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学士祝寿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最新16篇
语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所以,多做一些阅读练习,不仅能熟能生巧,轻松应对考试,最重要的,对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非常有帮助。
峡之秋的阅读答案 1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jú]柚[yòu]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到秋天,它们绿得发黑;而那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mǎng],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下午,峡外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渔火,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阅读习题
1.在文中找出一对反义词和一对近义词。
反义词:()——()
近义词:()——()
2.第4自然段重点写_____,显示了三峡_______时的特点:_______第5、6自然段先写_________,重点写______________,突出了三峡______的特点:____________
3.作者是按_______的顺序描写三峡在__________的景色变化的。在文中用“——”画出体现这一顺序的词语。
4.三峡里“黄昏来得特别早,而去得特别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亮也来得很迟很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6.不少古诗描写长江及其三峡的壮丽景色,你能默写一首吗?试试看。
阅读答案
1.热烈——平静闪耀——闪烁(只要是文中词语,正反义写正确即可)
2.雾黄昏青色而透明长江峡谷月夜宁静而神秘
3.时间中秋这一天早晨中午下午夜
4.峡里早起了一层青色的雾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
5.赞美三峡秋天(或中秋节这一天)美景,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6、《早发白帝城》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三峡之秋》的阅读答案 2
1.第(3)段 :描写江水多变的雄姿 ,表现三峡中午的热烈气息。
第(4)段: 描写“青雾” “山影”“江水”等,表现三峡黄昏的平静。
第(5)段: 描写“渔火”“灯标”“驳船”“汽笛”等,表现三峡夜晚欲睡还醒的情状。
第(6)段:描写“月光”“山色”等,表现三峡月色的清冽。
(共4分,景物和特征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2.恰当。因为三峡四围的山呈青色,山上的橘柚树的叶子也呈青色,峡中雾很淡,所以看上去也像青色的了。(3分。答出“恰当”给1分;理由说明2分,言之成理即可。)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分。答对一处即可得2分。)
4.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能分析出比喻的作用即可。(3分。找对比喻句得1分,分析2分。)
5.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第(4)段,暮色中的三峡,充满了朦胧和神秘的色彩。第(5)段:三峡是这样的宁静和安详。第(6)段:三峡又是那样地澄澈和空灵。(3分。只要意思恰当即可。)
6.主要通过视觉,从“色彩”上表现景物特征。(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仲尼相鲁》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3
《仲尼相鲁》文言文阅读训练含答案
仲尼相鲁
仲尼相鲁,景公患之。谓晏子①曰:“邻国有圣人,敌国之忧也。今孔子相鲁若何?”晏子对曰:“君其勿忧。彼鲁君,弱主也;孔子,圣相也。若不如阴②重孔子,设以相齐。孔子强谏③而不听,必骄鲁而有齐,君勿纳也。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景公不纳,故困于陈、蔡之间。
(选自《晏子春秋?外篇》)
【注】①晏子:晏婴,为春秋时期齐国国相。②阴:假意。③强谏:竭力规劝。
16、解释句中加点词语。(2分)
(1)纳 (2)若
17、翻译句子。(2分)
居期年,孔子去鲁之齐。
18、断句(2分)
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
19、引文塑造了晏子 的政治家的形象。(1分)
参考答案:
16接纳 你
17过了一年,孔子离开鲁国到齐国去
18夫绝于鲁无主于齐孔子困矣。
19足智多谋
《三峡之秋》的阅读题目 4
1.文章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来表现三峡不同时间的三峡秋天的特征,请仿照(1)(2)两段的示例,在(3)——(6)段中任选两段加以概括。(4分)
第(1)段:描写了橘柚树色彩的变化和果实的清香,表现了三峡之秋的成熟。
第(2)段:描写了露水,峡风,表现了山峡秋晨的明丽。
第( )段:描写了 ,表现了 。
第( )段:描写了 ,表现了 。
2.雾一般是白色的,而三峡的雾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青色的,这样写是否恰当?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3.第(6)段对三峡山势的描绘与郦道元所写的《三峡》中的哪些语句较为吻合,请你摘录在下列横线上。(3分)
4.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来表现事物的特征,请你摘录其中一句并做简要赏析。(3分)
5.文章前三段结尾处都有一句小结性的话,请你在(4)、(5)、(6)段后任选一段也写上这样的一句话。(3分)
6.写景,一般总要调动眼、耳、口、鼻等多种感官,从景物的声、色、形、味等方面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本文主要是通过什么感官从哪个方面来表现景物特征的?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阅读答案 5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溯:_____________
绝: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挥你的想象,请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50字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逆流而上 停止
2.即使乘着快马驾着风也
3.引用悲凉的渔歌借以表现三峡秋日的萧瑟和凄清的特点。
4.示例:(这里)江水清澈得可以看见江底的砂石,鱼儿在石间嬉戏。岸上的树木枝繁叶茂,浓荫成片。群山险峻挺拔,气势高昂。野草翠绿,郁郁葱葱,为山川添上了秀色。
峡之秋的阅读答案 6
三 峡 之 秋
方 纪
(1)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2)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3)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4)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的早,而去得特别的迟。于是,在青色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5)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摇曳。
(6)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7)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三峡之秋》
1.文章通过描写不同的景物来表现三峡不同时间的三峡秋天的特征,请仿照(1)(2)两段的示例,在(3)——(6)段中任选两段加以概括。(4分)
第(1)段:描写了橘柚树色彩的变化和果实的清香,表现了三峡之秋的成熟。
第(2)段:描写了露水,峡风,表现了山峡秋晨的明丽。
第( )段:描写了 ,表现了 。
第( )段:描写了 ,表现了 。
2.雾一般是白色的,而三峡的雾在作者的笔下却是青色的,这样写是否恰当?请结合文章有关内容作简要说明。(3分)
3.第(6)段对三峡山势的描绘与郦道元所写的《三峡》中的哪些语句较为吻合,请你摘录在下列横线上。(3分)
4.文中多次运用比喻来表现事物的特征,请你摘录其中一句并做简要赏析。(3分)
5.文章前三段结尾处都有一句小结性的话,请你在(4)、(5)、(6)段后任选一段也写上这样的一句话。(3分)
6.写景,一般总要调动眼、耳、口、鼻等多种感官,从景物的声、色、形、味等方面来表现景物的特征。本文主要是通过什么感官从哪个方面来表现景物特征的?
参考答案:
1.第(3)段 :描写江水多变的雄姿 ,表现三峡中午的热烈气息。
第(4)段: 描写“青雾” “山影”“江水”等,表现三峡黄昏的平静。
第(5)段: 描写“渔火”“灯标”“驳船”“汽笛”等,表现三峡夜晚欲睡还醒的情状。
第(6)段:描写“月光”“山色”等,表现三峡月色的清冽。
(共4分,景物和特征各1分。意思相近即可。)
2.恰当。因为三峡四围的山呈青色,山上的橘柚树的叶子也呈青色,峡中雾很淡,所以看上去也像青色的了。(3分。答出“恰当”给1分;理由说明2分,言之成理即可。)
3.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3分。答对一处即可得2分。)
4.不设统一答案。只要能分析出比喻的作用即可。(3分。找对比喻句得1分,分析2分。)
5.不设统一答案。参考:第(4)段, 暮色中的三峡,充满了朦胧和神秘的色彩。第(5)段: 三峡是这样的宁静和安详。第(6)段: 三峡又是那样地澄澈和空灵。(3分。只要意思恰当即可。)
6.主要通过视觉,从“色彩”上表现景物特征。(2分,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1.三峡之秋的阅读答案
2.《花都开好了》阅读答案
3.坚守本真,绽放生命光彩阅读答案
4.《飞向太空的航程》阅读答案
5.《小石潭记》阅读答案(3)
6.《江南雨》阅读答案
《鲁学士祝寿》阅读答案 7
《鲁学士祝寿》阅读答案
赵司城,号类庵,京师人。一日过鲁学士铎邸。鲁曰:“公何之? ”赵曰:“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①'? ”赵曰:“帕二方。”鲁曰:“吾贽亦应如之。” 入启笥②,无有。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5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倶往称祝。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注释】①贽:礼物。②启笥:打开盒子。③称祝:祝贺,祝寿。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公何之 之 (2)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 俱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用法。(3分)
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
1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将往寿也'的“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狼洞其中 B、斗折蛇行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4、从文中看出,鲁学士、赵司城、西涯等三人具有 的性格特征。(至少写出两点,3分)
参考答案:
11. (1)之:到……去,(前)往,到,去(2分)(2)俱:一起,都(2分)
12. 西涯烧了鱼买了酒,用它们来宴请两位好友(直译为:用它们来让两位好友喝酒)。 (3分)
13. A (2 分)
14. 不拘小节、随性、率真、率性、看重友谊、不重物质、真诚(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得3 分,写出一点得2分)
更多热门搜索的文章推荐:
1、《家园落日》阅读答案
2、《伞》阅读答案
3、三峡之秋的阅读答案
4、《半截蜡烛》阅读答案
5、《长在心上的眼睛》阅读答案
6、《欣赏是一种善良》阅读答案
7、《我的油布伞》阅读答案
鲁学士祝寿文言文翻译 8
赵司成,号类庵,京城人士。有一天经过鲁国学士的家,鲁学士问他:你要去哪里啊?司成说:我想起今天是西涯先生的生日,去给他祝寿。鲁学士说:那我应该和你一起去,你带了什么礼物?司成说:2张手绢。鲁学士说:那我也带这个。进屋找了半天,没有手绢,想了半天,想起家里有人曾经给的'鱼干,就叫家人去拿,家人回报吃剩一半了,鲁学士想了想家里也没有别的东西,就带着这半条鱼干和赵司成一起去了。西涯先生炖了鱼买了酒,和他们喝的很开心,谈论事情,相互唱和,直到吃完。
文言文翻译的五字要诀:
1留
即保留古今相同的词和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朝代名、国名、官职、年号、某些典章制度名称以及物品名称等,这些不必翻译。硬要翻译,反而会弄巧成拙。
2删
删去一些只起语法作用,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无法对应地用现代汉语进行翻译,删后又不影响句子的准确通顺的,亦可删去。
3增
把文言文的单音词译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在翻译时也应增补出来。
4调
将古今汉语不同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调整。如: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是一个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就要把定语可以终身行调到中心词一言之前。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两个宾语前置句,应按不知句读,不解惑来翻译。
5变
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译为(湖面)风平浪静。
口技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9
口技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
①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②两儿齐哭。③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④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⑤凡所应有,无所不有。⑥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⑦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1.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加粗字。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间 ______________
(2)曳()屋许许声 曳______________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客人们全都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挥着衣袖,伸出手臂,两腿直抖,几乎打算提前走掉。
B.客人们没有一个不改变脸色,离开座位,张开衣袖,露出手臂,两条腿哆嗦的样子,几乎想要争先恐后的跑走。
C.客人们全都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直抖,几乎要抢先逃跑。
D.客人们没有一个不脸色煞白,离开座位,捋起衣袖,露出手臂,两条大腿抖得站不稳,好几次准备提前退场
3.用文章的原句回答问题。
(1)从忽一人大呼火起,突然加快节奏,接着写四口之家突遭意外变故,气氛骤然变化的情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后由内景转为外景,表现人们惊恐万分的情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接着表现火势德猛烈和火场纷乱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极言声音之杂乱、逼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了描写声响的。复杂,赞美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文中第③④句运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第⑤句运用了_______________的方法,并且通过听众以假为真、惊慌欲逃得神态,从_____________描写了口技表演者技巧的精妙绝伦。
参考答案:
1.(1)jiàn、夹杂(2)yè、拉
2.C
3.(1)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
(2)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3)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4)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4.排比、双重否定、侧面
《明史李仕鲁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10
《明史李仕鲁传》文言文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少颖敏笃学,足不窥户外者三年。闻鄱阳朱公迁得末朱熹之传,往从之游,尽受其学。太祖故知仕鲁名,洪武中,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入见,太祖喜日:吾求子久。何相见晚也?除黄州同知,曰:朕姑以民事试子,行召子矣。期年,治行闻。十四年,命为大理寺卿。帝自践阼后,颇好释氏教,诏征东南戒德僧,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盘辄赐金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与讲论。吴印、华克勤之属,皆拔擢至大官,时时寄以耳目,由是其徒横甚,谗毁大臣。举朝莫敢言,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汶辉疏言:古帝王以来,未闻缙绅缁流,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今勋旧耆德成思辞禄去位,而缁流裣夫乃益以谗间。如刘基、徐达之见猜,李善长、周德兴之被谤,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则太平可立致矣。帝不听。诸僧怙宠者,遂请为释氏创立职官。于是以先所置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皆高其品秩。一道教亦然。一度僧尼遭士至逾数万。仕鲁疏言:陛下方创业,凡意指所向,即示子孙万世法程,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章数十上,亦不听。仕鲁性刚介,由儒术起,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及言不见用,遽请于帝前曰: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还陛下笏,乞赐骸骨,归田里。逮置笏于地。帝大怒,命武士搏之,立死阶下。
(节选自《明史李仕鲁传》)
参考译文:
李仕鲁,字宗孔,濮人。年少时聪颖灵敏,专心好学,三年不出大门一步。听说鄱阳莱公迁得到宋代朱熹的真传,前往跟随他学习,全部学到了他的学问。太祖原来就知道仕鲁声名,洪或年间,皇帝下诏寻求通晓朱氏学说的人,有司推荐仕鲁。入朝受到皇帝的接见,太袒非常高兴的说:我寻找你很长时间了,为何到现在才能见到你。任命为黄州同知,说:我暂且拿民事来考考你,等你展现才能后再召见你。一年后,治理的政绩显著。十四年,任命他为大理寺卿。皇帝自登基后,对佛教很爱好,下诏征寻东南戒德僧,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诏到宫中,赐坐和他谈论佛教之事:吴印、华克勤这些人,都被提拔为大官,他们经常安排耳目监听时事,因此这批人十分蛮横,用谗言诋毁大臣。满朝官员元入敢说,只有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 汶辉上疏说:?自古有帝王以来,没有听说官员和僧人,共同任官成为同事,可以相互帮助的。现在故旧老臣都考虑辞去俸禄分爵位,而僧人和一些耳目竞然更加用谗言诬陷。如刘基、徐达的被猜疑,李善长、周德兴的被诽谤,和萧何、一韩信相比,其危害疑忌相去能有多远呢?真心希望陛下任用辅佐帝王的亲信,全部选取德才兼备的俊才,那么陶家太平很快就可以实现了。帝不听从。那些依仗受到宠幸的僧人,就请求为释氏创立专职官员。于是把原先所设置善世院改为僧录司;设置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职,都提高他们康先品级俸禄。道教也是这样。估计僧尼道士超过几万人。仕鲁上疏说:陛下正在创建手秋功业,凡是意图所指的地方,就应是指示给子孙万世的法规章程,为什么舍弃儒家圣学而崇尚佛教异端呢?奏章上了数十次,均不被皇帝采纳。仕鲁性格刚直耿介,是从学习儒术起家的,正要推崇朱氏学,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等到上疏的建议不被采纳:就向皇帝请求说: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归还陛下笏板,请求允许我告老还乡,回归故里。于是把笏板放在地已。皇帝大怒,命令武士击打之,立即毙死于台阶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从之游,尽受其学游:求学
B.杂居同事,可以相济者也济:渡过
C.视萧何、韩信,其危疑相去几何哉?视:和比较
D.皆高其品秩高:提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夸仕鲁刚介的一组是()
①足不窥户外者三年
②惟仕鲁与给事中陈汶辉相继争之
③伏望陛下于股肱心膂,悉取德行文章之彦
④奈何舍圣学而崇异端乎
⑤章数十上,亦不听
⑥遂置笏于地
A.①②④B.②④⑥C.①③⑤D.③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仕鲁少年时聪明好学,潜心研究学问,又得到了阳朱公迁的教导,终
B.明太祖很赏识李仕鲁,见到李仕鲁后,大有相见恨晚之感,于是先任命他为黄州同知,后来因政绩卓著又让他担任大理寺卿。
C.明太祖登基之后,崇尚佛教,重用僧人,委以高官,把他们当做亲信,以至于那些僧人为非作歹,进谗言诋毁大臣。
D.对于佛道二教的盛行,李仕鲁深感忧虑,他竭力上疏劝谏皇帝,但是皇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于是李仕鲁坚决辞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数建法会于蒋山,应对称旨者辄赐金袈裟衣。(3分)
(2)方欲推明朱氏学,以辟佛自任。(3分)
(3)陛下深溺其教,无惑乎臣言之不入也。(4分)
参考答案:
1.B(济:帮助)
2.B
六句话中第①句是说李仕鲁三年不出家门,潜力读书。第③旬与李仕鲁无关,是说陈汶辉上奏疏力求皇帝选用道德行为文章才德杰出的人。
3.A
错在参加科举考试顺利进入朝廷为官。文段中说诏求能为朱氏学者,有司举仕鲁,可见李仕鲁是在官吏举荐下入朝做官的。
4.文言翻译(10分)
①多次在蒋山建法会,如果应答皇帝当庭提出问题符合皇帝心意的就赐给金袈裟衣。
(文意通顺,1分;于蒋山,句式1分;称旨1分。)
②正要推崇朱氏学问,把排除佛学作为自己的任务(或责任)。
(推明也可译作推出阐明等:辟也可译作辟除、除去、去除等。)
(文意通顺,1分,推明、辟各1分。)
③陛下深深沉溺佛教,怪不得我的话听不进去。
(无惑乎也可译作难怪等;臣言之不如也可译作听不进我的话等。)(溺、无惑、言之不入各1分,文意通顺,1分)
鲁学士祝寿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11
赵司城,号类庵,京师人。一日过鲁学士铎邸。鲁曰:“公何之?”赵曰:“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①'? ”赵曰:“帕二方。”鲁曰:“吾贽亦应如之。”入启笥②,无有。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5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倶往称祝。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注释】①贽:礼物。②启笥:打开盒子。③称祝:祝贺,祝寿。
文言文阅读题目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公何之 之 (2)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 俱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用法。(3分)
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
1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将往寿也'的“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狼洞其中B、斗折蛇行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4、从文中看出,鲁学士、赵司城、西涯等三人具有的性格特征。(至少写出两点,3分)
鲁学士祝寿阅读答案 12
鲁学士祝寿阅读答案
赵司城,号类庵,京师人。一日过鲁学士铎邸。鲁曰:公何之?赵曰:今日为西涯先生诞辰,将往寿也。鲁问:公何以为贽①?赵曰:帕二方。鲁曰:吾贽亦应如之。入启笥②,无有。踌躇良久,忆里中曾馈有枯鱼5令家人取之。家人报已食,仅存其半。鲁公度家无他物,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欢甚,即事倡和而罢。
【注释】①贽:礼物。②启笥:打开盒子。③称祝:祝贺,祝寿。
11、解释文中的'加点词。(4分)
(1)公何之之(2)即以其半与赵俱往称祝俱
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虚词用法。(3分)
西涯烹鱼沽酒,以饮二公。
13、下列句中的加点词与将往寿也的寿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一狼洞其中B、斗折蛇行
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D、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14、从文中看出,鲁学士、赵司城、西涯等三人具有的性格特征。(至少写出两点,3分)
参考答案:
11.(1)之:到去,(前)往,到,去(2分)(2)俱:一起,都(2分)
12.西涯烧了鱼买了酒,用它们来宴请两位好友(直译为:用它们来让两位好友喝酒)。(3分)
13.A(2分)
14.不拘小节、随性、率真、率性、看重友谊、不重物质、真诚(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得3分,写出一点得2分)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总结 13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的文言文阅读答案总结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素,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呜三声泪沾裳。”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溯:_____________
绝: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引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发挥你的想象,请将“清荣峻茂”的。景色描绘下来。50字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逆流而上 停止
2.即使乘着快马驾着风也
3.引用悲凉的渔歌借以表现三峡秋日的萧瑟和凄清的特点。
4.示例:(这里)江水清澈得可以看见江底的砂石,鱼儿在石间嬉戏。岸上的树木枝繁叶茂,浓荫成片。群山险峻挺拔,气势高昂。野草翠绿,郁郁葱葱,为山川添上了秀色。
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阅读答案 14
①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②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 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③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柽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解释下面划线的词。(2分)
沿溯阻绝____________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
属引凄异____________ 沿溯阻绝_______________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2分)
(1)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阅读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理解填空。(2分)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文章的第②段与这首诗的一、二、四句相印证,都表现了夏天三峡水流__________的特点;文章第④段与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相对应。
小题4:郦道元堪称写水的高手,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水势盛大,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水清澈,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用原文的语句填空)(2分)
小题5:下面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
A.“素湍绿潭,回清倒影”通过“回清倒影”写出水的清澈;通过“素湍绿潭”写出了水的静态和动态。
B.“悬泉瀑布,飞漱其间。”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整齐,富有韵律。
C.“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运用工整的句式,写出了秋季三峡的景色特征,表现了三峡景色的凄婉美。
D.“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了山的高耸。
参考答案:
小题1:逆流而上 快 接连不断 顺流而下
小题2:(1)每逢秋雨初晴或降霜的早晨,树林山涧里一片清冷寂静,常常有一些高处的猿猴,拉长了声音在叫,叫声连续不断,音调凄凉怪异。(2)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小题3:湍急;两岸猿声啼不住。
小题4:夏 水 襄 陵,沿 溯 阻 绝;素 湍 绿 潭,回 清 倒 影。
小题5:B
小题1:
试题分析:“溯”,不要解释成“水流”,注意“沿”的古今义不同,今义是“顺着”,古义是“顺流而下”。
小题2:
试题分析:句中的每个字语都解释到位,不可遗漏,尤其精彩描写有特色的字词,比如“清荣峻茂”四个字。
小题3:
试题分析:“两岸猿声啼不住”与选文内的相关处很明显,“轻舟已过万重山”也是写水流快,与选文中有对应的。文字。
小题4:
试题分析:注意要求引用原句回答。“襄陵”句写水大,“襄陵”,指水涨上堤岸,“倒影”句写水清澈,水水清得映出山的影子。
小题5:
试题分析:“悬泉瀑布,飞漱其间”,两短句相对应的词词性对不上,“悬泉”是名词,而“飞漱”是动词,且两句的结构也对不上,“悬泉瀑布”是并列结构,而“飞漱其间”是动宾结构。
《三峡之秋》的阅读原文 15
方纪
(1)三峡已经是秋天了,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越到秋天,它们越显出绿得发黑的颜色,而那累累的果实,正在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2)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了,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3)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也变得热烈了,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而一面又把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三峡又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4)下午,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的早,而去得特别的迟。于是,在青色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5)夜,终于来了。岸边的渔火,江心的灯标,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光晕,使长江像是眨着眼睛,沉沉欲睡。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摇曳。
(6)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太狭小,连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起初,峡里只能感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它那清冽的光辉,一直泻到江面。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7)这一天,正是中秋。
节选自《三峡之秋》
鲁学士祝寿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16
11.(1)之:到……去,(前)往,到,去(2分)(2)俱:一起,都(2分)
12.西涯烧了鱼买了酒,用它们来宴请两位好友(直译为:用它们来让两位好友喝酒)。(3分)
13.A (2分)
14.不拘小节、随性、率真、率性、看重友谊、不重物质、真诚(写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得3分,写出一点得2分)