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观潮》教案优秀15篇

发布时间:

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奇特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课文记叙的就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以下是细致的小编sky给家人们整编的课文《观潮》教案优秀15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观潮》教案 篇1

教案背景:

《观潮》一课写了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作者观察用心,叙述有序,从声音、气势、形态几方面直接描绘了大潮的奇特,又从观潮的人数之多、热情之高间接表现了大潮的奇特,使人由衷地感到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自古以来的“天下奇观”。本文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伟,继续练习抓住主要内容,二是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为了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目标,本节课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我为主导,训练为主线”这一原则,坚持导读法教学。让学生在导读中分析、综合、比较,在分析、综合、比较中导读,以读代讲,寓讲于读,使学生在分析、比较、综合的思索过程中理解课文,获取知识,提高听说读写能力。根据学生对大潮缺乏感性认识,给学习课文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我采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巧用课本照片、挂图、影视资料等,将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场面显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入情入境,降低理解难度,有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实在、有序、轻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参与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紧扣文题,质疑问题;读、找、议,培养自学能力;有机地运用教学插图,挂图等强化感性认识;反复训练朗读,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熟读成诵,积累知识。

教学课题:《观潮》导学案

教材分析:《观潮》是南宋文人周密观钱塘大潮后写下的著名文章,本文描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与教师点拨相结合、朗读法、多媒体演示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视频】

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了20xx年8月18日钱塘潮的壮观场面。钱塘潮以吞云卷月的雄姿和气壮山河的魁力,令中外游人叹为观止。钱塘江潮气势非凡,堪称举世奇观,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不禁要问:如此壮观的大潮是怎样形成的?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千百年来,钱塘江潮曾吸引了无数的仁人志士。历代文人墨客一睹天下奇观的雄姿后,留下了千余首咏潮佳作,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宋代学者周密的《观潮》,一起领略钱塘江潮的壮观景象。

二、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

1、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雷霆()艨艟数百()如履平地()

罗绮()僦赁看幕()万仞()

2、《观潮》选自《》,作者,代湖州人。

三、明确学习目标【出示幻灯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

四、疏通文章,整体感知课文。【出示幻灯片】

1、听读,注意字音、停顿等。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朗读过程中注意品味文章的自然美、人情美、气势美。

3、你最喜欢哪个段落?挑出你认为最美的段落赏读。

4、疏通文意。边读便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课文。不会的用?标出。【出示幻灯片】

自主完成下面的问题:

A、解释下列词语:

既望:方:倏尔:略:

逝:文:溯迎:出没:

B、翻译句子(可口头翻译):

⑴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⑵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

⑶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⑷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闲也

C、全文四个段落为我们展示了四幅优美的画图,每幅图画写了哪些内容?请用简练的语言回答。

五、合作探究,欣赏语言美,感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特点。【出示幻灯片】

〈1〉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2〉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3〉第三段中哪些语句突出了勇士溯潮游泳的高超本领?

〈4〉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六、共享学习成果。【出示幻灯片】

周密的这篇文章只有短短的二百余字,却引领我们畅游了观潮盛典,笔墨功夫确实高超。他在写作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呢?

小结: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以为线索,写景叙事相融合,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其次,描写生动,运用、的修辞方法使文章形象生动。

七、能力延伸训练【出示幻灯片】

八百多年过去了,人事已非,而钱塘江潮盛景依旧。如果你是观潮盛典的直播主持,请根据学完本课后的印象,用自己的语言向观众介绍、讲述最能打动你,最能吸引你的一幅画面或是一个瞬间。

八、教学反思

本节公开课教学圆满结束,反思整堂课的教学过程,体现了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恰当地使用多媒体手段,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学生如果从没见过钱塘江大潮,他们就无法想象这一奇观,在导入部分我让学生观看20xx年钱塘江大潮的视频录像,给他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激发他们浓烈的学习兴趣,在观看视频的过程中,同学们不禁发出一声声惊叹。另外,《观潮》是一篇文言文,需要学生累积重点文言词语,通过课件幻灯片将他们展现出来,既检测了学生,又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为更精彩的教学环节预留了时间。

二、反复朗读,加深对文本理解。有时简单的。朗读,就是最好的教学手段。本课是文质兼美的写景散文,只有指导学生反复地朗读,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品味文本中优美的语句,得到美的享受。本课教学,我通过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给学生极大的感染力,指导学生朗读有层次,有目的。一读掌握字词读音和停顿,二读体会江潮的壮观,三读把学生带入身临其境的感觉中。创设各种情境引导学生读出味道。通过朗读来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在理解中提高朗读水平。

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以人为本。这堂课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参与学习,主动进行交流。本文虽是文言文,但不难理解,我充分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在句子翻译等环节上,交给学生完成,教师适当对难点加以点拨。在揣摩语言这一环节,珍视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感悟,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段进行品读。在他们的“兴奋点”上将其讲深讲透,改变了不管学生有无兴趣均面面俱到,“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四、重视学习方法指导,注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在学生翻译时,提示他们对描写性的语句翻译可以适当地进行修饰,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在赏析佳句时强调要注意写作手法及作用。在讲到“侧面描写”这一难点时,指导他们什么是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何区别,让他们从本堂课中真正切切学到语文阅读和写作的手法,教学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读中感悟,深入理解。 篇2

1. 默读有关段落(主要是第三、四自然段),找出描写钱塘江大潮声音和形态的'语句,把能体现钱塘江大潮是“天天奇观”的语句画下来。

2. 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语句,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尝试着通过朗读把自己的体会表达出来。

3. 结合学生的、交流,观看钱塘江大潮的录像,进一步体会那雄伟壮观的景象。

4.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5、理清顺序,学习方法,尝试背诵。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 篇3

设计理念

“诵读经典美文,传承中华文明”。通过美读、美解、美赏、美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感受经典美文中的语言美、结构美、思想美、情感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文言文学习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是离不开诵读的,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以“诵读”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以读代讲,以讲促读,指导学生读好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去欣赏雄壮奇异的自然美,去领略趣味无穷的民俗风情美。

此文描写的是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要明确教学目标,从文言文教学的角度去定位教学内容,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根据新课程主体性教学理念,构建文言文自主性教学课型,让课堂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熟练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文章中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文词语,在诵读中感受文学作品的美。

感受浙江之潮的壮观气势,享受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以读代讲,以讲促读。

2、自学法、讨论法和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往今来,被称为“壮观天下无”的钱塘江潮,吸引了不少文人墨客前来观赏。有一天,它迎来了宋朝的文学家周密,周密眼中的钱塘江潮有着怎样一番景象呢?

二、美读。

1、范读,注意读音、节奏、情感。

2、要求学生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

3、齐读课文,读出气势。

三、美解。

1、比一比,看谁读得准。

2、相信你一定能翻译。

3、合作交流,翻译全文。

四、美赏。

1、目睹了钱塘江海潮的风采,你想到用哪些四字词语来形容钱塘江海潮?(如:仅如银线、玉城雪岭、呑天沃日、势极雄豪)从哪些角度写的?(色、形、声、势)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让句子形象生动呢?(比喻、夸张、引用)还有什么可让我们琢磨的?(正面描写)海潮如此雄伟壮观,慕名而至的人多吗,多到什么程度?(观潮之盛,侧面烘托。)

2、全文着眼点在“潮”上,立足点在“观”上,作者还从哪些方面写“观潮”?(作者用镜头摄像的笔法,分别写出了潮来之状、演习之威、弄潮之技、观潮之盛,为我们组成了一幅幅连轴画卷,四幅图画各具情态。描写演习场景,注意动静相衬的写法。还有表现弄潮儿高超技艺的一连串动词等。)

五、美悟。

写潮的诗句:

1、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

2、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

3、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孟浩然

4、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

5、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天堑无涯。——柳永

结合海潮的图片,结合写潮的诗句,适当运用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试描写一段关于海潮的文字。

六、结束语。

在中国文学宝库中,还有许许多多描绘祖国宏伟壮观的山水风景佳篇,让我们开启阅读的航船,向那一座座宝库进发。

附:板书设计:

《观潮》 周密

风景画 潮来之状

风俗画 演习之威 正面描写

弄潮之技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观潮之盛 侧面烘托

【教学总结】

从整堂课的教学可以看到,学生通过充分读,实现了在读中自学,读中自悟,读中自得;通过自己领悟,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体验;通过自由评,使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这样,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而且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前面的读、悟、品的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一词多义等的训练就稍显不足了。另外,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气氛跟平时的课堂相比还显得不够活跃,除了客观的原因外,我想我的教学感染力还有待于提高。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通过这次教学,有满意的地方,也有不足之处。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弥补我的不足,尽全力给学生上好每一节课。

《观潮》语文精品教案设计 篇4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牢牢地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并且力求在各个教学环节中体现出来。比如朗读课文“潮来时”这一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要读得让其他同学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老师,老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老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角色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教师必须仔细考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的难易度,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课堂上查字典的练习,听课文写词语的练习,朗读背诵课文的练习,包括最后的说一段话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么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通过各种形式的大量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轻松地达到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节约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因此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考虑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同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教学中我们将这一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是这样安排课时的: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

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说明,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步谈话,理解课题

师: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第23课:观潮。课文写的是哪儿的潮

生:(齐答)钱塘江大潮。

师:钱塘江在我们祖国的浙江省,远离你们可爱的家乡——云南有好几千里。如果说云南的石林举世闻名,那么浙江的钱塘江大潮就可称为“天下奇观”了。

(板书:天下奇观)

师:“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词语中都有一个“观”字,这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生:“观潮”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的“观”……

师:快请教一下字典,查查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

师:那么“奇观”的意思呢

生:“奇观”就是奇特的景象。

生:“奇观”就是奇异的景象。

师:谁能说说“天下奇观”的意思。

生:“天下奇观”就是世界上奇妙的景象。

生:“天下奇观”就是天底下奇异的景象。

师:回答正确。

[“观潮”和“天下奇观”都有一个“观”字,但意思却不相同。教师及时抓住这个“观”字,让学生查字典,不仅理解了“观”的意思,而且有利于学生养成查字典的习惯。在理解词语的过程中,先理解“观”字,再理解“奇观”,最后理解“天下奇观”,由字到词,一层进一层,显得很扎实。]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师:昨天,你们回家预习了课文,自己再把课文读一遍,一边读一边想,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

生:作者先写潮来之前,再写潮来之时,最后写潮过之后。

(三)、观看录像,感受情景

师:学得真不错,你们对钱塘江大潮一定很感兴趣吧有没有见到过

生:(遗憾地摇摇头)没见过。

师:别遗憾,我呀,把这大潮给录下来了,想不想看

生:想。

师: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画面,听听声音,感受一下这一天下奇观。

(学生看钱塘江潮录像,不时发出惊叹声。)

(四)、突破重点,指导朗读

师:刚才录像里潮水的景象,咱们课文里也有,在哪儿呀

生:课文3、4自然段。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

生:(自由读)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读,学生可以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师:读得不错。白线“拉长,变粗,横贯江面”,气势越来越大,你的心情越来越……

生:激动。

师:读出这种感觉来。

生:(齐读)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师: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多么壮观!你们能读出壮观的感觉吗

生:(分组比赛读)

生:(齐读)

[用各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既能帮助理解,又能帮助记忆。]

生:我特别喜欢这个句子。“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师:喜欢这句的举手。

(学生全体举手)

师:(举手)再加上我一个,我也特别喜欢。多精彩的语句呀!不过,要把它读好还真不容易。你们在下边也再准备一遍,待会儿我们来比赛,看谁把这种雄伟的气势给读出来了。

(指名学生个别赛读,教师加以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为朗读进步者、优秀者鼓掌。)

师:你们读得真不错,能让我试试吗

(学生高兴地点头叫好。教师朗读这一句。学生热烈的掌声响起。)

师:谢谢鼓励,该你们了,让我为你们喝彩,行吗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

师:棒极了!

[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加上适时地对学生进行鼓励,使学生愿读、乐读、爱读,极大地激发起学生读书的积极性。]

生:我特别喜欢这句。“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师:闪雷滚动的声音是什么样儿的谁来学学看。

生:轰隆隆隆……

师:还学得真像,雷的声音比较的沉闷,我们一起学学看。

生:(一齐模拟)轰隆隆……

师:这声音作者用哪个词来形容

生:闷雷滚动。

师:课文中用这个词语来形容潮水的声音,用得多形象啊!我们一块儿来读读这个句子。(学生齐读)

师:读得真好,再来一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学生闭眼齐背)

[熟读后紧接着让学生背诵,强化一下记忆,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生:我特别喜欢这一句。“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师:人群又沸腾起来。看到那条白线,人们怎么沸腾的咱们来演演看,好吗

生:好!

师:准备,开始!

生:(跳着,叫着,挥舞着手,有的喊:“噢!”有的喊:“快看,潮来啦!”)

师:沸腾了!刚才这场面还可以用一个词形容,就在这个自然段里。

生:(齐答)人声鼎沸。

师:来,我们读出这种沸腾的感觉来。

生:(齐读)

[让全体学生用具体生动的表演来体现对“沸腾”这个词的理解,然后又从这一情境中巧妙地引出另一个词语“人声鼎沸”,从概念到形象,又从形象到概念,这样学词语学生印象深刻,理解正确,也便于今后运用。]

师:把出现白线和白线横贯江面这两个句子连起来读读。

生:(齐读)

师:这些语句写得多精彩!正如课文提示中所说,作者把钱塘江的大潮写得雄伟壮观,有声有色,使人如临其境。

五、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听到的词语写下来。

师读生听: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生:(动笔在练习纸上填写)

(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 ),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 ),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教师用投影打出一位学生的作业 ,集体反馈校对。)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

生:作者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

(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行的起立!

生:(全体起立)

师:真有信心!给你们配上录像好吗

生:(兴奋地点头)

师:配着录像,让我们带着对钱塘江大潮的无限赞叹之情来背诵这些描写潮水的精彩语句。

生:(有感情地看录像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先读后背,先扶后放,先分解再综合,最后学生水到渠成,很轻松地将这一段课文背诵下来。这样达到了及时将学到的精彩的语言积累起来的目的。]

(六)、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

生: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

(学生跃跃欲试)

师: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

生:人声鼎沸。

师:风和浪都很平静——

生:风平浪静。

师: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

生:水天相接。

师: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

生:齐头并进。

师: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

生:山崩地裂。

师:形容气势很大——

生:(一时说不出,有个别学生答“白浪翻滚”,师提示“浩浩荡荡”)

[这个复习词语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是根据词义说出词语,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词义的理解;二是用比赛的形式,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师:谁来当小老师,带着大家把这些词语读一遍。

(学生纷纷举手)

师:都想当老师,那看来只有我当学生了。

生:领读,师跟读。

[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王老师却让学生当老师,自己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而且愿意领读,那就不妨自己来作学生。这种别出心裁的形式,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常规的读法。这样做表面看只是一种简单的角色变换,然而从深层次分析,可以反映出教师对主体意识的深刻认识。]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 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生: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这个词语用得真有水平。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一浪一浪(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浪一浪(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生:可以填一浪一浪(漫天卷地地涌来)。

师:真有水平,第5自然段的语句也能用了!

师:“人山人海”这个词的运用有问题吗

生:(思索)应该用“人声鼎沸”,因为后边写的是“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所以应该和声音有关。

[这段师生共同评价非常精彩。教师没有满足于让学生填写正确,而是鼓励学生发挥聪明才智,在同一个括号内运用不同的词语,对于运用正确的予以肯定,运用错误的加以纠正。既体现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

师:每个人再练习说这段话。

(学生自由说这段话,进行巩固)

[整个练习过程中,先让学生讨论统习,再指名个别学生交流,然后师生评讲指导,最后再让每一个学生自己练习说话。虽然整个环节占用的时间比较多,但是训练很扎实。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这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追求的目标,应该大力提倡。]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你们学得真棒,那作者为什么还要写潮来前,潮过后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附板书:

潮来前 雄伟壮观

观潮 潮来时 如临其境 (钱塘江大潮)有声有色

潮过后 天下奇观

总评:

这堂课在教学中主要体现出以下一些教学思想。

(一)、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教师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教师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教师的指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给予适当的指导。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民主意识也比较强,经常转换角色,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使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学习的效率也随之得到提高。

(二)、整堂课充分重视朗读和背诵的训练和指导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课堂中教师就是应该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并且帮助学生积累课文中好的语言材料。熟读自然就能成诵。好的语句读熟了,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一下记忆,可以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很有必要,也很值得提倡。

(三)、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注意创设情境,给学生语言实践的机会

学过的词语句子让学生用一用,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小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言极有意义。王老师在这堂课的最后,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因为难度不高,所以每个学生都能参与。由于不是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填写出词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学生参与练习的积极性特别高。学过的词句理解了,再试着运用运用,有利于促进课文语言的内化。这样的练习在语文课中应该大力提倡。

(四)、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助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三、执教教师简介

王林琳,女,26岁,大专学历。小学高级教师。上海市长宁区愚园路第一小学语文教研组组长。近年来,多次在市级教学教研活动中作观摩教学。1998年4月,在华东地区六省市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执教《智烧敌舰》,1998年11月,在沪粤江浙S版教材研讨会上执教《荔枝》,均获好评。1997年6月,获上海市S版小学语文教学比赛一等奖,同年10月,获全国第二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海赛区一等奖。1999年6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上海赛区选拔赛特等奖。同年10月,获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一等奖。王林琳撰写的教学设计《当炸弹爆炸的时候——风智烧敌舰》等4 篇文章,先后发表在《小学语文教师》等刊物上。她设计的《科里亚的木匣》等教案,被收录到广西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优质课教案评点》。王林琳曾被评为长宁区先进工作者,长宁区优秀青年人才,长宁区优秀青年教师。

◆[2004-03-16]

课文《观潮》教案 篇5

之六

佚名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3—5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汹涌而来的壮观气势,领略这“天下奇观”。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4、体会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潮来之时”是全文的重点,作者写得特别细致。“浪潮越来越近……颤动起来”,是全文的重点句,充分表现了大潮非凡的气势。

2、启发学生根据课文的描述想象出一幅幅的活动画面,从而形成再造想象的能力是教学的难点,同时要注重感情朗读。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讲讲课文按什么顺序记叙了哪些内容?

二、讲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生自由朗读两遍后告诉老师大潮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2、师适时发问:你们从哪些地方看出大潮雄伟、美丽、壮观呢?

引导学生说,同时指导朗读。

3、师小结:这些语句都从声音方面写出了潮的壮观,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潮的壮观来。

4、师启发:课文除了从声音方面写潮的壮观,还从哪些方面写?怎么写?请同学们自己找一找,说一说,读一读,可以小组讨论。(生自学)

5、学生交流学习情况。

6、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找的这些句子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写出了潮的雄伟壮观,作者采用了比喻的手法,这样写使我们很真实、具体、生动地认识了大潮的壮观。

7、怎样读好这些句子呢?请同学们试着读读,特别要读好你喜欢的句子。(学生试读后指名读,并交流。)

三、讲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1、自由读,找出写潮壮观的词语,要求标上。

2、交流并板书:漫天卷地、风号浪吼、两丈来高。

3、有感情朗读这一自然段。

四、写作方法指导,习惯培养。

1、学完课文,你觉得文章写得怎样?

2、知道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样好吗?

3、师小结:是呀,正是因为作者细致地观察了钱塘江大潮到来之前、到来之时、到来之后的情景,既留心了江潮不断变化的样子,又留心了江潮发出的声音,既留心了江潮的气势,又留心了观潮人群情绪的变化,因此,读了这篇课文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有如置身与观潮人群中间一样。

五、总结。

1、钱塘江大潮真是雄伟壮观,难怪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说“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相机板书“天下奇观”)

2、观看录象,领略大潮雄伟壮观的气势。

六、练习。(略)

板书设计 :

13 观潮

声音

潮来之时 颜色

形状

天下奇观

漫天卷地

潮来之后 风号浪吼

两丈来高

语文课文观潮教案 篇6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引导初读课文。(★)

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之六》。

三、检查交流。

1、这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四、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四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交流讨论。

五、课堂小结: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篇7

五、生字复习巩固。

《观潮》教案 篇8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语句的含义。

4、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

2、难点:

(1)能联系上下文体会词句的含义。

(2)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结合第一幅图片展现大潮风光,了解观潮的盛况。

二、教学重难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

2、通过观潮者的表现体悟观潮盛况。

三、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昨天老师看到一幅美丽的画卷,今天老师把它请进课堂,一起来观看。它有个名字叫:观潮(出示课题)

2、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难懂的词语做上标记。

2、同桌间互相检查。

3、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读了一遍课文后都有答案了吗?

(三)再读课文,深入感悟

1、自由读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假设你就是图片中的观潮者,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1』指导朗读句子(美的感受)『2』当时你的心情怎样?(焦急)

『3』做解说员介绍

3、设疑引思

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想问,为什么大家都那么想去观潮呢?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等着、盼着?(天下奇观)

(四)小结

这天下奇观是以怎样的姿态展现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从声音与形态的变化两方面,体会到潮的壮观。

2、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1、分别能找出大潮声音与形态变化的词语。

2、结合词语体会潮的气势雄伟与壮观。

3、通过反复阅读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3、4自然段,思考: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气势雄伟、壮观、难忘、凶猛……)

2、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气势雄伟、壮观呢?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壮观)

你能壮观的读一读吗?

指导朗读。

3、适时发问:这是从声音方面描写大潮,这两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4、当闷雷滚动时,人们——

当响声越来越大时,人们——

(二)看谁本事大,能看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些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看到的词语写下来。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讲读最后一段

潮退了之后的景象

(四)全课小结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与观察,我们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看完了。来,把掌声送给自己。

指导写字,抄写生字。 篇9

三、 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练习3

课文《观潮》教案 篇10

一、教学目标

1、从声音与形态的变化两方面,体会到潮的壮观。

2、边读边记忆大潮的变化过程,练习背诵。

二、教学重难点

1、分别能找出大潮声音与形态变化的词语。

2、结合词语体会潮的气势雄伟与壮观。

3、通过反复阅读从中体会观潮人的惊喜之情。

三、教学过程

(一)细读课文,想象画面

1、默读3、4自然段,思考:大潮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气势雄伟、壮观、难忘、凶猛……)

2、你又是从哪些语句中看出气势雄伟、壮观呢?

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壮观)

你能壮观的读一读吗?

指导朗读。

3、适时发问:这是从声音方面描写大潮,这两段中还有哪些语句也是从声音方面来写的?

(二)看谁本事大,能看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些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看到的词语写下来。

感悟发现:作者是按从远到进顺序来描写潮水的;抓住了大潮的声音和大潮的变化描述出了大潮的雄伟壮观。

(三)讲读最后一段

潮退了之后的景象

(四)全课小结

经过同学们的认真学习与观察,我们把这幅美丽的图画看完了。来,把掌声送给自己。

小学语文《观潮》优秀教案 篇11

教学目的: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关键:

1、利用电化教学手段,体会潮的壮观。

2、紧扣重点词句,指导感情朗读。

教具准备:录像,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观图、复习导入新课。

师: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1、请比一比:“观潮”和“天下奇观”的两个“观”字意思一样吗?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生回答后,出示板书。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观潮》,出示学习目标,齐读。

学习目标:

1、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表达方法。

二、欣赏录像,感受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出示苏东坡的名句“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引导齐读。激发学生情感,欣赏录像,引入学习课文。

出示学习方法齐读

学习方法:

1、自由读课文,说说读懂了什么,不懂的地方打个问号。

2、抓重点词句品读体会、积累。

《观潮》教案 篇12

【教学理念】

【识字学词教学目标】

一、初读课文时的识字教学

(一)字音教学

(二)字形教学

(三)生词教学

二、精读课文时的词语教学

(一)片段一对大潮的描写

1、3-4自然段,作者描写了大潮到来时的情景,请找出表达“远听潮声-大潮初现-近观大潮”作者感受的主要词语。

2、指导想象:先引导学生依据文字描述从声、形两个方面去想象。再用挂图或多媒体丰富想象。

(1)远听潮声,作者好象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2)大潮初现,作者听到什么?看到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3)近观大潮,作者看到什么?听到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对词语的理解,要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和结合挂图等直观方法展开想象,从而把词语具象化、感性化、语境化,从而达到真正的理解。)

3、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修改导游词: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响声。过一会儿,大潮出现,很快,离我们近了。再近些,浪更高了。浪潮越来越近,浪会更急,声音会更响。

要求:把导游词说具体,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在运用中理解,是词语教学的有效方法。)

(二)片段二:对观潮人的描写

1、课题是《观潮》,这就告诉我们,课文不仅写大潮,还描写观潮的人群。默读课文,把描写观潮人群的词语找出来,想想从中体会什么。

2、学生默读、画句。

3、展开想象,体会观潮人的心情。

(1)在等待观潮时,人们怎么等待,你体会到什么?(从“昂首东望”可以体会人们焦急等待大潮涌来的心情)

(2)在远听潮声时,人们有什么表现?你体会到什么?(从“人声鼎沸”可以体会到人们远远听到潮声的激动心情)

(3)大潮初现,人群又出现怎样的变化?你体会到什么?(从“人群沸腾”可以体会人们看到大潮初现的激动心情)

(4)“人声鼎沸”“人群沸腾”两个词语可以互换位置吗?为什么?(“人声鼎沸”侧重于“声”,即人们互相传告”;“人群沸腾”,表现人们看到大潮到来时欢呼雀跃的情景,既有“声”,又有“形”,所表达的激动程度有区别,位置不能互换。

(《观潮》,既写“潮”,又写“观”。教学中不能忽略对描写观潮人的词语的理解。这也体现了教学的精细处。)

课文《观潮》教案 篇13

《观潮》介绍了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学习字词,理清思路,学习描写景物的笔法。

教学难点

映衬手法的运用。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钱塘江大潮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一大奇观,钱塘江观潮的盛事古已有之,南宋时,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潮来之前有水军操练,轰轰烈烈;潮来之时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技艺奇绝。那时从宫廷到民间,万人空巷,观潮者黑压压挤满江头,场面热闹非凡。今天,我们学习南宋作家周密写的《观潮》。题目中的“观潮”,就是观看钱塘江大潮。

简介作者周密及其作品。

观看中央电视台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景况。

二、诵读

老师范读课文,学生画下生字词。可以采用幻灯片展示课文,需要突出的字词用红字强调。

借助工具书、课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准确读出生字的读音。采用多种方式朗读。如个读、全班齐读、小组齐读,轮读。巩固生字读音,熟悉课文内容。

三、理清思路

学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讨论,总结。

第一段: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

第二段:写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

第三段:写吴儿弄潮的高超技艺。

第四段:写江岸观潮的盛况。

四、串讲

学生串讲课文第一、二段:

结合语言环境解释重点实词、虚词和短语,边解词边翻译句子。

既望、际天、沃、岁、艨艟、乘骑、弄旗、标枪、履、倏尔、略不、舸、逝;

以、而、于、既而、为。

讨论这两个段落的内容和写法。

五、小结

文章结构清晰,紧扣“观”字,突出“潮”字,抓住典型场景,集中描述,从几个侧面把江潮壮阔景象和观潮的热闹场面艺术地再现出来。

第一段起句点题,提挚全文,接着采取居高临下、由远渐近的写法,着眼于色彩、声响、力量、气势几个特点,正面描写江潮,然后以“势极雄豪”一语收结,并引诗印证形象,使读者一开始就对此“天下之伟观”,获得强烈的印象。

第二段聚焦于水军演习。水军演习,虽然仅是每岁一次,但它选择在潮盛之日,作为一项盛大的活动,这一段的描写与对江潮的描写映衬呼应,共同构成雄伟的奇观。

学生进一步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和第二段。

文章结构单纯,但内容却丰富多彩,原因何在?

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本文突出地运用了映衬手法。在第一、二段中,以滔天的江潮映衬出水军操演的从容;水军操练的盛况反过来也衬托了江潮的。波澜壮阔。

文章第一、二段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学生讨论,老师总结。

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语言艺术。“银线”“玉城雪岭”的形象比喻,使大潮自远而近滚滚而来的镜像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吞天沃日”“鲸波万仞”的惊人夸张,令读者感受到江潮的澎湃的气势。

总结:

文章前两个自然段生动描写了钱塘江潮水的雄伟景象,那玉城雪岭际天而来的潮头,那一年一度动人心魄的水军演习,都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使人恍如身临其境,目不暇接。阅读此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而且能唤起我们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观潮》原文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镇海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提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语文课文观潮教案 篇14

一、复习旧知。

二、补充介绍钱塘江大潮。

三、学习课文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

1、《观潮》的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这种观察方法体现了大潮本身发展变化的特点。

2、大潮到来的时候有哪两个方面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主要抓住潮水发展变化的特点,是从声音和形状两个方面体现的。

四、巩固生字新词。

五、课堂练习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把描写潮来时声音和形状的句子抄写下来。

3、练习背诵第三段。

六、布置作业:熟练地背诵第三、四自然段。

四年级第二课《观潮》教案参照 篇15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词语,以及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学习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4)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上下文理解“若隐若现、齐头并进、漫天卷地”等重点词语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边读书边想象画面,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4)通过学习,学会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象,感觉大自然之壮美。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课文中有关“潮来之时”的描写。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引导学生从中学习怎样积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文章的内容给课文分段,并能简单说说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或从电影、电影中可能看到过海潮,但是,你们看到过江潮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观看江潮的课文《观潮》。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教师提醒学生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提出要求:轻声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边读边想象“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尝试给课文分段。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习生字、新词

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字。

2、读准生字字音,认清字形,同桌合作识字。

3、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容易读错和认错的字作适当指导。

4、认读词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义。

四、检查交流。

1、这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2、哪部分是写潮来前的景象?哪部分写潮过后的景象?

3、因此,我们可以把课文分成几段?为什么这样分?

五、朗读课文

1、轮读

2、自由练读

3、同桌互读

六、小结

1.初读课文,说说本课主要在写什么?

2.教师指出需要注意的重点字词及拼音。

七、布置作业

A类:抄写本课生字词,预习并划出文中的比喻句。

B类:抄写本课生字词,并从中挑选4个词语进行造句。

C类:抄写本课生字词,从课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词并整理在笔记本上。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描绘这“天下奇观”的?

二、讲读课文。

(一)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问: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观哪儿的潮?

2、这一段是从哪些方面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二)讲读第二段。

1、指名读第二段,思考:人们是在什么地方观看钱塘江大潮的?江潮还没来,作者看到了什么?

2、默读第二段,思考:潮来前江面是什么样子的?人们的心情怎么样?并动手画句子。

3、指名读句子。

4、“人山人海”说明什么?“等着、盼着”说明人们心情怎样?

(三)讲读第三、四段。

1、学生自学。

2、交流讨论。

(1)课文是怎样描写江潮声音的?想象一下闷雷什么时候响起来?江潮到近前时,声音是怎样的?

(2)指导朗读。

(3)师生评议,加深理解。

(4)指名读描写江潮形状的句子。为什么把江潮比作“一条白线”?理解

词语“横贯”。“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两丈多高有多高?“那浪潮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这句话把江潮比作什么?“浩浩荡荡”说明什么?

(5)指导朗读。

(四)讲读第五段。

1、大潮来的时候是这样的,潮过后是什么样子的?齐读最后一段,思考:这一段共有几句话?每一句讲了什么?

2、自主品读“潮去后”的“奇”。

(1)读了之后,你觉得更“奇”的体现在哪些情景里,哪个词语里?

(2)适时点拨感悟:“漫天卷地、风号浪吼”等词义及其景象。

(3)“恢复”一词能去掉吗?为什么?(引发学生联系前文)

3、交流讨论。

三、总结全文

1、概括全文中心思想。

2、钱塘江大潮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四、布置作业

A类:完成练习题,并完成小练笔:学校旁的小溪。

B类:完成练习题,并把文中的比喻句抄入“采集本”。

C类:完成练习题,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声形

潮来前

闷雷滚动一条白线

观潮潮来时越来越响横贯江面

山崩地裂白色城墙

潮过后风号浪吼漫天卷地

恢复平静水涨船高

盛赞钱塘潮

2.藏布大峡谷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并正确、规范地书写本课的7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解重点句子意思。

(3)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神奇。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口头组词等达到掌握本课生字与新词的目的。

(2)通过多读、有感情朗读,达到熟读课文的目的。

(3)通过学生自学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4)能有感情的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美丽伟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学,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

教学重点、难点:

1.以提纲的形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特点,学习作者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

课时安排: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文章内容,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总结全文,指导学生带着理解朗读全文。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有奔腾的江河,澎湃的大海!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有宁静的山林,繁华的都市,还有令人向往的西藏,提起西藏你想到了什么?谁来说一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词。

3.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雅鲁藏布大峡谷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奇)

4.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再次读课文,出示阅读提纲:

①读一读,想一想,雅鲁藏布大峡谷“奇”在什么地方?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的?

②对课文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并做标注。

5.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三、交流汇报

1.交流自读疑难

师:读了课文,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一起研究的吗?

2、生汇报,师引导学生评价所提出的问题。

四、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师:雅鲁藏布大峡谷真是世界上最大的奇观,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是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观?哪部分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为什么?生自由发言。

2.下面就选择你印象最深的、最喜欢的段落来分组自学。

教师出示自学提纲:

1)读一读,把你最喜欢的语句读给小伙伴听。

2)读一读,把你学懂的地方通过画画展示出来。

3)读一读,把你心中的感受说出来。

学生按自学提纲分组自学,教师指导。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拨指导。(同时理解重点词句。)

根据学生的汇报老师相应地点拨:

第二自然段帮助学生理解大拐弯的“神奇”,关于这个大拐弯还有一个传说呢,默读,谁能在不看书的情况下将这个传说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第三自然段用三个字可以概括大峡谷的特点:长、深、窄。

它全长496、3千米,最深处达5328米,宽度仅21米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

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第四自然段抓住“自然博物馆”学习。

第五自然段结合课后第二题学习。这一段作者用了几个“最”?可不可以换成“非常”?为什么?

五、总结全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点拨需要注意的重点词语。

六、作业布置:

A类:抄写生字词,并为文章写一个提纲。

B类:抄写生字词,并将雅鲁藏布大峡谷介绍给父母亲人听。

C类:抄写生字词,并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位置——强烈反差

形状——鬼斧神工

雅鲁藏布大峡谷世界第一大峡谷

景观——景色奇异

展望——世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