚,标志着我国瓷器进入了成熟时期。课本上的插图《吴国青瓷羊》,制作精美,造型生动,是我国早期青瓷中的代表作。

为了适应长江水域和江海交通的需要,吴国大力发展造船业,现在的福建闽侯是其造船中心。造船技术已达到很高水平,所造的海船长达20余丈,高出水面近3丈,可载六七百人,装载物资可达500吨以上;用于长江水战的船只,有上下5层。

随着造船技术的进步,吴国的海上交通非常发达,远航的船只北达辽东,南通南亚诸国。230年,孙权派遣将军卫温等率领1万士兵乘大船前往夷洲(今台湾),在今台南市和嘉义市一带登陆,后来卫温返回时,还将台湾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往大陆。这是大陆和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此后,台湾和大陆的联系日益密切。可见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巩固小结

通过这一课的学习大家可以知道,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封建割据势力混战的结果。官渡之战使曹操大败袁绍,从而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赤壁之战使三国鼎立的局面得以形成。这种鼎立局面,直到280年西晋统一全国才结束。在三国鼎立的时期里,魏、蜀、吴国的统治者为了发展自己的势力,都致力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由于全国处于分裂和战争状态,各国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各族人民都迫切要求实现全国的统一。同时,各国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比较显著,物力和财力都较南方充足,所以后来全国的统一便由代魏而立的西晋来完成。

下面请同学们填写一个表格(三国建国年表),另外还请大家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

三国建国年表

5.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中的三道题目。

(三)教法建议

1.本课的重点是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关于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教师应向学生说明两点:一是客观上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二是主观上曹操顺应了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的正确的政策措施。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本课教学的中心内容,教师应结合地图向学生较为详细地生动讲述赤壁之战的全过程。

2.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都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典型战例,可用讨论的方式启发引导学生分析交战双方的胜败原因,以培养其思维力和分析力。

3.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和把握历史现象和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

4.本课涉及到两个家喻户晓的重要历史人物曹操和诸葛亮,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评价,还要对学生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注意纠正小说、戏剧中错误的正统观念、封建道德观念,以及把历史人物神化等,并要强调历史小说和戏剧不同于历史。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就曹操、诸葛亮的评价问题,在课内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教师最后作出总结。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6

教材分析

1、课标:要求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本课简单介绍了两次重要的战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役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黄巾起义使得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在镇压起义的过程中,各地官僚趁机扩张势力,形成割据,并为争夺地盘进行混战。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赤壁之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因果明确,脉络清晰,易于被学生接受和理解。

2、这节课主要介绍东汉政权从分裂到局部出现统一的历史。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各派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三国鼎立的形成,在中国形成了三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局面,为下一节课学习“西晋的统一”作出铺垫,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事件发展关系,体现了知识的延续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教材涉及到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知识结构呈开放性,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

学情分析:

1、很多学生看过小说《三国演义》或电视剧《三国演义》,对三国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故事情节比较熟悉,很容易进入历史情境;同时,学生在小学语文课中学过“赤壁之战”这篇课文,对赤壁之战的有关事件和人物也有一定的认识和评价。

2、七年级的学生在智力方面,形象思维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虽然已经显著地发展起来,但是他们认识能力水平还不高,仍然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学生很容易带着有色眼睛去看待历史,就很难客观地去评价历史。我们教育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去评价历史事件,这样的评价才是比较客观的。

3、七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具有简单的理解、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学习历史的时候比较活跃、好奇心比较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这些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为完成本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学情基础。但是由于七年级学生的智力发展有限,自学能力比较差,几乎没有自觉总结反思的习惯,因此在以后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既要强调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根据七年级学生的特点,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引导学生,给他们创造自我表现机会,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实施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促进学生学习历史能力的提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引导学生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有哪些?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的原因有哪些?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②通过学习本课内容,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同时,通过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事件本质的能力。

③提高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

④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2、能力目标

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创设情景、角色表演、讨论战争胜败原因、评价历史人物等方式,采用探究式、合作式、启发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了重要作用。

②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③学习历史使人获得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三国鼎立》教案 篇7

【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 知识与

能力 (1)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通过对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和文艺作品中描述的情节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

过程与

方法: 通过课前准备,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搜集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并充分利用自学、讨论、辩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

情感态

度与价

值观 (1)通过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重要作用。通过对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分析和评价,使学生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它是否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2)历史使人智慧,通过本课学习对学生进行历史感悟教育、思想品德教育。

重点 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流程】

环节 教学问题设计 教学活动设计 问题最佳

解决方案

情境引入 方案一:温故知新:

问题:前面学习了我们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阶段是哪个时期?特点?

方案二:课前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同时挂图展示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三位人物的简单描述资料

方案三:引用课前小故事导入新课。

学生:回顾旧知,回答问题

教师:提出问题并总结::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资料。然后总结导入新课。

学生:讲述故事导入新课。

自主探究

同步学习与探究p84〈探究过程〉

教师:因为本课内容多,头绪乱,可督导生完成基本的《学探》知识,以整体把握教材。

学生:自学,积极动脑、动手、主动参与教学,整体把握教材。依据探究快速阅读标注课文,发现疑难问题

1、阅读材料

材料一: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

材料二: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材料说明了什么?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谁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谁能顺应人民的愿望,结束了这种战乱局面呢?

2、曹操要统一天下,必先统一北方。那他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曹操要完成统一,他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3、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为什么曹操在这次战役中能取胜?

4、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当他得胜还朝途经渤海边时,留下了怎样的豪情满怀的诗句?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这一年曹操53岁了,他的壮心是什么?

5、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 曹操在这次战役中失利的原因?

a、曹操为什么在官渡之战中获胜,而在赤壁之战占优势的情况下反而失败呢?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对你学习有何启发?

b、以曹操有多年的作战经验,对自己的这些弱点怎么能全无认识?是什么蒙蔽了曹操的智慧?能在举出1-2个类似道理的事例吗?

(3)讨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6、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教师:对两则材料教师可以采用口述或者出示的办法

学生:分成三组,结合老师给出2则材料,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如果你来到此时的王朝,你会看到什么景象?

教师总结:军阀混战,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北方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民不聊生。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学生:结合课前资料思考、积极发言: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准确评价曹操

学生:看课前示意图资料作答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二个问题

在北方众多军事集团当中,最主要的有两个,曹操和袁绍。从实力上讲袁绍在各个方面都优于曹操,但是曹操却最终打败了袁绍,完成了北方的统一。那么他是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增强自己的实力呢?

学生:结合画卷里的提示和课本插图以及小字部分和课外阅读资料总结回答。

教师:总结--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经济上:奖励农耕。

用人方面:招贤纳士

学生:同桌讨论回答

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招贤纳士;许攸献计献策,袁绍不善于用人

教师:强调—官渡之战奠定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之后曹操基本完成北方统一。

学生:结合语文知识或课本、课外知识就能回答……

老师:进行雄心壮志的理想教育

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学生的讨论进入高潮。分组(孙组、刘组、曹组)

积极活跃,展示自我,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师总: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曹操骄傲自满情绪;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学生:曹操的骄傲,使他禁不住迷惑,一再地中计----骄兵必败

例如……

学生:积极讨论,认识: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 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赤壁之战奠定三国鼎立局面)

突破难点

魏国在北方,蜀国在西南,吴国在东南,如同鼎的三足。这一局面的形成,使我国以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割据走上了较大范围的局部统一,这就为以后全国范围的统一创造了条件。)因此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师总:过渡

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三国中每一国都追求一统天下,为了战胜对方,都采取一系列恢复和发展生产的措施,目的是为日后的统一积蓄力量。

生:阅读教科书第一目的内容,

抓住重点知识记忆理解

师总结并为下课做铺垫:

三国中的每一个国家都追求以自己的国家统一中国,三方的角逐竞争,最后胜负如何?下节课我们回来继续关注三国的走向

拓展延伸 1、大陆和中国台湾交通的最早记载时在什么时期?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现在在中国台湾像之流要搞,说中国台湾不是中国的领土,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历史知识来告诉人们,中国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吗?

2、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3、历史使人智慧。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学习三国历史后,你有什么感悟? 鼓励学生:谈收获和认识:

中国台湾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如今少数分子妄图把中国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我们要同这种分裂行为作斗争。

认识:以史为鉴

师生共同分析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 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反思完善

达标测评

(一)完成《学习探究》的精选训练题。

(二)轻松闯关-------评价历史人物(课前资料显示三国历史人物)

1、说起曹操,“很容易就联想起戏曲舞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依你之见呢?

a:曹操能谋善断,很有眼光。      b:“治世之英雄,乱世之奸贼”

c: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d:曹操戎马一生,兼并群雄,统一北方,发展生产,功劳不可低估。

2、诸葛亮在后世人民的心中已达到神化的程度,成了忠诚和智慧的化身,甚至有“诸葛近妖”的说法。你该怎样看待诸葛亮?

a: 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b: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c: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d:他帮刘备统一了西南地区,并采取措施使西南地区得到开发。

e:他是人,不是神。

教后反思

《三国鼎立》教案 篇8

以下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三国鼎立》说课稿,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三国鼎立》说课稿

一、教学分析

A.教材分析

《三国鼎立》是《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的第一课。本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上承汉文化,下启西晋统一全国。教材内容较为单薄,对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不足。我利用多媒体来开发课程资源,采用地图在课件上的直观呈现来帮助学生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B.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思维活跃。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事物的认识常带有片面性和表面性。课件中我主要用地图、动画、图片来使抽象历史形象化。

二、目标定位

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根据《新课标》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A.“鱼”:

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课标内容标准】

B.“渔”:

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掌握:

1.从史实归纳出历史论断的方法;

2.客观、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曹操)的技能;

C.“欲”:

1.激发学生渴望统一、热爱和平的情感;

2.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研读历史资料的愿望,形成古为今用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

重点、难点:

其中教学重点是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

(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从积累历史知识的角度出发,我将其确立为本课的重点。突出重点的策略是看图说史强化记忆。)

难点在于客观、辩证地评价曹操。

(难点难在要求学生有较强的分析和综合能力,突破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论从史出”的利刃。)

三、教法学法

为了顺利实现目标,突破重难点,结合学生认知规律,我选择采用“精问启导,情境再现”的教法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法。

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关键在于: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还原历史,组织学习活动。这点将在教学过程三环节中一一体现。

四、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三环节实质是:导入—新授—拓展。

(一)现实出发,设疑激趣

课前,我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来营造氛围。上课伊始,我提问学生:你知道三国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学生回答后我指出:历史上的曹操,有 (历史学习从现实开始,变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感知理解,归纳建构

新授主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分四步走:初步感知——情景再现——话说曹操——梳理巩固。

第一步:初步感知

小组合作学习,从课本中提取相关信息,完成填表竞赛卡。

战役

名称 作战

时间 作战

双方 战役

特点 战斗

结果 原因

分析 意

官渡

之战

赤壁

之战

教师暂不评价学生的合作学习成果,让学生随学习深入自主校对。这样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初步感知。

第二步:情景再现

知识重点1——官渡之战

①幻灯片定格在《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上,我提问学生:

东汉末年人们的生活环境怎样呢?人们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北方有实力的割据政权有哪些?

(让学生通过感性了解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灾难,理性认识人民对和平统一的向往。明确袁、曹势力,引出官渡之战。)

②结合课件演示,学生简述官渡之战的概况,再结合史料交流探究——曹操为什么能以弱胜强打败袁绍?

引导学生归纳:

●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 。

●经济上,实行屯田,重视农业。

●知人善任,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

●袁绍傲慢轻敌,不能听取正确意见。

③出示《官渡之战后形势图》,引导学生认识官渡之战的意义在于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那么,下一步曹操统一南方面临的对手是谁呢?

知识重点2——赤壁之战

①学生结合课件演示简述赤壁之战的概况,再交流探究——赤壁之战曹操以多败少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引导学生明确:

●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惯水战。

●曹操骄傲自满。

●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曹操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根本原因)

②在此基础上,学生再自主校正填表竞赛卡,完成对知识重点的强化积累。我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赤壁之战曹操的失败会给三方带来什么变化?

知识点3——三国鼎立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完成填图练习,教师再课件演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识点4——三国经济

请三名学生分别代表三国谈谈本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结合图片我将引导学生明确以下要点:(课件展示)

新授第三步:话说曹操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曹操的故事?请同学们联系与曹操相关的史实,评一评你心目中的曹操。

“熟悉”了曹操,再指导学生:以史为据评价,看主要功绩,做到全面客观、一分为二。难点的突破迎刃而解。

新授第四步:梳理巩固

1.梳理板书

师生共同回顾,图文示意,梳理板书。不仅归纳了“一种局面、两大战役、三国鼎立、四位人物、五个时间”的知识点,还形象地展示了历史的发展脉络,帮助学生实现历史知识树的建构。

2.课堂抢答

是对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的检测。

(三)拓展迁移,古为今用

1.以古启今

你最喜欢三国中的哪位人物?他的为人品质给你哪些启示?

2.以今寻史

有人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大陆与中国台湾的分离与三国鼎立的形成有何相似之处?请同学们课外查阅相关史料进行比较归纳。

使学生形成主动了解历史知识、运用历史经验的愿望,让历史学习“从现实中来,回现实中去”。历史与现实无缝对接。

五、优化思考

在中国古代史的教学中,我在尝试 “以一根主轴串联所有历史知识、用一个问题落实所有知识点”的模式,于是本课的设计我从“评价曹操”切入;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图片、地图、图表、音像等媒体来创设情境,学生便能走进历史去理解历史。凸显了“信息技术为课程服务,信息技术与课程交融整合”的理念;注重加强历史与现实间的联系来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促进学生历史学习的可持续性发展。借此机会想和专家们商榷的是:这是否完全适用于世界史的教学?

请多多指教,谢谢!

《三国鼎立》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  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  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  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

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

1、导入  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   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投影图表(见下)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归纳概括上述内容。

措      施

作            用

广屯田

解决军粮,安顿流民

(1)   加强民族融合

(2)   促进经济发展

重经济

蜀国经济雄厚

和西南

民族融合,西南开发

同开发

民族融合,经济进步

通夷洲

与中国台湾的联系加强

原 因

重农   民以食为天     农业是基础

学生完成后,教师检查,并强调重点:(1)诸葛亮精神

(2)卫温到夷洲

13、巩固练习:由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是倒退?简单谈谈你的理由。

14、小结: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混战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人民渴望统一,曹操顺应民意,统一北方,进而想一举统一全国,结果失� 鼎立时期,三国都为完成统一大业而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推动社会进步,从这段历史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

15、布置作业 :

鲁迅说:曹操在戏剧舞台上是一个白脸奸雄,其实他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

16、附:板书设计 :(见下页)

统一北方

(曹操)

孙刘联军

赤壁之战

袁  绍

曹  操

赤壁之战

课后小结: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曹操统一北方和赤壁之战;

2、魏、蜀、吴三国发展、巩固统治的措施。

(二)思想目标:

1、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统一是历史发展大趋势。

2、在三国鼎立形成的过程中,曹操、诸葛亮、刘备、孙权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对推动历史发展进程所起的作用。

(三)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曹操在官渡中能以少胜多,而在赤壁之战中却惨遭失败,培养学生辨证看问题的能力。

2、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曹操和诸葛亮。

3、识读“三国鼎立图”,了解三国所在区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确的地理概念。

重点:曹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以及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

1、如何正确认识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即怎样看待三国鼎立这一局面。

2、如何全面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

情景材料教学法、分析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前面我们学习了秦汉历史,这四百多年是我国封建社会首次出现大一统的时期,而三国西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其中的“三国”是第一个分裂的时期,本课我们共同学习《三国鼎立》,从历史的角度探索。

2、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割据一方的军阀,东汉政权名存实亡,军阀常攻城略地,杀人盈野,使得黄河流域的人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东汉人口由“光武中兴”以后的5300万,锐减到东汉末年的`760万。曹操在他的《蒿里行》一诗中描写当时凄凉景象时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在这种情况下,假设你生活在那个年代,你希望什么局面呢?(学生:安定统一)那么谁能完成这一任务呢?(生:曹操)师顺势提出以下问题:(投影)生看本目2—4段回答。

(1)曹操能统一北方的条件有哪些?

(2)统一北方的决定性的战役是什么?有何影响?

(3)曹操统一北方时,南方有哪两股势力随之发展?

3、对于以上问题,学生在简短的思考和发言后,师生共同去伪存真,梳理整合。

4、读曹操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提问:该诗反映了曹操怎样的抱负?(由此过渡,引出赤壁之战。)

5、208年,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亲自率领20万大军,南下攻打刘备和孙权,企图一举统一全国。

6、依图讲述赤壁之战的进程。

7、讨论下列问题:

(1)孙刘两军为什么要联合?如果不联合,会怎样?

(2)赤壁之战的结局怎样?�

(3)你知道影响战争胜败的因素有哪些?

8、针对以上问题学生可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然后师生共同梳理整合。

9、赤壁之战以后曹操不敢轻易南下,他统一全国的希望成为泡影。孙权和刘备的势力得以巩固,但也无力完成统一全国的重任,三股政治势力旗鼓相当,势均力敌,三分天下初露端倪。

10、三国的建立。生结合《三国鼎立形势图》看书讨论,并自己动脑动手,设计一幅三国鼎立的示意图,要求体现建立人、建立时间、都城名和相对位置。

11、三国鼎立的局面维持了40多年,该局面能够维持的主要原因是魏、蜀、吴建国后都努力发展经济,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局面。(过渡)

12、请学生阅读教科书第二目的内容,要求列出魏、蜀、吴发展经济的主要措施,比较三国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和所产生的共同影响。

历史《三国鼎立》教案 篇11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能力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三国鼎立》教学设计 篇12

【课程标准】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

【教学目标】

识记和理解:记住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与影响;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过程、影响;诸葛亮的外交政策。

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官渡之战的赤壁之战的学习,提高学生评价战争的能力和方法;通过对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分析和三国鼎立对历史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评价,培养学生用正确方法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树立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难点: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及三国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学生读引言

2、教师引入:大家听说过曹操、诸葛亮等名字吗?谁来为大家讲讲他们的故事?请几个学生讲三国的故事。同学讲的故事哪些符合历史的本来面貌,哪些又不符合呢?请认真看教材寻找答案。

二、新课讲授

(一)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的情况。教师出示“军阀割据图”及古诗,帮助学生理解。

2、曹操势力的膨胀:学生读教材,归纳出三点原因①“唯才是举”,重视人才②“挟天子以令诸侯”③本人的才能

3、官渡之战:结合“官渡之战示意图”,学生讲解,老师适当补充,然后归纳出知识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4、赤壁之战:以曹操诗《龟虽寿》来解读曹操的志向:统一全国,从而引出赤壁之战。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请学生讲经过,归纳要点:时间、地点、交战方、结果、影响等。

5、用表格归纳“东汉末年的两次著名的战争”,引导学生思考这两次战争出现的相反的结果的原因。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的形成:教师:请同学们仔细读教材,完成老师给出的表格(包括: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者、都城、统治范围)

出示“三国鼎立形势图”,让学生形成空间概念。

2、三国时期三国的关系:学生读书,学生分类归纳:蜀吴关系、蜀魏关系、魏吴关系。

(三)课堂小结

学生归纳,教师补充。

(四)学习测评

完成课后学习测评题。

(五)拓展思考

1、三国时期的社会特点给你的整体感觉是什么?

2、《三国演义》中的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与真正的历史有没有区别,应该怎样看待这种区别?

【教学后记】

初中历史三国鼎立教案优秀发文大 篇13

[知识与能力]

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

[过程与方法]

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

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

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批判地继承曹操、诸葛亮的道德、精神;

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

[重点]

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

[难点]

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的史观。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方式与方法]

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

[教具]地图册、官渡、赤壁之战相关多媒体、三国鼎立图

[授课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

2、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第21课三国鼎立,就是那像一个圆鼎的三条腿分

立似的分布在中国大地上的三国。今天我们共同讨论这课的内容。

3、讲述新课:

三国鼎立是哪三国?同学们是知道的,但未必清楚,请翻翻

课本找到关于三国建立的那一段,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讲讲。

220年曹丕建魏,都:洛阳;221年刘备建立蜀国,都:成都;

222年孙权建立吴国,都:建业。

[播放多媒体《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是非成败转头空,转头

之间或得或失,这个道理突出的表现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大战役中。

这两大战役都有曹操这个主角,大概同学们对曹操也很有兴趣,先从课文中找出这两个战役的年代。(官渡之战在200年,赤壁之战在208年)相距仅八年的两战,曹操呢?前者以少胜多,后者以多败于少,这是为什么?请大家评论,我们先说说官渡之战。

(留出一段时间让学生准备,后由学生发言,讲述故事。)

208年,孙刘联军在长江边的赤壁与曹操对垒。请大家先谈一下在这一

战中居于优势的曹操,弱点在哪里?赤壁之战经过、结果又如何?

(先观看多媒体诗词大江东去……,后由学生发言)

接下来我们一块了解魏蜀吴三国经济的发展情况。

4、小结。展示课件知识点汇萃

5、课堂讨论:戏曲中的曹操与历史中的曹操区别。播放多媒体资料,戏曲资料并展开讨论。

最后由教师小结,指出如何评价曹操。

(对于曹操的一生的评价是一个1000多年来争论不休的问题,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他爱惜人才,他从下层选拔,从敌方争取;他还重视文化,他本身也是一位大诗人,他统一北方,功劳是不可低估的。有人把他说成乱臣贼子,是不对的,谁有本事谁就应当称帝,罗贯中以汉朝为正统,在《三国演义》影响下,曹操就成了舞台上的白脸奸臣,这是不公平的。)

6、作业

《三国鼎立》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历史作用、曹操能够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以及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提高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复述能力。同时,通过曹操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历史现象,抓住现象所反映的本质的能力。通过对历史史实和文学艺术作品中描述的情节比较,提高学生对历史事实的文学创作的分辨能力。

认识到每一历史事件的发生,都有其客观条件。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特别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主观能动性也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认识到评价历史人物时,主要应该看他是否打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

本课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的形成。

设计思路: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历史情景,把学生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氛围中,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

教学程序设计: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视频):“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设疑:1、说一说你知道的这一时期的英雄(一时多少豪杰)

2、你喜欢曹操还是诸葛亮?为什么?

师导:你心中的曹操、诸葛亮与历史上的曹操、诸葛亮是否一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与他们有关的两次战争。

探究新知

一、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争

1、同时出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作战示意图

设疑:

①比较两战的作战双方、结果、特点、作用,有何异同?

②“我想问”:(学生提出问题,师生共议。)

2、“煮酒论英雄”:有人认为,曹操是奸臣,诸葛亮遇事先知,请说说你的看法。

3、播放《火烧赤壁》片段

师导:赤壁之战的结果如何,对当时的局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二、三国鼎立的形成

1、出示动画:三国鼎立形势图

(解释“鼎立”的含义)

2、设疑:曹操是三国时期的人物吗?

3、自学教材p106

(师强调:夷洲即中国台湾,证明了中国台湾是中国的领土。)

合作探究:从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2、根据你的所见所闻,哪些与三国文化有关(如广告、旅游景点、物品等)?

结束:(出示课件)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