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0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以下是勤劳的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的《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0篇),欢迎参考。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1
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透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述,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学中,我抓住了以下两点进行教学。
一、抓对话、重朗读
课文资料简单易懂,生动搞笑,教学中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作适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透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齐,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
能够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透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能够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教师检查学生自读的状况。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述,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铁罐傲慢、蛮横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宽容。
二、以比较、悟品格
在品析人物对话时,采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体会陶罐和铁罐不同品格。教学第二部分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和铁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在比较中让学生明白:在那里铁罐的可悲下场和陶罐不朽的价值构成了鲜明的对照。进一步让学生领悟;陶罐出土后,依然惦记着以前对自己并不友好的铁罐,从中感受陶罐的善良之美。
这天这节课的教学,比较圆满地完成了预设的教学要求,到达了预设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主动,练得用心,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对话的练读中。从孩子们的朗读和发言中,能够感觉到他们已经体会到了陶罐的谦虚宽容,也感受到了铁罐的傲慢无礼,这时,明白故事所蕴含的道理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2
《陶罐与铁罐》这个故事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开展,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宽容、友善、克制都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教学中我根据课文的特点,抓住重点词,进行朗读指导,在朗读中渐渐体会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充分朗读,体会陶罐与铁罐的心理变化。
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奚落〞这个词,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我设计成三个小板块,理解铁罐和陶罐的三次对话,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图片入手,让他们逐步了解陶罐与铁罐的语气,心理变化,并体会陶罐和铁罐的品质,然后直奔文章的结局,了解他们的结局。让学生找出陶罐和铁罐说的话,说说从他们之间发生的故事中我们又看到了这是一只怎么样的陶罐和铁罐?〞有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朗读陶罐与铁罐的对话时容易把教学重点放在了铁罐的朗读指导上,结果使得学生对陶罐的品质认识不够饱满。我教学设计,以认识铁罐和陶罐的品质入手,直截了当,不偏不倚,使学生对陶罐谦虚、宽容、善良、心中有他人等品质有了较深的认识,懂得人与人之间应互相取长补短,用开展的眼光看待别人。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机。至少,这样的教学我们就不能称之为“高效〞了。我觉得教学过程中,预设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地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实际,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的效率,这是我以后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注意探讨的问题。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3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学生比较喜欢这一点文章。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再作适当的指导。课文的第一部分主要写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时,首先采取师生分角色朗读。在指导朗读过程中,要求学生读出不同人物的感情:读铁罐的话,语气生硬些,给人以傲慢、蛮横之感;读陶罐的话,语调平缓些,语气温和些,给人以谦虚朴实之感。再让学生演一演,加深对“人物”的理解。再请两位学生按课文中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我还鼓励他们加上自己设计的动作。学生的表演可以说是绘声绘色,博得了同学们的掌声。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也都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
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说的语句,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演一演等多种方式来体验。课后拓展设置了如果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鼓励学生进行续写。但是对续写考虑不够周全,要求不够明确。可以让学生仿照课文,通过神态和语言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4
关于陶罐和铁罐的回顾我对自己的教学有着深刻的感受。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人文目标为基础的。通过对文本的研究和与文本的交流,我们可以感受到通过表达和语言描述来表达人物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以达到对学生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和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朗读,却忽视了文本内涵的挖掘,过于注重铁罐的负面教育,而忽视了陶罐生活的正面引导。在整个课堂上,有收获也有遗憾。现在我们反映如下:
1、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材料。《课程标准》中规定:;鼓励学生选择自己的学习方法rdquo“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和体验。因此,在课堂上,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掌握文本中陶罐和铁罐所说的句子,并通过阅读、思考、说话、表演等方式进行体验。如果陶罐和铁罐再次相遇,课后扩展将鼓励学生继续写作。但是,关于延续的思考不够全面,要求不够明确。学生可以模仿文本,通过表达和语言表达人物的内心。
2、在这节课中,为了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我安排学生自己阅读、点名阅读、表演阅读、以自己的方式阅读。想一想这是什么样的陶罐和铁罐,由主角表演和朗读,让学生在体验中、在感知中、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努力调动每个成员的学习意愿。目的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和选择权还给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他们获得全面、自主的发展。
3、在这门课上,教授不仅注意指导学生朗读,还注意通过反复阅读理解重要单词,如“ldquo;傲慢、蔑视、比较。在反复阅读和教师的刺激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和说话来理解人物的内心感受。在解释藐视一次的时候,我参考了数据,用单词理解让学生感受到藐视的单词,让学生通过行动了解他们在看这样的人时的想法,从而理解文本。这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有助于学生正确、全面地理解陶器和铁罐。
4、在这门课上,学生可以自己反复阅读,并展示更多的材料。在课堂上,我每次都对学生的阅读进行了鼓励和有效的评价,这不再是空谈。例如,当学生们读到铁罐的外观更为轻蔑时,我给出了“通过你用眼角看人的眼神,老师感到了你的蔑视。从你的动作和升调来看,我们知道你鄙视陶器“当学生们读到铁罐愤怒时,我给出了”你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声音洪亮的。我知道你很生气。你指着它跺跺脚。我感觉到你的愤怒。我从你洪亮的声音中知道你真的很生气“有效的评估不是”;好,再来。伟大的阅读相反,我们应该仔细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并给予准确而具体的指导。教师应参与与学生和课文的交流与对话。因此,教师以读代说,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理解。
5、由于《铁罐》的主人公参与太多,课堂上的教学态度似乎有点僵硬。下课后,一位老师向我建议,教学姿势要有亲和力,说话要慢一些,让学生感觉到师生之间的交流会更好。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5
《陶罐和铁罐》是一片寓言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坚硬,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而陶罐面对铁罐的无理却显得谦虚,礼貌。而时间在流逝,但几百年过去了,铁罐被氧化了,而陶罐却依然完整的存在。这便告诉了人们要正确的看待自己。铁罐字看到了自己的优点,眼里全是别人的缺点,不能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比较。换个角度看问题就不同了。铁罐坚硬,但是抗氧化性却不好,陶罐样子普通、易碎但却有非常好的抗氧化性能。文中的铁罐却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
文章主要通过对话展现情节、推动故事发展,塑造人物形象,说明道理。这是本课表达上的特点。铁罐的傲慢、蛮横无礼和陶罐的谦虚、友善、克制均在人物的对话中充分展现。
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主要是让孩子们通过朗读,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和善。在一开始的自由读中,我发现孩子们都不能把陶罐和铁罐的特点读出来。因此,在对于每一句话都进行范读,然后,学生们跟着。在指名学生朗读时,再次进行指导。在整堂课中,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小组赛读,同桌一起读,男女同学读,分角色读。在充分时间读的过程中,孩子们的朗读情感也有所提升。特别是铁罐的“傲慢、轻蔑和恼怒”,孩子们也能一步步把握,读出语气。
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课堂教学中,让生活阳光普照学生心灵,也是提高学习成效的途径,在学习了本课后,我提问:“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孩子们都能正确的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讲明原因。有的说:“因为陶罐很谦虚。”有的说:“陶罐心胸开阔,铁罐那么奚落他,他在最后还是想着铁罐。”……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道理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会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靠。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6
今天,我与学生一起学习了《陶罐和铁罐》的第二课时,基本上达到了教学预设的三个目标:
一是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个童话主要对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展开情节,读好它们的对话就是本课教学的一大重点。我在教学第一课时,指名分段朗读、整体感知课文时,发现大部分学生都能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于是,这一节课,我就大胆放手先让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它们的对话,其次请一组同桌来展示,读后请同学来评价,顺着学生的评价适时地指导学生如何更好读出感情,接着请两位同学来挑战,这两位同学读得很到位,为全班同学做了一次很好的范读,最后全班男女同学合作读,学生读得入情入境。整个朗读环节以学生为主体,富有层次性,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二是学习提示语,体会作者如何通过神态、动作描写突出人物的特点。这篇课文的提示语很有学习价值,我就针对大部分同学经常都是“我说、你答、他问”之类空洞的提示语,教给学生如何把提示语写具体,才能突出人或物的特点。首先,我通过惊讶地发问“真奇怪,老师都没有指导同学朗读课文,同学们还能读得这么好!我想同学们一定是得到了高手的指点,你从作者的哪些地方地方得到了指点呢?”引导学生关注提示语,让学生意识到提示语的重要性;接着,我把那些提示语改成简单的“铁罐问、陶罐回答”让学生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发现提示语对于突出人或物的特点的重要性;然后,趁热打铁直接让学生补充文中的提示语,学生在说话练习中熟练地运用,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叶圣陶曾说:“课文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以课文为例教语文,而不是纯粹地教课文。”这一环节,我就基本做到了这一点。
三是领悟道理。明白道理是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很多老师是直接把答案呈现给学生,而我在这一环节主要通过以问代讲的方式引导学生了解陶罐和铁罐的长处和短处,并适时地进行板书,紧接着让学生观察板书并想想你有什么收获。大部分学生都能从长处和短处来谈自己的收获,甚至有的学生还引用以前学过的格言警句,最后紧密地衔接学生的想法出示有关长处和短处的格言警句让学生朗读积累,升华了学生对本课的感悟。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我在本节课中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一是教学语言不够简洁到位,很多环节说话罗嗦,没能一针见血;二是忽视铁罐和陶罐的情感变化,特别是让学生来补充提示语时,学生是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补充具体,我却没有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情感变化,这样放在课文里是不合理的。三是小练笔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让学生来续写我自认精彩的《黑板和白板》。大部分学生对白板不够了解,难怪学生写不好。如果我放手让学生写自己喜欢的、有兴趣的,我想同学肯定会有很多个性化的精彩表达……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7
《陶罐和铁罐》这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国王御厨里的铁罐自恃强硬,瞧不起陶罐。
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却化为泥土,不复存在。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要善于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陶罐和铁罐和对话、神态的描写,了解铁罐的傲慢无礼和陶罐的谦虚而不软弱,理解课文讲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我今天教的是第二课时,教学中我觉得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如以下几点:
1、以分角色朗读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用激发性语言激励学生大胆展示,并让学生互相评价,这样做有几方面好处:①学生评价学生是站在同一高度来看问题,这样做更直接,更容易被接受。②学生评价别人的同时,自己也会加深认识。③这样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④学生在进行评价的同时,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鼓励学生以不同方式感受课文,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珍视自己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多美的陶罐!”一个人说,“小心点,千成别把它碰坏了。这是古代的东西,很有价值的。”谈读后体会。学生说出了陶罐很美,很有价值和人们很珍惜它的体会,此环节挖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拓宽了思维宽度。
3、生活处处皆语文,在课堂教学中,让生活阳光普照学生心灵,也是提高学习成效的途径,学了这课后,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道理与生活实际融合在一起,会理解得更透彻,记得更牢靠。
不足之处也有一些:
1、上课时,我要求自己的语言,教态,教姿应该是亲切,活泼富有亲和力的,但我觉得自己有点慌,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2、提问时,因为学生发言非常积极,有很多学生举了手却没有被叫到,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我无法兼顾到所有的举手的学生。
3、小练笔环节时,忘了让他们先同桌交流就直接指名回答,这对中下程度的。学生而言太难了。
一次公开课教学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虽然我做得不好,但比起开课前,我进步了,这就够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此文转自生涯,我将继续努力,争取更大的进步。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12 篇8
《陶罐和铁罐》是一则童话故事,通过对话展开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具体、生动的神态、动作描写,使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形象跃然纸上。通过教学这篇课文,我除了让学生理解课文说明的道理,学会全面地看问题外,还要让学生学习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文内容简单易懂,生动有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根据学习方法提示,放手让学生自读,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以及表现陶罐和铁罐说话时的不同神态、语气,体会他们的不同内心活动。比如:通过“你敢碰我吗?”“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可以看出铁罐的自以为是,傲慢无理。通过“不敢,铁罐兄弟。”“何必这样说呢?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可以看到陶罐的谦让宽容。在学生自读后,我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根据学习方法提示中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交流的方式进行检测:陶罐和铁罐是怎样对待对方的?让学生找出对话部分,反复读,根据课文对陶罐、铁罐语言、神态的具体描写,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铁罐傲慢、蛮横无礼;陶罐的谦虚、友善、宽容。从而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反思 篇9
《陶罐和铁罐》是一篇寓言故事,文章通过角色的对话推动故事发展,展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揭示处事之理。铁罐、陶罐的对话充分体现出“傲慢”和“谦虚”,具体生动的人物神态、动作,使形象更加鲜明饱满。教学时,我着眼于“趣”,动之以“情”,把握好“读”,晓之以“理”,循序渐进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纵观整节课教学,作为执教者个
寓言是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形式巧妙地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教学中,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畅游故事王国,稚趣童真自然流露。与此同时,紧紧围绕寓言“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的特点,抓住“要看到别人的长处,正视自己的短处”来展开教学,层层建构阅读话题,步步到达中心意图。
三年级阅读教学目标有这样的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通过第一节课学习,孩子们已经对“奚落”、“和睦相处”、“轻蔑”等词语意思有所了解,在扫清字词障碍,整体感知到铁罐和陶罐各自性格特点的基础之上,通过问题“谁在奚落谁?”导入新课,让孩子们通过“找一找,划一划,圈一圈,读一读”的方式让孩子们再次走入文本,又一次整体感知铁罐和陶罐的不同个性,通过老师的引领达到层层递进、逐步生发。教学中老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具体的句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等句子来通过多方式的朗读比方说个人读,分组读,分男女生读,表演读等方式来理解铁罐对陶罐的傲慢、轻蔑、恼怒。就这样,领着学生在文本情境中联系上下文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完全符合中段学生的认知规律。
二、抓住教学主线,重视主题精讲。
教学中采用抓住对话,注重朗读,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的教学方法,注意强化学生的感受,以感悟人物性格为主线,淡化对课文的分析,效果很好。首先,从整体入手,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对课文初步有个总体感知;接着,让学生自己去体会人物的感受,感受陶罐和铁罐的内心活动;最后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把学生引入当时的情境,在情感上引起共鸣。
这堂课的精读部分,利用了“神情”进行主题精讲。如在学习铁罐的话时,紧紧抓住“傲慢”、“轻蔑”、“恼怒”的神情提示语帮助学生入情入境,抓住每次陶罐的回答的语气谦虚、争辩、平静体会陶罐的心情。引导学生补充想象“陶罐、铁罐还有怎样的神情?”课堂上有学生就能用“生气的说,发怒的说……”补充铁罐,用“亲切、轻声、温柔”的词来形容陶罐,体会它们的情感变化,不断丰盈铁罐、陶罐的形象。
三、强化朗读训练,做到引生入胜。
有效的朗读应该是“内化性朗读”,即教师通过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涵,通过“润物无声”的语言真正激发出学生的情感。只有在“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础上的朗读才能有效性的朗读。在这堂课上,我注重朗读的训练,通过理解词语的意思,借助表演感知了事物的特点等方法去理解句子的含义,然后通过读的方式表达出来。以“神情”为朗读教学的落脚点,感悟形象。随着故事的发展,与学生们一起化身为陶罐和铁罐——“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我确实不敢碰你……”在老师一拨学生一答的交替对话中,老师就是铁罐,学生就是陶罐,随着故事的发展,情绪也自然转换,在朗读读对话时做到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我们总说“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一堂课之后,总有或多或少值得我们思考和改进的方面。
比如在引领孩子,在驾驭整体文本的基础上充分挖掘“神情”背后的“心理活动”还有待深入。在我看来,本课对话教学的主题恰恰应该是“心理活动”。只有挖掘心理活动,才能将对话主题往“如何正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逼近。正所谓“语文,为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而教!”因此,为了内化性朗读,还需要多一点教师的“追问”。也就是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反馈的学习情况,对学生思维作即时的疏导、点拨,“追问”无疑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指导策略。通过追问,可以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如在指名读铁罐说的话时,老师可以这样追问:“你为什么这么读?”“铁罐,你干嘛这么生气?”“陶罐的什么话激怒你了?”“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瞧不起陶罐?”这样学生就会很自然地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在课文中“走一个来回”。从而达到老师“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
另外,小学生正处于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模仿性,可塑性非常的强,所以在类似的文章教学同时,老师可依据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对孩子开展适时的教育,引导学生善的理念。
《陶罐和铁罐》教学反思 篇10
一、案例
师:刚才大家学习,合作得特别好。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一次,来个分角色比赛,怎么样?
生:(学生兴奋,跃跃欲试)
师:大家可以自己找学习伙伴,先练习读一下自己喜欢的部分。
生:(学生组成小组,分角色练习读,教师指导、参与。)
师:哪一组有信心先来比一比?
生:(二、四组都抢着比)
师:各组组长以先举手为先。
生:(轮读、抢读、评读)
师生:评选擂主。(鼓掌祝贺)
师:刚才大家读的语气和表情太形象了。现在老师有个建议,咱们把陶罐和铁罐的表情画下来怎么样?
生:(大声喊)我能画。
师:在画之前,同学们,先把课文中描写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找一找、读一读、想一想,然后在画一画。
生:(找、读、想、画)
师:谁愿意到黑板前在图片上画一画?
生:(一男一女到黑板前画。)
师:这两位“小画家”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画得都不错,但我想问一问:为什么这样画?
男生:因为铁罐说话时,特别生气,后来恼怒了,大发雷霆。所以我把它画出眉毛竖起,两眼圆瞪瞪的样子。
女生:老师,我是想表现陶罐当时那种谦虚的表情,所以说话时,它的表情是平静的。
生:那你为什么把它画成笑咪咪的样子呢?
女生:因为铁罐奚落陶罐时,陶罐谦虚不懦弱,它能心平气和的跟铁罐讲理,可铁灌罐怎么也不听,这时陶罐不理它了。所以陶罐的表情是平和的。
师:大家觉得有道理吗?
生:(点头示意)
师:谁能用恰当的词形容陶罐和铁罐?
生:(想一会儿,纷纷举手)
师:举手的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写一写吗?
生:(七名同学板演)
师:这些同学,能想出这些恰当的词,真是了不起,这说明文中的人物对话及生动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通过读、想、画、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吧!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
生:(小组之间展开讨论)
二、分析
本教学片断体现了以下教学理念和教学特点:
1、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中学习,创设了宽松的学习氛围。
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学会创造,是二十一世纪教育发展的主题。《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让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展开合作,通过分角色朗读、体验、相互启发、评价、激励,弥补了自己的不足,发展了学生的特长,使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在合作学习时,教师注意了指导和参与。合作学习以学生为主体,但并意味着“放任自流”。合作应该是在教师引导的前提下的合作。首先应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要求。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合作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合作之中,及时发现问题,引导交流,促进合作的实效性。
2、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展开了教学活动。
“竞争”是社会的需要,也是学习的需要。学生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他们喜欢竞争的。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这是教学组织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正是抓住了学生的这种需要,以评选擂主的形式,展开朗读比赛,同时用激发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的参与,调动每一组成员学习的积极性,既面向了全体又照顾了个性的差异,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在朗读竞赛中,教师还注意了读中指导,让学生在体验中读,在感悟中读,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自己的个性。
3、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课文内容。
课程标准指出:“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理解、体验”。因此,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陶罐和铁罐神态的语句,可以读一读、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来体验。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产生了极大的乐趣,有的学生说,有的。学生读,有的学生画。特别学生对画画表现的兴趣更浓,教师顺势利导,让学生在黑板上展示。这时学生的提问(为什么这样画?)更具有深刻意义,教师抓住这一问题,让学生谈出各自的感受,可见,挖掘了学生思维,拓展了学生想象。
教师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陶罐和铁罐,再一次激活学生思维、训练了学生语言概括的能力,对事物的不同感受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
4、探究问题,展开讨论。
问题是打开思维、唤起想象的钥匙,因此,教师必须高度重视问题意识。传统的教学是教师问学生答,串讲串问占据了整个课堂教学。我们现代教学主张把问题尽量留给学生,让学生自主的发现问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的问和学生的问相互的融汇。问题还要由学生自己来解决,最好的方式是展开讨论,鼓励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不追求答案的统一。本片断教学,教师在鼓励学生问的基础上,也不乏教师的问,教师的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在于有思考的价值。例如,片断的最后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文中的人物对话及生动的神态,动作的描写,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通过读、想、画、大家也一定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吧!那么你们喜欢陶罐还是铁罐?”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却意义深重,既启发了学生有价值的思维,又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通过讨论,珍视了学生的独特感受、理解、体验。
三、问题
如何真正地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
四、策略
《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式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有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问题浅显易懂的不需要浪费时间而合作研究。“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如出现新知识、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的问题,拓宽学习面的自学汇报形式等,可以让学生讨论交流。探究同时还要要求小组学习,有明确的分工,有主持人和中心发言人,教会学生倾听意见,此外,要保证合作的时间,教师也可参与。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
新课程理念还指出:语文阅读,要发挥语文的工具性,不仅使学生学到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有一定创新能力,强调了实效性。切不可一味追求时髦,追求气氛,做无用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